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习单元一 电视编辑认识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它的整个流程一般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为获取原始影像素材和声音素材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选题策划、构思采访、画面摄制等创作环节。后期主要涉及对原始素材的熟悉、整理、剪辑与合成等环节,主要包括画面剪辑、声音剪辑、特技处理、叠加字幕、声画合成等工序,其中核心工作是声画组接。在电视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导演、导播、摄影、灯光、录音、表演、编辑、技术等多方面电视制作人员的通力协作,而电视编辑则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电视编辑工作的三层含义;

2.熟知电视编辑创作流程中的各环节。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进行素材整理,做出详尽的场记单。

任务描述

任务一:观看一部影视作品,分析完成一部作品的编辑需要做哪些工作,体会电视编辑三个层面的涵义。

我们在写文章时,离不开对句子、段落、整体结构的把握,电视作品的编辑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这个任务要求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影视作品的构成,讨论完成一部影视作品的编辑需要做哪些工作,同时根据本学习单元的知识,完成本学习任务。

任务二:对给定素材进行整理,做出详尽的场记单。

电视编辑在开始进行画面编辑之前,首先要对编辑素材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他们首先做的工作往往是对素材进行整理,做出详尽的场记单,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并要求熟悉镜头的基本特征。

任务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交电视编辑创作流程图。

电视编辑是一个系统工程,担任的主要工作是视听形象的塑造。这个任务需要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参观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与有经验的教师座谈,与高年级同学交流等方式了解电视节目后期创作的流程,并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够熟练地说明电视编辑创作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与学习结果绘制出电视编辑创作流程图。

第一节 电视编辑工作的三个层面

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电视制作人员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制作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在解决了创意、选题、拍摄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怎样才能通过镜头的衔接清楚地展现内容情节和思想情感?结构怎样安排才能使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声画如何组合才能视觉流畅、意义明确?等等。

一 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三种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案例1.1: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持续了十年的“文革”把每个人都拖得身心俱疲、难以招架……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停课闹革命”的学校教育环境中自找乐子,他们结成小团伙,靠着“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该片将不同的时空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连接在一起。为了塑造一位特殊年代的少年马小军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该片通过三个时空(童年、青少年、中年),讲述了发生在马小军身上的十几个小故事。

案例1.2:纪录片《西藏一年》

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以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为拍摄地点。摄制组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一年,用田野考察的人类学研究视角和纪实影像的拍摄方式,真实展现了其中八位普通藏民的现实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生活与劳动,包括诵经、婚恋、庆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它拍摄了八个人物、八条线索。如何才能做到头绪清楚呢?该片采用的是一种多线交织的总体叙事结构,每集设置一个中心线索,其余线索都作为副线与其平行交织发展。比如第一集《夏末》中,迎接十一世班禅视察白居寺的活动是本集的主线索,而德吉生孩子的事件过程则作为次要线索与主线索平行串联在一起。

案例1.3:DV作品《我的大学生活》

这是学生拍摄的一部短剧,本片通过三个具体事件,讲述了一名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对现实环境的观察与感受,展现了创作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判断力。该片采取主观叙述的手法,选择大学校园广泛存在的三类关系:学生与班干部、老乡、男女生,展现了“我”从一个胆小、内向,对周围环境、对他人充满不信任、猜疑的学生,转变成为一个敢于冲破内心障碍,勇于正视现实的人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获得了成功和友谊……本片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风貌。其时空结构的安排是将“现实”与“虚拟”空间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把个体“我”内心对现实、对同学的猜疑与恐惧通过想象的“虚拟”空间表现出来并与现实的生活空间进行对照。

上面介绍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分析这三个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任何影视作品都不可能是使用一个镜头拍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述了在主角马小军身上发生的十几个小故事,该片实际上就分为了十几个段落来叙事,每个段落中又由不同的场景来表现;而DV作品《我的大学生活》除开头、结尾外,由三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想象中的场景,一个是现实中的场景。可见,在电视作品中,镜头是构成作品的最小叙事单元。虽然有时候是通过一个镜头表现一个场景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几个镜头的组合来完成一个场面的叙事;一个或者几个场面一起又构成了影视片最大的基层单元——段落,多个段落组合就构成了完整的影视片。

二 相关知识

如果我们从时间长度的横轴上来对电视作品构成进行划分,可以这么表现:

图1-1 电视作品构成

由图1-1可见,镜头是最小叙事单元,由镜头组成场面,由场面组成段落,再由段落组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影视作品,这就是不同叙事单元的构成关系。那么每一个层面的叙事单元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的呢?

镜头:电视作品叙事的最小单元,是完成作品最后形成的没有时间间隔的内容,是一次拍成的自然时间段。

场面:电视的自然段落,由一个以上的镜头构成。场面是以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地点,或相互联系的人物和动作组成的电视作品的一个时段,它将若干个镜头进行有意义的安排,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和思想。即由一个或一个以上镜头组成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表现对象,用于表现连贯动作或行为的影像片段。

段落:组成影片的最大基层单位。段落是表达一个行动或故事阶段的一系列场面。利文斯顿认为,“段落是分镜头型影片的基础,它可能由很多场面组成,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包括一个场面。段落与整部影片之间恰如其分的关系以及组成段落的各个场面之间恰当的相互关系,对分镜头型影片的组成是极为重要的。” [1]

在对这些节目的内容结构进行仔细研究时,我们发现画面组接就像写文章离不开对句子、段落、整体结构的把握一样,电视编辑也是从三方面来精心考虑与安排的:一是需要考虑影片的总体结构与节奏的安排;二是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完成每个段落的叙事;三是要实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流畅组接。

1.总体结构安排

所谓“整体结构安排”,实际上是一个全篇整体结构的把握问题。编辑人员的构思过程在创意文案阶段就应该完成,这种编辑观念的精髓就在于要求创作者用整体的眼光和视角对作品进行宏观和总体的审视与把握。

传统的总体结构是指全篇范围内人物和事件的组织安排的方法,如人物的设计、事件的安排与发展。就像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那样,非常注重故事情节安排的谋篇布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设计;另外,叙事视角的选择,诸如主观叙述、客观叙述还是主客观交替叙述等,这些都是属于整体内容要考虑、安排的,我们称之为“含义性结构”。作为总体观念上的编辑,他在作品的构思编剧阶段就要认真处理好结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编剧或电视前期创作人员要有剪辑观念,现代意义上的剪辑已经从电视制作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向纵深延伸,成为所有影视创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和创作思维。

在影视总体结构中除了含义性结构之外,还有作为时空艺术特有的时空性结构。整体结构安排更为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构思未来节目的情节(或内容)在一个怎样的时空整体中展开。

2.段落的剪辑

我们认为,段落是一组镜头链,它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内容创作需要组接在一起的一系列镜头,表现内容单元相对完整的一个连续的过程。“以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面,以若干场面构成一个段落,以若干段落构成一个部分,这就叫蒙太奇。”(《普多夫金论文集》)这是蒙太奇学派对“段落”剪辑的经典论述。段落剪辑过程中主要是按照某种具体构思设计方案,将一组镜头的各个元素按最佳方法组接起来,以构成相对独立完整而又与整个作品风格基调相统一的视听单元。在经典的电影理论中,蒙太奇都是被当作一个段落来考虑的。

姜文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围绕着男主角马小军这个人物,发生了很多关于他成长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构成了一个具体的场面或者小段落。比如“教室风波”这场戏,用了45个镜头来表现“胡老师的草帽里放满煤球”和“胡老师把鞋扔还给窗外的学生”两个事件,通过镜头的组织与安排,来表现学生的强势和胡老师的色厉内荏,体现了“文革”特殊时期的学校教育环境和近乎“畸形”的师生关系。

图1-2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教室风波”段落截图

DV作品《我的大学生活》中展现了三个叙事段落,每个段落都由“现实”与“想象”两个场面构成。因此,该片整体叙事段落由六组镜头链构成,创作者在段落剪辑中主要针对这六组镜头进行段落剪辑,以此实现特定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将蒙太奇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两种不同属性的段落剪辑,即叙事段落与表现段落。前者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一般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来完成镜头组接,该类型段落剪辑重在叙事功能;后者则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主旨,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可以创造思想、节奏、隐喻、悬念和情绪等。

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通常一个段落的剪辑既要考虑叙述内容,又要考虑其中的某种情感或思想。因此,它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表现的成分。比如电视纪录片《沙与海》片段“沙中嬉戏”,它真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丘上嬉戏玩耍的过程,表现了童心童趣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还似乎暗示着贫困地区文化娱乐生活的单调。

3.镜头组接

《阳光灿烂的日子》“教室风波”这场戏用了45个镜头来表现内容,要把这45个镜头流畅地连接在一起,给观众以最好的视点、视距来观看每时每刻的动作,就要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影像运动。上下镜头之间的剪辑是电视剪辑最基本的技巧,它的要求是流畅。

什么是剪辑中的流畅?卡雷卡·顿斯、盖文·米勒在《电影剪辑技巧》一书中说:“作出一次流畅的剪辑,意味着两个镜头的转换不致产生明显的跳动并使观众在看一段连续动作的时候不致被打断。”这里所说的“跳”,是指视觉上的不连贯,比如静止镜头接摇镜头,大全景接大特写等,都会产生“跳”的感觉,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来自于受众的视觉心理。影像剪辑产生的这种视觉跳动是一种接受挫折,是由外来刺激的感知能量无序引起的。要实现流畅的剪辑,上下镜头与剪辑点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在镜头组接时必须遵循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熟练运用镜头组接的技巧。

总结电视编辑的三个层面,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画面编辑的任务是通过镜头组接的方式完成明确意义的视觉的“文章”,即把拍摄下来的不同镜头组接在一起,传达一定的内容意义,使它们成为内容叙事、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叙事整体。它的最基本目的是让人能够看懂。因此这种组接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的;不是异想天开的,而是有章法可循的。

我们知道,影视是运动的艺术。在影片中,人、事、物的运动是通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方式实现的,这个创作过程是电视剪辑技巧的重要内容。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屏幕上所表现的动作与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并不完全相同;二是屏幕上所表现的动作往往是经过剪辑呈现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讨论动作的连贯性:它往往由动作的分解和组合来完成,视觉形象的连贯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镜头运动,它要受到具体叙事内容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制约。

我们还发现,能够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观众对某件事情感兴趣,而是因为这部作品触发了观众内心的感情。“摆在艺术家面前的任务是,将这个能从情绪上体现出主题的形象转化为两三个局部性的画面,而这些画面一经综合或对列,就应该在感受者的意识和情感中恰恰引起当初在创作者心中萦绕的那个概念的形象。”(《爱森斯坦论文选集》)组成视觉的“文章”还只是体现了作品的叙述功能,我们的作品创作绝不是简单地把现实复制在影像上,而是要实现某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第二节 电视编辑的创作流程

一 案例分析

案例1.4

学生小罗、小李准备拍摄制作电视纪录片《都市渔民》。他们在完成节目前期的策划、采访、拍摄等任务后,将进行后期剪辑。面对拍摄好的近20本素材,两位同学该从何入手呢?以下,我们将就本案例的完成进行分析。

纪录片《都市渔民》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从益阳农村来到了省会长沙,与妻子一道在城区狭窄的江面上过着艰辛的“都市渔民”生活。该片的前期策划、采访、拍摄阶段持续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最后拍摄完成的原始素材时长超过了一个半小时。面对如此繁杂的素材,同学们首先对素材进行分析、整理、归类,从而对素材内容、质量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根据素材对前期的策划进行修改,确定编辑提纲。

在完成《都市渔民》的前期拍摄后,两位同学发现实际采访过程中具体事件、人物特征等因素与开始设计的拍摄提纲存在一定的差异,编导根据实际情况在拍摄时进行了修正。后期在整理素材之后,根据素材内容重新确立了新的报道方向。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就可以开始编辑了,即根据编辑提纲,从素材中寻找合适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并进行声画合成。电视纪录片《都市渔民》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比如其中的一个抒情段落,为了从情感层面抒发对男主人公在艰难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意志力的赞颂,编辑人员选用了一段节奏快、动感强的音乐片段,但合到一起后,画面内容的情感特征与音乐片段在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却表现出强烈的不协调,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摄制组选择了一段与情感表达相适应的舒缓的、情感表达丰富的音乐片段。另外,针对动作性较强的男主人公在船上撒网的画面,则采用了慢动作的特技,使得该抒情段落的声画组接更加协调、流畅。

二 相关知识

电视编辑就像一个作家,他从一大堆的词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组合成正确的句子、段落,从而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这种选择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对于电视编辑而言,面对着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原始素材,他既要在此基础上谋篇布局,又要挑选合适的镜头完成画面组接,并兼顾声画节奏与合成,其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都是可想而知的。从图1-3中,我们可以对电视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图1-3 电视节目编辑流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在剪辑过程中经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准备工作做得认真、细致,就会使后面的画面剪辑得心应手、省时省力;反之,则事倍功半。

1.整理素材

整理素材是剪辑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素材整理得越充分、越有条理,剪辑的效率也就相应越高。同时,素材整理也是工作量较大的一个环节,特别是拍摄内容较多、拍摄周期较长的作品,前期拍摄的实际素材量会非常之多。如此繁杂的素材,要求电视制作人员在后期阶段认真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整理、归类。那么,作为一名电视编辑,整理素材这个环节对于后期制作有一些什么作用呢?

◎了解素材内容和素材质量,根据原有的构思,判断可能的编辑效果,在脑海中建立起初步的形象系统;

◎及时调整构思,如果素材内容与预先设定的内容不同,就可能需要调整影片拍摄前的设想,有些素材内容甚至可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形成新的兴奋点和表达重点,因此整理素材时可以开掘素材本身的能量,完善构思;

◎发现素材不足,以便尽快组织补拍或进一步寻找相关的视听资料。在《都市渔民》的素材整理过程中,编导人员发现前期的整个创作主题不够明确,结果采访环节的信息内容达不到预定效果,于是他们迅速调整创作思路,组织了新一轮有针对性的现场拍摄与采访,获得了宝贵的创作资料;

◎对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做出详尽的场记单,以便编辑时使用,如表1-1所示:

表1-1 场记单

如果素材中有较长段的访谈或对话,为了不分散你对节目的整体把握,可将对白用录音设备录制下来单独处理,然后将文字内容整理出来,对照素材仔细研究,标出比较有价值的段落,注明时码、发言对象的身份、表情等,以备剪辑过程中使用。

2.修改拍摄提纲,与其他创作人员共同协调,确定整体风格的基调

在创作之初,制作人员一般对节目的主题、内容、风格等会有大致完整的构思,并且会拟定大致的拍摄提纲,有的电视作品甚至会有拍摄脚本。所谓“拍摄提纲”,是指纪实类电视节目如新闻专题、电视纪录片等节目类型在采访之前形成的未来节目的书面构思,也就是说,要把你在节目中想具体展现的主题、具体内容、拍摄手法、风格等尽可能按照提纲形式体现在文字稿中。左边写图像内容,右边注明有关的声音以及或详或略的拍摄提纲,这些都是电视制作人员对未来节目的初步设想。但是,在实际拍摄中,提纲和文字脚本只是起到提供现场组织与拍摄的指导作用,随着采访的深入及现场情况的变化,最终拍摄内容与最初的“蓝图”也许会有较大的出入甚至大相径庭。正像哈里斯·华兹所说:“拍摄时,新东西可能出现(新发现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当机立断改变你的计划是很自然的事。” [2] 前期无论多么周密地计划,都无法事先设定。

与提纲(拍摄)相比较,脚本的不确定性则大为减少,内容的安排也更加详细、合理,要求也比较具体、明确。一般的非进行时态的电视节目,包括虚构节目,如电视剧和内容确定的再现性节目(如政论片等)事先都有一个具体的创作脚本,像电视剧、MTV采用的就是分镜头脚本,而政论片等往往会先撰写解说词,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拍摄内容。这类节目大大减少了拍摄过程中的随意性。但在千变万化的拍摄现场,导演不能也不会机械地照搬分镜头脚本的设计要求,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与改变,一旦发现情况有变或者原来预先设计的画面效果不佳,就会考虑现场修改镜头,这是电视创作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编辑人员要反复观看拍摄素材,熟悉原始图像和声音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内容修改分镜头脚本,补充完善新的内容。

在这一阶段,电视编辑还需要与其他制作人员协调,以保持节目在风格、形态、结构、解说词、串联词以及音乐等方面的整体性。如果电视节目是安排在某一个栏目中播出,还需事先与栏目负责人或者责任编辑沟通、协调,以求与栏目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3.拟定编辑方案

这是剪辑工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前一阶段对素材的文字性整理,编辑对手头已有的影像资料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宏观的认识,所以应该通过编辑方案把这种认识在文字上再具体化,进一步深入思考那些比较有价值的段落中间的意义,以及潜在于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出节目的架构设计。编辑方案是剪辑的依据,完成编辑方案的过程也是对本片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这其中关乎节目成败的因素是如何提炼主题、确立结构、谋篇布局。通过编辑方案,我们将对各段素材的排列顺序按叙事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结构,并对其长度予以适当的考虑。编辑方案主要是对节目的整体格局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与安排,许多具体的细节只有到剪辑台上才能真正看到镜头组接的实际效果,所以不要搞得过于琐碎,只要有一个大体的结果走向就可以了。

编辑提纲具有如下好处:

◎保证素材得到充分利用,不遗漏最适宜的镜头;

◎有利于安排结构和各段落的比例;

◎大大提高剪辑效率;

◎保证节目时间的精确。

(二)画面剪辑阶段

剪辑阶段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镜头素材按照事先确立的编辑方案组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在组合素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动作不衔接、情绪不连贯、现场同期声不清楚、时空不连贯、光影色彩不协调、镜头数量不足等。剪辑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不清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一定的组接技巧使之合理完善。这个阶段的具体步骤如下:

1.镜头选择

如何选择镜头是剪辑时首先面临的问题,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质量:即镜头影像是否清晰,曝光是否准确,固定镜头是否稳定,运动镜头速度是否均匀。

美学质量:即光线、构图、色彩等造型效果如何。

影像的丰富多变性:尽可能丰富形象的表现力和画面的信息量,避免使用重复或过于相近的镜头,为观众提供多视点、多角度的观看方式。

叙事需要:所选镜头应该是与内容表现相关的。这里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素材质量好但与内容无关的镜头,应该坚决舍弃;二是质量欠缺但是内容表现必需的镜头,比如偷拍、叙事必需又无可替代、强调突发事态的现场性等,这一点主要针对电视新闻和纪录片,此时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内容意义的表达,不能简单地以技术、美学要求为杠杆。

2.粗剪

在完成纸上剪辑之后就可以开始粗剪了。粗剪相当于我们写作时的草稿,它是根据剪辑内容的顺序(如分镜头脚本)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并按照剪辑提纲设计的顺序进行松散排列。每个镜头都会留得稍长一些,一时难以决定取舍的镜头尽量留用,因此粗剪片的片长要长于作品的实际片长。粗剪的目的是用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完成一个节目的框架形态,看它是否像预先设计的那样能完整地传达节目的主旨,同时为下一步修改、精剪提供母版。

3.精剪

粗剪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作品在整体上显得较为松散,镜头之间缺少一种流畅性,剪辑节奏不甚协调。而精剪是在粗剪的基础上,根据内容表达、风格体现等具体要求对原有镜头的排列组合进行调整,主要包括结构顺序的局部调整和多余镜头的删除以及正确选择画面剪辑点;而画面编辑点的选择决定了镜头链中每个镜头的长度,以及画面剪接处的视觉流畅性。在剪辑点选择上,剪辑师既要确保镜头内容表达的准确完整,还要考虑视觉的流畅性和作品风格的统一性等具体因素。应该说这是一项既需要耐心,又需要一定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工作。

(三)编辑合成阶段

完成了电视画面的编辑,还只能说是完成了电视节目的初步编辑,完成版的节目还需要加字幕,加特技,配解说或者音乐、音响效果等。在许多节目编辑中,这一步也常常和节目精剪同时进行。

小贴士

1.“剪辑”与“剪接”

剪辑在最初的电影制作中被称为“剪接”,主要是指按照需要直接剪切胶片然后再粘接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电视剪辑技术利用机械装置将录像带剪断再粘接起来,以此完成画面剪辑工作。剪辑这个名称是随着电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后形成的。与“剪接”相比,剪辑显然不仅包含了剪接这种技术因素,更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意识,不再是简单的“剪”和“接”,而是对镜头进行编辑。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剪辑从“机械剪接”发展到“电子剪辑”再到“非线性编辑”,电视编辑工作则通过独特的思维活动,运用视听组合技巧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语法规则,对视听元素进行选择、组合和加工,制作完成电视作品。

2.编辑效果的检查

在节目编辑过程中和编辑结束后,我们都要随时对节目编辑效果进行检查,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检查意义表达:是不是较好地实现了创作意图;意义的表达是否清晰、通顺、连贯;剪辑有没有破坏其真实性和逻辑性;各部分的结构比例是否匀称得当。

(2)检查画面:视频信号是否符合播出要求;剪辑中有无出现断磁现象;有无夹帧或跳帧现象;视觉是否流畅;剪辑点选择是否合理;场与场之间过渡是否得当;色调和影调是否匹配。

(3)检查声音:音频信号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是否有国际声频;各种声音混合的比例是否合适;声画是否协调。

单元总结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广义的电视编辑是指贯穿电视创作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或意识,一般我们称之为“剪辑意识”。

几个镜头的组合构成场面,一个或几个场面构成段落,多个段落组合就构成了完整的影视片。因此,电视编辑工作将从整体结构安排、段落叙事和流畅的镜头组接三个层面来考虑。

电视编辑流程主要包括准备(整理素材、拟定编辑方案)、剪辑(粗剪、精剪)、编辑合成三个阶段。这里特别强调要重视剪辑前的准备工作,要了解电视镜头选择的基本要求。

任务一 考核参照表

任务二 考核参照表

任务三 考核参照表


[1] 〔美〕唐·利文斯顿:《电影和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2] 〔美〕哈里斯·华兹:《开拍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xmgAlGaI/8wMBol4twiSvW64qAalUH3f1Gbg6Mi1ioqZxg/tIdASFZkv7xFf0O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