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诵读的节律技巧

节律是指语音的节奏和韵律,它是音节在语流中排列组合体现出的一种均衡、和谐的美。节律是语音的物理要素——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在音节、词语、句子各个层面上协同作用的总和。语句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反复,音色相同或相近的韵脚有规律的重现,都使语言组合既有对比,又有和谐均衡的韵律感。汉语是世界上最悦耳动听的语言,我国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音律,正因为汉语语音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诵读经典诗文必须掌握汉语的节律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在的音韵美、节奏美。

第一节 停顿和连读

一、停顿

(一)诗文的一般停顿

稍停用“︱”表示,略长用“‖”表示。

诗文的一般停顿包括结构停顿(分为文法停顿和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又叫感情停顿)。

}h6}1.文法停顿

第一种是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有声语言停连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要比一般的顿号时间长些。

第二种是由诗文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诗文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就文章的停顿时间来说,部分长于段落,段落长于层次,层次长于句子。就诗歌来说,段落是通过诗歌分节来体现的:部分长于小节,小节长于层次,层次长于句子,句子长于节拍。

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比如下面的散文语句在顿号和感叹号处没有停顿,却根据内容在没有标点的位置做了结构停顿:

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

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大声“啊!”地︱叫了起来。

再如现代自由诗语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这种情况在自由诗中很常见。

余光中的爱情诗《等你,在雨中》还有跨节现象:从“小情人……在木兰舟中”都是“我”的话,一个语意内容,诵读时连接紧密,要跨节。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下面诵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跨行停连的处理(诵读符号“︱”表稍停,“‖”表长停,“⌒”表连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h6}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指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的停顿。

语法停连是为了适应表达语言内部结构关系的需要而作出的语音处理。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停顿的位置不同,结构关系和语句含义也不同。掌握语法停连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停连断句,不读破句,不肢解语意,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主谓之间停连,突出主语:

离开家乡︱已经六年了。

火烧云︱上来了。

动宾之间停连,突出宾语: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动补之间停连,突出补语: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她的一双手冻得︱又青又紫。

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一个有头有身子︱初具规模的雪人‖终于诞生了。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此外,诗歌的语法停顿还有体裁的特点。

介词前后停连: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偷偷地︱在耳边谈讲。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系动词和谓语动词后停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失。

连词(因为、如果、和等)前后停连: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

但︱要当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古诗词领字后停连稍长: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停连是诵读者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绝不是思想感情的中断和空白,诵读时应做到“音停意不停”;此外,停连处理不受标点符号制约,不受诗行制约,可跨行甚至跨节诵读,以求文气贯通、语意完整。

《沙与沫》是纪伯伦的一本格言集,请把握哲理文字的停连特点,准确诵读下面这首诗。

曾有七次︱我鄙视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而却︱谦让的时候。

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时候。

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她︱选了易的时候。

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却安慰自己说︱别人也同样做错了事。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

第六次︱是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之一。

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时候,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逻辑停顿是为准确表达语意、揭示语言内在联系而形成的语流中声音的停顿。逻辑停顿不受语法停顿的限制,没有明确的符号标记,往往根据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境要求来决定停顿的位置和时间。

逻辑停顿的位置不同,意义不同,因此被称做“无形的标点符号”,有强调性停顿、并列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分合性停顿、判断性停顿等多种形式。

(1)强调性停顿

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突出某句话、某个词语,在需强调的内容前、后分别或同时停顿,那些不强调的成分停顿时间缩短,甚至连接。例如:

说相声最起码的条件‖得会说话。

不管洞身有多窄、空气多不好、时间多长,他‖都能忍受。

(2)呼应性停顿

语句具有前呼后应的逻辑关系,中间的停顿是为了语意的延续。

如前呼后应式:

我们必须强调︱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再如一呼三应式:

随行人员︱有外交部长、⌒省长和其他高级官员等。

(3)并列性停顿

凡是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应当停连,位置和时间长短近似。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暮霭、︱流岚、︱虹霓。

(4)分合性停顿

在并列关系之前,往往有领属性词语,并列关系之后,往往有总括性词语。注意在领属关系之后或总括性词语之前都有较长停顿,时间长于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例如:

不能‖做得好与做得坏︱一个样。(总-分-总)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总-分-总)

(5)判断性停顿

表达思维、判断过程的停连方法,在思考和得出的判断之间有较长的停顿。例如:

请你想一想,‖人类一旦失去绿色的生命,我们自己还剩下什么呢?我们呼吁,‖抢救我们的大树。(思考-结论)

老遛听到了一声似乎是树倒的声音。‖不好,有人偷树了。(分析-判断)

(6)转换性停顿

当语意发生转折,由一个意思变成另一个意思,由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的空当,安排停顿,显示转换。例如:

由于生活得不开心,你甚至想到要出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当然,‖不管怎么说,对你的处境,我是十分同情的。(劝告-同情)

下面诵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表稍停,“‖”表长停,“⌒”表连接)。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h6}4.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是出于心理、情感需要所产生的停顿,它不受结构停顿的制约,可以起到丰富语言中的心理内容及加强情感色彩的作用,但停顿中必须有心理或情感的依据。

运用心理停顿能生动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把话说得委婉、得体、准确一些。例如:

“我也没想到你会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这个比较温和的字眼。

运用心理停顿表现追忆、回味等复杂的心理状态,起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作用。例如: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心理停顿受感情支配,诵读者应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例如:她含着泪说:“我羡慕你们每个人,因为你们拥有健康。”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例如席慕蓉的《初相遇》: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下面诵读余光中的爱情诗《等你,在雨中》,体会心理停顿的运用。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

等你,在雨中

(台湾)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二)诗词的音节停顿

诵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又叫音步。

}h6}1.格律诗

格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句数、字数固定,音步规律,五言多为二三式或二二一式,七言多为二二三或四三式节拍。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下面诵读唐代杜甫的《登高》,把握七言律诗的节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h6}2.词

词是根据词牌要求填写的,有规范的平仄、音韵、字数的要求,音步有规律可循。一般四言句式多为二二式,偶有一二一式,五七言多由唐诗律句转化而来,按格律诗的二三式、四三式音步即可,重点把握领字的读法,搞懂领属关系的相关词语或语句,就可在诵读中海阔天空、游刃有余。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下面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停连的处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h6}3.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多样,有的句式固定,有规律可循,如汪国真的《感谢》、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有的自由挥洒、无拘无束、没有定法,因此参照散文停顿的要求,深入解读作家风格和作品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划分音步:

第一,以心理和语境、修辞等为标准划分停顿的层次,不要受诗歌分行和标点的限制。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第二,以内在的情感为标准,读出贯穿全篇诗歌的韵味。如纪弦的《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第三,以内在的情感为标准,根据全诗的文气读出语句的诗意和美感。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细雨‖点洒︱在花前。

“点洒”既突出了春雨的轻灵、多姿,又富有诗意的美,尤其是洒在“花”前,而不是“窗”前,更多了摇曳多姿之态,如读成“细雨点儿”语言就太实了,与全诗风格不吻合。

第四,以修辞为标准,了解隐喻、象征等手法,具备现代诗“意象”表达的基本知识,准确地找准停顿位置。如食指的《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空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里“手指”与“手掌”两个意象分别与“排浪”和“大海”对应,要按一个词来读。若在“手指”、“手掌”之间停顿,把名词变成状语和动词来理解就扭曲了原作的意思。

下面诵读纪弦的《你的名字》,体会诗歌停连的处理。

你的名字

(台湾)纪弦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古木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二、连读(用“⌒”表示)

与停顿相反的一种技巧就是连读。诵读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读的表达技巧。

(一)紧连(用“⌒”表示)

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如《祝福》中的一段:

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卫婆子这种走家串巷的村镇女人,一向是以深知别家底细为荣,喜欢多嘴饶舌,加上又喝点酒,说起话来就更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再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另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动词“看”的视像不光包括“万山”,还有“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万类”,所以“层林”等视像之间应意气紧连。

(二)紧促(用“v”表示)

连读有时体现为紧促,多用在排比句或顶真连缀的语句中。如郭沫若的诗,此节为排比句,极具气势,字字紧连,一气呵成: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v

我把日来吞了,v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v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再如流沙河的《理想》,诗行之间运用了顶真的手法,语意连接紧密,要用紧促的技巧: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v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v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v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v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v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三、停连的运用方法

虽然我们分别介绍了停顿和连读,但在实际应用中两者是紧密结合、共同作用的,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灵活应用。

(一)落停

一般用在一个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多用于较平稳、舒展的内容。它的特点是:第一,停顿的时间较长;第二,停止时声止气尽(是指声音停止的时候,感觉气息也正好用完);第三,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停住。如培根的《论求知》: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二)扬停

一般用在句中无标点符号之处,或一个意思还没有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它的特点是:第一,停顿时间较短;第二,停时声停气未尽(有时甚至虽停却不换气);第三,停之前的声音稍上扬或者平拉开。如朱自清的《匆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三)直连

一般用于有标点符号而内容连接也较紧密的地方,是紧密相连。它的特点是:顺势连带,不露接点。如奥格·曼狄诺的《我就是最大的奇迹》后两个分句之间需要采用直连方式来连接:

我来到这里是为了一个目的,那个目的就是想长成一座高山,⌒而非缩成一颗沙粒。

(四)曲连

一般用于标点符号两边既需要连接又需要有所区分的地方,特别是一连串的顿号相间,或者是排比句式一类的连接点。它的特点是:连环相接,连而不断,悠荡向前。如培根的《论求知》: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求真理、⌒启迪智慧。

其中的顿号需要曲连。再如排比句的连接点也要曲连: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停连的方式不仅这四种,但不管使用哪种,我们都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语句的情况而定,运用时必须遵从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下面诵读王蒙的《青春万岁》,注意停连的位置。

青春万岁

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第二节 重音及读法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诵读过程中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语句重音两种情况。

一、词重音

词重音主要指词语的轻重格式,有以下几种:

重轻式,又叫轻声词,如“太阳”、“妈妈”、“看看”。

重中式,如“恰当”、“快乐”、“状态”,要注意读音与轻声词的区别。

中重式,如“年轻”、“协商”、“古诗”,这是最常见的词语轻重格式。

中轻重式,如“解放军”、“千里马”、“喜洋洋”。

中重轻式,如“小伙子”、“送信的”。

中轻中重式,如“社会主义”、“雄心大志”。

重轻中轻式,如“学习学习”、“劳动劳动”。

二、语句重音
(一)语句重音的类别

}h6}1.语法重音

根据语句的结构关系,某些句子成分往往需要读得略重一些,这就是语法重音。一般而言,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不表示特殊的意义,只是一种固定的结构规律在语音上的表现。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主谓短语构成的短句里,谓语要重读。如:

东风 了,春天的脚步 了。

朗润 起来了,水 起来了,太阳的脸 起来了。

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要重读,包括定语和状语。如: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虽然是 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 照。

述宾、述补短语中,宾语、补语往往要重读。如: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 红霞

树叶也绿得 发亮 ,小草也青得 逼你的眼

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和活用的代词(任指、虚指、不定指)要重读。如: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 到处都是冰凌?

想不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 这么 一幅清美的图画。

数量结构要重读。如:

赵尝 五战 于秦, 二败 三胜

我是你的 十亿分之一 ,是你 九百六十万平方 的总合。

并列、对比、转折关系的语句中,关联词要重读。如:

我是 ——云中有志!我是 ——背上有鞍!我是 ——骨中有钙!我是 ——汗中有盐!(并列关系)

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 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比关系)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转折)

拟声词要重读。如:

树木不语,只送来微风拂过的 沙沙声 。(拟声)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请读出下面诗句中的语法重音。

我爱,我想,但 不嫉妒

我哭,我笑,但 不抱怨

我羞,我愧,但 不自弃

我怒,我恨,但 不悲叹

既然这个特殊的时代

酿成了青年特殊的概念,

我就要对着蓝天说:我是—— 青年

}h6}2.强调重音

又叫逻辑重音或逻辑强调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由语句表达意图和具体语境决定的,它受诵读者的意愿支配,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如:

我爱诵读诗歌。

重音的位置不同,分别表达了“谁”、“喜欢程度”、“学诗歌的方式”、“诵读的体裁”等不同的意义。因而,诵读时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如:

我希望飘过一个 丁香 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 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 自信 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信“ ”,后来信“ 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 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 ”,自从对 国联 失望之后,便把这他 信力 都失掉了。

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诵读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下面诵读闻一多的哲理诗《色彩》,体会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诗歌运用想象赋予色彩象征意蕴,说明生命是色彩的结合,抒写出对七彩人生的热爱。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 纸,

自从 绿 给了我发展,

给了我热情,

教我以忠义,

教我以高洁,

粉红 赐我以希望,

灰白 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zhēn) 图,

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 命,

因为我爱它的 色彩

}h6}3.感情重音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而着重强调的部分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感情重音可以使有声语言的色彩丰富,情真意切,有较强的感染力。

表示厌恶、憎恨:“你这无耻的文人!”

表示悲愤、不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雄心壮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诵读白居易的《花非花》,体会重音的处理技巧。这是一首爱情诗,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雾 雾,夜半 ,天明

来如 春梦 几多时?去似 朝云 无觅处。

(二)重音的表达方式

在诵读实践中,重音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重读,这里的“重”是“突出、明显、重要”的意思,除加大音强、增加音量、延长音长外,还有减小音量、扩大音域、增加或缩短音长、前后稍作停顿、利用虚声、气声等,目的都是为了在语流中,通过对比反衬,突出表意的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

}h6}1.重音重读

读重读响、低中见高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增加发音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声音,通常用于表达饱满、高涨的情绪。如高尔基的《海燕》:

让暴风雨来得 更猛烈些 吧!

重音重读要注意渐变的层次,可采取渐强(用“<”表示)的表达方式。如:

我不相信天是 的,/我不相信 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 的,</我不相信 死无报应 。<

}h6}2.重音轻读

用声轻气多的虚声对重点词语弱化、轻化、缩小音量,语气柔弱,非重点词语反而响亮明朗,常用来烘托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细腻的情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 了,/正如我轻轻的 ;/我轻轻的 招手 ,/ 作别 西天的云彩。//

重音轻读要注意渐变的层次,可采取渐弱(用“>”表示)的表达方式。如:

悄悄的我 了,/正如我悄悄的 ;/>我 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 一片云彩。//>

运用渐弱的技巧,一是体现徐志摩诗歌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的”离别相呼应。

}h6}3.重音长读

用拖腔将感情饱满、格调深沉的字词发音延长,一般用于渲染内在情绪,表达深挚的情谊,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北岛的《回答》:

告诉你吧,/世界,/ !(“ ”表示拖腔)

}h6}4.重音变读

运用颤音和沙哑声等读法来表达特殊感情。一般来说,颤音表示激动或恐惧,沙哑声表示疲劳、老练。如于右任的《望大陆》:

我于高山之上兮,/ 我大陆;/大陆 兮,/只有 。//(“ ”为颤音符号)

}h6}5.重音顿读

用停顿突出重音,在要强调的字、词之前或之后,做必要的顿歇,有强调突出作用,能使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 想念 你。

此外,一句话中重音有主次之分,诵读中要注意区分把握。如:

桂林的山真 啊,桂林的山真 啊,桂林的山真 啊……

“奇”、“秀”、“险”,是桂林山的特点,也是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词语,因此,这三个作为句子谓语的形容词应并列为主要重音,“山”是次要重音。再如: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 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在这句话的语境中,“十”是主要重音,表示太阳之多,热度极高,万物受害,不能忍受的心情,“寸草不生”是次要重音。

第三节 语速与节奏

一、语速

语速指口头表达时的快慢,主要取决于音节的音长。音节的音长较短且连接比较紧密,语速就快,反之则慢。语速的快慢还取决于所表达内容的特点及表达者的感情态度,表达积极的心理状态多用快速,表达消极的心理状态多是慢速,表达心态平和的状态语速适中。

(一)语速的类别

}h6}1.快速

表现激动、紧张、惊恐、愤怒时,语速快。例如朱自清的《春》表达了欣喜、欢快的心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了诗人在被放逐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后的兴奋、喜悦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h6}2.中速

用于一般性的陈述、说明。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达了含蓄、舒缓的情绪: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再如曹植的《洛神赋》写洛神之美辞采华茂、典雅蕴藉,宜用中速涵咏体味: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敝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h6}3.慢速

表现忧郁、压抑、悲伤、失望、迟疑,语速慢。例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表达了沉重的心情、压抑的氛围:

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行驶在深冬的风里。

再如韩瀚悼念张志新烈士的诗篇《重量》,表现了悲剧的惨痛和烈士的死难价值: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诵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适当调整诵读的快慢,可以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语速的选择标准

}h6}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诵读时的语速要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如《将进酒》适合快速,《再别康桥》适合中速,《一月的哀思》适合慢速。

}h6}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诗文有叙事、抒情、哲理等类别。一般说来,叙事、抒情诗文读得快些,哲理诗文读得慢些。如《春》适合快速,《荷塘月色》适合中速,《论求知》适合慢速。

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语速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语速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诵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下面是曹禺的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回忆往事、揭露周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相认以后)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二、节奏

节奏是由作品生发出来的,由诵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也就是说,节奏是速度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受作品内容和形式影响,也受诵读者心境的影响。

节奏不能和语调混淆。语调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节奏一定要有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种声音形式的拼合,也就是说,在一篇作品中,节奏往往是以一种类型为主,其他类型渗透其中。

(一)节奏的类型

}h6}1.轻快型

多连少停,多轻少重,多扬少抑,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语流显得轻快。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海涅的爱情诗《乘着歌声的翅膀》。

}h6}2.凝重型

多停少连,多重少轻,多抑少扬,语流平稳凝重,语言表达强而有力。如食指的诗《相信未来》、流沙河的诗《理想》。

}h6}3.低沉型

停顿多而长,语调多抑,节拍较长,声音偏暗,句尾沉重,语流沉缓。如于右任的诗《望大陆》、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h6}4.高亢型

多连少停,多重少轻,扬而不抑,语气高昂,语流畅达,语速稍快,节奏较紧。如王怀让的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郭沫若的《雷电颂》。

}h6}5.舒缓型

多连少停,声音清亮,语流声音较高但不着力,气长音清,语气舒展开阔。如戴望舒的《雨巷》、朱自清的《匆匆》。

}h6}6.紧张型

要求多连少停,多重少轻,多扬少抑,节奏拖长,语气紧张。如贺敬之的《回延安》、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

(二)节奏的运用方法

}h6}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扬”指声音的趋势向高发展,“抑”指声音的趋势向低发展。抑扬的变化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抑扬的层次幅度也随着感情分寸的变化而变化。抑扬的变化是相对的,要使这一部分突出,就要削弱前一部分。如果重点部分要“扬”,非重点部分就要“抑”;如果重点部分要“抑”,非重点部分就“扬”。如《琵琶行》“音乐表演”部分的诵读。

}h6}2.欲慢先快,欲快先慢

“慢”是指字音稍长,停顿多而时间长;“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而时间短,连接较多。应注意慢不能断,快不能乱;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如南宋蒋捷《虞美人》的诵读。

}h6}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重”指声音加强,气息实;“轻”指声音轻(但不要轻到只剩下气音),气息虚。应注意轻重相间,虚实相间。如《囚歌》第一节的诵读。

}h6}4.加强对比,控纵有节

“加强对比”指该突出的部分与该削弱的部分、该高或慢或重的部分与该低或快或轻的部分在声音上能区别;“控纵有节”指对比适度,不过于悬殊,感情酝酿要充分,表达时不温不火。如卓别林的《要为自由而战斗》。

下面诵读臧克家的《有的人》,用中慢速,注意语调的抑扬和停连的处理。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四节 语势和语调

一、语势

诵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使有声语言呈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态势,犹如穿梭在高山和峡谷中,形成语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展现出摇曳多姿的审美意境。

说到语势,人们常与语气、语调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

语气指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具体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声音形式。

语调是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变化。

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发展趋向,是语气的声音形式。语势中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多少、深浅、强弱等,诵读时要将这些要素综合地表现出来。

语气是各种情绪的表达,语调只是语气的表现形式。语气的变化表现为语调,被图解的语调叫语势。语调的曲折规律造成语势,必须从句首、句腰和句尾加以考察。张颂教授在《朗诵学》中把语势分为五种类型:

(一)波峰类

整个句子的诵读有一个较完整的情绪起伏过程:语句首尾轻低,句腰较高,全句的语势像一座山峰,虽峰峦起伏,但最高峰只有一个,波峰一般要重读。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波谷类

与波峰类相反,语句的首尾重高,句腰较低,全句的语势状如山谷,重读一般在语句的首尾,表达徐缓、低弱。如汪国真的《感谢》:“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三)上山类

语句的句首较低,而后逐渐上行,句尾最高,呈上升势。全句的语势变化是层层突起、逐渐升高的,犹如步步登山,“逐浪高”。如卓别林的《要为自由而战斗》:“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下山类

语句的句首较高,而后顺势下行,句尾最低,呈现收势。全句的语势变化是逐步下行、曲折变化的,情感渐趋平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半起类

语句的句首稍低,中间稍高或又有曲折,句尾气提声止,却又不在最高点上,只起来了一半,气息却未送完,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期待的意味。这种语势以疑问句和感叹句为多。如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

“文似看山不喜平。”诵读是有声语言对书面文字的艺术再创作,同样也要表现出文学作品摇曳多姿的丰富内涵。因此,语势的运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忌平淡、呆板,要根据作品内容灵活地变化语势,切忌相连的语句处理成同类型的语势,变成“唱腔”或全篇固定腔调。二是注意“语无定势”,由于文学作品处理、诵读场景变化、诵读者状态不同都会使诵读的语势呈现出个体的差异和独特的风貌,所以语势的变化是无穷的,诵读者要根据实际灵活把握。

下面诵读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体会语势的变化。

诵读提示:这首诗是悼念诗,感情基调应深沉、缓慢。诵读时第一要注意“——”的不同用法:“——你的人民想念你”(表解释);“周——总——理”(表声音延长);“——在这里,在这里”(表回音,应减弱);第二要注意回声和应答的诵读:山谷回音、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答(回声应渐弱);第三,五次对“周总理”的呼唤要用虚声。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语势两次波起后平缓,“好”为波峰,重读)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半起类语势,第一个“哪里”为波峰,重读)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表解释)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表呼唤,延长字音,平稳送出,饱含感情,虚声)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山谷回音,渐弱)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表呼唤,延长字音,平稳送出,饱含感情,虚声)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大地轰鸣,回音,渐弱)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表呼唤,延长字音,平稳送出,饱含感情,虚声)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松涛阵阵,回音,渐弱)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表呼唤,延长字音,平稳送出,饱含感情,虚声)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海浪声声,回音,渐弱)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呵,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重音,与下行诗句直连)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表呼唤,声音延长,用拖腔,虚声)

广场回答:

“呵,轻些呵,轻些,(虚声)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回音,渐弱)

在这里……(回音,渐弱)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回音,渐弱)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想念你!>(渐弱,“>”为渐弱符号)

——想——>念——>你!(渐弱,虚声,“>”为渐弱符号)

二、语调

语调是句子里声音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变化,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语调的升降变化使语音悦耳动听、具有音乐美,能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一)平直调(用“→”表示)

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如鲁迅的《立论》中表陈述的语句: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叙述过程、交代场景用平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二)上扬调(用“↑”表示)

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末尾响亮地提出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篇末提出号召: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曲折调(用“↗”或“↘”表示)

用于表示特殊感情,如讽刺、暗示、反语、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的句子里,语调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如鲁迅的《拿来主义》: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再如寓言《乌鸦喝水》:

乌鸦就喝着水了。↗

(四)下抑调(用“↓”表示)

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也用来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表赞叹的诗句: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再如戴望舒的《雨巷》,表达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末句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处理为降调,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的语调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调变化有轻度、重度和中度三种。轻度语调用在作品中次要语句中,特点是停顿较短,重音较清楚,色彩一般化;重度语调用在作品中的核心句和主要语句中,特点是停顿较长,有较重重音,色彩显示鲜明;中度语调用在作品中比较重要的语句中,特点是停顿稍长,重音稍突出,色彩较鲜明。

下面诵读叶挺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平调,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vHJMED2nPZCQbNitm910avFf32zmVPtXGmqpBEbVysx+cijPEXkhQjTZ656Psd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