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外经典诗文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更沉淀着世界各民族不灭的精魂。它内蕴丰厚、明理启智,在诵读中可以使人们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修养;它知识丰富、意存高远,通过长期一贯的吟诵、赏析、重复记忆,能使读者得到领悟、顿悟,增加文化底蕴,积淀与传承世界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008年3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在全国发起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活动围绕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中华传统节日展开,旨在倡导全民含英咀华,不仅“诵读千古美文,传承中华文明”,具有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而且更与新时期价值观的建立、社会文明的提升密切相关。“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作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国家文化工程”,其蕴含的不是单纯的“诵读艺术”的推广,而是“阅读引领”的作用,是希望全民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由个体的文明儒雅走向全社会的昌明和谐。

“中华诵”活动推出后,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等各种版本一时“洛阳纸贵”;教育部门拨专款为一些试点单位建立“国学”教室,一些社区成立了业余诵读团队,并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诵读活动;不少企事业单位把诗文诵读列入培养员工综合素养的内容;许多学校将诗文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人员编写了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爱国励志等内容为主的校本教材,不仅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中华诵”全国大赛,还将“经典诵读”列入日常的教学和晨读活动中,让琅琅的读书声萦绕在校园,让圣贤的思想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外形气质在诵读中悄然提升、蜕变,文明儒雅之风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逐渐养成。

2008年7月,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研发的“朗诵水平等级考试”项目得到国家文化部批准,一些试点省份成立了朗诵艺术活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科学的艺术考评体系,遴选了古今中外各类体裁的文学佳作100篇,编辑了《朗诵水平等级考试纲要》,聘请语言文字和朗诵艺术方面的专家,加强对各地朗诵活动的指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使朗诵艺术在走向社会大众的过程中更加规范有序,便于推广普及。考级者有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朗诵艺术的爱好者,也有窗口行业的员工。他们意识到朗诵是对作品理解的融会和升华,从字斟句酌到联想感悟,朗诵带来的是一般文学阅读所达不到的境界。完美的朗诵以准确生动的表达、规范精致的语音、自然悦耳的音色为追求,是对语言的“美容”。长此以往,必将提高全社会的口语表达质量,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前言||诵读艺术:技巧与训练从“中华诵”到“国学热”,从“朗诵水平等级考试”到“孔子学院”,传承中华文明,普及大众文化活动,塑造优良品质,培养健全人格,是我们国家的一贯追求和价值体现。

诵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相关教学和培训资料的需求,爱好者多了,开展的活动多了,相关的困惑也多了。经常在“百度”上看到“跪求一篇爱国的诗篇……”“某某作品的背景音乐是什么?”也经常看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一些课外“播音主持班”学着与他们年龄和阅历不符的文学作品,张嘴“愿把这牢底坐穿”,闭嘴“寒冬腊月,地主……”,“爱你……”。

因此,对于诵读爱好者来说,解决诵材是首要的问题。首先,本书参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国学诵读的一些读本,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中外经典名篇,为大中专以上学历层次的诵读爱好者精选了中外经典的诗歌和散文名作,并及时关注报刊新闻和各种诵读书籍、诵读活动,将群众喜爱的作品纳入视野,如袁隆平的《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和“秋酿醇酒”的诗作《大漠敦煌》等,同时加以分析,指导诵读。

其次,本书列举了大量的诵读作品,对于诵读的技巧、诵读活动的组织进行分析指导,以起到启蒙引路的作用。比如,对轮诵、对诵,上场、走位,台风、配乐,节奏、语势,服装、手势等一系列问题,都逐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

第三,对于中华古典诗文的解读一直是诵读者的一大难题,经常看到一些知名人士由于缺少相关知识在公开场所误读误诵,如王维的诗《鹿柴》中的“柴”通“寨”,指有篱落的乡村别墅。“鹿柴”是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南辋川一带的风景之一。因此,这里的“鹿柴”应读作lùzhài。屈原的名篇《渔父》题目中的“父”通“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故应读作fǔ。类似的问题有很多,本书对难解的古诗文部分除原有的“诵读指导”内容外,增加了“正音辨义”、“译文”,以帮助诵读者理解把握。

现当代诗歌同样也面临着解读的困惑:一些诗作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象叠加、含蓄隐晦;一些诗作句式多变,倒装句、连动句、存现句等变化使用;修辞手法多样,隐喻、排比、顶真、回环、反复等交错出现。现代自由诗语句多变,不像传统的诗歌一行一个节奏点,而是会跨行甚至跨节构成一个语意节点,对作品内涵、风格、体裁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误读误诵,尤其是在公开的大型朗诵会上更不应有这样的遗憾,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高的人士。本书对流传较广泛的作品进行了解析,希望得到诵读爱好者和同仁的指点和帮助,以繁荣我国的诵读艺术。

本书理论阐述定位于“朗诵”,但选文指导定位于“诵读”,意在降低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普及相关知识,实为朗诵的基础阶段,即“读诵”阶段。以“读诵”的方式练好基本功,同时熟练运用诵读的技巧,积极从事诵读实践活动,长期坚持,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专家学者的论著,由于体例问题不能一一注明,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一些选文,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诗文由于版本和翻译的原因会有一些差异,笔者参阅文献进行了编修。由于时间和能力局限,不足之处望同仁斧正。

编者

2012.9.1 9636cK4KFk3GDkcbkT3Y0jiS5JGuHR0Hh4JM/GqAI8h4qPfK9V4ab0YJx0YosC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