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语料转化语流

将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语流,是复现性口语训练。其实,语料复现大量地渗透于我们的语言生活之中,这种复现以“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形式,随处可见。所谓“元”(meta)这个前缀,在希腊文中是“在……之后”的意思。所有对语言、语意不同方式的重现,例如我们比较准确地转述(复述)别人的话、引用别人说的话、解释或加工别人的话、简化浓缩别人的话、翻译别人的话等等,都属于“元语言能力”,主持人“文本操作”式的语言加工或复制需要这个能力。为了准确体现媒介意志、体现节目意图和主旨,提升“元语言能力”是必要的。

一、“元语言”是主持人常用的表达方式

“元语言”的常见形式是“复述”,也是主持人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严格地说,我们说话都离不开复述,只不过它出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它运用特定的语言文字材料,将语料转化为语流,所以是语流训练的重要方法。由于复述者总会对复述的事物注入某些主观因素,因此复述不可能“不走样”地保持原貌,但这并不妨碍接受者对事物的了解。主持人复述应注重对现有材料的加工,或详细,或简要,或变换人称,或变换顺序,或渗透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使复述更切合语境、更有吸引力。

将文字材料转化为话语表述,需要理解和记忆,除了机械记忆外,有时需要运用“速记”的方法。其中著名主持人叶惠贤经常运用的“记意法”值得借鉴,那就是: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强记要点→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元语言”是主持人话语的一般形式

1. 详细复述是对原材料进行“不走样”的复述,一般出现在新闻、科技等节目中,忠于原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将其转化为口语。

2. 概要复述是简明扼要地复述原材料,比如“说新闻”、转述一个论点或事实等。它的要求是:把握总体,理清线索,抓住中心,舍去旁枝,保留主干,既反映全貌又缩减语量。

3. 扩展复述是对原材料适当丰富扩充的文本复述。它在不违背原意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再造想象,有重点地加以扩展,通过渲染、描摹,使讲述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4. 变式复述的特点在于复述中的变化,一般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变换角度、变换人称、变换结构(如顺叙变倒叙、增设插叙或悬念、进行有详有略的随机性处理等);有时还需要变换语体。

5. 加工复述这类复述走出“机械复制”的模式,注意对原有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以利于体现自己的表述风格。尤其是主持人,经常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节目语境的需要,对文本进行加工。

训练设计(3)

(一)坦率表述训练

山东菏泽农民歌手朱之文到北京参加“星光大道”选秀节目,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技压群芳,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的苏珊大叔”。2012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唱完回到后台,他趴在桌上显得很痛苦,嘀咕着“我不适合出名,太累了”。记者好奇采访了他。请思考:他一席朴实无华的话,为什么能获得人们的称赞?

“中国的苏珊大叔”朱之文不想出名

朱之文操着浓重的山东乡音苦涩地说:“俺要是知道出名这么苦,当初就不来参加比赛了。”记者问:“现在人人都想出名,你说说,出名有什么不好?”

朱之文说:“他们不知道出名的苦。我几个月也回不了家,见不到老婆孩子,照顾不了庄稼,地里的麦子都要旱死啦!好不容易回了趟家,庄里家里的院子挤满了记者,吃饭有人照相,上厕所有人跟,没自由,再下去,命都保不住了……”

记者很奇怪,出了名,怎么会有“生命危险”?

朱之文说:“我以前从来没得过病,现在成药罐子了。一会儿气管炎,一会儿感冒肺炎,去医院看病打点滴。我最不习惯的就是吃饭,我在家一天只吃两顿饭,现在可好了,一天要吃五六顿饭,这个请了那个又请,不去就说不给面子,一顿饭起码花三个小时,我哪有时间?我根本吃不惯鲍鱼海参,我想喝粥吃萝卜菜,人家不给,说你这么大的腕儿咋能让你吃那。结果才一年就吃出了‘三高’和脂肪肝。在家里我爱喝水,现在一出名也不敢多喝水了,天天这么多人围着你,喝多了没法上厕所。老不喝水还要经常憋尿,又得了肾结石。大旅馆席梦思我也不习惯,一躺下去就埋得看不见人影,睡一夜下来腰疼得直不起来,白天又被粉丝围着挤,那么多人一推一挤就挤着我的腰啦,疼得我站不住啊,站着唱歌总觉得一个腿长一个腿短……”

确实,曾有粉丝网上发帖说“大衣哥演出不知不觉晕倒在地。最近感冒发烧、肺炎,打点滴”。记者问他:“如果有一天没人追捧你了,你怎么办?”

朱之文说:“如果(央视)今天不让我演了,我回家就买几挂鞭炮放了,好好庆祝一下。如果没人喜欢我,我还是回家种地。”

记者说:“你挣那么多钱,就不用种地了。”

朱之文说:“你不让我种地只让我唱歌,我得少活10年。我离不开土地。”

记者问:“人们都喜欢在北京安家,你不想在北京买房子安个家?”

朱之文说:“我可不习惯北京。北京空气太坏,人太多,在这里我不能练唱,在北京一年多我根本没有练唱,以前我在农村我走哪唱哪,再苦再累我也不觉着。可在北京,不习惯的地方太多了。我没有受不了的罪,可享不了这福。现在这么多粉丝喜欢我,我又不忍心离开他们,让他们伤心。”

看来,“大衣哥”朱之文真有些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了。

(据《中国电视报》报道改写)

(二)机械复制训练

下面是话剧《红色风暴》中施洋大律师的一段独白,请声情并茂地加以复述。

施洋大律师的独白

今天下午6时左右,江汉铁路机械厂的工头胡大头——就是他(指胡大头),跑到工人黄得发、江有才家里,用威逼利诱的办法,叫黄、江二人去车站替魏处长的父亲开压道车。魏处长的父亲因为急于要去新市场给女伶风骚泼旦“夜明珠”捧场,一路上就迫令黄、江二人加紧摇车。这时,迎面开来一列军车,按铁路行车规章压道车必须让大车,所以黄、江二人准备让路,但是魏处长的父亲因急于看“夜明珠”的上场,迫令黄、江二人继续往前开车,黄、江二人向魏处长的父亲委屈陈词,还扶他老人家下车,但是这个老人蛮不讲理,破口大骂,说什么“我的儿子魏学清,乃是京汉铁路总局的警务处长,手里捏着好几个团的人,任何车辆见了我魏老太爷一律都得让路……”他一面谩骂,一面用手杖猛击黄、江二人。这时,眼看军列已经开近压道车,黄得发不得已跳车逃命,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拖住一起碾死在火车轮下。这就是全案的经过。这难道还不明白吗?真正的凶手正是那个已经死去的魏处长的父亲!

工人兄弟们,哪个父亲不爱儿子?哪个儿子不爱父亲?父亲被谋杀了,做儿子的能俯首帖耳不表示抗议吗?不能!但是江有才的儿子还未满周岁,他不会说话,他生在穷苦的工人家里,吃不饱穿不暖,他现在病在母亲的怀里,他除了痛苦地干号之外,做不出任何表示……

工人兄弟们,工人兄弟们!哪一个妻子没有丈夫,哪一个丈夫没有妻子?现在江有才的妻子没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处长的父亲谋杀了,她难道只能甘心俯首帖耳不表示抗议吗?不能!但是她毕竟不敢有所表示,她从小受尽了有钱有势人的压迫,她从小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她体弱,她胆怯,她现在除了悲痛啼哭之外,做不出任何表示,这难道是公道的吗?这难道是公道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死者申冤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要求魏处长父亲的儿子魏处长负责赔偿死难家属一切损失吗?还有,工人黄得发因为遭受魏处长的父亲的纠缠,不得已跳车受伤,(指黄得发)请看,他现在左额头的鲜血未干,右腿和右肘都有伤痕。这难道也要他自己负责吗?难道不应该由魏处长的父亲的儿子魏处长——你,负责赔偿黄得发的一切损失吗?

(引自《影视台词集锦》)

(三)概要复述训练

请选择一篇比较通俗、不太拗口的文章,运用“记意法”,连续读数遍,一遍比一遍快以至极快。读时不强求对思想感情的细腻表达,但必须断句合理、字字清晰。然后强记梗概,将文章内容讲一遍。讲时可以用文章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但一定要句式完整,句句连贯,不改原意。

床罩的故事

床罩的历史可以追叙到14世纪的法国。据记载,发明者是一个普通的法国高卢妇女,一个红脸颊、满脸雀斑的姑娘,名叫迪迪。

迪迪与同村的马夫路易幽会了三个月以后正式举行了婚礼。不幸的是,一直到新婚后的第一个早晨,年轻的妻子才发现这位马夫有遗尿的毛病——他把婚床和被褥当成尿布了。这时,祝贺新婚的客人已陆续来到。在门外,他们大声笑闹,捶打木门,眼看更换床褥已经来不及了。聪明的妻子望着神情沮丧的丈夫,忽然灵机一动,从衣橱里取出一块白色的大号床单,迅速地铺在臊臭潮湿的被褥上,然后开门迎客。

客人们按惯例为新郎、新娘祝福,并参观这对新人的新居室。突然客人中有个人指着床单惊奇地叫道:“多么奇妙的布置呀,这洁白的‘床罩’!它一定是巴黎上流社会的新玩意儿吧?”新娘看了新郎一眼,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客人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哦!这多么时髦,多么漂亮!”

于是,在他们离开之后,由近及远,一种崭新的铺床法就迅速在法国各地传播开来。三年之后,法国宫廷正式采用这种方法,按那位客人所说的那样命名它为“床罩”,并且把它载入《宫廷起居事典》。几个世纪以后,随着法国军队的步伐和法国文化的传播,床罩这个发明走向了世界。

(引自《读者文摘》)

齐白石收徒

齐白石是已故著名国画家。有一次,他因事去北京城南,在街旁地摊看见一个卖齐白石画作的人在卖画,走近一看,全是假画。齐先生认为这人损伤他的声望,便厉声质问:“你为什么冒充我的名字卖假画骗人?”

那人笑了笑,郑重答道:“齐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错,这都是些假画。但是你可要知道,凡是大画家没有不被别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说明他的名气越大;如果是无名之辈,谁也不造他的假画。再说我这些画卖得便宜,有钱人还是买你的真画,没钱人就来买我的假画。这一点也不妨碍有钱人买你的真画,你又何必动气呢?”

这番话使齐先生无话可说。停了一会儿,齐老先生从地下捡起一幅画,说:“我看看你画得怎么样。”看罢说:“咳,你画的还有点儿意思。我收你做徒弟吧!”那人一听,趴下就给齐白石先生磕头。

(引自《演讲与口才》)

(四)详细复述训练

阅读数遍后,将内容做基本原样的流畅复述:

名人演讲如何备稿

法国总统戴高乐发表演讲从来不用讲稿。1969年,他在为来访的美国代表团举行的国宴上,即席发表了流畅热情的祝酒词。尼克松的秘书大表赞叹。戴高乐坦率地说:“这没什么,把讲稿写了记在脑子里,然后把稿纸扔了。”

有人将它归纳为备稿演讲三部曲:写、记、扔。

关键是“扔”。扔掉讲稿,就是既依据演讲稿又不受制于演讲稿,而用自己的现场语言作详细复述,并根据现场需要作适度调整,这样效果更佳。

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有一次到匈牙利访问,按照日程安排要发表广场演讲。演讲那天雨下个不停,国会大厦前的广场已是一片伞的海洋。布什走上讲台,先挥手致意,然后从衣袋里掏出讲稿,双手举过头顶,嚓嚓几下撕成碎片。他说讲稿太长了,为让大家少淋雨,讲短些,不按讲稿讲了。他这一“扔”,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名人演讲备稿都非常认真,有时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要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讲。尽管他的演讲只有10个句子600余字,两分多钟就可以讲完,但他准备了很久。先是构思,起草以后几经斟酌,还念给白宫里的佣人听,请他们提意见。直到演讲前一天晚上,住在葛底斯堡的旅馆里,他又作了仔细的修改。

林肯的这篇演讲被后人评价为一次“完美无缺的演讲”,他的讲稿堪称“一篇誉满全球的演说词”。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的演讲手稿,现在仍珍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而且其演讲词被铸成金字文,放在牛津大学,作为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

(引自《演讲与口才》)

(五)扩展复述训练

请将下面的新闻扩展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录音驱野猪

东北某地野猪损害庄稼很厉害,群众叫苦不迭。有个青年想了个办法:用录音机录下狮虎的吼叫声,然后通过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播放,以吓唬野猪。开始还有些效果,后来野猪绕电线杆转了几圈,又用身子靠靠,最后用嘴巴把电线杆拱倒了。群众说,唱高调、说空话,连野猪也骗不了。

训练提示

1. 概要复述训练是接受言语材料刺激后的记忆性梗概叙述,通过复述者的理解与判断,让最重要的信息进入意识。因此,在读文字材料的时候必须专注,才能抓住最有价值的刺激信号,才能基本“不走样”地说出来。

2. 语料转化为语流的最直接训练,是将现有的讲述材料像自己的语流那样表述出来。它的好处,一是开发言语知觉,二是有助于提高表述能力。 9Yjpvq7me71jgxH0/2qZM+TQDIc7uHsdOYfLkN4bywtkX/I4dcNAfZ9ybBdrPL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