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张颂

应天常、王婷教授合著的《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即将出版,我应约撰写这篇序言,只是表达我的一片心意:感谢和祝贺。

我同应天常教授相交甚早,他199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CCTV主持人艺术风采》是我写的序言。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见面,相谈甚欢,十分融洽。我对他是很敬佩的,因为他为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出版过数本专著,在这个领域研究相当深入,学术水平很高。他数十年的执着追求和埋头写作,成果丰硕,受到了业界的推崇和尊重。他的学术品格、学术态度,是摒弃了当下的浮躁和低俗,蔑视着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和利欲熏心之辈的。他的学术主张坚持了“厚积薄发”、“勤学苦练”,凸显了“话语活力”、“言为心声”。总体上说,应天常的著述对于主持人的学习和引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观点上的差异,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学术观点上“各抒己见”又“畅所欲言”,恰恰说明学术氛围的宽松活跃,学术自由的平等愉悦,学术态度的认真负责,学术作风的率真质朴。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处于相对真理的进程之中,是非曲直要由历史和实践去澄清,即使表述不够准确,也并非怀有背离真理的目的。这样的交往,确实感到真挚而欢快。当然,遇到另外的情况就不同了。出于某种个人目的,采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做法,断章取义,恶语伤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此,就应该毫不留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破到让世人认清其哗众取宠的“泡沫”,否则,难以继承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难以使后来者少走弯路。

应天常教授的著述,成为我们学科理论宝库的一个亮点,是同他的学术视野宽阔、理论造诣深厚分不开的。值此新著《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出版之际,我向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我们的播音理论中,饱含着多少人的呕心沥血、多少人的辛苦劳作和提炼升华。我自己就见证过,亲历过。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的研讨会上我提出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就不是心血来潮。面对文字稿件,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就应该使原文增色,叫作“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而面对即兴话题,就应积极敏锐地反应,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组织好词语序列,说出话来头头是道、言简意赅、辞约义丰,那就叫作“把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我们认为,播音是一种创作,迥异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所以不能称之为“有稿说话”、“无稿交谈”。

所以,播音必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有稿和无稿。将来广播电视发展到任何时候,这两种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就会“无往而不适”,甚至“无往而不胜”。

在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训练中,我一直坚持恩格斯的“非说不可”、毛泽东的“非下苦功不可”这两条根本原则。就是说,首先要有“说”的愿望和要求,不能僵冷和勉强,而“说”的样式、体式、风格、形态也绝不局限在“自然谈话”;其次,要刻苦锤炼语言功力,语言的功力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而不应懈怠和敷衍。我们播音专业的教学,特别重视训练,要求“从难、从严,科学地大运动量地训练”,不能找窍门、走捷径。

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词语序列和语言技巧是不能分开、割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脉贯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补互动的。而那基础,正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畅达引发。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动于衷”、“有的放矢”,都是涵化在“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表现力之内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要注重话语主体的人文修养和知识储备。阅读名篇佳作、当众朗读朗诵一定要“积铢累寸”、“集腋成裘”;捕捉新鲜话题、提高写作能力一定要“眼观六路”、“下笔千言”。

在培养即兴口语能力时,不能轻视朗读在播音主持创作中“潜移默化”、“视域融合”的巨大功能,不要以为“口语至上”是唯一态势。“大声朗读文稿可让你看出哪些词可以省略、哪些应该强调、句子有没有表达清楚、句与句之间连接得是否顺畅。……广播电视新闻稿的最佳评判者是耳朵而不是眼睛。” 因此,只有提高朗读水平,才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播报新闻,也才能够清晰、流畅、灵动地主持好节目。

规范、鲜活、充满理趣和情趣的有声语言,当然也必须进行刻苦训练。但是,我们要分析如何进行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些规律。

应天常、王婷教授的这本著作,基本融合了实践中的经验与理论上的概括,把“即兴口语”的形成机制和练习方法条分缕析,并结合例证,打造成模块,既激发了兴趣,又导引了步骤,显得精细和通达。虽然,具体情况会比较复杂,可是如果坚持下去,总能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特长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并且显现出应有的效果。

必须认清的是,对于自身的估计与判断往往会进入某种误区,务必做到“自知之明”。例如:有的人“耳高口低”,听别人的缺点很多,而自己却感觉良好;有的人“口高耳低”,自己说话相当不错,但听别人的却找不出问题。这样,训练就应该加强针对性,把最薄弱的环节作为重点,步步为营地加大训练力度。没有针对性,训练便空洞浮泛,会事倍功半。

当然,所谓即兴口语,绝非“信口雌黄”,更不是“口是心非”。我们仍然要坚持“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气”,杜绝一切虚假和造作。如果我们只是训练“能说会道”,内心缺少文化底蕴,那样的即兴口语又会到哪里去发挥作用呢?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一种责任重大的引导和教化,必须把芜杂、混乱、零散、肮脏的词语过滤掉,必须精选明确、通俗、深刻、优美的词语加以组合,弘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高质高效地传播信息,达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目的。

人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使用语言,认识语言,以至研究语言。语言的社会性、人文性日益凸显,仅仅把它作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就矮化、窄化了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语言,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有声语言,都属于人类精神的层面,是作为“社会结节点”的人抒发性灵、表达爱憎、由己达人、言志传神的“心灵的总书写”和“诗意的生存”。民族共同语沿着“书同文”的前进步伐,顺理成章地展现“语同音”的时代风貌,必将昭示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史的精神写照和血脉传承。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不但是走向全民语言规范的通衢大道,而且是催生民族语言典范的黄钟大吕。其中所包孕着的,正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内在原动力与和谐价值观。

因此,有声语言的功力锤炼,绝不只是“语言应用”的熟能生巧,更是对历史文化“去粗取精”的扬弃。这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前贤已率先垂范,后生要奋起直追,一只新生力量组成的大军,正在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一定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涵化了应天常、王婷教授对播音与主持的理解,也阐释了他们对主持人语言生态的观点,当然并非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学术上“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恰是境界高远的表现。任何学术认识,都可以在探索中不断深化,这是规律。观点的分歧,可以在多次讨论中、在各抒己见时,求同存异,这是进步。让我们都参加这种研讨,丰富理论宝库,促使我们的理论日臻完善。而在这个方面,应天常教授功不可没。

可为序?偏颇之处,就正于读者,是所切盼。


草于“三书屋”
2009年2月17日

〔张颂(1939-2012),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播音教育创始人之一,中国播音学科体系创立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播音界泰斗。〕 dROePUbx598RWQIq0/VznyaPF+MZ1q0x3V1x8wF8FVUIDKwN4QEtZH4NdCEqke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