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以上就是我在羊皮卷里发现了那个能撬起人生的“秘密”后,我对“习惯”二字前前后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那一件件就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从心灵深处使我领悟到这两个字那既神奇、又伟大、又可怕的力量,可以说,将这种力量喻为核能、原子能,也绝不过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生,是毁于“习惯”;又有多少人生,是因“习惯”而变得强健、优秀、卓越、辉煌啊!
那为何习惯竟有如此核能、原子能般的巨大威力呢?
对此古今中外无数智者、圣贤都曾有过极其精辟的论述,在这里,我仅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师祖孔子为例,看他究竟是如何论述“习惯”之极端重要性的。
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所有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语》开篇第一句在强调什么吗?
告诉你们吧,这第一句不是强调别的,就是在强调“习惯”!
不信你们看,这第一句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后半句里的“说”,应念“悦”,就是“快乐”之意。整句翻成白话应该是──
任何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学”了以后,都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即“时习之”;如果做到了这关键一条,我们人生不就快乐、幸福、成功了吗?
因此大家看,对我们中华民族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论语》,开篇第一句竟就在强调“习惯”,这一定出乎你们的意料吧?!
那这里的“习”是不是“习惯”呢?你们一定有疑惑。
我告诉你们,这里的“习”一定是“习惯”,绝对不会错。对此我可用孔子的两句话再来作印证。
一句是《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后半句──“性相近,习相远”。
这实际用的就是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此,你们翻一翻《论语·阳货》篇,就知道了。
那什么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呢?
孔子这里实际讲的是我们每个人“修身”,即性格修炼的重点。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谁都清楚、谁都知道的。那性格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性格修炼的重点究竟应抓什么呢?我觉得这句话对这两个问题回答得一清二楚。
大家和我一起来分析,看我的分析是不是有道理?
我认为这句话前半句中的“性”,是指人出生以前的“天性”;后半句中的“习”,是指人出生以后的“习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习惯”。因此人的性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先天之性,“天性”;一部分是后天之习,“习性”,即“习惯”。
那这两部分我们修炼的重点应在哪里呢?
显然是后天的“习惯”!
为什么?
大家看,要改变先天的“天性”,难度极大;但幸亏“天性”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总体差别不大,即“性相近”。
如此一来我们性格修炼的重点当然就应是后天的“习惯”了。这道理,一是“习惯”相对于“天性”容易改变、容易把握;二是,既然“习相远”,也就是我们人与人性格的主要差别就差在“习惯”上,那我们修身的重点、性格修炼的重点当然就应放在“习惯”二字上了。
各位,听我如此一分析,你们是不是就心服口服了?!原来我们中华民族两部如此重要、如此有代表性的经典竟不约而同地在开篇第一句强调“习惯”,你们以往一定没想到吧?原来这“习惯”竟是我们中华民族如此伟大的智者孔子如此关注的人生重点、人生关键、人生“支点”,这你们以往也一定没有想到吧?
孔子还有一句有关“习惯”的至理名言我也一定要告诉你们,因为这句名言所揭示的有关“习惯”的真谛,将激励和鼓舞我们中华民族的所有子孙,也将激励和鼓舞我们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坚信有关“习惯”的研究和发现将有“普适价值”、“普世价值”,值得全世界每一个追求智慧、强健、快乐、幸福的人重视。
孔子两千多年前所说的至理名言是这样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
别人花一分工夫,我自己就应下百分工夫;别人花十分工夫,我自己就应下千分工夫。任何人只要按这样的“道”去走,虽然愚笨,必然聪明!虽然柔弱,必然强健!
各位,孔子的这一至理名言说得何等智慧啊!而大家想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的人,那百分之百、千分之千是在“习惯”两字上下足了功夫的人,而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走的“道”,应走的“大道”,应走的“充满希望之道”!
因此,各位──
一个人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吗?那就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
一个企业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吗?那就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
一个民族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吗?那就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
一个国家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吗?那就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
我们整个世界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吗?那也应在“习惯”二字上下大工夫!
可以说只有在“习惯”二字上下大工夫、苦功夫的人,才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我们所有的企业,我们的民族、国家,乃至我们整个世界不都是由大写的“人”所组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