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同,从一本书中能够吸取到的信息和获益也不同。在阅读本书以前,我建议你先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虽然它们并不是对全书的导读,但它们却讲述了教育孩子所需要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条件。这些是一切儿童家庭训练的基础和指引。通晓了这些内容,你的儿童家庭训练会事半功倍。
游戏训练环境
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训练环境的挑选尤为重要。什么样的环境是最受孩子喜欢的呢?我建议,让四到六岁的小可爱们——不管是自己家的还是邻居家的——一起聚集到家里来吧!要想进行本书所描述的各种儿童训练,这是再完美不过的方式。
家里是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对于还从来没有进入过社会的孩子来说,学前教育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对他们来说,那些专门为教学而配备的地方,比如学校、教室或其他空间,反倒恰是不利于孩子获得最优发展的。越是贴近家庭、贴近家人,孩子成长的环境就会越丰富;越是贴近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越是贴近孩子的自我世界。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聚会地点也没关系,父母只要尽可能地营造出家庭的氛围就可以。
孩子,最好是“孩子们”——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孤零零地自己一个人独处。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早已指出的那样,与他人一起训练——即社会生活——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孩子应该积极参与派对或社交聚会,举办各种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成人搭档或教师,仅仅只是社交活动的指挥者,负责训练孩子以恰当的言行举止与他人交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生活只需要演戏: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一样,既有工作,也有娱乐;既有事业,也有消遣。
游戏训练的课程
根据组成孩子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的具体特征,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接下来要做的训练课程分为八个部分——在本书中,每一部分都将被详细阐述。它们会分别对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的性质很难完全清楚地界定——有时是体力型的,有时是智力型的,有时是品德型的——和在生活中一样,它们之间往往是重叠混合在一起的。本课程包含以下八个部分:
·习惯养成 (服从,观察,注意,专注等)
培养品德,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社交练习 (普通礼节,对话)
培养礼仪,主要是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强化孩子的相关行为和反应。
·讲故事
介绍可供模仿学习的典范;
刺激孩子的理想抱负,激发想象力,等等。
·体能训练 (运动,健身操,行军)
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错误倾向——驼背,不良姿势等;
学会沉着稳重、自我控制,以及把握自己的能力。
·节奏艺术 (韵文,歌曲,唱歌游戏,民间舞蹈)
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达能力,给孩子提供经典的韵文、歌曲和舞蹈。
·自由游戏 (游戏和运动)
教授公平竞争和体育品德的原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游戏以及如何游戏,使孩子获得运动和快乐;
训练孩子的灵活性、速度、独创性、技巧性、准确度等。
·手工培训 (造型,油画,素描等)
提高孩子的手工技能和灵巧性——用双手“做事情”的能力;
养成勤奋、坚持、细致、整洁的习惯。
·信息知识的汲取
传授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的基础知识。
训练过程
对孩子的训练应该是有一定规律,并且讲究科学性的。首先,爸爸妈妈们有必要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有计划性,进入日常性的程序,并且坚持下来——有学习的时间,有玩耍的时间,还有做其他活动的时间。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会给孩子和整个家庭都带来幸福和快乐,不仅是当下的快乐,也有未来的快乐。
因此,父母、隔辈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教育者,可以采取我接下来建议的各种计划,布置特定的环境,并且按照书中相应的指示,执行每个阶段的训练、游戏和活动。每天都可以至少采用八个部分中某一项的训练方法。当然,这个数字多多益善。八个部分中的课程应该是灵活掌握,同时进行的,而不是根据书本一页页机械地进行下去。
至于在家里训练的独生子女,或者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们,每天都要留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八个类型的活动——正如随后的专门方案里所建议的那样,应该包括孩子不睡觉的所有时间。也就是说,生活和训练应该并行不悖。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固定教学和监护是不用考虑的,自由游戏将占去一天中剩余时间的大部分。习惯训练应该随时随地进行,包括起床、穿衣、吃饭、玩耍,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为日常训练所预留的特定时间里。
在学校中,我们一直建议那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们,一定要执行两到三个小时的集中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们可以不用负责为孩子灌输各种行为原则——尤其是在习惯训练中更是如此,因为两三个小时的训练绝对代替不了在家里十几个小时的培养效果。
因此,无论如何,父母们都要熟知训练课程,并且积极协作。父母们不能推卸责任。教师也必须让孩子的父母们熟悉训练的性质,并且要求他们在家里也要看着孩子继续练习。而且,当孩子入学以后,父母们也要让孩子继续保持这些习惯。否则,学前培训就是没有意义的了。
熟悉训练方法
同一种训练方法,在懂得其原理和相关注意事项的父母手中,其作用必然会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进行每组训练之前,父母们应该尽可能地熟悉有关儿童培训的指导说明。甚至我们建议,父母们和教师必须熟知这些训练方法的细节和科学原理,尤其是关于习惯训练的,因为整个系统都是建立在对于习惯的性质和重要性的理解之上,以及对于形成这些习惯的心理方法的理解上的。
但是,必须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一般性原则——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精神是所有成功培训和教学的关键。让孩子们更加快乐,更有好奇心,渴望做得更好,渴望超越。这样的话,父母所赋予他们的实际的教学和训练将会充满乐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避免眼泪的存在。生活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训都是在付出泪水的代价后学到的。贝·多芬小时候被送去学钢琴,他也曾因受到各种打击和艰难困苦而伤心落泪。不过,这都是值得的。在指导孩子进行训练之前,请牢牢记住这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让孩子们精神饱满,并且让他们将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
尽管大多数训练方法原理的解释说明,只有在用到它们的时候才会被阅读,但是,我们建议父母们尽量在训练之前熟悉它们。品德训练、惩罚、奖励、速度与行动力、专注力等课程中所涉及的提问,是适用于所有阶段的,是需要被深思熟虑的。
品德训练
你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许在某天早晨你醒来后,发现你的孩子,那个你确信是行为正直、思想纯洁、灵魂干净的孩子,正在做一些令人震惊的品德堕落的事情。如果父母们没有过分相信“国王从来不会做坏事”,如果父母们认为品德训练在孩子身上不是多余的,如果父母从未忽略孩子的品德训练,而是将对于善良的钦慕和对于邪恶的厌恶输入孩子的思想,这些恶行是不会发生的。
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父母们也不必觉得沮丧。没有谁不会犯错——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犯错倾向,并且屡教不改。你只要稍稍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你就会为当时可能犯下的错误感到恐惧。这不是辩解和掩饰,而是激励和鼓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慢慢长大,自身能力和品德慢慢变好的希望都一直存在。
撒谎、欺骗、盗窃,都是儿童时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另外一些可以列入单子的毛病是,脾气坏、自私、不考虑他人。要改正这些小缺点,并且塑造出最好的男孩或女孩的形象,主要有四种方法——树立正义感,建立自尊心,讲故事,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看这四种方法。
·树立孩子的正义感,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公正、坦率、体面和诚实。 不要老是进行情感的诉求,更不要用“妖怪会把你抓去”之类的诅咒进行威胁,也不要采取惩罚,这都不是最佳的策略。激发孩子的正义感,他们就会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自己成为维护正义的卫士。
·自尊心既可以防止错误行为的产生,也可以激发保持正确行为的雄心。 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渴望获得的愿望,提出积极向上的建议,这是健全孩子人格的最可靠的方法。让孩子为自己拥有守时、诚实、勇敢、勇于改错、举止有礼的名声而自豪,为了继续保持这样的评价——不辜负自己的名声——他在受伤时不再哭泣,不再为了避免惩罚而撒谎,他挺直身躯,准时守约,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因此,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们应该注意多说一些带有褒扬意味的评价:
“约翰最勇敢了。”
“他不怕黑。”
“受伤时,他从来都不哭。”
“他非常听话。”
“他爱帮助别人。”
“他能为别人着想。”
“他值得信赖。”
“他站得很直。”等。
在这些夸奖的促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也将努力不辜负别人对他的期望。
相反的,不要用负面的消极言论去评价孩子。人类的天性如此:会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或者堕落,或者上进。
·讲故事是品德训练的另外一种方法 。故事的内容中要有一个可供模仿的或者可以激发壮志的典范形象,而且,还需要父母有规律地抽出时间来讲故事。模仿来自于向往;当孩子喜欢某个形象时,他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如果他敬佩警察,他会想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警察;如果在马戏团看到走钢丝绳的演员,他也会想学习走钢丝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与英雄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以后也会成为一个英雄。从孩子的立场来看,好的品质应该是吸引人的,坏的品质应该是令人厌恶的。一个充满说教口气、满是品德评判的故事,你自己都听不进去,还能指望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激励效果呢?别看孩子们年纪小,他们天生都会讨厌伪善的故事、品德说教的故事,还有那些故事里的伪君子。
·培养服从、自控和彬彬有礼的习惯,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品德训练。 接下来课程里的很多训练都包含有相应的品德训练。
惩罚
如果上述品德训练的方法开始实施,特别是如果服从的品质已经形成——这是本教程反复灌输的众多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惩罚的必要性就会被降到最小。但是,如果有必要进行惩罚,如果权威已经不复存在,那么爸爸妈妈们也不应该放弃惩罚,束手无策地看着孩子走上歧途。从这个角度说,适当地考虑惩罚措施很有必要。
孩子的过错应该被视为是他努力尝试不再反复的小失误,或者是他正在努力改正的缺点。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们应该指导孩子首先纠正由他引起的麻烦或错误后果。这样做会让孩子经受一次考验,以此训练他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且加深他对正确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防止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
如果他承认了自己所犯的过失和错误,教师或父母应该首先让孩子自己对他的失误做出评判。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此以后孩子将会更加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
比如,下面是一个假设的富有启发性的案例:
孩子已经被告知不能在房间里踢球。但他还是踢了,并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下面的对话将会展示我们所追求的最好的教育思路。如果没有父母的适当引导,如果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品德思维的大量练习,是很难期待孩子按照以下的内容进行回答的。
爸爸:“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不要在房间里踢球吗?”
孩子:“是的,爸爸。”
爸爸:“但你还是踢了,而且打碎了一个花瓶。”
孩子:“是的,爸爸。”
爸爸:“你不听我的话,你看看后果。现在想想,以后要怎么做?”
孩子:“以后再也不在房间里踢球了。”
爸爸:“好吧,但是你确定?”
孩子:“我发誓。”
爸爸:“好吧,但是你再想想,如何才能保证你以后不会忘记呢?”
孩子:“至少一个星期都不再踢球了。”
爸爸:“好吧,但是你要如何赔偿打碎的花瓶呢?”
孩子:“从我的储蓄罐里取钱,让妈妈再买一个。”
爸爸:“然后呢?”
孩子:“告诉她,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很抱歉。”
通过批评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公正的、正确的或合适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经常被运用于引导正确的思想。
但是,即使父母们宣布惩罚或者给予惩罚,也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受到的惩罚是正确而合适的,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而不会感到委屈。如果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这种惩罚是父母心情不好而迁怒于他,甚至是对他的报复,就会让他感到格外委屈,那么就削弱了惩罚的正面效果。不过,这时候父母也不能停手,让惩罚半途而废,而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摆正态度为止。不过,对于这种教育失误,在惩罚孩子以后父母还要想办法弥补。
如果孩子发脾气、情绪激动,那就不要和他争论。如果孩子表现得过分紧张、心烦意乱、哭泣或者顽固耍赖,那就把他丢在一边不理,直到他的情绪风暴消退,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一定不要允许孩子一张口就说“我不”。每重复一次“我不”,他就会因为自我暗示而变得更加专横武断,更加不听管教。当孩子一说“我不”,就要马上处理,强迫他立刻做他“不”想做的事。他以后再说“我不”的时候,就会想到将会有相同的严厉的后果等待着他。
如果父母下定决心要做某事,就要坚决执行,不要因为孩子的眼泪威胁或者顽固抵抗,就允许他反其道而行之。也许由于父母的坚持,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变得更加激烈,但是,即使事情被暂时拖延,也一定要在随后完成。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父母都习惯于以宽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反抗。可是他们不知道,对孩子进行的任何类型的惩罚,如果不去执行,或者很少执行,只会鼓励他们变得更加不服管教,让孩子的品德完全败坏。一般说来,轻率的,事先不加计划、思考的威胁和警告都是效率低下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批评,不要轻易说出来;但是一旦说了,除非是不公正的,否则就应该严格遵守并执行。
“罪罚相当”或者“按罪量刑”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需的。赫伯特·斯宾塞 认为,惩罚是“自然的结果”,这也是行不通的。
对于过于调皮捣蛋而且习惯于对父母的正确教育进行反抗的孩子,进行精神和肉体的惩罚是允许的。这里我建议父母们,惩罚的最好方法是剥夺孩子的某项权利而非强加痛苦,缩减某些快乐——一份甜点、一个故事,或者取消某些特权——招待玩伴。
采取惩罚措施时,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要老是惩罚孩子,要让他们把目标放在未来的奖励上;不要老是以旧眼光看待孩子,而是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防止相同的错误行为再次发生。
第二,不要让孩子蒙羞,或者让他丢脸,因为最有效的方式是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被罚站墙角、列入黑名单、被人嘲笑,他会失去自尊心,除非有人欣赏并肯定他的价值,否则他将很难再振作起来。
第三,训斥呵责或者絮絮叨叨时,不要使用伤感的语调,或者是虚假的情感——“你让妈妈的心都碎了”“我宁愿去死”等。
第四,把强迫孩子学习当成是惩罚的手段是错误的,这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很有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奖励
俗话说“罚十短不如奖一长”。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在尽力追求奖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如此,因为还没有形成独立自主人格的他们非常渴望获得来自成人的肯定和奖励。
对于一个渴望获得奖励的人来说,奖励的内容可能是钱财、奖品、权利、获得成功的喜悦、荣誉,或者仅仅是事情圆满完成后的满足感。由此可知,想要把奖励从教育活动中清除出去,这只是不切实际的感情用事而已。单纯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现实的。
当然,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精神奖励越多,他们变好的欲望就越大,相比之下,金钱或物质奖品的奖励是最差的方式。奖励应该被用来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作为取得最好结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最终是要激发孩子自身努力的欲望。金钱和物质奖品只会让孩子的动机变得卑鄙龌龊、唯利是图,因此这种方式只能作为最后的诉求手段,即使能够逐渐提升孩子的抱负,但也只能是在没有更好的奖励方式的情况下采用。能够带来骄傲和殊荣的奖励才是最好的。
速度与行动力
如果一个人,工作上比其他人多干一倍,玩耍的时间也比其他人多一倍,他就相当于有了两条生命。因为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从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地获取最多,所以速度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有利条件。我们很难知道一个人究竟能比其他人快多少——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在相同的时间里,一个人完成其他人两倍的工作量,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匆匆忙忙的人生是不可取的,这种匆忙意味着他的人生将会未经思考就糊里糊涂地度过。孩子们常见的借口是:“如果有时间,我一定能够完成这件事情。”或者说:“如果我知道怎样去做的话,我一定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这些其实并不只是借口。在很多情况下,速度与行动力都是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的优点。
一个简单的动作是否能够被尽快地正确地完成,取决于个人的反应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因个体的差异而会有区别,而且也不可能通过教育获得实质性的改变。如果操作本身只是一系列动作的简单循环——就像把信封折叠好、密封、贴上邮票——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习惯,从而提高速度。速度纯粹取决于反应时间。此外,疲劳程度和努力程度都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
但是,如果一个人要关注千变万化的具体细节,比如日常办公室事务,常规做法等,就需要他具有快速观察、快速判断,以及准确选择和快速执行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提高。
要想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动能力,有许多种办法。比如,我们可以先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或例行程序进行计时,然后给他们设定目标,并鼓励他们不断减少所需的时间。对于需要很少时间的动作,大声数是加快速度的有效方式。比如,准备训练时说:“各就各位,准备体操训练。”然后大声喊,“一!二!三!四!”直到最后一个孩子站到位置上为止。
在对孩子发出获取或寻找某一物体的命令时,教师总是在数着时间,直到孩子快速反应的习惯形成。因此,如果教师想从楼下把书拿上来,就可以这样说:“我想知道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书桌上红色的书拿给我。”当然,所有的学生都会说:“是我!”“那么,让我们看看杰克取书花了多少时间。一,二,三……”等。
这种教育训练方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尝试使用。比如,孩子在家的时候,可以在穿衣服、脱衣服的时候,或者在做其他日常活动的时候,进行计数。如果花费的时间超过了合理的时限,或者减少时间的努力不够明显,那么他们本来拥有的某些权利就会被取消,或者将会给予惩罚。
专注力
除了培养孩子的行动力与动作速度,还需要加强孩子的专注力。没有专注,也就谈不上提高速度;或者说,对孩子的行动力和速度教学,其实也就是专注力教学。做同一件事,一个没有接受过专注训练的孩子会磨磨蹭蹭地超过一个小时,而一个接受过专注训练的孩子则会在60秒内完成。
保证思想专注和目标专注的最令人满意的方式,就是设定时间限制,或者是把节约时间作为目标。要知道,没有比限定时间更能促进专注的因素了。
有些人根本无法专注起来,除非让他感觉到时间短缺的压力。比如在临考试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或者是站起来说话之前、火车发动之前、论文发表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往往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他才会专注于可能被忽视或即将被延误的事情上。
因此,为了保持专注,并且形成专注的习惯,就需要速度,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和时间竞赛,或者为快速完成某事而给予特权。允许孩子去玩耍,只要他已经完成了功课;或者,不允许孩子出去玩,除非他完成了功课。比如说,“只要你任务完成,并且做得很好,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当孩子正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给他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因为这样会导致拖拖拉拉,或者缺乏专注。在商业用语中,常常说“计件”工作,而不是“计时”工作——这儿使用的“计时”这个词,其实和速度是相对的。按日计酬的工人往往要比按件计酬的工人工作时间更长,因为前者是按时间长短获得津贴,而后者却把最短时间作为目标。
对于有紧张倾向的孩子,限定时间在一开始反而会加重这种紧张感。但是,如果他心无旁骛地保持要求的速度,就能够有效地冷静面对各种紧张的表现。因为,只有消除了带来紧张的各种信号,才能获得保证达到最大速度所需要的专注力。比如,训练专注力时常用的穿针练习,如果一个孩子在比赛时第一个完成了任务,就会因为紧张和兴奋而跳上跳下;如果从一开始就胳膊颤动、气急败坏或者咯咯傻笑,他肯定会输掉比赛。速度训练要求孩子克服每一个飘忽不定的情绪,把动作和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专注的重要性让我们一再强调,孩子必须首先学会如何保持专注。专注可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有的孩子能自然而然地养成这种习惯,有的孩子却觉得困难重重。但是,不管你的孩子属于这两类中的哪一类人,你都要向孩子反复灌输这个观念,要求孩子们在做手头的事情时,必须忽视令人分心的事物,一旦发现思想开小差,就要立刻把注意力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