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有一位无所不谈的好友。我们可以谈论书籍、人物趣事、地域风情、事件影响与思想深度等方面的话题。大学毕业之后,他改变了许多。他受到了一些影响——具体的影响,我不便明说。我逐渐意识到,再次遇见他的时候,再也很难与他进行坦率的交流了。我想,他可能是对很多事情抱有一定的成见吧。要是谈到某件事情,他会说自己不喜欢八卦;若是某人的名字被提及,他会说此人是他的朋友,所以不想进行评论;若是某个想法被提出来,他会说,显然这个想法在他眼中是神圣的,不容他对此进行任何讨论。他这样说的时候并没有显得语气唐突,而是相当的谦和。因此,我们的交流完全失去了以往的坦诚。但对我来说,谈话的乐趣却完全在于此。可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会慢慢逝去的吧。我觉得,我们对彼此的尊敬没有任何改变,我毫无保留地信任他。若是需要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向他提供帮助,一定会尽力地给予满足。我想,遇到相同的情形,他也会这样做的。
但是,谈话、讨论与发言的自由随和的感觉早已不见踪影,因为害怕触碰到他的情感与敏感的神经。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说明自己仍保持着一颗开明的心境。我甚至愿意准备相信,在此事上,他是处于正确的一方,而我则是错误的。我并不质疑任何人有那样做的权利,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该在哪个层面上将事物神圣化,而是在于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有权利要求别人对此保持沉默,让别人同样觉得这是神圣的。问题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在这个过程有所得失,抑或牢牢地抱住自己的一个观点,始终无法去认同别人,或因任何反对的声音而倍感痛苦。
当然,这纯粹是如何对事物进行界定的问题。谁也不敢说自己所抱有的信念、感想或是观点都是十分神圣的,不允许他人对此有所质疑或是进行讨论。我所疑惑的是,将自身所持的观点看得那么神圣,然后要求其他人都不准对此反驳或质疑,这种做法是否明智呢?这个世上,很多事情都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己之见罢了。世上一些最为美好的东西,诸如宗教、美感与情感都属于这一类性质的。一些人可能对某些观点抱着深沉且不可动摇的信念,可能真心希望别人能分享他们心中的这些信念。但是,毕竟这些信念只是个人从人生阅历演绎出来的想法而已,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观感。在我看来,倘若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那么进步就无从谈起了。讨论某个观点的时候,我更倾向于给任何反对声音一种支持,想听到任何合理的反对意见。这种反对的意见可能让我信服,改变我之前观念,但我绝不赞同交流中任何的支配与操纵。我想,无论在任何话题上,在人生早年就将自身所有的观点打包封存起来,不愿再作任何改变与增添,这算不上是一件让人欢喜的事情。真正的坚持,并非去固守一个观点,而是在看到道理摆在眼前,随时准备去作出改变。
过去,那位朋友跟我说的很多话都是极为真实且富有意义的。我能明白他的观点,也知道他那样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倘若人们不愿意作出妥协,是很难真正获得全面的视野。我记得曾与一位朋友发生过争论,当时彼此的立场都很坚定。我对他说:“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要是你能深入解释的话,也许,我会另有一番看法。”“不,”他说。“我无法去加以解释。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无可置疑的。它们是如此之神圣,我甚至都不想向那些没有与我分享这一信念的人诉说。在这个话题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是一种亵渎的行为。”
在我看来,他这样说就故意将谈话中的坦诚都抹杀了。他似乎深信,人与人之间是无法进行经验的交流。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人生尚有许多深沉宏大的莫测与神秘有待挖掘。每个人的阅历都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真正的内涵,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世间万物,而要看到别人到底是如何做出他们衡量的标准。让我获益匪浅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心智清明,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坦诚地说出心中所想的人。急躁、鄙视甚至嘲讽都是阻碍彼此进行友好谈话的障碍。对交流真正有所帮助的,是双方真挚的怜悯之心,认可对方有不同意自己观点的权利。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喔,要是某人对一个信念的感受十分强烈,那么他就应该语气强硬地表达出来,这是赢得道德制高点的做法。”我对此不敢苟同。也许,一颗软弱的心在某时沿着坚强意志的道路前行,能够有所获益。但是人生与进步的真谛在于,我们可能在某个时刻获得属于自身真正的观点,而不是全盘地接受别人的观点。
所以,我觉得,要是某人发现自己对反对的声音越来越不耐烦,每当遇到的时候就想将持不同意见者斥之为愚蠢或不敬,觉得自己越来越容易感到震惊,那么,他不应该觉得这是一种坚守原则的信号,相反,这可能是他失去与人友爱与基督教徒怜悯之心的前兆。教条主义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让彼此慢慢疏远,让人退守到个人的思想堡垒之中。这样做给人带来极大的灾难,眼前所得的一时利益并不能失去的东西相提并论。
但是,有人又会说,努力让自己拥有更为宽广的怜悯之心,难道不会弱化果敢与决心吗?答案是:绝对不会!无论何时,表现出骑士般的风度,这才是个人力量最为优雅的体现。对自身力量毫无感觉的时候,就是其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刻。一旦我们意识到到可以让别人顺从自己的意愿,让他们闭口缄默,让他人服服帖帖,此时,我们正深陷可怕的诱惑之中。这个诱惑的微妙之处,在于让我们意识到自身纯洁、高尚的动机。我们可能会采取果断坚决的行动去抵制这种诱惑。若是我们强迫别人服从,最好还是要给出自己的理由。有时,若不得不要求别人去顺从自己,最好也要认识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别人发自内心的服从,而不是嘴上的唯唯诺诺。
还有,要是这种“自我禁闭”的思想盛行,这将给彼此间真挚的关系带来莫大的伤害!在此,我并不是指那些“熟人”——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必然要有所谨慎。但即便对“熟人”而言,这种思想带来的伤害也是无法估量的。我想,彼此间越来越亲密的时候,就该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这有益于所有人。遇到一位可以让自己抛开所有姿态与做作的朋友,不理会这些成人社会礼节,无话不谈,把酒言欢,言及心中所想,谈及心中所忧,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慰呵!让人毫无拘束、放开心胸的人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将他人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我们展现的谨慎与羞怯,只是远古那个充满战争与敌意时代的残存而已。那时的人们出于原始的恐惧感,不敢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年轻人来说,某种程度的缄默是必需的。因为年轻人有时要比老年人更容易“口不留情”,喜欢挖苦别人,举止还不够成熟。当人的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最好试着慢慢地褪去伪装的羞怯与自私的谨慎,卸下对别人的提防,活得就会更加开心舒畅。
某个晚上,我与一位名人坐在一起。他很有礼貌,显得很友善,但却不愿意说些真诚的话语。也许,他觉得我将话题转移到个人信仰或是观念问题的做法,是十分鲁莽且唐突的。但这些都只是自己的猜想!他从不谈及个人的喜好,也不说一些坦率的话。所以,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尊精美的雕像旁,雕像是由坚实的大理石做成的。晚餐后,我遇到另一位名人。好运最终还是降临到我头上。我与他就如何平衡社交与独处这一问题进行了有趣的交谈。期间,我们言谈甚欢。他说了很多让我耳目一新、极富魅力的话,让我获益匪浅,这些都是我希望去铭记的。他并没有让我感觉自己人微言轻,或是他与我交谈似乎是给我荣耀的印象。他只是让我觉得很和蔼,能够用极富魅力的语言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信念与经历。我觉得他与我同道中人,彼此都走在朝圣的旅途之上。他也深知,这是一段极为有趣、奇妙、充满欢乐与神秘的旅程,希望以惊奇的阅历、无尽的希望以及强烈的欲望来掩埋路途的冗长乏味。遇人则满怀欢欣,坦率,不留猜忌,也不急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才是获得真正影响力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