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文武兼修

出生真定

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陈承祚所著的《三国志》,是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它最早留下了赵云赵子龙比较完整的史料。其中《三国志·赵云传》中明确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为蜀汉名将。

明代以后,罗贯中编写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开始流传。小说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一回中叙述道,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被冀州牧袁绍部将文丑战败,披发纵马,落荒而逃。危在旦夕之时,一名少年,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截住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等公孙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马回到本军。公孙瓒忙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回答,使常山真定以及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大名,借助《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迅速传遍了华夏神州。公元1826年,清代正定知府金洙在《改建赵云庙》碑文中题曰:汉顺平侯故里。碑文中写道:天下人虽乡愚妇孺,无不知古有赵子龙将军,亦无不知将军为常山正定人。

当其时,正定县名真定县,属冀州常山郡。向前追溯,这一带春秋时期即建鲜虞国。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时间数次更迭,至秦始皇攻占赵县,设恒山郡,治东垣县(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刘恒登上皇位,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且范围扩大,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古代北岳恒山位于保定唐县、阜平、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又名神仙山,逢山长谷在今天河北临城、内丘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叛乱,取“真正安定”之意,始称真定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时,分郡治真定县附近的四个县为真定国,封常山宪王刘舜的儿子刘平为真定王,另置常山郡,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迁移到元氏县(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殷村镇故城村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废侯国,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郡改称常山国,皆属冀州管辖,治所仍在元氏县。三国时期,常山郡西南分置乐平郡,元氏县归属赵国,郡治迁移回汉初真定县。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北方游牧民族悍将慕容恪为加强真定城安全,在滹沱河北岸创建一座军事堡垒“安乐垒”。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北魏鲜卑族帝王拓跋珪将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岸迁至北岸,从此这座安乐垒,逐步发展为河朔重镇、一代名城。至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将“真定”改为正定,作为这座古城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河山集》“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形势图”中记载,当时真定以东垣为枢纽,南北大道北起蓟、涿,直下河南洛阳,东西大道西起太原,穿过井陉,直抵山东临淄,连接瀛海。真定官道南北纵横,水路贯通东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为畿辅之要区和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真定一带曾是重要的农桑区,制陶业、铸造业发达,出土的文物纹饰精美;而且行商大贾往来真定,非常频繁。据记载,真定古城街衢道路宽阔,楼阁亭台林立,店铺茶肆,酒旗高悬,迎风飘展。濒临古城,一条大河波涛滚滚,卷起巨浪,一路东去。这条河叫滹沱河,《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伦水,发源于今天山西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山海经》记载,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滹沱河向西南流经恒山和五台山之间,东入太行山,进入河北。社会安定时,河水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城内商人市民,来来往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连绵不绝的河水养育了两岸人民。但是山西、河北一带,夏季降水集中,滹沱河往往酿成水患。

关于赵云赵子龙的名字,有研究者从《周易·乾经》“云从龙,风从虎”之说,认为龙为水物,云为水汽,故龙吟云出;虎吼威猛,荡谷飘风,故虎啸风生。所以有德行的圣人出世,万物有所感应。赵云英雄一生,因此赵云赵子龙一名源自《周易》之说。另有研究者认为公元164年为干支纪年中的甲辰龙年,东汉时十二生肖已经出现,参照刘关张三人的年龄,赵云正好生于龙年即公元164年,所以赵云名云字子龙。当然这些说法,都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赵云的出生年代,史料均无记载。按照刘关张结义兄弟作参照,可粗略做一推究。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关羽、张飞出生年代不详,作为桃园三结义的老二、老三,出生年代应该靠后。在民间故事和一些文学书籍中,往往称赵云为“四将军”,按照约定俗成的印象,赵云年龄要小于张飞,这样容易为人接受。笼统地说,赵云应该出生在桓帝延憙、永康年间,即公元163年至公元167年前后,显然公元164年龙年也包括其中。

赵云家世,史料没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由正定人于华锋主编的、在台湾出版的《古常山郡新志》记载:(赵云)出身望族,幼承庭训,文武兼修,尤善骑射。这个记载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赵云祖上为名门望族,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幼年时家境殷实,生活宽裕,有机会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二是赵云年少时习文练武,文武双全,擅长骑马射箭。关于赵云家人,《云别传》(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著)记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从中可以知道,赵云上有一兄长,且正值壮年就离开人世。

先说赵云受教育情况。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上升为官方推崇的圣人之书。当时学堂主要诵读《毛诗》《尚书》《春秋》《礼记》等儒家书籍,这些儒家经典著作,记述了尧舜禹时代的太平盛世,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治武功以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偃武修文、励精图治,所成就的百年汉代大业。而以天下为己任,以社稷苍生为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熏染着少年赵云。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礼义信”思想,还有“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郊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的赵氏祖训,也会时时警示赵云自觉修为,树君子德行,做仁爱之人。因此,赵云“幼承庭训”,青少年时代就具有了儒者之风,而且在以后学习武艺过程中,如深山古木,逾时弥坚,又如秋栌红叶,逾时更重。

赵云少年时代已经出现大批地主豪强。这是官府和地方势力相互勾结而滋生的恶性产物。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形成高楼连阁,陂地灌注,竹木成林的田庄。田庄靠地租、放贷和低收高卖获取暴利。大田庄都有私人武装,聚众自保,待机渔利。封建大地主招豪杰,筑营垒,大多雄张乡里,抗拒政令。世袭大族多有免除兵役、徭役特权,所以农民、百姓创造的财富不是作为赋税进入国库,而是以地租形式为豪强地主、门阀大族所攫取。东汉政府曾经出台“度田”等一系列政策,目的在于抑制豪强大族,增加国库收入。但是州郡官员对地主豪强畏惧惊悚,反而借机鱼肉百姓。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他们只能“被驱田中,阻道啼呼”。灾荒之年,大批小农纷纷破产,不是逃亡就是依附于封建田庄。封建田庄“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尖锐的阶级矛盾。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赵云父亲非常注重对少年赵云的励志。民间传说中,父亲从赵氏来历谈起,鼓励赵云要学好本事,长大为国家效力,救百姓出水火之中。赵姓祖先为伯益,始祖为造父。舜帝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有一次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这就是赵氏来历。赵氏家族千百年来,祖上枝叶繁茂,贤士英杰,灿若云星。赵云受到鼓励,逐渐树立起治国安邦、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关于赵云少年时期的情况,正史当中唯一的记载来源于《云别传》,文中记载:(夏侯)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夏侯兰为赵云同乡,两个人幼年时非常熟悉,是关系比较好的伙伴。但是也许人各有志,长大后两个人没有走上同一条道路,赵云以后辅佐刘备,夏侯兰辅佐曹操,二人一直到博望坡战场,作为敌对势力才得以相见。

古语说,“自古言勇敢者,必出幽并”。燕赵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风豪放彪悍,尚武之风极浓。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事频繁,非尚武不可图存。真定作为燕赵中心地区,和常山郡大多地方一样,向来习武之风甚盛。少年时代赵云对拳脚功夫产生了浓厚兴趣,显示出很好的武学天分。

东汉的用人取仕制度称之为察举征辟制,地方举孝廉、茂才(指孝敬廉洁以及有知识有文化之人。茂才原称秀才,因避讳刘秀,改为茂才),通过考察人才,发现人才,然后推举给东汉政府。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可是东汉官场的腐败已经不可收拾,好好的一个制度,最终被官僚贵族集团所垄断,和平民毫无关系。因为此路不通,平民家孩子只能走沙场建功的一条路了。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沙场建功那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干的风险活。赵云少年时代可能家道中落,靠官吏考察推荐进入士族,几乎不可能。东汉末年朝廷黯弱,吏治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平民家中孩子求取功名,道路几乎阻断。身逢乱世,多少读书人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法施展。所以学好武艺,小者说强身健体,大者说可以奔赴沙场,时运济人还能建立一番功业。

赵云学习武艺,正史不见记载,元曲、民间小说以及评书里设定的赵云师傅叫童渊。而河北一带,也流传着赵云拜师学艺的传奇故事。一是在当时常山郡郡治,今天元氏县封龙山附近;一是在当时常山郡下辖的井陉县,今天的隐凤山和北障城村、孙家峪村一带。而最为具体、详实的是赵云在井陉隐凤山学武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赵云为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银甲,白马银枪。赵云的枪法亦学自三国时期武术名家童渊。童渊,字雄付,荆州襄阳人氏,东汉后期著名武术家,与并州李彦是结拜兄弟,两人均师承义父玉真子,并娶河北颜家的两位大小姐颜云及颜雨为妻。童渊云游天下,遍历名山大川。一日,行至常山真定地界,偶遇赵云,见其骨骼清奇,知乃天纵练武奇才,于是欲收为徒弟。赵云父母答应后,择吉日,备三牲;祭天地,告宗祖,令赵云三跪九叩,拜童渊为师。童渊收得佳徒,心中甚喜,携之隐于太行山中,悉心授艺,教会了他的成名枪法“百鸟朝凤枪”。赵云之所以能在枪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与童渊这位名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赵云深山学艺

赵云一杆枪纵横四海,创下“常胜将军”的美誉。赵云为什么选择“枪”械,作为手中的武器呢?在十八般兵器当中,枪为百兵之王,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秀,常言道,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枪术是最难掌握的。童渊用的是枪,赵云以长枪为兵器,立志继承师傅武学渊源。古来学武之道,师父只能传授招式身法、变化运用及诀窍秘籍,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则全凭个人资质悟性。赵云资质聪颖,勤奋异常,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年间弓马步箭,样样炉火纯青,悉得师傅童渊真传。

关于赵云手中银枪的名称,史无记载。近代北派评书连阔如、袁阔成先生评书中,赵云使一杆亮银枪;南派评话张国良先生的评话中,赵云则使一杆鼠白烂银枪,盖是枪身为老鼠皮似的灰白色,纯银打造的武器;在《三国志评话》中,赵云使一杆涯角枪,取海角天涯无对之意。至于成书之后的《三国演义》没有取这一称谓,则不得而知。

赵云文武兼修,除了家学影响,应该继承了师傅的武学精髓。沙场上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才能做统兵之帅。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孙子兵法、尉缭子兵法、吴起兵法开始流传于世,赵云习武之余,兼学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之法。经过春秋战国、东汉西汉的改朝换代,千百年间积累下无数经典战例,会给赵云很大启发。如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纣王的牧野之战;战国魏将吴起以少胜多战胜秦国的阴晋之战;齐国、魏国争雄时孙膑指挥的桂陵马陵之战;还有秦国战神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的长平之战,刘秀与王莽新汉两军相持经年最后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等等,研读兵书之后,赵云渐渐体悟到兵法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赵云学会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文韬武略之法,为以后成为将才打下坚实基础。

赵云从隐凤山出师后,初战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役,当大将文丑追杀公孙瓒时,赵云单人独骑杀败文丑,枪挑麴义,保护了公孙瓒,并助其反败为胜。赵云成名后曾率领部队回到隐凤山谢师,不料童渊已逝。隐凤山悬崖耸立,险峻奇秀,如凤凰高飞。赵云含泪登至山间一座临崖险峰,挺立平台,持令牌,号三军。一时间,千军万马雄壮之声盛满整个环形山谷,传闻数十里。赵云这样做为的是鸣谢师恩,谨记师言。

赵云去世后,这一带百姓集资在赵云曾经点将的险峰,建立一座祠庙,供奉赵云。经过风雨侵蚀和历史岁月变迁,赵云庙几度毁坏,后又几次重建修葺。不知何年何月,不知哪位古人在山崖刻下“赵云古祠”四个古字,现在依旧清晰可见。

关于赵云学艺,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其他版本的记述。编者阅读了多部关于赵云的小说故事,作者署名为“飞跃天涯”的《赵云前传——少年赵云》一书,在描写、叙述赵云学艺方面,最为生动、具体。

话说在真定附近丘陵山林之中,有一处道观叫正阳观,道长法号玄清,是一位世外高人。赵云和玄清道长相识后,经常看望玄清道长。玄清非常喜欢赵云知理重义,看他骨格清奇,必是个学武的材料;再者自己一身功夫,也待有个传人,便露收徒之意。赵云大喜拜道:“赵云对道长神技佩服得五体投地,若能拜道长为师,赵云死而无憾。”

次日,赵云正式行拜师之礼。赵云恭恭敬敬地叩了八个头,口称:“师父。”玄清一脸穆容,道:“我辈学武,上图保家卫国,下则护体防身,绝不是为了逞强好胜。这一点,你须谨记。”赵云应道:“徒儿不敢忘。”玄清又道:“此番即成师徒,为师来历,须当让你知晓。”

原来玄清做道士前俗家姓李。他家祖上,乃是官拜大将军的李广。李广曾经驻守边塞,杀得匈奴铁骑闻风丧胆,人称“飞将军”。后世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后来李广悲愤而死,李家后人心灰意冷,不再与朝庭出力。玄清得家传武艺,年轻时因抱打不平以至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追捕,隐姓埋名出家为道,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李家除了家传枪法,更有一神技:李家绝世神射,那当真是名扬天下。赵云因缘巧合,拜得名师,以致成就一代功名。尢其射技尽得李家真传。曾单身保护军师诸葛孔明,一箭射落追兵船上的帆索,以致东吴人马无功而返,自此威震江东。此乃后话,先按下不表。自此赵云白日习文,晚间习武,文略武功与日俱进。

文中说,赵云父母亡故后,赵云变卖了田地家产,在正阳观后搭建了一间小屋,陪伴师父,苦练武艺。两年间,赵云跟着玄清练气培力,根基扎得极稳。玄清并不急于教赵云拳脚兵刃上的功夫,只是让赵云循序渐进,练身眼步法,打实气力,将这些入门功夫做得极为到家。玄清确是名师,深知武功“练武不练功,终成一场空”,赵云经过三年苦练,已颇具根底。

这一日,玄清将赵云叫到身边说道:“这几年你勤修苦练,已经颇具功力,今日起为师便教你学枪。”赵云喜道:“多谢师父。”玄清道:“我李家枪法变化奇巧,博大精深,乃是先人沥尽心血之作,学这套枪法单凭勤学苦练却也不够,还要勤于思考,有点悟性。不过你天分甚高,只要肯下功夫,必能练成。”赵云道:“徒儿必痛下苦功。”

这李家枪法可是非同小可,八八六十四路枪法中有奇变正变,枪枪狠、招招快,千变万化,防不胜防。当下玄清传下一路,细细讲解,命赵云记熟后自行练习。待过得几日,玄清叫过赵云,师徒俩过招拆招,玄清口中不停指点,赵云暗记师父纵跃趋退之法,心下渐有领悟,出招收式更渐得心应手。一路枪法走下来,玄清哈哈大笑,说道:“云儿你聪明过人,这套枪法在你手里必能发扬光大。”

在此后两年间里,玄清便将枪法、箭法、拳脚功夫倾囊相授。正阳岭的主峰下有一个好大的平台,这平台背靠一面陡峭的石壁,另一面悬崖下是个深谷,此地草木清华,景色幽静,赵云日间便在此地练功。他醉心武学,心无旁骛,也自觉进步神速。

文中叙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料赵云喜欢的姑娘另有所属,赵云心痛万分,于是抄起枪直奔山顶。在山顶平台,赵云将所有悲苦全发泄在这套枪法上,但见他纵横跳跃、闪转腾挪,一套枪法翻翻滚滚地使将下来。便在此时,一阵阵黑云涌上,天色骤暗,接着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落了下来。赵云也不理会,一条枪越使越快。他内心悲愤已达极点,突然间一道闪电,赵云随之大喝一声,整套枪法的最后一招使将出来。这一招“天外飞龙”是李家枪法的杀手神招,乃是运力将枪脱手掷出。试想战场交锋,倘若不能置敌死命,兵刃脱手便如同将自家性命交在了敌人手上。这一招要求准头、劲道、时机掌握缺一不可,就是要让敌人见此招后躲无可躲,避无可避。赵云近年来功力大进,此时内心悲苦,正是将全身力气都使在了这一招上。只听得赵云一声大喝,这条枪伴着一道闪电,当真如一条银龙般向那面石壁飞去,去势急如风、快似雷鸣电闪。石破天惊处,这条枪已牢牢地钉在岩壁上,枪身嗡嗡做响,枪尾兀自微微颤动。赵云此刻已是情难自禁,便立在倾盆大雨下放声大哭,脸上涕泪横流,和着雨水滚滚而落。

后来,玄清道长得病后,赵云非常着急,不离左右地服侍师父。玄清一生习武,绝少生病。现在年岁已大,这次偶感风寒,竟然一病不起。第七日上,玄清自知大限已到,遂叫过赵云,说道:“云儿,为师自知不久于人世,有几句话说与你知晓。”赵云又痛又悔,说道:“师父,都是徒儿不孝,让您老费心,以致身染重病。”玄清道:“死生天命,是我命中注定有此一劫,云儿你不必如此。”又道,“你将我床下箱笼物件都取将出来。”

赵云答应一声,都取来摆在面前。玄清道:“这一杆枪、一把剑、一张弓,还有一套盔甲,都是我旧时之物,为师漂泊一生,别无长物,这几样东西,便留给你。”说着轻抚那杆枪,又道,“这杆枪乃我祖传之物,它历经千锤百炼,名唤镔铁点钢亮银枪,曾随我先祖身经百战,杀敌无数。以前你枪法未成,我又自珍,今番便传与你。希望你用它上阵杀敌,建功立业。”赵云只道得一声:“师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玄清又道:“云儿,你现在功夫可算已有小成,我已把所知所能尽数传你,但尚须再加把劲,力求融会贯通,圆熟如意。我看快则三月,迟则半年,你必能达此境界。”赵云哽咽道:“徒儿必不负师父嘱托。”玄清拉着赵云的手道:“为师临到老来,不期收得你这个弟子,心下甚慰。望你来日拜将封侯,建立功名,为师在九泉之下也必欢喜万分。”说罢,溘然而逝,享年七十三岁。赵云感念师恩深厚,痛哭不已。赵云强忍悲痛,和观内道众给玄清整备衣衾棺椁,在正阳观外选了一块静地,入土安葬了师傅。

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赵云不为美景、美色所累,不为金钱、虚名所困,立下志向,持之以恒,终于百炼成钢。从赵云的经历来看,自赵云出山,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懂谋略,艺高胆大,文武兼备的武学高手,因此能够纵横于三国,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5XI805MZRN7zMgbY4KBbiLaV2AI49xK/XGl4dv9giHsc0DI0XkPzkBybb06CNb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