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实用教子方法是建立在五个基于孩子天性的基本原则之上的,分别是暗示原则、替代原则、合作原则、期望原则和认同原则。这些原则会体现在接下来的每一课中。对于这些原则,我们既做了概括的论述,又不乏对具体实施方法的讲解。
暗示是一门艺术,通过这门艺术你可以不用发号施令就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天,妈妈生病了,爸爸正向妈妈的房间走去。亚瑟和范妮刚刚放学回家,只见他们俩一头冲进客厅,差点儿和爸爸撞个满怀。这时爸爸把食指竖起放到嘴边,示意孩子们小声一点儿,然后继续往妈妈的房间走去。虽然爸爸并没有发号施令,可是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也想去看看妈妈到底怎么样了。于是,他们安静地跟在爸爸身后。等到三个人都围在妈妈床边,像平日里那样嘘寒问暖时,孩子们的举止已经变得非常得体——这全都是暗示的功劳。
处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时,比如与同伴,与工厂领班,与项目经理或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所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都可以试一试暗示的方法。如果妈妈在墙上挂了一幅名人名言的字画,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如果广告商反复强调反映某商品优点的个别字句,就可能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演说家们也正是借助于暗示的威力,让演说充满言外之意,引起听众的啧啧称赞。
所谓暗示,实际上就是对某种行为的倡议。假如有人希望你去做一件事情,你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太赞同,但是他不停地向你灌输“去做吧,去做吧”这种思想,其结果就是最终你会毫无异议地接受这种思想并自觉行动——这就是运用暗示原则的典型案例。别人去喝水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向你暗示,你也需要来点儿水了;别人打了个哈欠,你会马上意识到自己该告辞了。这样,通过暗示的方法,你被引导着做了一系列动作,但是你自己也许毫不知情,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行为。以上就是运用暗示原则的通常情形。爸爸妈妈可以经常运用这一策略,来改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实际上,如果家长对孩子直接发号施令或者提出要求,极有可能会招致孩子的不满情绪,触发他们潜在的反抗心理,并引来层出不穷的争论和问题。相对含蓄的暗示方法就可以消除以上的种种弊端。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自发的“机关”,暗示原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机关,将孩子的一言一行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结起来,使爸爸妈妈轻而易举地约束孩子的行为举止。
另一方面,暗示带来的后果也有好有坏。我们必须时刻留意,避免孩子受到某些不良自我暗示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
一个4岁大的孩子可能会做这样的游戏。游戏里,她的布娃娃会说话,椅子是小马,妈妈则扮演来访的客人。这样的故事就是几天几夜也演不完。然而,这种天生表演的冲动却很容易在几年后成为孩子说谎的诱因。“幻想和暗示,”特蕾西说过,“是产生谎言的主要原因……如果对孩子的这种幻想和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不加以约束,等到他们年龄稍大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时,头脑清醒的家长就应该通过一些暗示性的问题给孩子提醒,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并最终战胜错觉。”
另外,孩子很多有失体面的行为往往同来自坏人的不良暗示有着直接关系。这些不良的暗示,几乎多多少少存在于每一个家庭里,因此,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这些不良的暗示,并用积极向上的暗示取代它。
最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非诱导性暗示莫属,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有一天,一位机械工程师发现14岁的儿子很有成为一名优秀火车司机的天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兴趣从一些意义不大的事情上,比如一天到晚看动画片上转移,以免埋没了孩子驾驶火车的天赋。爸爸先是对孩子讲了许多大道理,可是都不起作用,于是他决定制作一个火车模型。有一点爸爸做得很好,就是保证儿子参与到其中,并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首先爸爸去买了一些零部件,接下来他把整个工程分解成了若干项小的任务,其中有几项小孩子可以轻松胜任。这时,如果爸爸能够组装好零件,按时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程,那么他就已经向儿子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带动儿子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于是,小男孩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几天过去了,他终于完成了爸爸分给他的任务。这时,爸爸又到商店买来一些零件,自己先干上半个小时,然后再分给小男孩另一项小任务。这样周而复始,直到他们合力完成了这个火车模型。
事例中,爸爸用自己的工作劲头带动儿子的兴趣,强化了儿子心里本来就存在的某种观念。虽然对这之间的关系,父子两人可能都并不知晓,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正是成功地发挥了暗示的效应,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对儿子脆弱的冲动起到了强化作用。
总之,在运用诱导性暗示这一方法时,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分解成小块,然后在孩子刚起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积极的配合,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