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oMfPPs14OP6s3EAC0rmKMiPph/oWdcqbxaHkqLUSfw+GPCXhE6yR7fe2ZAHS8z5

一、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三国】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年—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死前下遗诏,不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还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

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元代】

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茶叶博物馆、茶文化交流馆、茶艺馆纷纷建立。“茶叶节”在各省市开始盛行,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oHD6prclPZN1rRGK9d4+cdv45YslTEAOGMdmkHOXNk6Ouieele1AwCG7ievR/6Ec



二、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的种类众多,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十大名茶。

(一)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龙井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二)洞庭湖碧螺春

碧螺春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外开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卷曲成螺。明代《茶解》中:“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三)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四)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

黄山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

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

(五)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由安徽省汉族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六)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从那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

(七)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八)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

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河南省著名特产,主要产地在信阳市和新县,商城县及境内大别山一带。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多种营养价值。

(九)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宋代,庐山名茶已成“贡茶”。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十)六 安瓜片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oHD6prclPZN1rRGK9d4+cdv45YslTEAOGMdmkHOXNk6Ouieele1AwCG7ievR/6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