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

我们中国人喜欢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称,并以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但“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龙”又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读了《易经》的《乾》卦,你就会得到答案。

《乾》是《易经》中的首卦。《易经》的体例,卦名是一卦主题所在。乾,《说文》解释说:“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它的构字偏旁——倝,《说文》解释为:“日始出,光倝倝也。”乙,《说文》解释为:“像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可见,作为卦名的“乾”,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太阳上升的意思。

乾:元亨,利贞。
乾:非常通顺,利于占问。

“元”字的本义是首、头,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因此又引申出大、重要、非常等意思。“亨”字在古代与“享”通用,本来是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祭品的意思。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物品,目的在于讨好神灵,求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又引申为“通顺”的意思。元、亨二字合在一起就是“非常通顺”的意思。利,就是利于、便于的意思。贞,《说文》解释说:“卜问也。”利、贞二字合释就是“利于占问”的意思。卦辞总的意思是说:非常通顺,利于占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乾》由六个阳爻组成,属于纯阳之卦。“阴”“阳”本是一对平行的概念,二者实际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但与阴气相比,阳气给人以光亮、温暖,在衣物匮乏、照明缺乏、生活环境险恶的古代,太阳的光亮、温暖显得尤其可贵。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为万物的生长提供能量。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决定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也决定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基本生活行为模式。由于这众多的因素,与“阴”相对而言,古人特别注重阳气,对太阳极为崇拜,由此产生了“尚阳”的观念。在古人看来,阴、阳这一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处于附从地位。总之,人类社会的活动要遵循太阳运动的规律,如此方可“元亨,利贞”。

但是《乾》卦卦爻辞和用九爻并没有直接描述阳气、太阳的运行,而是引进了“龙”这个物象以象征阳气、太阳,通过龙“潜”“见”“跃”“飞”“亢”“无首”等象征阳气所处的状态,又通过“吉”“咎”“利”等断占语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示。

“龙”是贯穿《乾》卦始终的一个物象。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有人“畜龙”“豢龙”,就像现在养猪、养狗一样,把龙当作一种动物来伺养。例如《左传》中记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说得煞有介事,可以相信,是有龙这样一种东西存在的。

但是,龙究竟为何物,这就众说不一了。有人认为是蛇,有人认为是蜥蜴,有人认为是河马,有人认为是鳄鱼,有人认为是云,有人认为是虹等。在各种观点之中,闻一多先生“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也最有道理。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龙最早的原型就是图腾崇拜对象之一——蛇,由于崇拜蛇的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地吞并其他以马、鹿、狗、鱼等作为图腾崇拜对象的弱小部族,因此蛇的形象中不断融合进了其他动物的特征,因此龙才有了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才有了鱼龙、猪龙、马龙、鸟龙等不同的变体。如《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凡岷山之首……其神状皆马首而龙身。”“洞庭山之首……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从这个意义上说,龙象征了中华民族,龙的不同变体象征了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当然,龙也的确是帝王的象征,不过那只是秦汉以后的事。

龙既然是不同民族崇拜图腾的合体,有鱼、马、鹿、鸟等动物的特征,自然也集合了这些动物的本领于一身,既能潜水,又能行地,也能飞天,可以说是水、陆、空三栖动物,能够随时为变。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

龙的这种特征应该在周代以前已经被确认和固定下来,加上周人崇尚龙,《周易》又是周人之《易》、周代之《易》,因此在《乾》卦中引进了“龙”以象征气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并且一直得到后世的认同。如《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之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随时为变,与时俱化,与时俱进,这是龙的最大特点。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最应该效法的就是龙的这种特点。

弄清了“龙”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看看从本卦的龙象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龙潜伏于水中,不宜有所作为。

“潜”是潜伏在水中的意思,“潜龙”就是说龙潜伏在水中,相当于上面提到的鱼龙。龙象征阳气,阳气代表了事物行为的能量。水为阴,龙潜伏在水中,象征阳气尚且处于阴气的包围之中,能量还很微弱,不足以有所作为,因此断语说“勿用”。

引申到人事中,这一爻相当于25岁以前的阶段,如果你是一条龙,也还只是潜龙、卧龙、小蛇。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本领,积蓄能量,为以后的事业打好基础。举个例子,古人的名、字、号是大有讲究的,寓有个人的志趣、理想在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没有出山之前,在南阳躬耕读书,就是一条卧龙。龙在后来成了帝王的象征,那么帝王还不是帝王之前就是“潜龙”,未做皇帝以前的住宅称为“潜龙宫”“潜邸”等,也是从这里来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出现大人。

“见”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是“现”的古字,是“出现”的意思;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见到”的意思。“大人”指既有才、又有德并且有一定地位、官位的人。

按照“出现”的意思理解,“见龙在田”就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犹如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初照大地。引申到人事上,这一阶段相当于25至35岁左右,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道德修养、力量积蓄,到了一试身手、渐露头角的时候,应该出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了。按照“见到”的意思理解,是说这个时候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毕竟还很有限,利于见到德、才、位兼备的“大人”以帮助和提携自己,这个“大人”就相当于你命中的贵人。的确,一个人可能很有抱负,也有能力,但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和能力,是需要把握机遇,需要有人帮助和提携的,否则可能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如果考虑到爻位的因素,联系九五“利见大人”来看,后一种理解更合理一些。否则的话,如果九二就“利见大人”,那么九五又说“利见大人”就矛盾了。退一步说,如果将本爻中的“见”理解为“出现”,那么“大人”也还只是一位准“大人”、预备期的“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害。

与“大人”相比,“君子”虽然有才、有德但无位。“乾乾”本是指太阳的运行不止,在这里比喻君子勤勉不懈。惕,怵惕;若,像……的样子。“夕惕若”是说晚上也保持警惕的样子。厉,危险;咎,灾害。“厉无咎”是说时刻保持警惕,这样虽有危险的萌芽存在,但也可以避免灾害发生。

本爻中没有出现“龙”这一喻象,而是直接切入人事。由初九到九二,阳气是呈增长趋势的。按照这个趋势,九三阳气似乎也应该是继续上升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系辞》中说“三多凶”,《易经》卦象中的第三爻位多数情况下象征着凶险,本爻正处于“多凶”的爻位。虽然九三阳气仍处于发展、增长之中,但阳气这一阶段的发展、增长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在与阴气反复交争、较量中曲折上升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自然界中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气候,就是阴、阳二气这种交争、交胜的最好写照。

在人事领域中,这一阶段好比人生35至45岁左右,正如小说《人到中年》所反映的,人生事业正处于不上不下、最难捱、最艰难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犹如推车爬坡,又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需要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够最终攀登上成功的顶峰、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爻辞说,君子仿效太阳的运行不止,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到晚上也保持警惕、忧惧之心。这样既顺天命,也尽人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即使有危险的征兆,由于能及时防范而不会酿成什么灾害,因此说“厉,无咎”。

本爻中所反映的这种忧患意识是《易经》的主调之一,《系辞》据此推测说:《易经》的产生,大概是在中古的时候吧?创作《易经》的人,难道有什么忧患吗?这个推测是很有道理的,与《易经》同时代的《尚书》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忧患意识,甚至在用词上也很相似,如《虞夏书·舜典》“夙夜惟寅(敬)”,《周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惧”,《旅獒》“夙夜罔或不勤”,《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等。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龙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没有过错。

这一爻辞的主语仍然是“龙”。或,是一个不定之辞,有时、可能的意思。

“或跃在渊”是说龙主观上觉得自己的力量积蓄得可以了,因此跃跃欲试,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意欲冲天。然而,与九三类似,《系辞》中说“四多惧”,《易经》中的第四爻位多象征恐惧。九四也处于阳气曲折发展、上升的时期,阳气仍没有强大到完全可以战胜阴气的程度。

引申到人事领域,“或跃在渊”犹如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行为力量,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而自以为已经可以了,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冲天不成,可能又跌落下来。但这没有什么危害,一方面,力量毕竟已经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应该牛刀小试,试探性地进取,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龙本来就是潜伏在水中的,即使飞不上天,还可以再返回水中,继续积蓄能量,而不至于进退无据,因此断语说“无咎”,《象》说“进无咎也”。

也就是说,首先,这种进取要相时、相机偶尔为之,不定之辞“或”字就透示出“跃”这一行为的选择性、随机性。其次,这种进取行为要有一定的根据地作为依托,而不是破釜沉舟式地孤注一掷。这样即便进取受挫、遭遇失败,还可以重新退回自己的根据地,进一步积蓄能量、重整旗鼓,而不至于一败涂地、进退失据。

例如三国时期,虽然表面上蜀国与吴国、魏国呈三足鼎立之势,其实在总体国力、军力上,蜀、吴二国实难与魏国抗衡。但是因为蜀国与魏国接壤之处山高路难,地形险恶,易守难攻,其后又有富庶的巴蜀之地为依托,使得蜀国进可攻、退可守,因而诸葛亮才敢于六出祁山,讨伐魏国。虽然诸葛亮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的这一策略本身没有什么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龙飞翔在天空,利于出现大人。

龙所象征的阳气经过初九的“潜”、九二的“现”、九三的与阴气反复交争、九四的“跃”试,到九五终于飞上天空,犹如中午的太阳普照大地,万物沐浴在太阳温暖的阳光之下。

从人事上讲,象征德才兼备的“大人”经过努力奋斗登上高位,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了,因此断语说“利见大人”,《象》说“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造”就是到的意思。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没有出山之前,是一卧龙;等到出来辅助刘备,被委以重任,大展身手,就是在天的飞龙了,就如同他的名、字的意思一样,那是很闪亮、大放光明的(孔明)。

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龙飞到极点,有悔恨产生。

亢,极、高的意思。“亢龙”就是说阳气盛到了极点。物极必反,阳极则衰。犹如正午的太阳,再运行下去,就要西下落山,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从人事上来说,一般人到了事业成功的时候,往往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骄傲自满,如此成功很快就会转向败亡,因此说“有悔”,《象》说“盈不可久也”。也正因此,后人发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创业不易,守成更难”等感叹之语。但这并不是说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宿命的,人可以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慎终如始、居安思危、戒满戒骄,把成功作为新的起点,继续不断地努力进取,就可以在循环变化中不断地前进,在螺旋运动中不断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吉。

用,帛书《易经》作“迵”,通、全部。“九”是指代阳爻,“用九”就是说《乾》卦全部是阳爻。见,在本爻中理解为“看见”或“出现”,都能讲得通。群龙,指气所处的不同状态。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虽然《乾》卦六爻全部为阳爻,事实上这种全阳无阴的状态是不存在的,《乾》卦卦象只不过从静态的角度象征阳气至盛的状态。从“飞伏”的角度来说,阴气只不过暂时隐藏在阳气的后面罢了。实际上,阴阳互根互存,彼此消长;消极而长,长极而消。正如《朱子语类》中所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乾》卦由初九的“潜龙”到上九“亢龙”,阳气已极,阴长而消阳,逐渐转化为以阴气为主的局面。阴气到了至盛的程度,就是《坤》卦所象征的局面,而《坤》阴至极而阳复长,又回到“潜龙”的状态。与其他六十二卦不同,《乾》《坤》二卦各有一条“用九”“用六”,其意正在于指示阴、阳的这种往复循环。阴阳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因此说“见群龙无首”。只有阴阳的运动变化,才有宇宙万物;只有阴阳的运动变化,万物才得以永存,因此说“吉”。

引申到人事领域中,爻辞意在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自认为天下无双;越是强大,越有地位,越有成就,越是要谦逊谨慎、不为物先、甘为人下。如此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道理在《老子》中阐发得淋漓尽致,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尧、舜、禹,虽为首领却不以首领自居,与人民同甘共苦,真正地做人民的公仆,反而得到了万民拥戴,垂衣裳而天下治,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成为后世向往的理想政治境界。

《乾》卦是《易经》的首卦,与《坤》卦一起被称为父母卦,其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普适性的,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总结《乾》卦七爻,分别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打好基础,积蓄能量;
二、处理好人际关系,得贵人相助;
三、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自强不息;
四、有巩固的根据地,多准备几手,能上能下,可进可退;
五、以做德才兼备的“大人”为第一境界,时不我与则为“君子”;
六、成不骄,败不馁,安而不忘危,成而不忘败,不要被成功、胜利冲昏头脑;
七、以辨证的眼光看待世界万物,承认和正确对待事物之间的转化,并有正确的预判和应对方案。

以上七条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相时而动,与时俱进。 NCWhzooMiI1HGgn0a8iM9hpZJQ/r5UCp/01H96Qt3omraVuBWjJCbUjJCX3fjo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