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易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的经文部分,又称为古经。

读《易经》,首先要了解《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了解《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才能得其门而入。

《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我想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第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第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

第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一、《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书

《易经》从本质上说是一部占筮之书,属于巫文化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者神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未来之事,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的想法,因此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易经》就是这样一部在龟卜、占筮基础上产生的书。并且在它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用它进行占筮,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南。

《左传》《国语》中就记载了22个运用《易经》占筮的例子。例如,《左传》中记载,齐棠公死,崔武子前往吊丧,看到齐棠公的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底,因此用《易经》占了一卦,遇到《困》卦六三爻变而成为《大过》卦。解卦的人据卦象的变化以及《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吉利,不可娶。但崔武子不以为然,说:“一个寡妇能有什么危害!即使有危害,也已经应验在她前夫身上了。”最终还是纳她为妾。最后,亡族自尽。直到现在,以《易经》进行占筮、预测吉凶者仍然大有人在。

二、《易经》在构成上是一部奇特的书

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化典籍,《易经》又是一部奇书。它除了有文字以外,还有符号,是由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先让我们看一下卦画符号系统。

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是 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是怎么来的呢?古代占卜时,首先是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写上要占卜的事情,然后在一定的位置上打上一些圆孔,再用火烧灼龟甲、牛肩胛骨。这样,圆孔周围就会爆裂出很多纹路,然后根据这些纹路走向来判断吉、凶。中间没有断开的纹路记为 ,后人称为阳爻;中间断开的纹路记为 ,后人称为阴爻。

时间一长,人们从裂纹中发现和总结出 八个常见的组合,分别称之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个卦象相传是伏羲整理而成,可见其历史的久远,后人称这八个卦象为“经卦”。为了便于记住这八卦的符号,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乾 三连,坤 六断,震 仰盂,艮 覆碗,离 中虚,坎 中满,兑 上缺,巽 下断。

这八个卦象各有众多的象征意义,其基本的象征意义如下表所示:

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后来又两两相互重叠,形成了六十四卦卦象,相传这个工作是由周文王完成的,为了与八经卦相区别,后人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组成每一个别卦的两个经卦中,上面的经卦称为“上卦”“外卦”或者“上体”,下面的经卦称为“下卦”“内卦”或者“下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例如,《乾》 、《坤》 为一对,《屯》 、《蒙》 为一对。每一对卦的卦象不是颠倒,就是相反。例如,《屯》 颠倒过来为《蒙》 ,《需》 颠倒过来为《讼》 ,这是卦象相互颠倒。《乾》 六爻全为阳爻,《坤》 六爻全为阴爻;《颐》 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 上下二爻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这是卦象完全相反。《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二十八对卦象相互颠倒,有四对卦象相反。即除了《乾》 与《坤》 、《颐》 与《大过》 、《坎》 与《离》 、《中孚》 与《小过》 四对属于卦象相反以外,其他二十八对卦象都是相互颠倒的。

因为别卦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所以每一个别卦都由或阴或阳的六爻组成,其中阳爻用“九”标识,阴爻用“六”标识。一卦之中,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如果是阳爻的话,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是阴爻的话,依次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十四卦中,《乾》卦全是阳爻、《坤》卦全是阴爻,其他六十二卦都是既有阳爻、也有阴爻。除了《乾》卦、《坤》卦分别多了“用九”“用六”条外,每卦六爻,六十四卦总共三百八十四爻。

每一卦中的六爻也分别象征众多不同的意义,其基本的象征意义如下表所示:

爻所处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阳位”“阴位”之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即奇数为“阳位”,偶数为“阴位”。如果是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为“当位”;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为“失位”。六十四卦中,只有《既济》卦六爻全是“当位”,而《未济》卦六爻全是“失位”。

一般说来,当位多为吉、利,不当位多为吝、厉、咎、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当位与不当位,是吉还是凶,还要结合以下多种因素综合考察。

一卦之中,初爻象征的事物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很难看出吉、凶;上爻象征的事物处于最终阶段,已经水落石出,吉、凶很容易看出,这就是《系辞》所说的“其初难知,其上易知”。第二爻、第五爻分别处于下卦、上卦的中间,这叫“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如果是阳爻处于中位,象征有“刚中”之德;如果是阴爻处于中位,象征有“柔中”之德。如果恰好是阴爻处于第二位、阳爻处于第五位,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既“中”且“正”的情况下,断占之辞大多是吉、利的。而第三爻、第四爻分别处于下卦之上、上卦之下,不是越过就是没有达到“中”,因此断占之辞多凶险、恐惧。

一卦之中的六爻之间,还存在着“比”“承”“乘”“应”等关系。凡两爻相邻,称为“比”,是吉是凶要通过两爻的承、乘关系来分析。如果是两爻相邻,阴爻在阳爻之上,或者是几个阴爻都在阳爻之上,这叫做“乘刚”,简称“乘”,断占之辞往往不吉。相反,如果是两爻相邻,阴爻在阳爻之下,或者几个阴爻都在阳爻之下,称为“承刚”,简称“承”。这时是吉是凶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双方都当位,可为利、吉;如果双方不当位,可为不利、凶。下卦初、二、三爻分别与上卦四、五、上爻两两对应,如果二爻一阴一阳,形成互相感应关系,称为“有应”,断占之辞往往是吉、利的;如果二爻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形成感应,称为“无应”,断占之辞往往是不利、凶的。

卦画符号系统我们就介绍这么多,下面再看卦爻辞文字系统。

《易经》卦爻辞是在以往占卜基础上,对一些应验了的占卜之辞经过整理、重新编排而来,相传这个工作是由周公完成的。

从大的方面说,卦爻辞文字系统由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名在卦象的后面,一般取自卦爻辞中的常见词,或者取自于卦象的象征意义、卦爻辞的主旨,标明了一卦的主题。卦辞是在卦名后面的一段文字,一般是从总体上对一卦宗旨、吉凶进行说明。爻辞一卦之中有六条,分别排在每一爻的后面。其中卦辞、爻辞又可以根据其性质、作用、叙述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叙事类,就是平铺直叙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某种思想等。例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就是说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就是说周王拥有天命,分封诸侯、大夫;《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就是说绑住了小孩,又跑了成年人等。

二是取象类,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比喻、象征另一种事物,委婉地表达和反映某种思想观念、行为等。这些比喻、象征的喻体包括动物、植物、器物、行为、自然景物、已往的历史故事等。例如,《乾》卦中以龙象征阳气,《噬嗑》卦中以饮食行为比喻对犯人的改造,《大过》卦中以“枯杨生稊”比喻老头子娶了个年轻的妻子,《夬》卦中以“牵羊”象征顺从,《旅》卦中以商王王亥“丧牛于易”的历史故事说明客居在外宜小心持身的道理等。

三是断语类,就是对所占和所陈述之事进行吉、凶等判断的词,常见的断语及其含义如下:

1. 利:有利于……、适宜于……
2. 亨:通顺、通达、顺利
3. 吉:吉祥、吉利
4. 不利:不利于……、不适宜……
5. 吝:遗憾、缺憾、麻烦
6. 厉:危险、艰难
7. 咎:过错、错误
8. 灾:灾害
9. 凶:凶险、大的灾难
10. 悔:悔恨、忧虑

其中,“利”“亨”“吉”都是吉词,但判断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利”是就将来的趋势而言,“亨”是就过程而言,“吉”则是就结果而言;“不利”“吝”“厉”“咎”“灾”“凶”都是凶词,但所表示的程度不同,按从“不利”到“凶”的次序,所表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而“悔”则是人的一种心理思想活动,往往能够起到使“不利”转化为“利”,使“吝”“厉”“咎”“灾”“凶”等转化为“吉”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每一条卦爻辞中都包括上面所说的各部分内容,有一些卦爻辞可能几部分内容齐备,而大部分卦爻辞只有其中的两部分内容: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断占之辞,或者只有取象之辞、断占之辞;还有少部分卦爻辞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或者只有断占之辞。

就这样,卦象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卦。下面以《泰》卦为例,以“【】”对各部分加以标示说明。

泰【卦名】

【卦象】泰【卦名】:小往大来【卦辞中的叙事之辞】,吉,亨【卦辞中的断占之辞】。

初九【第一阳爻】:拔茅茹以其汇【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征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九二【第二阳爻】: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赏于中行【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九三【第三阳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艰贞无咎【爻辞中的断占之辞】,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六四【第四阴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六五【第五阴爻】:帝乙归妹以祉【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元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上六【最上阴爻】:城复于隍【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勿用师,自邑告命【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贞吝【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易经》中的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咸》卦六爻中,从初六到上六,按自下而上、由低而高的顺序,分别取象于人体中的脚趾、小腿肚子、大腿、心脏、胸脖之间、头面等部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卦爻辞与卦象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联系,还是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目前,对于《易经》的诠释、理解,像西汉人那样字字句句都联系卦象来解释显然不可取,像王弼那样抛开卦象、“扫象不谈”也不合乎《易经》实情。今人刘大钧先生所提倡的“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的方法,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

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

说《易经》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这是由《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和构成上是一部奇特之书所决定的。

第一,如上所述,《易经》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卦爻辞是对已往应验的占卜之辞整理而来。从《易经》卦爻辞来看,其中占筮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婚姻、疾病、道德等,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又通过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断占之辞,对所占之事给予程度不同的肯定或否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

第二,卦爻辞源于卜辞,而卜辞是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刻写起来比较费力,使得卦爻辞本身比较简洁;在《易经》成书的时代,汉字刚刚发明不久,汉字的数量还比较少,一个汉字往往要同时承载诸多的意义,使得卦爻辞中的文字具有多义性、歧义性。这在客观上给后人的理解、解释留下很大的空间。同时,《易经》卦爻辞有的只有断占之辞,有的虽然叙事之辞、断占之辞兼备,但多数情况下,也只在陈述了某一件事情以后,就直接给出了“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不同的断语,而隐去了中间论证的环节,并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是“吉”、为什么是“凶”等,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然而,这些空白却是有意义的,它等待我们用各自的人生经验去填充,引导我们进行思考,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在思考、追问中增长智慧,《易经》因此也成了新的人生智慧增长点,像《易传》就是由此而来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内容,其中《彖》是解释卦名、卦辞的,《象》是解释卦象、爻象的,《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说卦》是专门解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意义的,《序卦》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从逻辑上进行说明,《杂卦》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有对比性地简要说明卦名之义。由于《易经》原分上、下篇,所以《彖》《象》《系辞》也各分上、下,这样《易传》共十篇,因此也称为“十翼”。《易传》相传是由孔子所作,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当成书于战国以后,其中是儒、道两家思想兼陈的。称为《易传》也好,“十翼”也罢,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自己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对《易经》见仁见智的阐释发挥之作。也正是借由这样的解释发挥,原为卜辞之书的《易经》不断获得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易经》中的卦爻辞往往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比喻、物象来说明道理。而比喻、物象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更主要的是,《易经》中的每一卦不仅有卦爻辞文字系统,还有卦象、爻象符号象征系统,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象征本身本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每一个经卦本身有众多的象征意义,经卦组成的六十四别卦卦象与卦象之间,同一卦中此爻与彼爻之间,不同的卦,卦爻与卦爻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系统中,同一象喻对应着众多不同的意义,而同一意义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象喻来表示,这更加强化了象征意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

《系辞》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经》中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二者相互结合、相互阐发,文字系统提示我们卦爻辞中蕴藏的古老人生经验,而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卦象符号系统则是不断激活、放大和更新这些古老的人生经验,不断启迪我们以人生智慧,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困惑、疑难。当然,这一切以阅读《易经》、进入《易经》为前提。

基于以上对《易经》的基本认识,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易经》,本书在构思、写作、内容上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凝炼题目。根据对每一卦主旨的理解,分别提炼了一个通俗性的题目,置于每一卦卦首。

第二,译注经文。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便于读者对照理解,先将一卦的经文及译文附在每一卦题目之下,在对每一卦进行具体阐释时,又将译文分列于相应的卦辞、爻辞之下。然后次以注释,主要是对卦爻辞中的疑难字、歧义字进行解释、注音,对省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进行说明等。

第三,阐发经文。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卦爻辞中叙事之辞与断占之辞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卦象、卦爻辞中象喻的象征意义;三是相关的文化现象;四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在阐发过程中,结合《易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联系《易传》《尚书》《论语》《老子》等经典,既借鉴、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也融入了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第四,举例说明。为进一步说明和加深对易理的理解,同时彰显《易经》“神以知来”“范围天地之化”(《系辞》)的神功,每卦中多少不等地举出一些可与易理、卦旨相互符合、相互阐发、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的实例。

正如《系辞》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是每一部经典在理解、诠释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更是《易经》能够横贯古今、历久弥新、永富诠释魅力的原因所在。本书是笔者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研习《易经》的一点体会与心得,如果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不胜欣慰之至! Q/W3B1wn/pqJNQ6JiRlitaB7oMODTFy6BUVbkQuX75rhJ9VYloLvvYfRDB4eB9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