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实践价值在于规范和引领教育教学活动,使其按照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运行。本节重点介绍的教育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观察法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1.教育观察的含义

教育观察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可以分为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狭义的教育观察单指科学观察;广义的教育观察既包括科学观察,又包括日常观察。日常观察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和初级形式,从中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为科学观察提供基础;科学观察是日常观察的高级形式,是有计划的科研活动。

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

(1)目的性。教育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是一般感知,不能称为观察研究。明确的观察目的是研究者的行动指向,有助于确定观察的范围、形式和方法。

(2)计划性。观察研究之前应有意识地制订研究计划,对观察时间、对象、记录方法、过程、注意事项等都要有事先的计划与安排。

(3)选择性。在观察中,研究者必须根据观察需要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对观察对象有所甄别。

(4)自然性。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是观察的最突出特点。保证观察的自然性,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因此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应努力避免妨碍事件自然发生的一切因素。

(5)客观性。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够保证所观察资料的客观性,而观察的客观性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前提,观察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影响观察分析的正确性。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类: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而搜集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实验观察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导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现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从而搜集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按观察的方式分类: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观察感知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间接观察法,是指借助各种观察仪器摄录观察现象,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观察方法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以在日后反复观测和分析。

3.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分类: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作为其中一员,在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观察对象的言行,从而获得观察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通过旁观者获得观察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类: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指观察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观察提纲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计划所进行的可控性观察。其优点在于观察结果可以量化,便于统计分析;缺点在于缺乏弹性,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观察范围采取弹性态度,不预先确定观察内容和观察步骤,也没有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性观察。其优点在于比较灵活,适应性强,简便易行;缺点是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较零散,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严格的对比研究。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也称连续记录法,是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场景和时间;

(2)善于借助先进的设备;

(3)记录要客观、全面。

2.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日记描述法比较适用于长期跟踪研究、个案研究与生态学研究。采用日记描述法有利于研究儿童发展阶段的连续性,记录的材料真实可靠,方法简便易行。但样本和观察结果缺乏代表性,如果长时期持续性记录,则比较费时费力。

3.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是指以记事为主,从事件或行为刚刚发生到结束,全过程都要完整地按顺序记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用轶事记录法进行观察,可帮助教师分析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探讨对不同儿童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轶事记录法所获得的资料真实可靠且典型,有长期保留和反复研究利用的价值,但由于它往往不是现场记录,而是事后回忆记录,回忆的内容可能不够准确。

4.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指以特定的行为或时间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它与轶事记录法的区别在于,事件取样法是实施正式观察活动时采用而不是事后追忆记录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获取有代表性的可行样本,收集资料所用的时间比较经济;缺点是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容易忽略其他条件或环境等信息。

运用事件取样法要注意两点:

(1)观察前,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确定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并确定所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记录表格;

(2)观察时,只要预定的行为或事件一出现,就要立即记录,并可随事件的发展持续记录。

5.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研究者在特定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特定性为。这种方法把观察对象在每一时段中的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看做一个样本。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第三,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第四,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第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

时间取样法的优点是省时、简便、客观,可进行量化分析;缺点是仅适用于研究经常发生的行为,但不适宜观察学生的内隐行为,如心理活动等。同时,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说明行为的某种特征的资料,而没有关于环境、背景的资料。

6.行为核查法

行为核查法也叫清单法。行为核查法是将观察项目制成清单式的核查表,用来检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并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其优点是观察目标明确、省时、易行,缺点之处是不保留原始实况,包括情境和背景资料。行为核查法的关键在于行为核查表的编制,其编制方法如下:

(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内容,即观察重要事项;

(2)将观察内容分解细化为具体行为项目;

(3)将观察项目制成清单记录表格;

(4)确定观察时间;

(5)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6)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果。

(四)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

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一般步骤包括准备工作、实际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观察的准备工作

(1)制订观察计划与提纲

观察计划是确保教育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指导性文件,在制订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目的、任务,在何时何地观察,采用何种方式观察,使用什么技术手段记录观察结果等一系列问题。观察计划的制订要有指导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留有余地,以做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观察提纲是由观察目的和有关理论假设确定的,它以纲要的形式使观察的项目具体化。在制定观察提纲时,最好事先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有关变量的内涵,掌握一定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观察提纲。观察提纲一般应回答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

②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都有什么行为表现);

③何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少时间);

④何地(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点);

⑤如何(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事情诸方面关系如何);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促使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准备观察工具

①记录表格

为了便于迅速、有条理地记录所观察到的情况,以便日后整理和运用,在准备工作阶段就要制定有关的观察记录表格。编制记录表格应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特点全面考虑。

②记录方法

常用的记录方法有五种。

等级式: 观察者对所观察的对象评定等级,观察者可以在预先引号的表格上按级别划圈。

频率式: 观察者将规定好要观察的研究对象的项目预先印在纸上,凡出现某种现象,就在相应的框上画“√”等。

实录式: 用笔记的方法在现场做连续记录,也可以运用录音笔、录像机等工具将观察到的现象录制下来。

是非式: 在表格相应的项目中,写上“√”表示“是”,写上“×”表示“非”。

符号式: 用某些符号代表某些行为表现。

③仪器设备

在观察活动开始前,务必将所有的观察仪器设备准备好,并要预先进行细心的安装、试用和检查,熟悉各种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确定观察途径

教育观察途径很多,通常有以下基本途径。

①访谈

与观察对象访谈,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观察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倾向、仪表情态及身体状况等。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时研究者要善于察言观色。

②听课

通过听课直接收集到课堂教学的资料,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特征。

③实地参观考察

如开展办学评价时,务必亲自到现场参观校舍、学生活动场地、设备、校内外环境等,还要巡视校园管理、课外活动。

④参与有关活动

如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身临其境,考察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校风、学风的情况。

2.实际观察

实际观察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灵活地执行观察计划;

(2)抓住观察的重点;

(3)注意做到观看、倾听、询问、查看、思考五个方面相互配合;(4)做好观察记录。

3.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在整理与分析观察资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序而获得的;

(2)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则应把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与核实;

(3)当观察是以小组进行时,可将观察者之间所获的资料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小组要进行讨论和验证;

(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应注意观察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长时间的观察会比短时间观察真实可靠。

二、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

教育调查研究法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2.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德尔菲法)。

(2)按调查的内容,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3)按调查采用的方法分类,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调查表法、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等。

(4)按调查目的分类,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3.教育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于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干涉和控制。

(2)是一种间接的观察,调查可以对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和现象,进行事后追踪研究。(3)调查研究能够提供教育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线索,但并不能直接确定因

果关系的存在。

4.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 方法简便,研究面广,收集资料的速度快,在教育实践中能广泛使用。

缺点: ① 研究中不能主动控制条件,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因此只能找到有关现象产生的原因;② 调查中所获得的材料是第二手的,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有时可能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客观因素的影响;③ 调查对象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任意确定对象或调查样本太小,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5.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订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特点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作答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优点: 调查过程的标准化,调查形式的匿名化,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省时间、省人力、省费用,取样大,收集资料多,定量分析可信度高。

缺点: ① 问卷调查时,有一部分对象会不愿做回答或任意填写,由于问卷采取的是无记名,就难以知道他们不配合的原因,也不知道他们与其他人的区别,这样就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② 问卷中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易懂,稍有含糊,就会得不到正确的回答;③ 问卷中的题目不宜太多或太少,要适量。

2.问卷的结构: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问卷的编制技术: 没有统一的格式,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一个可供参考的一般结构,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和备选答案等部分组成。

3.问卷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问题的范围。

②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所列项目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且不交叉重叠。

③问题的数量适度。

④问题的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措辞讲求礼貌,避免冷僻或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⑤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

⑥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⑦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不要涉及个人隐私以免填答者不愿直接回答问题。

(2)问题的形式

按回答的方式,问题可分为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和半封闭式问题。

①开放式问题: 对回答类型不作具体的规定,也不作回答范围的限制。如当前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②封闭式问题: 研究者对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要求作答者在答案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A. 外界因素的干扰;B. 对课的内容不感兴趣;C. 听不懂;D. 已经掌握;E. 无法控制自己。

③半封闭式问题: 对作答者回答问题做部分限制,还有一部分让作答者自由回答,通常以封闭式问卷为主,根据需要再加上若干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卷对作答者的回答不作限制,允许作答者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作答者的主动性,方法简便,易作定性分析。但也有不足之处,包括: 答案中混杂相当多的无价值的、不确切的信息;所得到的数据常不是标准化的,难以进行统计分析;回答所用的时间多,致使问卷回收率降低。

封闭式问卷的优点: 可以把不恰当的回答降低到最低限度;答案标准同意,回答方式一致,便于分析比较,也可以转化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被试回答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省力、省时,而且心理干扰小,回答较为真实。缺点在于缺乏灵活性和深入性。

(三)访谈调查
1.访谈调查的特点

访谈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有目的的谈话,由其中一个人(研究者)引导,搜集对方(研究对象)的语言资料,以此了解研究对象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

访谈调查的优点: 灵活性强,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容易进行深入调查;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适用各种类型的调查对象。而费人力、费时间、费钱物是访谈法最大的缺点;访问调查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素质和被访者的合作态度;难以保证被访问者匿名。

访谈调查的技巧: 谈话前应建立双方信任、友好的关系,取消被访者的戒备心理;要找到谈话的突破口;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及主题,不能任由对方天马行空;善于挖掘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2.访谈调查的类型

(1)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根据访谈过程中是否有经过严格设计的访谈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及访谈的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访谈调查可分为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结构性访谈调查又称标准化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高度控制的访谈。它要求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调查提纲依次对被访者提问,并要求其按规定标准进行回答。它的突出特点是问题与答案的确定性,有利于克服访谈过程中的随意性,使访谈结果便于量化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访谈过程的刻板性,比较死板,无法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结构性访谈调查是指只有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对访谈的过程没有严格规定的访谈调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灵活性。访谈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也可以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深入地收集材料。但其标准化程度低,不利于统计,另外它也要求访谈者具有较高的基本素养和访谈技巧。

(2)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根据某一问题对统一访谈对象进行访谈的时间或次数,访谈调查可分为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一次性访谈调查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期内的想法、态度及行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的一次性完成的调查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性完成,所获资料属于静态信息,不易了解有关问题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重复性访谈调查是指要经过多次访谈才能完成的访谈。这是一种深入访谈调查,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性质,得到的资料具有动态性,但是费用高,耗时长,对访谈者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用于小范围的专题研究。

(3)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根据访谈者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访谈调查可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个别访谈调查是指由访谈者对每一个访谈对象逐个进行的单独访谈的调查。一对一的单独谈话,有利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沟通与问题的深入。个别访谈在个案研究及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体访谈调查是指一名或数名访谈调查员亲自召集一些访谈对象,就有关问题通过集体谈话进行的调查。集体访谈调查的对象往往是多个,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级,主要以座谈会形式进行访谈调查。集体访谈有利于减轻访谈对象的心理压力,提高访谈效率,但是难以征集每个访谈对象的意见,访谈结果的代表性也有待检验。

3.访谈调查的过程

(1)选择访谈对象: 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访谈以学生和家长为主要对象。

(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

①根据目的设计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的目的,分析、设计出具体的访谈提纲)。② 联系商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③ 对访谈对象的材料搜集和特点分析。

(3)正式访谈

①访谈的开始阶段,主要做这样几件事: 打招呼、问好;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话题,安排就座与做好设备方面(摄像机、录音机等)的准备工作。

②提问是访谈中主要的活动,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决定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访谈的质量。

③追问(访谈者就访谈对象在交谈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事实、观点、疑问等进一步进行询问,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

④听与回应。

(4)结束访谈

结束访谈是访谈活动的最后一环,应注意: 第一,对访谈对象表示感谢;第二,要注意为以后的研究抽样做铺垫;第三,要在访谈表上或记录纸上写明访谈者、访谈日期、持续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如有特殊事件,也要记录。

三、历史法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概念
1.历史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历史研究法,是指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采用历史法研究教育科学,可以揭示出一定时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继承以往的教育传统而形成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和传统。

教育历史法是以历史法来研究教育科学,主要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理论。具体来说,历史法在教育科学中的适用范围包括以下几点。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研究者注重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这一研究重在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对教育实践及后世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侧重对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以及古代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对外教育交流等方面。

2.教育历史法的作用

(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通过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3)通过历史研究,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与课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3.历史法的基本特点

(1)历史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主体与作为被研究客体的历史现象之间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其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主要研究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事件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过程,从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研究。研究者对史料的解释一定要尊重其提供的原始信息,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历史,也不能用时人的观念忖度古人,更忌讳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主观臆断,轻率推测。

(2)具体性

历史法是在丰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教育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以往的历史事件是历史研究中的关键工作,研究者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史料,故而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鉴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历史法的研究过程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抽象等逻辑方法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合乎逻辑的剖析,得出富有创新意义而又令人信服的结论。历史法也不排斥定量研究方法,譬如对教育投资状况的研究,就必须介绍相应的数据等情况。

(二)教育历史法的实施步骤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任何研究活动都是从分析研究课题开始的。首先,明确该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其次,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该研究问题的价值以及从资料情况、研究人员条件等方面分析课题的可行性;最后,确定研究问题的呈现方式。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史料是泛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经过的记述以及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事物或遗迹。事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主要包括经史书籍、档案、墓志碑刻以及地方志在内的历史文献,有关故事、传说、民谣、礼俗等口传信息以及实物遗迹等。在教育的历史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要认真发掘史料,其次要通过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定。

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经过对教育史料的鉴别,研究者便要将真实可靠、对研究问题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梳理;资料汇总之后,在研究者的头脑中就会逐渐形成研究的基本思路。这是个对各种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最终得出研究问题相关结论的过程。

(三)教育历史法的实施要求
1.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历史法是用一定的观点去研究某种事实材料,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历史观不同,研究的结论也大不一样,但要真正把科学研究变为创造性活动,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推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继承了人类认识的一切优秀遗产,并通过观察各国历史事实概括出来的最一般的科学原则,也是唯一科学的认识方法。

2.要有全局观念并注意抓主要事实材料

研究一个时期的教育,要看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把握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明了其在社会系统中与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从全局观念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和实质。同时,全局观念还要求搜集史料,研究问题时注意搜集和研究过程各个经过阶段的材料,以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要重视研究对象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

如果说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顺向与逆向、纵向与横向的观察方法,那么在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时,就要尽量避免倒叙的形式,以避免不能将事物发展的规律清晰地揭示出来。

四、实验法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通过人为地控制教育现象中的某些因素,从而探索变量之间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

(1)控制性。研究者通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以确定所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观察由此对因变量的影响。

(3)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教育实验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自由、开放的特点,使得教育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教育实验大多是准实验。

3.教育实验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②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

③它可以重复验证。

④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的、精细的、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地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

⑤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地控制现象和环境,造成便于精确测量和运用机械方法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确。

(2)缺点

①它需要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

②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③它对参加实验的研究人员要求较高。

4.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1)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

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典范,强调因果关系的解释和关系的规范性。强调数学工具的运用和定量研究,强调分析的方法,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将事实与价值分开以追求结论的客观性。

(2)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强调在现实教育情境中进行,关注价值、情感、个性,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的综合(整合)说明方法。

5.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①检验现有的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

②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

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设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3)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设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6.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①选定课题,形成假说。

②明确目的,确定指导理论框架。

③确定自变量。

④选工具、统计方法。

⑤选择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提高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①变革措施(实验处理)。

②观察。

③记录。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①数据分析处理。

②检验假设。

③科学结论。

④撰写报告。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从研究条件的控制上划分,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设计的环境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进行的实验研究。教育研究中的实验室实验是借助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的,是将被试置于特定环境中,由实验者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被试者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的表现,得出的有关因果关系。

自然实验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自然实验立足于现实的教育,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现有的教育环境为条件,探索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下,改变某种教育因素所产生的效果。

2.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进性实验

从实验的目的划分,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进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检验新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实验研究。

验证性实验是对他人已经研究并得出结论的问题,再进行重复性研究。验证性实验并非对他人实验的重复研究,而是将一项实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或不同研究对象中进行研究,以检验在新的条件下是否会取得同样的结果。

改进性实验是对已经取得的实验成果所做的修改和完善。

3.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根据自变量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两种。

单因素实验是指只有一个因素或只考察一个因素对实验指标构成影响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指自变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水平的实验。

4.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根据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1)前实验是指实验中无关变量缺乏控制的实验,是一种不理想的实验。

(2)真实验是指在实验中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能有效操纵实验变量并能严格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实验。

(3)准实验是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在无关变量的控制上,它比前实验设计好,但不如真实验设计那样对无关变量控制得严格和充分,准实验对被试组的选择和分组不能做到随机化,实验中所使用的各被试组往往是那种已经形成的现成团体(如现有的两个班级、两所学校等)。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1.实验研究效度的含义

实验效度是指一个实验的有效性,它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实验效度一般有两种: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实验过程中,这两种效度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2.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一般来说,影响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 历史或偶然事件;被试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差异的选择;实验对象的流失;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3.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换言之,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一个实验越能实现这个目标,就表示该实验越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其中,有四个因素是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无关变量: 测试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效果;实验安排的反作用(霍桑效应);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要提高教育实验的效度,必须重视教育实验控制,设法控制一些影响实验效果的无关变量。

1.实验控制的原则

实验控制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最大最小控制原则,意思是使自变量产生最大变化,使其他干扰的变量与误差产生最小的影响。这个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1)控制实验变量

即要使实验变量有系统而且尽量地使前后的变化显出差异。

(2)控制无关变量

即要控制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使其保持不变或达到最小变化甚至排除在实验情境之外,务必不致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控制测量工具

即控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务必使误差减低到最低限度。

2.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教育实验控制方法的思路是: 对实验变量进行严格的界定,有效地操纵和运作。对无关变量和测量工具,则采用平衡对消法进行控制,使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持平衡,从而互相抵消。

(1)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

控制实验变量就是实验者对实验变量的操作和具体处理,在控制时,要令其有系统地变化,而且变化差异要尽可能大。

(2)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要控制自变量之外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变量,使其保持不变或达到最小变化甚至排除在实验情境之外,务必不致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方法可采用排除法、归纳法、物理法、随机法、配对法、测选法等。

(3)控制测量工具的方法

各种测量工具应正确使用,想方设法降低测量的误差,还可以用物理控制阀,降低测量工具的误差。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属于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1)格式: O 1 X O 2

这种设计的要求是: 对受试者进行实验处理前的测验O 1 ,然后给予受试者实验处理(X),再给予受试者一次测验O 2 ,最后比较前测和后测的分数,通常采用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的检验(N>30用Z检验,N<30则用t检验),以检验前后两次测验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2)优点

①由于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②通过后测,能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明显地验证实验处理效果。

③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局限

①没有控制组,实验效果可能受到历史、成熟,工具、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干扰。

②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误差。

2.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属于准实验设计,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种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只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1)格式:

特点: ① 有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②都有前后测。

(2)优点: 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3)局限:

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

②前后测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3.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格式:

特点: 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例如,研究电视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随机取样,形成两个等组,再随机指派实验组,进行电视教学,控制组仍按常规进行教学。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将获得的分数值用独立样本T 经验进行分析。

(2)优点: 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3)局限:要注意取样总体的特征,在总体不够大、被试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两组或多组相等的假设就难以保证,如N<30,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想法加大样本,同时尽量使被试有代表性,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格式: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其特点是: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优点: 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如果在前后测之间这段时间内,有什么情况影响,或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发生了干扰,则两组是相同的。

(3)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5.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格式:

所罗门四组设计即把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与之有后测的设计加以组合(a与b),将有无前测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之中,将变量所造成的差异数部分从总变异数中排除出去,以检验试验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所罗门四组设计内外在效度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设计。

(2)优点

①可以将前测的反复效应分离出来,综合以上两种设计的优点,克服两种设计的缺点。

②实验者等于重复做了四个实验,可以做出四种比较。

(3)局限

①往往很难找到四组同质的被试。

②被试的数目多时,数据分析比较困难。因此一般不适用于探索性实验,而适用于决断性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共同合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一方面旨在提高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教育问题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策略。勒温最早提出了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特点

(1)为教育行动而研究。为教育行动而研究指出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设计解决方案,逐个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2)在教育行动中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环境即教育实践的工作环境,研究的过程即教育实践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3)由教育行动者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指出了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二)行动研究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2.缺点

(1)适用于小规模的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性问题的解决。

(2)结果的外部效度不高。

(3)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对教育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4)如果教师缺乏工作的敏感性与负责任的态度,研究很容易流于形式。

(三)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1.计划

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其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包容不断发现的各种因素和矛盾。

2.行动

指计划的实施,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行动是研究人员与行动人员共同参与的且是能动的,行动的执行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3.观察

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教育活动受到实际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许多因素不可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可能全部控制,因而观察在行动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反思、修正行动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

4.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作批判性思考,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反思之后,还要对所研究资料做必要的整理,为研究的下一个循环或下一个研究做积累。

除要掌握研究方法以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外,掌握规范的教研成果的展现形式也十分重要。现主要介绍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知识拓展
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1.题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有概括性,可加注副标题,全部字数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摘要。论文摘要主要是简要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

3.关键词。从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正文内容的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

4.目录。目录一般在学位论文中使用,期刊论文一般不用。目录文字应简明扼要,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引言。引言同样主要在学位论文中使用,期刊论文一般不用。引言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引言应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6.正文。正文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7.结束语。结束语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

8.注释。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可采用页下注或尾后注两种方式,具体可根据出版单位的要求来做。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学术期刊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正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及原话、主要数据等必须在正文后注明出处。有些出版单位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需注出,有些允许两者合二为一,具体应视出版机构的要求。

10.附录。附录在期刊论文中不用,主要用于学位论文。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知识拓展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通常由题目、署名、引言、正文、结论、附录六部分组成。

(1)题目

题目是调查报告的主题表达,应尽可能简练、具体、明确,亦可加副标题。

(2)署名

署名的位置,或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在正中或偏右的地方,或在正文末尾。

(3)引言

简要介绍本调查的缘由、背景、意义、过程及方法,以便读者初步了解调查,吸引读者关注。

(4)正文

正文部分是调查内容和结果的全面展示,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均可采用,具体看调查的对象和问题的性质。调查报告常见的写作方法包括: ① 按调查的先后顺序逐点写;② 按事物发展的阶段来写;③ 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来写;④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来写。

(5)结论

结论是对调查的总结,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6)附录

附录包括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其主要目的是供读者和研究人员参考、分析和鉴定材料的可靠性。 GgntUhpaFTn5rcVDXBbPaUJYJJjwTGBfIJ++VkKExYBsVrq8/jwj7LR+TYqr5S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