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发式系统:大脑中忽视你的那一部分

当你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下坡时,其实是决策在控制自己。突然,你面前出现了一个以前没留意到的断崖。往左拐?往右拐?或者,想想,接着挂掉?

——迈克尔·福莱恩,《哥本哈根》(Copenhagen,1998)

在上一节中,当我谈论某个单独系统时,已经使用了系统1或启发式系统这样的术语。其实,这些都是双加工文献中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这些说法似乎暗示,启发式系统是一个单独系统,这样一看它就有点儿使用不当了。事实上,我们应该用复数,因为它代表着大脑中(可能相当多)的 一套 系统:面对诱发刺激,它们自发地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不受分析式系统的控制。在本书中,它们被我称之为自发式系统。在过去的30年里,它们成了非常热门的研究对象。 [1]

在表2-1中,我总结了跟自发式系统有关的各种属性。不过,在本书中,我要强调它们的自发性特点,这是一个关键属性。第一,自发式系统会自动加工领域相关的刺激;第二,它们的执行不依赖于分析式系统的输入,也不受这一系统(系统2)的控制;第三,有时候,自发式系统的执行会跟同时进行的分析式加工相冲突。

许多自发式系统的加工被认为具有模块性特点;这是在认知科学文献中得到较多关注的一个概念。 [2] 在认知科学中,模块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为它包括很多属性,而这些属性中很多又都有争议。在本书中,我对自发式系统的理解不那么狭隘,因此,跟大多数认知科学文献中的模块性概念相比,不那么有争议。提出有争议理解的学者,很多都受福多的影响。在极有影响的《心智的模块性》(The Modularity of Mind)一书中,这位哲学家明确阐述过自己的观点。福多的认知双过程模型区分了两个过程:模块性加工和中心化加工(central processes)。模块性加工主要涵盖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前者跟语言和知觉有关,后者跟基于加工信息决定有机体的反应有关。模块性输入把信息反馈给中心化加工(分析式系统)——这是一种非模块性的加工机制,负责高级推理、问题解决、明确决策,以及审慎判断(Harnish 2002)。

根据福多(1983,1985)的观点,模块性加工具有诸多重要属性。这些属性包括:

1.快速。

2.强制。

3.领域特殊性。

4.信息封闭。

5.难以认知渗透。

6.由特定的神经结构做支撑。

7.容易遭受特定的病理性损坏。

8.个体发生层面的确定性(经历一个固定的发展顺序)。

属性6~8来自福多(1983)对内在特定模块的强调。然而,在我的概念中,它们不是自发式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内在模块(innate modules) [3] 是自发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同样重要的是通过经验或实践而转变为自发式系统组成部分的过程。简而言之,能够 获得 自动化属性的过程。

属性4和5,即信息封闭和难以认知渗透,在福多对认知模块性的界定中很重要。不过它们极有争议,而且很难实证检验。信息封闭意味着,一个模块的运作,不被没有包含在该模块之内的知识结构提供的信息所影响。难以认知渗透意味着,中心化加工无法进入、也无法控制模块内部的运行。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具体的子系统是否具有信息封闭的特点,以及是否因此而被认为是一种福多式模块,经常引发激烈争论。相比之下,属性1和属性2少有争议,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它们作为自发式系统结构的中心特点。举例来说,心智理论 [4] 的子系统在大脑中是否具有信息封闭的特点,是否难以认知渗透,就导致了不同观点之间的猛烈交锋(见Baron-Cohen 1998;Scholl and Leslie 2001;Sterelny 2001b;Thomas and Karmiloff-Smith 1998)。尽管这个子系统具有多大的封闭性充满争议,但它快速有效,能在正常人的大脑中自动运行,则少有争议。

在我的自发式系统概念中,属性2(模块性加工的强制性)被吸收了进来。自发式系统的加工不能被中心化加工关闭或干扰。当被相关刺激引发之后,它们就强制运作。即使中心化决策认为自发式系统的结果没必要或有害,它也不能要求自发式系统不受这种刺激的引发(当然,在决定某个反应时,中心化加工能覆盖自发式系统的结果,见下面的阐述)。自发式加工就像弹道导弹,它们一旦引发就会持续运行,无法在中途被中止。

自发式加工需要对刺激的一个微小子集作反应。一旦引发,它们就会执行,直到完成(即模块能有效完成一个操作,它不需要一个中间决策)。这一点解释了属性1:自发式加工很快,而且不消耗中心化加工的资源。自发式认知加工能迅速执行,是因为它们需要做出反应的刺激序列数量有限,它们执行的转换过程是固定的,不需要在线决定。它们不必咨询缓慢的中心化加工系统。它们致力于执行动作直到完成,而不是校正它们的表现,也不在中途加以调整。

属性3,领域特殊性(domain specificity),这是福多式模块的一个关键属性,但并不是自发式加工的定义特征。这是因为,除了领域特殊性模块之外,自发式系统还包括了更多领域一般性的(domain-general)联想加工和内隐学习加工。此外,自发式系统还包括通过情绪进行的行为调节过程(Johnson-Laird and Oatley 1992)。正如格里菲斯(1997)所言,这些情绪调节过程在结果端是领域特殊性的,但是引发它们的刺激来源于更为一般(尽管有偏向)的学习机制。

许多认知理论家强调 [5] ,在某种程度上,自发式系统的加工相当不聪明:当触发刺激出现时,它们就不问青红皂白做反应,直到反应完成;即使情况有变,即使它们的反应结果已是累赘。它们 处理相关的诱发刺激。不过,即使自发式系统不怎么聪明,它们也以自己惊人的效率对此做了弥补。跟缓慢、笨拙、计算昂贵的中心化加工(见下文)相比,许多自发式系统的加工能够平行进行,很快就出结果。正如进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诸如面孔再认、言语理解以及解读他人的行为线索这样的认知结果,要是能完成得越快,就越有适应性。

福多(1983)指出,快速的非智能化加工是个优点。在一个面临所有可能选项的情境中,对于一个自动化过程来说“只有一个刻板的子集能发挥作用。不过,你用这种刻板和愚蠢换来的是 你不必非得做 决定 ,而做决定要耗时间”(64)。福多说,跟一个“必须做决定”的过程相比,这就拥有了一种速度优势。本节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剧作家迈克尔·福莱恩的话;他的话体现了这一思想(“向左拐?向右拐?或者,想想,接着挂掉?”)。在这个世界上,某些情境要求人们快速反应,即使由此导致的结果可能比全面加工差。

总结一下,自发式系统加工的关键特点是快速、自动化,以及强制性(也因此被称为自发式)。 [6] 自发式系统的内部操作不产生任何意识经验,也许它们的结果有可能。“自发式”这一术语的另一个含义对我而言很重要,即自发式系统的加工是平行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平行的,子系统跟分析式系统之间也是平行的。而且,它不需要分析式系统的输入信息。这样看来,分析式加工绝不是自发式的,它经常跟自发式系统的子过程提供的信息协同运作。

根据进化心理学家(比如Pinker 1997;Tooby and Cosmides 1992)的说法,很多自发式系统的加工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不过,在我宽泛的自发式系统子过程的定义中,某些不是,它们通过实践获得了自发性。当然,我跟进化心理学家一样都反对福多:我们允许某些高水平或概念性的自发式加工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知觉领域。进化心理学家强调,高级认知过程也可具有模块性特点。同样,我也允许高级概念存在于自发式系统中。不过,我比进化心理学家走得更远。我认为,通过实践,概念化的系统和规则也能进入自发式系统。 [7] 这是一种人们组织他们认知的方式:明确训练高级技能,使它们转变为自发式加工,能自动执行,这就为其他活动释放了中心化的加工空间。

一个经典的自发式系统子过程就是反射。从本书涉及的庞大主题来看,反射在某种程度上很无趣。不过,一旦深入思考,这一简单的自动化过程就会呈现令人惊讶的特点。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觉,它们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我们的大脑中的确存在多种心智。反射现象表明,意识中的“我”似乎控制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那么有控制力。而且,在某种重要意义上,你的大脑中有些部分忽视了你。

思考一下眨眼反射。设想我们是朋友,你跟我一块儿待在一间屋子里,正在讨论反射。这时,我走向你,把我的食指戳向你的眼睛,停在离它两英寸 [8] 的地方,你会眨眼。请注意,根据前面讨论的内容,在目前这个具体的场合中,这种做法相当不聪明。要知道,我们是朋友,而且我们在讨论眨眼反射。你 知道 ,我这仅仅是在展示,我不会戳你的眼睛。可是,你无法使用这样的知识,你知道没必要眨眼,而且你也没法停止这么做。反射“有自己的想法”。它是你大脑的一部分,但不受你控制。

自发式系统绝不局限于反射。福多讨论的知觉输入系统也具有同样特点:尽管你的中心系统“知道”,可它们还是会自行启动。我们来看一下缪勒-莱尔错觉,如图2-1所示。上面的线段好像比底下的线段更长,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错觉名气很大,我猜基本上每个读这本书的人以前都可能见过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线段一样长的信息上,上面的线段还是看起来更长。两者一样长的知识不起作用,因为,自动的知觉输入系统负责制造这个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的例子表明,知觉输入系统会忽视你,可它也是你大脑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说的“你”其实是你心智的中央控制器。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你其实是错觉的一部分。

图2-1 缪勒-莱尔错觉

自动化过程的列表很长,不会停留在反射和知觉输入系统这两个项目上。可以看到,自发式系统帮助把自我从世界中区分出来。它们自动运行,有时会跟你所知道的这个世界的知识相悖。比如,罗津、米尔曼和内梅洛夫(1986;也见Rozin and Fallon 1987)做了一个跟厌恶情绪有关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场景中,参与者吃了一块高级软糖,他们表示还想再吃一块。不过,这时实验者提供了另一块同样的软糖,但是把软糖形状做成了狗屎样。参与者觉得很恶心,一点儿也没胃口了。他们也知道软糖其实不是狗屎,而且闻起来很香,可他们的厌恶反应依然发生了。丹尼特(1991,414)描述了另一个版本的罗津实验,虽然是非正式的。实验如下。把你嘴里的唾液咽下去。没问题。好,现在找一个空瓶子,把唾液吐进去,然后把它一饮而尽。呀!太恶心了!不过,为什么?正如丹尼特(1991)指出的那样,“看起来这跟我们的感知有关:一旦某物脱离了你的身体,它就不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它变得陌生,令人怀疑;它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公民身份,变成了要被断然拒绝的另一个东西”(414)。在某种意义上,我们 知道 ,我们对吞咽和对喝的反应不同,这是非理性的,可是这也不能取消两种反应之间的差别。知道得再多,了解得再深,都不足以克服面对瓶中唾液时的自发式反应。它同样也是大脑中忽视我们的那一部分。

认知加工的自发性不仅仅是预先配置好的倾向,也可以获得。这可以通过一个最古老的实验心理学范式加以说明;这个范式常被用来证明认知过程的自发性。这个所谓的斯特鲁普范式表明,当注意力指向别处时,自发式过程依然在执行(见Dyer 1973;Klein 1964;MacLeod 1991,1992;MacLeod and MacDonald 2000;Stanovich,Cunningham,and West 1981)。这里有一个斯特鲁普范式的描述。实验的参与者看到一张卡片,上面有彩色的条带,他们被要求报告那个条带颜色的名称。在第一种对照条件下,条带不含有任何干扰信息。在第二种干扰条件下,条带标记使用的是另一种颜色,这种颜色跟条带本身的颜色不同。比如,一个红色的条带可能含有“绿色”这个词。在干扰条件下,参与者被告知要尽可能忽略颜色词,接着完成他们在第一种条件下的任务:给条带的颜色命名。

自动词汇识别的存在是这样推测的:跟对照条件下不存在言语刺激冲突(只出现红色条带)相比,在冲突条件下,人们的反应时会延长。由不相容的冲突性文字引发的干扰成了自动化的一个指标。研究者认为,斯特鲁普任务表明,即使参与者的注意力指向别处,他们对文字的加工依然会强制进行;是的,哪怕他们其实不想这么做。事实上,对于“当注意指向别处时,加工依然会进行”这一逻辑而言,斯特鲁普任务是一个极端案例。因为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大多数参与者都会主动试着(虽然没成功) 忽视 那些文字。不过,词汇识别加工的自发性表明:别把注意力放在红色条带上,或“告诉自己忽略那些单词”,都无助于消除文字干扰。执行斯特鲁普任务的参与者证明,他们 获得 了一个忽略中心系统指令的大脑过程。

我在前面说过,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自发式加工不应局限于外围输入的子系统,这让他们备受瞩目。在表2-2中,我从各种来源 [9] 搜集了若干自发式模块。提出这些模块的,既包括进化心理学家,也包括发展理论家以及认知科学家;他们来自多个领域。这些模块由不同研究者在过去20年里陆续发现。显然,这些模块大多数都有助于解决进化史上的重要任务,比如获得食物和水源、探测和避开捕食者、获得地位、识别亲属、寻找配偶和照料孩子。其中很多都是概念化模块,而非福多式的外围知觉模块。同样,我也认为自发式系统包括许多自主性的概念过程(这些都列在了表2-2中),还包括许多规则、刺激辨别,以及通过实践而获得的自动化决策原则。我的自发式系统加工还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它们比表2-2列举的模块表现出更强的领域一般性特点。最后,通过情绪进行的行为调节过程(Johnson-Laird and Oatley 1992;Oatley 1992,1998),同样存在于我的自发式系统中。

表2-2 过去20年里,心理学文献中讨论过的认知模块

进化心理学家使用的一个隐喻很有用。这个隐喻强调,自发式系统包括了一整套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这个隐喻来自考斯米兹和图比(1994b;Tooby and Cosmides 1992);他们把心智比作一把瑞士军刀。进化心理学家使用这个隐喻,是为了驳斥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的大多数信息加工靠一般的认知机制完成。他们说,“心智更像是一把瑞士军刀而不是一块多用途刀片:心智能应对各种各样的环境,这是因为它拥有众多的组件,比如开瓶器、瓶塞钻、小刀、牙签、剪刀——每一个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设计出来的”。(Cosmides and Tooby 1994b,60)这个隐喻抓住了自发式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在某些组件中它所具有的领域特殊性。 [10]

瑞士军刀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它指出,自发式系统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加工机制,这些机制不少都具有准模块性的特点。尽管如此,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双过程模型,跟某些进化心理学家主张的人类心智概念有两点不同。第一,我不认为,自发式系统子过程必然是模块性的,或准模块性的。除了进化心理学家讨论的达尔文式心智具有准模块性特点之外,自发式系统中还包括无意识学习和条件作用的领域一般性加工,以及通过情绪(它对广泛刺激做反应)调节行为的自动化加工。其次,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进化心理学家不承认存在一个通用的中央处理器 [11] 。相比之下,本章中提及的双过程模型把这个中央处理器视为心智的第二种核心部件。

[1] 关于自发式系统,见Anderson 1998;Bargh and Chartrand 1999;Baron-Cohen 1995,1998;Carr 1992;Coltheart 1999;Cosmides and Tooby 1994b;Fodor 1983;Hirschfeld and Gelman 1994;Lieberman 2000;Logan 1985;Navon 1989;Pinker 1997;Reber 1993;Rozin 1976;Samuels 1998;Shiffrin and Schneider 1977;Sperber 1994;Stanovich 1990;and Uleman and Bargh 1989。

[2] 关于模块性,见Anderson 1992;Baron-Cohen 1998;Coltheart 1999;Fodor 1983;Gardner 1983;Hirschfeld and Gelman 1994;Samuels 1998;Karmiloff-Smith 1992;Sperber 1994;Thomas and Karmiloff-Smith 1998。

[3] 即进化而来的种种心理倾向和机制。—译者注

[4] 也被翻译成心理理论。—译者注

[5] 模块过程的非智能本质(e.g.,Dennett 1991;Fodor 1983,1985;Karmiloff-Smith 1992),以及快速执行过程的进化意义(e.g.,Buss 1999;Cosmides and Tooby 1992,1994b;Pinker 1997),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探讨。

[6] 跟福多(1983)模块的概念相比,我对自发式系统的界定更为宽泛。自发式系统包括的绝不只是内在机制。跟大多数自发式子系统相比,我的概念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标准4和标准5,即它们跟分析式加工相比,仅仅是相对的封闭和难以渗透。这种做法让自发式系统的概念较少受下述争议的影响,即为否某个特定模块满足完全封闭的离散标准。实际上,许多其他理论家(e.g.,Karmiloff-Smith 1992;Tsimpli and Smith 1998)探讨了在界定一个模块时,减少福多式约束(特别事封闭性)的结果。举个例子,Tsimpli and Smith(1998)把心智理论称为一个准模块,因为它们既非完全封闭,也不是完全不封闭(也见Carruthers 1998;Baron-Cohen 1995;Sperber 1994,1996)。

[7] 因此,自发式系统同时包括基于进化史的内置反射的达尔文式心智(这在前一章中有所阐述),以及类似反射的知觉和认知反应,它们是个体在其一生中获得的。

[8] 1英寸=0.0254米。

[9] 对列在表2-2中若干模块的讨论,见Atran 1998;Barrett,Dunbar,and Lycett 2002;Baron-Cohen 1995;Carey 1985;Carruthers 2002;Carruthers and Chamberlain 2000;Cosmides and Tooby 1992;Hirshfeld and Gelman 1994;Leslie 1994;Mithen 1996;Pinker 1997;and Tooby and Cosmides 1992。

[10] 关于适应工具箱这有一个类似的隐喻,由Gigerenzer和Todd(1999)提出:“就像在修理汽车引擎时,一个机械师会拿出具体的扳手、钳子和火花塞间隙规,而不仅仅是拿着大锤猛砸一通,不同的思想领域也需要特定的工具。这就是适应工具箱的基本思想:特殊性认知机制的集合,它们针对具体领域的推论和思维,由进化建立在人脑中”(30)。

[11] 某些进化心理学家,特别明显的是Cosmides和Tooby(1992),他们提出心智是进化适应器的观点,采取了一种完全模块化的心智观。因为他们相信,进化仅仅只能产生模块结果。然而,其他的进化理论家不同意,见Foley 1996;LaCerra and Bingham 1998;Over 2000,2002,2003a,2003b;Samuels 1998;Smith,Borgerhoff Mulder,and Hill 2001;Sterelny and Griffiths 1999。 WhFg93c+QQbmx4Gvc1aaKzfILpA/hZ5PE9AcD8YapoCHZ7E2AcHlJ8YK17NE5b5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