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先生您好。这个兵马俑是您最早参与发掘的。
袁仲一 5 :是这样的,1974年,西杨村的村民在这里挖井,忽然挖到一些陶俑的残片,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的老太太很迷信,还认为是“瓦神爷”(就是神像),在那烧香磕头。当时的公社干部看到,认为可能是文物,就让农民停止打井,向上级汇报。临潼市文化馆有个干部叫赵康民,他知道后,便和他们的副馆长王进成,以及工作人员丁耀祖,到现场看了一下,并搜集了失散的文物,还做了局部清理和已出土文物的修复。
王鲁湘:农民把这个事情告诉县里了。
袁仲一:对。后来新华社的记者蔺安稳回临潼探亲,得知了这件事,回北京后将此事刊在了《情况汇编》上。国家文物局知道此事,到这考察过以后,决定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我是作为第一批考古队员到这来进行发掘的。
王鲁湘:当时你们可能想也就是挖几个瓦神爷出来就了事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规模有这么大吧。
袁仲一:完全出乎我们想象之外。我们来的时候领导交待了,说你们去到那大概一个礼拜就挖完了。挖完以后写一个报告,向国家文物局做一个汇报,这个差事就算完成了,谁知道到这个地方三十多年没完成。
王鲁湘:而且没想到自己的后半辈子就全花在兵马俑这件事情上了。您那时候多大年纪?
袁仲一:四十刚出头。
王鲁湘:当时的挖掘条件肯定也很艰苦吧。
袁仲一:开始我们是住在农民家里头的,我在农民家住了六年。我们从农民家里借了几间房子,当时这个房子也很简陋,是农民放棺材放杂物的地方,当时吃饭是在周围农村吃的,是派饭,一个农户家管一天。
王鲁湘:当时还要粮票吧。
袁仲一:当时每天给一斤粮票吧,三毛钱就周而复始几个农村里面轮流着吃饭,当然后来我们自己办了个灶。
王鲁湘:规模大了以后,参与的人多了,就自己办食堂。大概挖了几年以后才挖出像样的规模,把这个兵阵给挖出来。
袁仲一:到1975年的时候,我们把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基本上就挖出来了。对于西段,我们通过考古勘探的方式,用洛阳铲进行勘探,基本上把一号兵马俑坑的范围确定了。它东西长大概230米,南北宽是62米,距现在地表的深度大约是4.5米到6.5米,里头陶俑、陶马的排列的情况大体上有些了解,但是进一步的了解要到1978年的发掘工作后,那时我们清点了一下,知道一号兵马俑坑里有陶俑陶马大约六千件。
王鲁湘:知道一个基本数了。
袁仲一:这个数至今也是根据已经出土的陶俑陶马的密度推算出来的,确切的数字要等到一号兵马俑坑全部挖完了以后才行。不过要挖完的话还早呢。
王鲁湘:现在挖出多少?
袁仲一:现在挖出两千件,大约是一号兵马俑坑的三分之一吧。除了一号兵马俑坑,还有二号、三号兵马俑坑呢。
王鲁湘:那个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袁仲一:二号兵马俑坑是1976年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发现以后,国家决定在1号兵马俑坑那个地方建一个保护性的遗址博物馆。在建设期间,考古队员做了一些勘探,于是在一号兵马俑坑的北边又发现一些土质比较硬,是夯土,当时我们就把所有的考古队员集中这个地方来进行钻探,4月23号发现一些陶俑的碎片,这时候我们确定这个有可能又是一个兵马俑坑。我们又进一步进行详细的钻探,很快确定了二号兵马俑坑的范围,它东西长大约124米了,南北宽度98米,形状不是太规则,像一个曲尺的形状,把这个坑的性质钻探清楚以后呢,我们又局部做了一点挖掘,发现这里头大约有陶俑陶马1400多件。
王鲁湘:略小于一号。
袁仲一:但是它的兵种比一号兵马俑坑要多。一号兵马俑以步兵为主,另外有战车。但二号兵马俑坑还有骑兵。二号兵马俑坑里面战车也特别多,它专门有一个车阵。
王鲁湘:有点类似于机械化部队,它的技术装备要比一号兵马俑坑的高一些。
袁仲一:它有个车队,这个车队有八排,一排是八辆车,八八六十四辆战车组成一个车阵,浩浩荡荡。除此以外呢,它还有跪射俑,立射俑,这更是一号兵马俑坑里头没有。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组合的阵式,是整个兵马俑坑中的精华。这个二号兵马俑坑发现以后,我们又想:周围还有没有?
王鲁湘:刺激了种种想象。
袁仲一:于是我们又在周围进行了钻探,1976年5月11号,我们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它的面积更小一些,只有520平方米,里面的陶俑陶马也比较少,只有72件。但是三号坑比较特殊的是,它那里陶俑排列的队形和一号坑、二号坑不一样,作夹道式的排列。
王鲁湘:像两个卫队一样。
袁仲一:对,比如这是一个走道,这边站一排,对面站一排,作警卫式的排列。所以三号兵马俑坑大概是个指挥部,是指挥1号和2号兵马俑坑的。
王鲁湘:他们的位置大概是怎样的?
袁仲一:一号坑是东西向的,在南边;二号、三号坑在一号坑的北边,二号在东,三号在西。
王鲁湘:指挥部在三号坑。这是一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战阵,应该是一个主力战阵,人员最多,机械化很强,像我们后来所说的混成旅。当年秦国军队跟东方六国打仗的时候是不是常用这样的战阵?
袁仲一:古代打仗的时候要摆成各种阵势,所谓阵势就是战斗队形,在现代来说就是战斗队形的编组了。不过这个不是一战阵,不是作战部队。它是驻在京城外边,守卫京城的。
王鲁湘:驻卫的兵营式组合。
随着未建成的4号坑也被发现,至此,一个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体系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翻遍所有文献,史书上美关于这些俑坑的任何记载。而在距俑坑向西1500米处,一座被绿色覆盖的巨大陵墓早已静静伫立了两千多个年头,陵墓的主人便是千古帝王秦始皇。于是有人迅速将二者联系起来。很快,考古队员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袁仲一:这三个坑里面有陶俑陶马三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秦始皇为什么搞这个兵马俑,还搞这么多,有一号二号三号?古代人有一个观念,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灭的,生前怎么样死后还怎么样。
王鲁湘:所谓“事死如事生”。
袁仲一:当时秦始皇生前是皇帝了,筑造的都城是有军队进行守卫的,古代的时候叫做宿卫军,现在就叫做驻京卫戍部队。这个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东侧,在它正门的北侧。
王鲁湘:在南边的就是骊山,骊山的北边便是整个秦始皇陵的陵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那个封土堆,所谓的“金字塔”。兵马俑在东边,陵园的围墙之外。实际上秦始皇是把自己死后的这个陵区作为一个都城来建设的。它死后仍然是一个都城,这个都城同样也要有卫戍部队守卫。
袁仲一:对,《吕氏春秋》上讲,古代帝王的陵园“若都邑”,就是模仿都城的建制。秦始皇陵有一个封土堆,相当于他从前住的大宫殿,封土堆外还有内城、外城,兵马俑在外城的东边。整个秦始皇陵是坐西面东的。
关于秦陵,《史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之上建立起一座巨大的城池,格局完全依照当时的都城咸阳,奢华程度前所未有。根据今天的勘测结果,整个陵区有五十多平方公里,面积大于西安城,大小相当于78个故宫。
王鲁湘:有人因此问,为什么秦始皇陵的中轴线是东西向的,和以后所有的帝王陵墓南北轴线不一样呢?
袁仲一:这是与它的传统习惯有关系的。我曾经做一个统计,918座秦人的墓葬,包括皇帝墓、贵族墓、普通百姓墓,接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墓葬都是朝东的。
王鲁湘: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规律,但是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东西向的规律呢?
袁仲一:这个是学术研究的问题了,目前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秦人的祖先就在东方。
王鲁湘:据说秦人是从东来的,到了甘肃一代养马,然后就是护送平王有功,封为子爵,所以他们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东边。
袁仲一: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秦人对太阳的崇拜。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秦人这样是想从西方往东方发展,尤其秦始皇陵也是面东的陵,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以后,还要君临着东方。反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王鲁湘: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间好像信仰的解释比较靠得住一点。按照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因为秦始皇整个扩张的方向是在中国的东部,因此这一种朝尚东向呢,表示他们对东方有一种民族野心。但是这无法解释在还没有形成这种野心的时候,他们的祖先怎么也是朝东向的,是吧?
袁仲一: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王鲁湘:秦人的祖先是放马的,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游牧的,很多的草原民族游牧民族都有崇拜东方的习俗。
袁仲一:对,关于秦人祖源的问题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秦人来自于东方,现在山东东夷这个地方;另外一种意见认为秦人本就是在甘肃的西戎。这两种说法都提出了很多理由,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判定哪一种比较正确一些。
王鲁湘:我在好几年以前到连云港,看到秦始皇在那地方建了一个秦东门阙。那时的连云港除了云台山以外,下面都是海洋了。秦始皇到过这个地方,要到海上求仙,据说徐福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所谓秦东门阙就是秦国的大门的意思,我当时觉得很惊讶,然后我再一看地图更惊讶:秦东门阙和秦始皇陵在一个纬度线上。我们现在如果在秦始皇陵通过兵马俑向正东方一直走过去,正好到东门阙。秦国向东的这种方位感,这种对东方的崇拜,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袁仲一: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兵马俑面世之后,几十年来秦陵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等180多座不同种类的陪葬坑被陆续发现。这些陪葬坑如同众星捧月一般陪葬在主人的身旁,在另外的世界里续写着墓主曾经的辉煌。
王鲁湘:后来继续的挖掘,除了这三个兵马俑坑以外,再也没有发现兵马俑坑了吗?
袁仲一:兵马俑坑没发现,但其他的坑发现很多,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区内共发现的陪葬坑一共180多座。这里面有大有小了,大的目前有24座比较,最大的达到三千多平方米。
王鲁湘: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凡是叫做什么陪葬坑的,指的是里头放的都是器物,包括兵马俑坑其实也是个陪葬坑,后面发现的一百多座,里面放的也都是东西。
袁仲一:对。
王鲁湘:主要是一些什么器物呢?
袁仲一:各种各样的器物都有。有一个铜车马坑,发现在秦始皇陵的西边,距现在封土堆大概二十米。
王鲁湘:有多深呢。
袁仲一:大约八米多一点深吧。现在的封土已经小了,原来它是压在封土的下边的。
王鲁湘:我现在这个图画的红的地方都是陪葬坑。
袁仲一:都是陪葬坑。这个是真马埋进去的马厩坑。这个马埋的很有意思的,它是三匹一组,放在一个大墓盒子里,在墓椁里头一排一排列起来的,这里头我估计有三四百匹马。
王鲁湘:都是活着的时候把它祭杀了。
袁仲一:这个我们挖了一点,看了一下子,在一个马嘴里边发现了一把铜刀。
王鲁湘:就是从马嘴用铜刀捅进去。
袁仲一:捅死以后,放在墓盒子里头埋下去的。这个马坑长200多米,宽9米,所以我们估计这里头有真马大约三四百匹。
继大型马厩坑之后,考古人员又相继发现了几座中型马厩坑,以及101组小型马厩坑,里面埋葬的并非陶马,而是真马。这样的发现,带给考古人员的震撼不言而喻。
袁仲一:这个马埋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杀死了埋的,一是直接活埋的。所谓活埋,就是挖这么一个小坑,坑的底部挖四个柱洞,把马的四条腿插在四个洞里面。
王鲁湘:马就起不来了,然后用土就把它给盖上。
袁仲一:马脖子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小土墙,土墙这个地方挖一个槽,把马脖子卡在槽上,马脖子一卡,动不了了。这个看起来应该是活埋的。
王鲁湘:那种用类似于墓盒子装的,可能是先祭杀了再埋的,您刚才说的这种肯定就是活埋的。
王鲁湘:现在发现的活马能有上千匹了,这个量够大的。
袁仲一:这样大量的马来进行陪葬,对生产力是很大的破坏。
王鲁湘:确实,养匹马多不容易。马匹既可用于战斗,又是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运输,它是一个综合性的。
袁仲一:这些小的马坑我们挖了一部分来看了一看,埋的时候非常有意思。马的头部有的放陶盆,盆里头是谷子,还有草;除了陶盆还有陶罐,陶罐就是盛水的了,这个马要喝水。
王鲁湘:对这个马也是事死如事生,把它弄死埋了,但是相信它还是个活的。
袁仲一:这里头还很有意思的是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些陶盆、陶罐上刻有字,比如说有“大厩”、“中厩”、“左厩”、“小厩”,说明它是个养马场,因为古代的时候京城里头都养马的。像周代的时候说天子十二厩,厩就是养马场。汉代的时候天子六厩,每厩养马万匹。秦王朝的时候也是这样,他打仗的时候,随时要征调马匹。拉车需要马,战车需要马,骑兵也需要马,所以古代对养马非常注意。
王鲁湘:它是国力强盛的一个象征,那时候要问你综合国力,可以说“你有多少马力?”
袁仲一:也可以这样说。秦人的老祖宗就善于养马的。
王鲁湘:除了马以外,陪葬坑里面还有一些什么东西。
袁仲一:比如说发现了石铠甲坑。这个坑很大的,约一万三千平方米。里面发现了用青石片做的铠甲,真的铠甲。
王鲁湘:用石头磨出来的?
袁仲一:对,磨出来以后,再在一片一片中间钻眼,用铜丝把它编联起来,和真的铠甲一样。
王鲁湘:一副石铠甲编起来以后大概有多重?
袁仲一:很重的,光这个头盔就有三公斤多,铠甲有十多公斤了,最重的达18.5公斤。
王鲁湘:它实际上不是真的作战铠甲吧。
袁仲一:秦国真实的甲,大部分是皮甲,小部分是铁甲,石甲并不结实的,一碰就碎,所以它是一种冥器。这个石铠甲的量应该相当大,当然这个坑里面不可能全部都是甲,而应当是一个武库。
袁仲一:其他重要的陪葬坑还有百戏俑坑,就是玩儿杂耍的。
王鲁湘:皇帝在死后的世界里头还要娱乐。
袁仲一:当然了。另外还有珍禽异兽来供他娱乐,这就是珍禽异兽坑。像天鹅啊等等,完全都是用铜做的,和真的大小一样的。秦始皇生前喜欢玩儿,他有一个上林苑,里面养一些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他死了以后也要带到地下去,因此在陵的西边就发现31座珍禽异兽坑。31座坑分了三排排列,其中有的是跪坐俑,有的是珍禽异兽,跪坐俑是养珍禽异兽的人。
王鲁湘:就类似我们现在动物园的工人。
袁仲一:对,古代叫虞人,就是管理苑囿、饲养珍禽异兽的人。这些珍禽异兽埋的倒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也挖了几座看了一下。有个动物放在陶制棺里边,头前放一个小陶盘,大概是用来喂动物小草。根据骨头做的鉴定,这个动物属于鹿,却不长角,应当是珍禽异兽了。秦始皇生前要玩儿,死了以后还要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