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掘的回忆

发现古墓

王鲁湘:谭馆长,您今年有七十多了吧。

谭维四 1 :七十八。

王鲁湘:看您红光满面,身体还挺好。三十年前发掘曾侯乙墓的时候您是48,正当壮年的时候。

谭维四:对,那是1978年的2月28号,春节刚过。当时的博物馆哪像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就在一个很简陋的房子里面,仅仅传达室里有一部电话。传达室的一个老工人半夜来喊我,说谭队长快来,襄樊市文博馆的王少泉有电话找你,有急事。春节过了以后,湖北到处搞基本建设,修水利、挖渠道,所以下面的文博单位半夜打电话来找我,要么就是有文物破坏的事情,要不就是有重要发现,一般的事情他就不会半夜来找我了。王少泉汇报说,擂鼓墩驻地部队雷达修理所修建厂房,开山炸石,在一个红山岩的石头山上炸出了一片褐色土,面积过百平方米,土层中还有石板,像是人工堆砌而成。他去看过后,估计是个古墓,而且面积很大,平面至少超过200平方米。他说他已经跟当地的文化局副局长王一夫汇报了,王副局让他向我请示。我是个小队长,请什么示啊。听了他的报告,我认为这是个墓肯定没问题,还有可能是巨型墓。我提了三条意见:

第一,马上通知随县文化馆向随县政府报告,请政府出面通知部队停止放炮,不要再挖了。

第二呢,请地委和县局出面,保护现场。根据他的报告,我的初步判断是一个岩坑竖穴的木椁大墓,因为他发现炮打到一些椁板了。

第三,我让他带几个探工马上去,这个时候要到外地调人来不及了。我3月19号赶到现场。因为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关于考古的资料根本看不到,所以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就把北京猿人、马王堆的女尸解剖的纪录电影放给驻地部队的同志们看,部队的人都期望这个地方也要挖出跟马王堆一样的东西,是不是也出个尸体啊等等。所以我们一去他们就很积极,全面停工了。

王鲁湘:于是您就正式接手了现场,然后给当时的省革命委员会打了报告。

谭维四:还没有。搞考古的必须讲科学,你要说服人家,必须得拿出数据出来。所以我们搞了两天两夜,从地上把墓的情况搞清楚了。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红星,30年前也参与了曾侯乙墓的挖掘工作,至今他还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王红星 2 :墓的形状是不规则形的。

王鲁湘:好像是几座墓互相打破是吧,因为我看它的平面好像是斧头的造型一样。

王红星:所以我们当时勘探的时候怀疑是不是几座墓的打破关系,继续发掘之后又没有发现墓之间打破的线条,所以当时还有点拿不准。

王鲁湘: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墓,这种形状好像以前也没出现过。它既不是方形的,也不是长方形的,也不是“亚”字型的。

王红星:而且在这一个年代深埋密封的往往是楚墓嘛,楚墓一般是长方形的,前面有一个很长的墓道,这个墓却没有。

根据十墓九盗的考古经验,勘探队员接下来集中精力勘测是否有盗洞。果不其然,在墓坑中偏北的地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直径近一米的盗洞,里面已经积满了水。这种情况,接下来该怎么办?在场的人心里没了底。

谭维四:这个墓有盗洞,里面遗留下来的东西有铁器、漆器、陶器等,由此我判断它被盗的时间是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所以这个墓起码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于是我断定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墓,被盗的时间在秦汉。但是盗洞很小,因为当时的盗墓者打坏了一块椁板,椁板只有65公分宽,65公分厚,他只打了80公分长,80公分长的一个盗洞,65公分宽,这么小的盗洞是拿不出大青铜器的。

王红星:我们判断,盗墓贼没有进到盗墓里去,为什么呢?盗墓的年代和下葬的年代已经有一段距离,这是一个红沙岩的墓坑,盗墓贼来的时候,里面已经是满椁清水了,因此他只能打穿椁板,拿个东西在上面掏。但是他人不能下去,因为他没有相应的照明技术、潜水技术、输氧技术,如果他潜下去的话,里面漆黑一团,尽管能捞到东西,但是回来就找不到出口了。因此我们意识到,这个墓可能保存得非常好,这个年代南方的墓往往是深埋密封,长江中游这一带绝大部分的土壤层比较厚,而且酸碱度是中性的,墓上又有水,这些对保护文物都有一定的作用。

王鲁湘:一个很好的保护环境。

王红星:它实际上就是恒温恒湿,而且隔绝空气。

由于当时大家受马王堆发现女尸的考古事件影响比较深,所以更期待发现古尸。但是看到盗洞有积水,依此判断能挖出尸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人们就很怀疑发掘的价值。所以当地雷达修理所的解放军,急于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厂房还能不能扩建。针对人们的这些疑问。已经挖过几百个墓的谭维四,也在心里盘算了很久。他知道保存古尸的条件:深埋、密封、缺氧、药物灭菌,而现在这些条件已经遭到破坏,自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断定:不太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古尸。但由于椁盖没有揭开,内里详情还不清楚,规模这么大的古墓一般是椁有多室,棺有多重。如果盗墓者没有把棺室打开,而多重棺密封又很好,出古尸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另外谭维四也提出考古不是挖坟取宝,不只是看墓内有无文物。墓坑、棺椁及其反映的丧葬习俗等等,也是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谭维四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后,就紧急起草挖掘报告,将考察结果如实向上级汇报,他强调墓坑上层遭到严重破坏,地下水与地面相通,原封不动保护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抢救性挖掘。

谭维四:我当时很紧张的,如果部队再要放炮施工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打破常规,写了报告直接送给当时的省文化局,又找了一位姓王的同志把它刻成钢板,印制后送到省委书记、宣传部长那里。没有想到,25号上午,我们的省委书记,就是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就批示了:“请告国家文物局,并同意组织强有力的发掘队进行发掘。”

得到批示后,谭维四调集了强有力的挖掘力量和增援队伍投入其中。由此一次补写湖北随州地方历史、一场改写了很多人命运的重大考古事件正式拉开序幕。

王红星:我当时还是武汉大学的学生。

王鲁湘:也是属于这个考古增援部队的。

王红星:对,可以说参加曾侯乙墓的发掘,在我这一辈子的考古生涯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记得当时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讲,考古学家一辈子如果能撞上一次发掘的机会,他就很荣幸了,因为西方有很多考古学家可能一辈子都没法参加,因为他们本土的遗址少啊。我有幸能参与这么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就更幸福了。

开始挖掘

1978年5月11日,经过周密预案的挖掘工作正式开始。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莫名的兴奋。由于用文字、绘画、照相等手段,及时把考古发掘中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是保证考古发掘科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充分保存科学资料,在挖掘前考古队就考虑到此墓规模大,普通的照相手段不能满足需要。

谭维四:墓的规模大得很,有200多平方米啊。考古要照相的,我们的小照相机根本没法照,搭个塔台也收不到全景的。

王鲁湘:于是就有了那个直升飞机来航拍,然后引起整个随县全城轰动的事情是吧。

谭维四:对,飞机一去,全县轰动。

王鲁湘:那个地方的人从来没有见过直升飞机。

谭维四: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地方还算不错,有邯郸铁路经过。但是直升飞机一到,人山人海,传言也多起来。因为那时候马王堆女尸很著名,有人就说这里又挖出一个男尸来,血管里还流着血,派直升飞机把他运到武汉去抢救去了。还有人说肯定挖出个金脑袋,让直升机运走了。面对这些传言,我们是啼笑皆非。

5月14日,木椁盖板全部显露出来,其结构与钻探时估计的完全吻合。墓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约220平方米。擂鼓墩一时间沸腾了起来,每日前来观光者成千上万。此时,被盖板挡住了视线的人们纷纷议论:会出来什么珍奇异宝呢?

谭维四:当时有人就说,你搞得这么轰动,天上飞机轰鸣,地下车水马龙、万人空巷啊,你要是什么没有挖到,怎么交代?我说挖不挖得出来不是我的事情嘛,老祖宗留下了就挖得到,他留不下来就挖不到,还要看被盗走没有,我认为它没有被盗走。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真正是三起三落啊:才开始发现盗洞,大家一下子就泄气了,当时我把大家说服了。我举了很多例子:我在凤凰山挖了三个墓,一号墓没有被盗,出了越王勾践剑,二号墓尽管被盗了,出的文物跟一号还差不多,还出土了竹简;信阳的长台关那么多墓,有的被盗了,有的就没有被盗;马王堆三个墓,除了一号墓之外其他都被盗了,三号墓被盗得最严重,还出来几个玉印,就是这几个玉印才揭示了墓主的身份是轪侯。因此,就是盗光了,我们也得挖。

揭开椁板

椁盖板揭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地浮在水面上。

从墓葬的情况看,这不是一个合葬墓,这些漂浮的棺木和棺木中取出的尸骨很可能是陪葬者,由此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一定很特殊。一时间,随县地区周围的民众,好奇心达到了一个顶点。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挖掘现场秩序变得有些失控!

王鲁湘:每天这么多热心的群众来围观,这对你们的考古发掘现场,包括文物的保护就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新难题是吧?

谭维四:是啊。当时我想了个办法,让他们腾出几间教室,抬个棺材去,办个小型展览,还叫随县改委会的办公室发个通知,要来参观的先联系,进行有计划的参观。哪晓得适得其反,越是有计划参观,人来的就越多,一个小展览室满足不了需要,人们还是要到墓坑去看,我们挡住不了。韩政委知道以后,就打电话给县革委会办公室,他说现在应该停止参观,保护现场,要保证文物绝对安静,不能出事情。县革委会已经发了有计划地有组织来参观的通知了,于是又干脆出了一个通告,说接到省革委会的指示,挖掘期间一律不准参观,谁也不要来了。然后公安局在墓区周围增岗设哨,汽车一律不准往这里靠近,还是止不住。特别是那些考古迷们,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上白班的晚上来看,上夜班的白天来看。后来我们自己又想了个办法,也搞神秘作业——白天不干,睡觉,上半夜不干,下半夜再起来干。当时部队的房子就在马路旁边,我就住在那里的宿舍里面,这些着了迷的人后来啊,就把我这个床底下的灯光当信号了。只要灯一亮,他们就知道我们要工作了,然后就喊道“队长起来了,要开棺了,赶紧抢占山头去!”现在我想起这些事来,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王鲁湘:这说明了当地老百姓对自己地方出土的文物还是很热情的。

吊棺

王鲁湘:在发掘过程中间,吊棺、起棺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吧。

谭维四:对,吊主棺的时候是比较难的,因为那个主棺过去就从来没有发现过,它是木工、金工、漆工相结合,而且特别大,有人称为“第一大棺”,到现在为止,国内还没有挖过比这个大的。当时我搞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就是整体起吊,搬到里面开棺。因为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够在现场能够处理,再者现场作业也很困难。当时部队里调来一辆八吨的吊车,雷修所的同志们还帮我设计了一个平板车,准备起吊以后放到平板车上,再送到雷修所的大仓库里面去。第二套方案就是现场开棺,分层起吊。到6月8号,我们国家文物局的王冶秋局长就来了,因为大家对这个吊棺都很感兴趣。

王鲁湘:吊棺应该是整个墓穴考古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谭维四: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吊棺、取棺是很重要的。我们起吊的这个大棺里面有墓主人,有最珍贵的陪葬物,还出来1100多只竹简。王冶秋局长一听这么大的规模,就亲自来了。他看了我们的汇报以后,还是比较满意的,然后就留下来看我们吊棺。6月8号晚上吊棺,当时我又临时从旁边一个工厂那里借来一台载重五吨的吊车,八吨的先吊,纹丝不动又把五吨吊车派上,两部吊车同时吊,还是纹丝不动。王局长一看,让我们晚上赶紧研究研究,明天再继续进行。部队也很重视,还专门派人来一起研究,起吊的同志说当时吊车里的指针已经到了七吨半,再加力的话,万一钢丝断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就临时决定,第二天分层起吊。先吊棺盖,再把内棺的棺盖吊开。幸好当时有个队员叫杨定爱,他很有考古经验挖的墓很多,而且很有主意。过去我们挖的越王勾践的墓也不小,后来天星观 3 挖了个楚墓也不小,他靠手工都能够把它吊出来。我让他来现场指挥,先吊棺盖,结果一个棺盖就去了两吨重,它木头里含水啊。它本身还有青铜啊,里面还装了什么不晓得。我们按照第二套方案把内棺的棺盖揭开后,里面还有三分之一的水。尸体上面很多丝绸包裹,包裹还有丝绸捆着。

王鲁湘:刚打开的丝绸是粉红色的,但是马上就变黑了是吗?

谭维四:是这样的,刚打开时五颜六色,有锦被等,但很快就腐烂了。我们刚开始想的是能不能把内棺整体吊起来回头再清呢,结果这也很难。吊车上的钢丝绳不能直接系在棺底上,要不然棺材肯定会被弄坏,必须做一个托板垫进去,然后再把钢丝绳系在托板上。但是内棺的棺底跟外棺的棺底贴在一起,严严实实,手都进不去。所以我们只好先把内棺的盖子揭开,先取棺内的遗物。但是揭开以后,内棺还有水啊,这把我们难住了。幸好我们考古所的副所长有经验,建议大家采用用虹吸的方法。

王鲁湘:先把里面三分之一的水吸出来。

谭维四:吸出来还不能动手,丝绸即便腐烂了也要留一点标本啊。怎么办呢?好在雷修所的同志很支持,我请他们给我找来一个与内棺长度一样大的铝板。

王鲁湘:然后从外棺和内棺的空隙里面插下去?

谭维四:不是的,是在内棺里面的一端插下去,从棺底推过,然后在另一端托起来。

王鲁湘:这等于把内棺里的东西和盘托出了。

谭维四:这时候我们把捆的丝织品打开,发现尸体没有了,但是骨头还在,这也很重要,而且里面有很多珍贵的金器、玉器。绝大部分都整个地在铝板上被托出去了。

王鲁湘:这样的话能保持物品在棺里头的位置不被扰动。

谭维四:至少那些金器、玉器的位置在哪儿我们知道,比如说金带勾是在腰带上头。和盘托出后,我们把内棺清洗了一遍,外椁又清洗了一遍,到发掘的最后一步,才是吊棺。

王鲁湘:其他几个室里的东西全部起完了才起棺。

谭维四:因为棺里有水,在水里面的东西比较容易取,如果把水都抽掉以后你要再拿起来的话就难。而且如果没了水的浮力,文物可能受损。一直到各个室里面都清洗干净了,我们才吊棺。我们采取“回水吊棺”的方式,先往外棺里灌水,让内棺在外棺里浮起来,把托板插进去,然后将内棺吊起。内棺吊完以后再回水,大棺整个浮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它用水的浮力可以移动,这样最后才把大棺吊起来。

王鲁湘:利用水浮力把这么大的棺吊起来,就好像南海一号三十年前的演习一样,南海一号也是利用水的浮力整体起吊。

椁板打开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椁室分东、中、西、北4室。朝着太阳升起方向的东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地方,巨大的棺椁牢牢地沉在墓底。清理主棺的过程一波三折。

王红星:对于大棺来说,当时我们主要是关注里面有没有尸体,有尸体我也不怕,反正福尔马林之类的都准备好了。我们本来打算在室内慢慢地来清,里面有什么东西都能保护好。

王鲁湘:所以确定的第一个方案就是整体起吊,当时差点出事是吧?

王红星:对,当时我们想得比较简单,觉得就是把整个棺材用吊车吊起来。我们用大方木做了一种架子,把外棺固定,部队一下调来一辆八吨的吊车,然后起吊。全场观众都在那盯着,结果棺材纹丝不动,而那个吊车的屁股却往上直翘。我记得老谭当时像疯了一样,连忙喊停——他怕那个吊车一下砸下去,砸到墓室里头。

科学的起吊方案成功取出了体重达9吨的巨型彩棺和内棺里的尸骨等等文物。这个夺目的巨型彩棺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展厅。它有3.2米长,2.1米宽,2.19米高,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谭维四:有人说,你这姓谭的是机会好。我认为,机遇是有的,但是机遇只对那些勤奋的、敢闯敢干的那些人有用,你不把它当回事情,那你就不会有发现。

王鲁湘:懒惰的人、因循守旧的人,机遇摆在他跟前他也抓不住。 m1ntpbq1QuKvyuU6/xAd8KbeV5jWpAb78WpnUEeZwGwsFpp0Hs5bYOa8W0aRiE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