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因为其节期八月十五日平分三秋,故名“中秋”。人们往往于这一天亲友团聚围坐,宴饮作乐,品花赏月。因为月圆,中秋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

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我国古代与月亮相关的祭祀活动。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于中秋时节祭月的仪式,《周礼》中记载“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又谓“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夕月”即是祭月、拜月之仪式,不过此仪式是为了对天地日月表示敬畏,祈祷阴阳二气均衡和谐;同时,通过观察日月之变化,可以知天时以授农事。有了一年一度的祭月、拜月仪式,自然慢慢会衍生出赏月的习俗。《隋书·音乐志》所录《夕月奏諴夏辞》云:“ 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弦长,珠胎逐望亏。成形表蟾兔,窃药资王母。西郊礼既成,幽坛福惟厚。”歌辞中包含了对月光的欣赏与赞美,也包含了诸如珠胎、蟾兔、窃药、王母等故事传说,已经显现出向世俗情趣的转移。而在民间,也有在中秋祭月的传统,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呈现出的祭果饼必圆、分瓜、烧月光纸等风俗既是对世俗的阖家平安的祈求祷告,也是与时序相对应的人伦意义上对亲友团圆的追求;既有对庙堂仪式的世俗化模仿,也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丰富民俗形态。而这些与中秋节相关的风俗节物以及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衍化,有的慢慢走向消亡,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有的则以异化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地域或群体中。

至于中秋最早于何时成为全民性的节日,说法不一。确切记载中秋休假制度的文献是在南宋,但根据文人笔下的中秋诗词来看,一般认为在北宋中期,每年八月十五日就已开始成为宫廷与民间共同庆赏的中秋节,因为它先在民间流行,然后才约定俗成为法定节日。本来,一年之中三五之夕有十二,而先于中秋又有上元与中元两大重要节日,独有中秋在此时固定成为赏月佳节,并因天上月圆而被赋予人间团圆的内涵。其中原因有:一年之中中秋时节月最圆,古人当明白此理,此其一;唐人中秋关注较多的是月景,注重的是个人清赏,而宋人则在大量中秋诗词中表现对团圆的期盼,其中,苏轼《水调歌头》这一中秋绝唱流行与经典化的过程影响至深,此其二;其三,中秋时日,天清气爽,气候宜人。宋代城市生活繁盛,市民往往于此日嬉戏终宵,欢饮达旦,与上层的中秋礼节形成积极的互动,促成了中秋节日的定型。

本书所选八十首中秋诗词,其整体风貌多表达个人的愁思与对人情事理的哲理思考,但都落脚于对团圆、安宁的幸福生活的希望,以及对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祈盼,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的家国团圆的内涵与中华民族对现世生活的珍视,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细细品味。 20cLvX5QZXfv3eLP0cj8zgCxhTOZwy87eUHkC8PiHFG0rDVXA5keLRP2ZIEhnV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