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对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因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秦国灭亡而投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有的说是远古时代越地先民举行龙图腾祭祀仪式的一种延续,又有的说是由我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演变而来。但不管怎么说,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是够久远的。

“端午”的意思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即“五月初五”。《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明确指出“端”取开端和初始之意。而“午”不仅与“五”同音,古代两字相通,所以“端午”又称“端五”;同时,在古人用十二地支对应月份的排列中,“午”正是五月,因此“端午”便具备了专指“五月初五”的含义。然而它的最终定名是在唐代。那是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当时经朝廷大臣宋璟提议,这才把“端五”正式定名为“端午”,并一直延续至今。至于端午也称端阳,则是由于古人把“午时”当作“阳辰”的缘故。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历史上的记载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内容。其中又以赛龙舟和吃粽子最具特色,流传也最广。虽然有民俗学的专家学者经过严密的考察,曾精辟地指出这一风俗由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所举行的祭祀盛典演变而来,古书中也有关于“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的传说(《事物原始·端阳》),但历代以来,人们还是宁愿相信那是为了纪念那个蒙受冤屈、写了许多哀怨诗并最终为国殒身的诗人屈原,相信龙舟竞渡是为了争取时间抢救他,包粽子、向水中抛掷粽子是为了不让水怪吃他。另外,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都与驱邪祛病、养生保健有关。尤其是进入盛夏各种疾病多发时段,充分利用雄黄、艾草、菖蒲等矿植物的药性来解毒、杀菌、去风寒,以达到健身和净化环境的目的,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灿烂文化。

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端午属于夏季的节日。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读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清楚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突出的人文精神,这是其他节日所无法相比的。为了纪念冤死的屈原或伍子胥而举行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明显表达了人们对非正常身亡的死者的深切缅怀;而悬艾草、插菖蒲等传统习俗,更反映了人们对于生者生存状况的高度关注。正是这种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凸现了端午作为中华传统节庆的民族精髓。何况在对死者的缅怀中,屈原那种“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始终在不断的积淀和传承中发扬光大,以至升华成了一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特质。因此我们现在把端午作为国定假日,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无疑都有重大意义。

这里选录历代吟咏端午风俗诗词作品共八十多首,目的就是为了让今天的读者尽可能多地获取这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传统和时尚在现实的交汇中进行对接,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上产生有效的共鸣。 nlLyahC6tH1mVduE+qTGvkcGusPgI6sLrR4KjKbv5Zr0u/5FJXrKZbohg44tcJ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