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国内外学者们经济安全研究的思考以及对经济现实的感受,我们认为在界定经济安全内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与经济安全相联系的经济实体一般是国家。一方面,对于地区或产业等较低层级的经济实体而言,其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的问题。这一判断基于一个假设:国家不会坐视自己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安全问题。如果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存在不安全因素,国家会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确保安全的再度实现或者降低不安全的程度。而这一假设与经济现实有关。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国家之内某一实体出现的问题会很快向其他实体扩散,国家出于利己的动机也会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对于跨国家的联盟,其安全问题也取决于国家。欧盟在2007年陷入危机,直接原因就是以希腊为代表的成员国的债务——尤其是外债——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安全问题。同样,欧盟要走出危机,就需要依靠以德国为代表的经济强国动用自身的经济资源处理目前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外生冲击是一国产生经济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一国之内的不同经济实体之间,出现的经济利益冲突、经济控制与被控制、经济依赖与被依赖等问题,并不属于经济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内部经济实体的“失”意味着另一个内部经济实体的“得”,对于国家而言并没有损失。只有在外生冲击下,一国才会产生经济安全问题。对外生冲击的态度,也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观”。
第三,应当避免用另一个模糊的经济概念去解释或等同于经济安全。如果用另一个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经济概念去解释经济安全,非常容易陷入恶性的解释循环之中,不利于达成共识与理论的传播。
综合上述分析,本报告认为经济安全的内涵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可以从大系统、本系统和子系统这三个角度展开。大系统视角将国家经济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安全不仅取决于经济本身,还受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影响。
本系统视角是将国家安全视为一个系统。在研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时,我们要“由外而内”,从根源上分析外部冲击产生的原因、可能传导至国内的渠道、传导至国内后可能扩散的方式以及经济安全恶化的程度;在研究如何提高应对外部冲击时,我们要“由内而外”,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危机发生前,我们的政府、企业是否能够做到预知外生冲击的发生并做好调整;在危机发生时,企业能否制定有效的应对政策规避冲击,乃至利用冲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政府是否能够调动足够的经济资源限制冲击输入的规模并协助企业完成调整;在危机发生后,政府与企业是否能找到自身的弱点完成相应的改革。更具体地,我们可以将这种外生冲击及其输入的渠道视为“经济安全条件”,将经济体自身抵抗这种冲击的机制视为“经济安全能力”。
子系统视角则是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分解。比如从横向的对外空间看,可分为基于国别的经济安全;从纵向的产业空间看,可分为基于领域或产业的经济安全分析;从横向对内空间看,可分为基于区域的经济安全;从时间维度看,可分为基于时间长短的经济安全分析。
本书旨在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安全的状况,这就必然涉及对中国经济安全的监测与预警。就监测方法而言,通过描述变化趋势与特点,加深对经济安全内涵的理解;通过国别比较,展现国内外在经济安全制度等方面的差别,有比较才有进步。就预警方法而言,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不片面追求方法的“数学化”程度,根据研究需求,确定预测方法应特别注重对专家法等特色方法的运用。
本报告依据对经济安全的认识,将中国经济安全视为一个体系,并分解成经济安全条件与经济安全能力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按照产业标准分成若干领域。在分别对各个领域重点指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方法评估中国经济安全在2012与2013年的情况(见表1—1)。
各个领域的重点指标确定,采取了如下步骤:
(1)确定初选指标来源。
本报告的指标来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领域的专业文献和著作。为强调指标的时效性,我们选择2006年至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作为调查对象;为强调指标的稳定性,我们对专家著作的选择并没有设定时间范围。
(2)指标筛选的方法一:社会认知法。
社会认知法体现的是学界和社会对某一指标的认识。认知程度说明了一种紧迫性或重要性,认知程度越高,我们认为该指标也就相应地更加重要。通过“中国知网”某指标的搜索量确定学界的认知度,通过“百度”某指标的搜索量确定社会的认知度。
(3)指标筛选的方法二:专家统计法。
我们搜集了2006年至2010年的核心期刊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专家文献以及近二十年来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著作,统计了专家们提到或应用某指标的频次。次数提到得越多说明越重要。
(4)指标的确定。
通过两种方法确定初选指标的两种不同排名,并根据排名打分,排名越高分值越大;再对两种方法的得分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综合分值,进而初步确定入选指标;最后结合我们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对指标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入选指标。
(5)权重确定。
我们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访若干位经济安全领域专家的方式,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陈菲琼.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4):2224.
2.樊莹.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5):1115.
3.葛顺奇.跨国并购及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6):4145.
4.郭连成,李卿燕.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安全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5(11):5463.
5.顾海兵,沈继楼,周智高,唐帅.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7985.
6.江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J].求是,2007(6):6062.
7.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雷家骕,陈亮辉.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及其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2(12):1732.
9.卢晓勇,黄勇进,谌贻庆,李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5257.
10.刘斌.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与风险应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马建春,陈华.跨国并购管制与国家经济安全:西方经验做法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125130.
12.秦嗣毅,胡根华.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分析与提升策略——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1(3):109115.
13.王俊豪,吴晶晶.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跨国公司并购管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1925.
14.魏浩,马野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6670.
15.徐莲子,谢保嵩.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安全[J].经济体制改革,2003(2):2426.
16.夏兴园,王瑛.国际分工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2326.
17.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18.叶辅靖.把握资本进出关——我国利用外资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4(1):914.
19.曾繁华,曹诗雄.国家经济安全的维度、实质及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7(11):118122.
20.张如海.国家经济安全观念与我国的经济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2):3942.
21.张金清,吴有红.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潜在威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
22.张志波,齐中英.论国家经济安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6.
23.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813,87.
24.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4551.
25.赵蓓文.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外资风险传导与扩散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126.
26.Arian,Asher;Olzaeker,Sigalit,1999.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with national security opinion:the gulf war period in Israel.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43(1):5877.
27.Bert,Melissa,2012.The arctic is now: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last fronti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34(1):519.
28.Cohen,Benjamin J.,2009.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Great Tradeoff.International Affairs,85(4):713731.
29.Cox,Jason,2008.Regul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ter the Dubai ports controversy: has the U.S.government finally figured out how to balance foreign threats to national security without alienating foreign companies?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34(1):293315.
30.Dupont,Alan;Reckmeyer,William J.,2012.Australia's national security priorities: addressing strategic risk in a globalised world.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66(1):3451.
31.Doyle,Richard B.,2007.The U.S.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policy,process,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7(4):624629.
32.Dumas,Lloyd J.,1990.Economic Power,Military Power,and National Security.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4(2):653661.
33.Fitz-Gerald,Ann M,2008.A UK 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challenges.Defense Studies, 8(1):425.
34. Fielding, Jeremy, 2000.The primacy of national security ? American responses to the British financial crisis of 1949.Diplomacy & Statecraft, 11(1): 163188.
35. Hemphill, Thomas A., 2007.Balanci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with national security: the dilemma of China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 Change, 11(1):5977.
36. Hemphill, Thomas A., 2009.Sovereign wealth funds: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in a global free trade environment.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51(6):551566.
37. Kirshner, Jonathan., 2009.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dog that will refuse to bark.Geopolitics, 14(2):305316.
38. Klare, Michael; Volman, Daniel, 2006.The African oil rush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Third World Quarterly, 27(4):609628.
39. Kronenberg, Philip S.,1989.Trade competition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ens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national security.Policy Study Journal, 16(1):100111.
40. Lehman, James; Willett, Thomas D, 1986.National security and industrial policy: the need for a public choice perspective.Contemporary Policy Issues, 4(1):3648.
41. Modarress, Batoul; Ansari, Al, 2007.The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of offshore outsourcing.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Issues, 1(2): 165175.
42. Mowery, David C.,2009.Nation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34(5): 455473.
43. Mamoon, Dawood,2012.Economic security, well functioning courts and a good gover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9(8): 587611.
44. Medvedev, V.,1998.Problems of Russia's economic security.Russian Social Science Review, 39(6):424.
45. Okamura, Makoto; Futagami, Koichi, 1998.A national-security argument for trade protection.Journal of Economics68(1):3952.
46. Petersen, Carol Dawn, 2011.Defense and commercial trade offsets: impacts on the U.S.industrial base raise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45(2): 485492.
47. Saha, Souvik, 2012.CFIUS now made in China: dueling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frameworks as a countermeasure to economic espionag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Business, 33(1): 199235.
48. Travalini, Joanna Rubin, 200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ing a balance.
49. Between national economy benefi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Business, 29(3):779799.
50. Wadhwani, R.Daniel, 2006.Protecting small saver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Policy History, 18(1): 126145.
51. Zarate, Juan C., 2009.Harnessing the financial furies: smart financial power and nat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Quarterly, 32(4): 4359.
(本章执笔:孙挺 顾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