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侧重于内涵的国内经济安全研究

国内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界定经济安全内涵、分析经济安全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的经济安全评估,这一类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另一类是从某一领域或问题入手,研究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在第一类研究中,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安全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经济安全的界定大致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个角度是从经济安全威胁产生的地理区域出发,将经济安全视为抵御经济冲击的一种能力或在冲击下保持稳定的状态。张如海(2000)、张志波等(2002)、魏浩等(2005)、曾繁华等(2007)、刘斌(2010)认为维护或实现经济安全不仅需要战胜来自国外的冲击,也需要合理应对国内由于结构失衡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江涌(2007)、张金清(2010)则将经济安全的重点放在了应对国外的冲击上,并最终落脚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利益。雷家骕等(2012)更多地从国内出发,将经济安全视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二个角度是将经济安全与另一种经济概念相联系。赵英等(1994)、樊莹(1998)将一国的经济竞争力视为经济安全的关键。雷家骕(2000)则将经济安全与国家根本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经济安全就意味着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叶卫平(2010)认为经济安全是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主权不受损害、经济危机可控的状态。丁冰(2011)将我国的经济安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受威胁或侵害。

在界定了经济安全之后,指标体系是目前评估经济安全水平的主要定量方法。叶卫平(2010)的国家经济安全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将经济安全分解为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经济主权安全状况与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三部分。张汉林等(2011)将经济安全划分为粮食安全、就业安全、金融安全、市场安全、能源资源与环境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安全八个方面,并增加了国际测度指标。顾海兵等(2012)从经济安全条件与经济安全能力两个角度设计国家经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虽然存在差异,结果却有着相似性,即我国的经济安全处于较低的水平,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第二类研究主要是从具体问题出发,研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这一类研究充分体现了经济安全研究的时代特点。从中国的情况看,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陈菲琼,1999;徐莲子等,2003;卢小勇等,2004;魏浩等,2005;丁冰,2011)、跨国并购(马建春,2006;王俊豪等,2006;葛顺奇,2007;张金清等,2010)与能源或资源进口(袁富华等,2001;庄芮,2005;蒋瑛等,2007)三个领域。外商凭借资本、技术以及“超国民待遇”的优势,使得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获得了市场的控制权,进一步限制了我国产业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的空间。由于对进口能源与原材料有着较大的依赖,我国易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该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输入型通胀对CPI的拉抬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企业利润空间的进一步缩小。

国内的经济安全研究体现了以下特点:(1)对经济安全的界定还处在百家争鸣的阶段,不同的认知衍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增加了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难度;(2)现实研究时,以市场控制率为核心指标分析经济安全;(3)更多地分析经济不安全产生的原因,而忽视了对不安全产生后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冲击扩散机制的研究;(4)就经济谈经济,缺乏在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分析。 tDwJSMPWe437z+EyrO6yDuIQWotEV2bBfeUU8eO4/CW5N55d9spps4ctxpBhjV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