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续小五义》中,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的艺术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的?与他相关的艺术作品又有哪些?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和归纳。
包拯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
元杂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包拯断案的有十一种之多,这就是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曾瑞卿的《留鞋记》,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
《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显示了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
《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小说中详细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及其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顶峰。
《七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得以更广泛的流传特别是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