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类是灵长类哺乳动物,它是动物界里最进化的一类,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的祖先。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猴,在中国,又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所谓“申猴”。猴文化,也已成为中国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东汉赵晔著作《吴越春秋》中《句践阴谋外传》所述袁公与处女比箭,而后化成白猿离去一事,可谓中国古代有关猿猴故事的较早的文字记载。
恩格斯曾指出:“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就是猿猴。”他们群居生活,以及等级层次分明,长幼有序,这与人类社会是很相似的。因此,他们与人的关系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是比较密切的。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有的以猴为图腾崇拜,像土蕃奉弥猴为祖,其人将脸部纹为红褐色,以模仿猴的肤色,好让猴祖认识自己。
在西藏传统民俗文化中,“猴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积淀,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图腾文化,藏民们把猕猴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在山南地区,有个“神猴洞”,传说着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的故事,是他们诞下了藏民们的祖先。
除了土蕃、藏族,猴祖传说还存在于土家、羌、纳西、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中。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
猴子由于本身机智、灵活、聪敏的特性,常被人认为是聪明、可爱的象征,多指小孩。
1. 《西游记》中主要描写了美猴王孙悟空与猪八戒和沙僧共同保卫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2. 《镜花缘》唐小山让白猿将名册交给读书人写成书,白猿多年以后将名册交给了一名读书人写成了《镜花缘》。白猿象征作者自己。
3. 《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了一名神兽,叫作“雍和”,是这样描述的“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其中“蝯”就是猿的意思。
4. 《搜神记·卷十一》中记载“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其中白猿能够挡掉射来的箭,猿被人格化。
5. 《古岳渎经》唐代汉族传奇小说。其中有一名神勇猿怪,叫作“无支祁”,记代宗永泰年间,楚州刺史李汤听说渔人在龟山下水中见大铁链,乃用牛引出之。链末锁一巨兽,状如猿猴,上岸后,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入水,不复出。元和九年,李公佐泛太湖,登包山,于石洞间得《古岳读经》,乃知此怪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禹治水时获之于桐柏山,锁以巨链,徙于淮阴龟山下,使淮水得以安流入海。
6. 《补江总白猿传》,唐代汉族文言传奇小说,其中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白猿精形象。白猿自此成为中国奇幻文学中一个鲜明独特的形象。其世外仙境、自身生活,颇堪取鉴。
7. 《孙恪》中的“猿氏”,是一个至情至义的猿女形象。
8. 《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鸣自呼,身如猿,犬面,通身白色,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四尺余。”这段文字中就写出了一个金丝猴的形象,因此金丝猴又被称为“果然猴”。
猿猴意象是中国一个美学特征,具有抽象的诗性美,很多诗词中利用猿猴作比喻,或象征孤高的隐者,或象征凄婉的人生。
1.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李白《长干行》
2.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5.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6.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7.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8.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刘长卿《新年作》
9.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李贺《黄家洞》
10.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1.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
1. 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说文解字》:“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
2. 果然:传说中的一种仙猴。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果然”是它自呼其名的声音。人若捕住一只,则会引起它们成群地啼叫追赴,即使被杀也不离开。称它为果然,是取其必然来追之义。
3. 独。
4. 狨:又叫猱。生在山南的山谷中,像猴比猴大,毛很长,黄赤色,奔跑轻捷而善于攀援树木很爱惜自己的尾巴。人用药箭射它,它中毒后马上咬自己的尾巴。
5. 马骝:此为广东话,由古汉语的反切注音而来。
6. 猢狲:泛指灵长类动物,特指北方猕猴。
7. 王孙:汉代王延寿《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8. 山花子:这个事云南地区的称法。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谷活动。这种活动十分奇特。“山花子”是师宗民间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对猴子的别称,顾名思义,“绑山花子”就是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却是由人装扮的。
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
猴年马月:泛指未来的岁月。
轩鹤冠猴: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同“杀鸡骇猴”。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
猴子搏矢: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猴子耍扁担――胡抡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
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
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