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吴承恩根据玄奘的真实故事虚构而来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几位著名的取经人,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有一颗探求真理的心,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法显
法显(334年—422年),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丘)人。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去当了和尚。
法显一生都在为佛教革新努力着,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年过60的法显决定去印度取经。他与同寺的4位僧人一起从长安出发,第二年,抵达张掖,又遇到了6位有志西行的僧人,队伍扩充到了11人。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法显到达佛教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此时,这支取经队伍只剩下了他和道整两个人。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到了佛教圣地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语,抄写经律,一共住了三年。道整爱上了这个很适合僧人发展的地方,毅然留在此地定居。法显只好一个人继续他的印度之行。
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在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并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年(409年),法显渡过孟加拉湾,到了斯里兰卡,继续取经。他在天竺获取了《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等梵本;在狮子国(斯里兰卡)取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经》、《杂藏经》等梵本。
任务完成之后,法显于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坐船回国,一路上多次遇险,九死一生,途径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历经13年,终于在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到达山东即墨。第二年,他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在道场寺,在佛陀跋陀罗的协助下翻译6卷本《大般泥洹》、《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藏经》、《杂阿毗昙心论》。
回国后,法显又写了《佛国记》,记载了他西行途经的西域、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风土人情,弥补了当地史书稀少的缺憾。《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成为佛教徒们著录佛学典籍的工具书。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旅行壮举,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法显选择荒僻之地而行,比玄奘经历了更多的磨炼。”梁启超更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把他评价为从中国去印度的第一人。
昙无竭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现在的辽宁西部,先后出现了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王朝,他们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都定都于龙城。龙城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高僧云集、塔寺林立的佛家圣地,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高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昙无竭。
昙无竭本姓李,幽州黄龙(今辽宁朝阳)人,10岁左右就出家到寺庙里当沙弥修炼苦行。他遵守戒律,念诵佛经,盛唱三宝,受到法师和众僧的器重。他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于是立下誓言,决心亲赴西天取经。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和尚僧猛、昙朗等25人,携带供养佛、菩萨的幡盖和法器、食钵等物,从燕都龙城出发,向西天行进。这一时间,比唐僧取经早200多年。他们走出了现在的中国国境,一直到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东部一带的达宾国。
他们在该国停留了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文字,礼拜佛祖释迦牟尼圣迹和化缘用的食钵等遗物,求得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再往西行,进入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的月氏国,礼拜佛肉髻古(即佛头骨)。最后,他们到达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了三个月。昙无竭在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倦,学业大有长进。
后来,昙无竭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向南往中天竺(中印度)行进。两地交界之处,荒无人烟,无处化缘,他们只能靠随身携带的石蜜充饥。这期间同行人中又有8人饿死,剩下的5人继续向前跋涉。
昙无竭虽屡经危难,仍矢志不移,一刻不停地念诵随身所带《观世音受记经》。快到达舍卫国时,在山野间遇见一群野象。昙无竭等人无可奈何,只得口念佛号,站住等死。不一会儿,恰有狮子从林中蹿出,把野象惊跑了。
昙无竭等人渡恒河时,又遇野牛吼叫着向人跑来。昙无竭又像上次一样口念佛号等死。正在这时,一群凶猛的老鹰冲着野牛飞来,将野牛惊散,昙无竭等人再一次化险为夷。
昙无竭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一行人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人安全抵达广州。回国后,昙无竭住在江南弘扬佛法,直至去世。死于何时何地史书未载,也无考证。
昙无竭将在西天寻求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译成汉文后,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世人所传诵。昙无竭将自己西天取经的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欲传后世,可惜失传。
义净
义净(635年—713年),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他在长安曾和同学处一、弘袆等相约西游;但处一未能成行,弘袆亦至江宁而中止。后来他途经丹阳,有玄逵同行。翌年(671年),他在扬州坐夏,遇着将赴龚州(今广西僮族自治区平南县)上任的州官冯孝诠,一同去广州,得到冯氏的资助,这年十一月间,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这时只有他弟子善行相随。他们海行二十天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停留了六个月,在此学习。善行因病返国,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经末罗瑜(后改隶室利佛逝)、羯荼等国,于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和另一住在那里多年的唐僧大乘灯相遇,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其后,他们一同随着商侣前往中印,瞻礼各处圣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三十余国,留学那烂陀寺历时十一载,亲近过那烂陀寺宝师子等当时著名大德,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并和道琳法师屡入坛场,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方才言旋。
武周垂拱三年(687年),他归途重经室利佛逝,就在那里停留二年多,从事译述。他为了求得纸墨和写手,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广州,获贞固律师等的相助,仍于是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随授随译,并抄补梵本。
天授二年(691年),他遣大津回国,把自己在室利佛逝新译的经论及所撰《南海寄归传》等送回。到了证圣元年(695年),他才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归抵洛阳,受到盛大的欢迎,住在佛授记寺。他先共于阗实叉难陀、大福先寺主复礼、西崇福寺主法藏等译《华严经》。久视元年(700年)以后,他才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此直到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止,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漉囊护生,净瓶涤秽,严守规矩,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于京洛,为一时所称叹。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有九。
慧超
慧超(704年—783年),唐代新罗僧人。719年,慧超年十六,在广州被密教大师金刚智收为弟子。723年慧超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到东印度,再往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然后前往波斯、大食、大拂临、突厥,经葱岭、疏勒、龟兹、于阗,在727年抵达安西,再经焉耆回到长安。慧超是8世纪初西域政治形势剧变的见证人,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据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记载,该书有3卷,但后代散佚。本世纪初敦煌遗书发现以后,西方列强的“探险家”蜂拥而至,大肆抢掠。经学者辨认,在伯希和运往法国的敦煌残卷中,有一件首尾残缺的抄本与慧琳所介绍的《往五天竺传》吻合,从而确定为慧超著作的残卷。
回到长安后,慧超复从金刚智学习,并开始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利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780年在五台山将此经译完。
不空
不空(705年—774年),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全称不空金刚。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幼年出家,14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随金刚智来华。唐开元八年(720年)至洛阳。一说西域人,幼随舅父到内地,10岁游武威、太原,15岁遇金刚智。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汉、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广州)为探访使刘巨邻留请传法。
开元二十九年(714年),唐玄宗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就生病,于同年八月三十日圆寂,不空奉金刚智遗命,仍想前往天竺。这时他又奉敕朝廷的命令,赍送国书往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先到广州率弟子含光、惠銎等僧俗三十七人,携带国书,于十二月附昆仑舶,经诃陵国(在今爪哇中部),未满一年到狮子国。当时狮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殊礼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阿闍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銎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
后来,不空要回中国,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请附表,并托献方物。不空遂同使者弥陀携带献物和梵夹等回唐,于天宝五年(746年)到达长安。最初,他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天宝九年(750年)又奉旨放回本国,但不空到韶州时得病不能前进。天宝十二年(753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遂到武威,住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来参加译事。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征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后来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不空仍然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757年)肃宗还都以后,不空备受皇帝的礼遇。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后,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受法弟子数以万计,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罗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觉超,号称六哲。惠果后传法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