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普遍被认为是扬佛抑道的作品,但其对道教文化及道家思想的描写却随处可见,且相对佛教而言,无论是体系构造还是思想内涵都更加成熟和完备。
《西游记》中的道教元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西游记》中,道教名词不胜枚举,仅从章回名上就可窥一二。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等。而师兄弟三人的诸多代称:金公、木母、黄婆等也是道教术语。孙悟空被称作金公,按《云笈七签》卷六三:“时人不知金公之理,金者太白之名,公者物中之尊,呼之曰铅。”,在古代“铅”亦写作“鈆”,道教认为“真铅生庚”,天干中的庚、辛和地支中的申、酉同对应五行中的金,申属猴,故“金公”指代孙悟空。《西游记》中多次称呼猪八戒为木母,道教炼丹术中称汞为“木母”,因为“真汞生亥”,亥属猪,故“木母”指代猪八戒,称木龙则是因为亥属水,而木生水,木龙是求雨生水之物。黄婆、刀圭俱是沙僧的别称。道教叫“脾”为“黄婆”,而脾主“土”,沙僧属土,由此得名。刀圭是中药的量器名,晋葛洪《抱朴子·金丹》:“服之三刀圭,三尸九虫皆即消坏,百病皆愈也。”也与道教金丹术有关联。
古代评述《西游记》多以道家为主,如悟一子陈士斌著《西游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又有残梦道人汪淇和半非居土黄周星合著《西游证道书》、张书绅著《新说西游记》、无名子张含章著《西游正旨》、含晶子著《丘真人西游记(评注)》。由此《西游记》“证道说”煊赫一时,成为《西游记》评述的主流思想。直至民国时期,胡适、鲁迅等人才对这种说法持扬弃之态。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就里说道:“《西游记》被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们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
然而《西游记》被认为是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并非无稽之谈。
首先,除了大量出自全真派内丹理论如“金公”、“木母”、“黄婆”、“元神”、“姹女”等词汇外,《西游记》中不少诗词韵语,都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内丹修炼的法门。如第十九回开篇猪八戒的一番话: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
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
猪八戒作为天蓬元帅时是“圆满飞升”的,其所修习的正是“守一、服气、炼养”的内丹心法;道教的内丹心法主要是引气之法,通过调整呼吸,吐纳丹田之气。用意念引导丹田之“气”在内里循环,九转为一次。而文中多次被提到的“九转大还丹”,正是是这种人体小周天心法。
其次,细读《西游记》,会发现许多佛理和丹道并存的地方,其实这是唐宋之后许多内丹学家惯常使用的,“以禅道论丹道”的方式,文中相应的一些看似论佛的韵词却往往引用的是道家典籍,如第十四回“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便是南无释迦叶。”第二十九回“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强求。……灭尽恒沙罪垢。”第三十六回“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等,都是出自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趣的是,这位张伯端也在《西游记》中露了一回脸,就是送霞裳与朱紫国王后的紫阳真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却出现在了描写唐代故事的小说里,可见作者对其的推崇。又《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即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吕洞宾的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众所周知印度的原始佛教并没有现在的汉传佛教这样复杂,且在本土时就有教义之争,这一点我们从藏传和汉传佛教的差异上就可窥一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教典籍、教义,是极大地融合了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的外来宗教,因此道家大家对佛语使用得这样得心应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传授孙悟空武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近年坊间流传一个解读本,认为其为《封神榜》中的准提道人,为道教中人。实际上,准提道人在出场诗中就已明示“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而按照《西游记》作者“以佛论道”主旨,菩提祖师的原型应为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原因之一是吴承恩这样描绘过:“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二是“悟空”这一充满禅意的法号,并不是道家常用的,而须菩提恰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以佛家人物为原型,却传授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等道家仙术,又是“以佛论道”的一大例证。
《西游记》神话世界的主体是道教神权系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比西方三千诸佛大部分只在结尾露了个名字,其来历、阶层、供职我们一概不知;《西游记》中的道教,无论是庞杂与繁复的神权系统,还是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更加具有文学的美学价值和神学的参考价值。
道教神学源自上古巫祝和先秦方士,历经数千年,到《西游记》这里,方形成了完备的神界体系。据蟠桃园中仙女所说,有资格出席蟠桃会的,除了西方之客,便是 “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太上老君居住于三十三重离恨天,似乎只会炼丹,玉帝王母才有资格随意享用。玉皇大帝高踞统治宝座,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神通,却可调遣天兵天将,“卷帘大将”沙僧不过失手打碎一个琉璃盏,便是“触犯天条”。百千年修行成仙,在玉皇面前却如人间仆役一般。玉皇大帝身边,文有太白金星、四大天师、左辅右弼等等,武有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等;内有王母娘娘、金童玉女,外有十洲三岛神仙;地下有地府,地上有土地,山上有山神,城里有城隍,海中有龙宫。显然,这个神权系统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是道教漫长的发展史中融入儒家、法家,又经统治阶级加工后的产物。
《太始经》描述说:两仪未分之时,宇宙“溟滓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然后一气三分,是为三清。按照道教的教义来看,生于“一气”的“三清”地位应更高些,但是《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又说: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直到在西游记里,“三清”的角色更类似长老,隐约在玉帝之下,于是道教混乱的神仙阶层终于被确立,比之《封神演义》以师徒门派为纽带,这里的神仙更有了君臣之分。只不过这所有“君臣”,依然要遵从“大道”这一“同谓之玄”的万物之源罢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描写奇妙大胆充满想象力,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又生动有趣入木三分。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如玉皇大帝的昏庸无能、不辨愚忠;太白金星的与人为善和高超的外交手腕;太上老君的忠厚老实,龙王的和善可亲和大家长作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悟空在天庭里呼朋引伴,土地山神的告饶讨好,再加上这些有人情味、世俗气息的角色形象设定,将典籍里那些冷冰冰的神仙,变成了世俗里性格各异的庙堂君臣,更具讽刺效果,这也是《西游记》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前文也略有涉及,而观其所书者,亦未有可与七十二变写比肩之法术。
孙悟空七十二变是指阴阳五行性质的变化,二变,而变化成别的东西只属于七十二变中的“一变”,书中菩提祖师向他介绍说,法术分按天罡数的三十六变和按地煞数的七十二变,孙悟空选择了后者,即七十二变。而猪八戒恰学的是“天罡三十六变”,因此二人碰面时打斗时异常激烈。道家有天罡三十六法和地煞七十二术如下:
天罡三十六法
乾旋造化 颠倒阴阳 移星换斗 迥天返日
唤雨呼风 振山撼地 驾雾腾云 划江成陆
纵地金光 翻江搅海 指地成钢 五行大道
六甲奇门 逆知未来 鞭山移石 起死回生
飞身托迹 九息服气 导出元阳 降龙伏虎
补天浴日 推山填海 指石成金 正立无影
胎化易形 大小如意 花开顷刻 游神御气
隔垣洞见 迥风返火 掌握五雷 潜渊缩地
飞砂走石 挟山超海 撒豆成兵 钉头七箭
地煞七十二术
通幽 驱神 担山 禁水 借风 布雾 祈晴 祷雨
生火 入水 掩日 御风 煮石 吐焰 吞刀 壶天
神行 履水 杖解 分身 隐形 续头 定身 斩妖
请仙 追魂 摄魂 招云 取日 搬运 嫁梦支离
寄杖 断流 禳灾 解厄 黄白 剑术 射覆 土行
星数 布阵 假形 喷化 指化 尸解 移景 招来
运去 聚兽 调禽 气禁 大力 透石 生死 障服
导引 服食 开壁 跃聂 萌头 登抄 喝水 卧雪
暴日 弄丸 符水 医药 知时 识地 辟谷 魇祷
可见其实三十六变要强于七十二变,但用三十六变的八戒明显于作法时一塌糊涂,修习天罡之术的众仙也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打得七零八落,反观而取经路上的一众妖魔,却个个无比厉害,这固然有资质的问题,却也是作者的一大映射:朝政腐败,难御外敌。
《西游记》有关道教仪式颇有一些,其中以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时求雨一节最为完整和细致:
“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着一个金牌,牌上镌刻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士,在那里书写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纸人,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神。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纸写成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纸人,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
和悟空“上面有人”不同,这才是正统的道士求雨仪式。
《西游记》中法宝层出不穷,令人目眩神摇,其中既有“芭蕉扇”、“紫金红葫芦”这种上古神物,又有“金刚琢”、“如意金箍棒”这种仙家法宝。法宝于佛教而言,专指教义和教典。是构成佛教的佛、法、僧三宝之一。“法”指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钵、锡杖之类,亦称法宝。而在道家中,法宝是降妖伏魔的利器,不论之前功用为何,其价值最后都在于妖魔鬼怪的对阵时方能体现。比如太上老君那个用来盛丹的紫金红葫芦。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古往今来无数帝王求仙问道“不问苍生问鬼神”,数位皇帝死于吞食金丹,却还挡不住前仆后继的“修道”者,所为的就是长生不老。
有人说《西游记》从头至尾便是一个求证长生之道的故事。孙悟空为求长生而学道,因被地府勾魂而勾画生死簿,将地府搅乱。偷吃的金丹是长生不老的贡品,偷吃的蟠桃亦是可以“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的神物,包括后来镇元子的人参果,寿星老的火枣,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这些都是草木果品,唯有一物是肉食,却是佛祖弟子金蝉子转世的肉,这却与佛教的超越生死的教义有出入,分明是道教的得道长生。
西游记中提到人类、飞禽、野兽等都可以通过苦苦的修行来延年益寿,通过不断的修行来增加自己的寿命。其代表人物是玉皇大帝: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1750劫,每劫129600年,共计修行2亿多年,其他神仙可能就没有哪一个修行了这么长的时间。
而另一方面,修仙未必就是真正的长生不老,否则孙悟空又怎么会被地府勾魂?按照菩提祖师所言,“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所以七十二变应是化自女娲七十化,是正法,尚且要渡劫延寿更遑论其他妖兽一流,难怪唐僧肉只是个传说还会被人人争抢。
如果说孙悟空未有渡劫,不达圆满是修行不到家,那么出自正仙福寿禄三老口中的话则更可以例证:
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
福禄寿也具长生道法,尚且垂涎这种“不劳而获”的万寿草还丹,由此看出成仙并不能真正的长生不老,顶多是延年益寿罢了。
《西游记》里还有一种“长生不老药”:玉兔精“假借国家之富,搭起彩楼,欲招唐僧为偶,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上仙。”琵琶洞的蝎子精、荆棘岭的杏树精、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毛颖山的玉兔精都要强嫁给唐僧。所以“唐僧元阳真气”原来是女妖们的“长生不老药”。唐僧肉尚且无例证,更遑论元阳真气?(元阳真气一说也是源自道教的双修法门。)
道教的长生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佛教则根本不重长生,《西游记》的结尾,师徒一众五人“终成正果”也与长生并无关联——书中从头至尾也未有提及佛教中人的寿命,且佛家所谓正果是指修道有所证悟,并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那些,笃信方士炼丹术以期长生的帝王的道理。
修道是为了得道,得道是为了成仙,成仙是为了“长生不死,与天地同寿”。于是《西游记》里不论人鬼妖魔都前赴后继地奔向求仙问道的道路上来,最后成仙者却没有一个。修道首先要炼心,唯有像师徒四人这样修正道历经磨难,方能寻访到大道,沿途所遇者,吃人的妖怪、作恶的道人都是歪门邪道而已。汉传佛教言普度众生,道教言济世救人,都体现了宗教里积极的一面。一个是为了求证自我,魔从心生,因此要人自度而度人;一个是为了顺应天道,道法万物,因此为卫道而除魔。无论是佛是道,想要求得正果,大道都是要积累功行的,而这功行,正是让众生(或鬼)于困厄之中超脱,造福世人。《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本身就要除魔卫道,解救众生于苦难之中的意思,书中唐三藏一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既有为解救众生而施法,又有降妖除魔的争斗,可谓是这一群集佛道两家之长的人,行佛道儒三家所提倡的正义之事,这才是三教合一的最高体现。
关于《西游记》的评述,大多绕不开佛道的话题,然而无论是现在的“扬佛抑道”说还是明清时期的“以佛证道”说都是带有偏见的。吴承恩生活在嘉靖年间,这正是明代最为黑暗的时期,奸臣的当道,吏治腐败,皇上笃信道士,于是作者创作了这本以道教世界为主体的西游故事,体现了他关于驱逐方士,归向正道,涤荡朝政腐秽黑暗之气,恢复朗朗乾坤,救万民于水火的迫切愿望。吴承恩曾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所以《西游记》并不是宗教典籍,不存在教义之争,只是影射现实罢了。尤其文中对佛道儒都多有讽刺,却又将三家之言融会贯通,比如车迟国斗法对三仙灭佛杀僧,最后败于三藏之手,而三藏一行取胜的手段却是玄门正法;比如灵山脚下的道观;再比如书中随处可见的关于忠孝礼义的宣扬,由此观之,《西游记》实是一部三教合一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