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造业精英和权威报纸带来了什么

这是关于东京的一个真实的例子,它说明在这“失去的十年”中,不思考的人和善于思考的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近年来,虽说出现了很多暴发户,但他们至少也是用大脑来思考怎样规避风险的。然而,大多数日本人的智商却在衰退,变得没有思想。

助长这种趋势的仍然是媒体,特别是一些权威报纸和电视媒体,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媒体在犯罪。

在日本,从事媒体工作的人被看做是业界精英和知识分子。因为现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经过重重考试后,最后都会去从事媒体工作。所以根据这个现象可以断定一点,那就是从事媒体工作的人仅次于东京大学毕业后要从政的那些人。

他们的职责在于用他们优秀的头脑去披露社会的不良现象、监督政府的行为、从普通人不曾关注的角度来进行报道,特别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更在于此。

但是,现在新闻记者80%的新闻素材都是来自记者俱乐部,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原有的题目作一下改动,据说权威报纸67%的素材都是以前发表过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记者的工作就和作宣传没什么两样了。试想如果这种状况持续20年,恐怕连作为记者的基本技能都没有了。

不仅如此,在日本,如果哪家报社影响力大,就会被政府拉拢过去当各种审议委员会的委员。以前记者总是和政府、权力这些东西保持着一定距离,但是现在记者已经没有这样的气节了,有些大报社的评论委员甚至兼着两三个审议委员会的工作。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使是对政府也提不出尖锐的问题。在作为信息来源的机关单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媒体压根儿就不会指出任何问题。

如果由这样的人来做社长,那么下面的记者就算拥有再好的素材或资料,最终也不会被采用,当然也有记者自身不努力、懒惰的可能性。但是相比之下,组织结构上的问题要深刻得多。比如说,如果被称为“养老金先生”的民主党议员长妻昭不揭发有关“丢失的养老金”和“酒吧出租车”的问题,我们压根儿就不会知道这件事。当然,权威报社的记者们是会对此有所了解的。

读一读《日经报》,你就会发现,甚至有连全球经济衰退都不知道这样的笑话。

我曾经在《文艺春秋》上写过一篇名为《全球经济危机即将来临,日本的银行将要破产100家》的文章,但同时《日经报》上却刊登过类似于“日经指数将达到30 000点”、“日经指数将超过26 000点”这样极度混淆视听的报道。

当日经指数跌到18 000点时,我写了文章说“有可能跌至8 000点”,但是《日经报》却报道称“会涨到23 000点”。更有甚者,请来乔治·索罗斯作演讲称日经指数会涨到23 000点。

然而,在2003年4月28日,当日经指数以创历史新低的7 603点收盘时,《日经报》对此甚至连一句解释都没有,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

所以说“读《日经报》会误导你对日本经济的理解”这句话并非笑谈,相信《日经报》自身对此也不会有异议。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某个记者的过错,而是日经作为一家企业,它的体制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么说是有据可依的。比如说,他们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对业界的情况是极其精通的,而且还握有政府的一些内情。另外,还有些人一旦辞职变成自由身,就会写出一些足以让人称道的报道或文章。

因此,权威报社“集体智商”低下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其自身组织和体制上的不足。

总之,现在日本的权威报纸已经完全不能发挥以前的作用了。所以,那些只能通过媒体得到信息的普通民众,会慢慢变得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生活在“咒语”的阴影之下。

在全球经济衰退之初,并没有现在如此多样的传媒手段,因而对于权威报纸的报道也只能盲目听信。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网络遍布全球,全世界的信息几乎都可以共享,尽管如此,但在每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日本人还是和以前一样把电视和报纸当做主要的新闻来源,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有些权威报纸为了迎合政府,一直大放类似“现在的形式比Izanagi之治 还要好”这样的厥词,因为这类报纸不会传递危机感,所以看这些报纸的民众也就没有危机意识。 JcA2LFREfm6dmSeXvN1LH6rOXfiOXx/jN9gpFvH5kAo3gSe319kUSTU9uwywpP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