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时年29岁的阿道夫·希特勒 还是一名德国陆军下士。当时,他正在德国北部的一家陆军医院养伤。此前,他受到毒气攻击,双眼暂时失明。听到德国战败的消息,希特勒痛不欲生。德国已经打了4年半的仗,胜利在望。即便临近战败,德国仍然占据着欧洲西部和俄国西部的大部分土地。然而,在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却在一瞬间土崩瓦解。醉酒的水兵和喧闹的罢工者引发了暴乱。仓皇中,德国皇帝逃往国外,并将权力留给了新的统治者——左翼和他们的盟友。11月11日,新政府与协约国代表签订停战协议,“一战”结束。据希特勒回忆,他当时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因为战争本可以打胜。他说,如果不是因为高层统帅那帮傻瓜和阴险狡诈的犹太人,还有左派势力和那些感情用事的学者搞破坏,胜利早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现在,一切努力都已徒劳。部队必须退回莱茵河,放弃俄国西部的土地。而那里正在被共产主义者所占据。

流下痛苦眼泪的不仅仅是希特勒,因为11月的停战并不是痛苦的终结。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的城市正陷于饥饿当中。此后,封锁仍将继续。由于缺乏维生素D,维也纳的很多儿童都得了佝偻病,导致两腿成为X形或O形。由于法国不依不饶,协约国军队随后占领了莱茵河西岸的莱茵兰地区,这里是德国的前哨阵地。法国人提出天价索赔,美其名曰“战争赔款”,数额高达1 320亿金马克 ,到2010年才支付完毕。这些赔款意在摧毁德国经济,以防德国重整军备,甚至防止德国经济得到恢复。

对战争的记忆让中欧痛苦了20年。1919年,取得胜利的同盟国齐集巴黎,拟定和平条约。据很多人描述,当时的气氛非常反常。习惯道德说教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一心想建立某种世界新秩序,一时间被捧到了天上,身边总是围绕着欢呼的人群。此时的美国财大气粗,盟友都欠它很多钱,所以美国远比从前更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然而纵观整体,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像在“二战”后,美国凭借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主导了战后经济的恢复。美国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鼓励欧洲国家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最终缔造了法国所说的“30年的繁荣”(因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而终止)。在官方照片中,“一战”的胜利者们看着恼怒的德国代表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兰曹 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那场面恰似总统山 的讽刺漫画。大英帝国在它广阔领土上又增加了几百万英亩 的土地,其中一部分甚至一度是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的中东地区。此外,英国也没收了阻碍其贸易活动的德国舰只。法国也在中东地区获得了一块土地,并且期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获得战争赔款。美国则在是否介入旧世界 的问题上分作了两派。威尔逊总统有一个设想,他想让这次大战成为终止战争的战争。他大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然而美国的民主是三权分立,参议院 不负责执行条约条款。美国人,至少是主要的共和党参议员甚至不愿意让美国加入联合国的雏形组织——国际联盟。这一机构是为了方便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各国布道而特别设立的。一位法国将军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说了一句话:“这不是和平条约,而是为期20年的停战条约。”一语成谶。

《凡尔赛和约》需要德国的配合来执行,这是和约中最不稳定的因素。1918年11月,为了争取美国的同情,德国人使尽浑身解数来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议会民主国家。他们赶走了威廉二世 ,并于翌年2月在德国小城魏玛起草了共和宪法,赶在了《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凡尔赛和约》签订于1919年6月)。这部宪法反映了日耳曼民族一板一眼的做事风格。所有阶层的公民都可以参选;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妇女也有选举权(在当时的法国,妇女没有选举权);实行联邦制;只要有足够的国会议员签名同意,国家就可以举行全民投票。这样一来,在处理重大事件的时候,名为国民议会的国会就有可能陷入瘫痪,于是总统只能依靠紧急法令来治国。联合政府对于和约条款的执行摇摆不定,一旦执行得多了,政府就将失去信任。最后,法国终于认识到,他们无法再要求天价的赔偿。美国也进来插了一脚,向德国提供了一笔贷款。于是,在随后的几年当中,德国回归了伍德罗·威尔逊继任者沃伦·哈丁 所称的“常态”。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希特勒在整个德国获得了右派煽动家的名号。当时,军方雇用希特勒在慕尼黑做间谍工作。有一天,希特勒偶然混进了一个小团体的会议,这个小团体名为民族(其实是“排外”)社会主义(其实是“窃取”)德国(其实是“反犹太”)工人(其实是“中下阶层”)党。在那里,他发现了自己的杰出天赋——公众演说。一般来说,德国人并不擅长这一点,他们只会教训人,或者大喊大叫。希特勒是一位出色的模仿者,而且擅长表演,他能把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卡尔·克劳斯 、弗朗茨·韦费尔 ,还有布拉格的弗朗茨·卡夫卡 都有这种本事)。而且,希特勒碰巧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在当时的经济困难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比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更好,所以反犹思想比较盛行。犹太人掌握巨额财富和自由派媒体,也开办时髦的美术馆。不过,他们所推销的绘画却被自诩为艺术家的希特勒所憎恶。在演说当中,希特勒大肆宣扬要进行一场报复性的战争,并鼓吹成立民族主义政府,解散腐败的国会。他的偶像是一个意大利人——贝尼托·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曾经是一位记者,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文章鼓吹战争。后来,他建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原本指19世纪末西西里岛反对资本家的农民和工人建立的劳动者法西斯组织),并于1922年夺取了权力。1923年,希特勒也想在德国夺取权力,但条件并不成熟,就连他的一些党徒也疏远了他。他在狱中待了几个月,其间口述了《我的奋斗》( Mein Kampf )一书。在这本书里,希特勒不仅分析了德国的形势,而且也为未来的德国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蓝图。希特勒表示,德国必须避免再犯两线作战的错误;苏联是真正的敌人,德国要在东部与苏联争夺生存空间和原材料。他还说,共产主义者是犹太人。他这样写道: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坏了。在魏玛共和国 的黄金时代里,希特勒并没有得势。巴伐利亚的主教们也拒绝接受反犹太主义,因为这样做会吓走旅游者。此时的希特勒无足轻重,甚至显得滑稽可笑。

到了1929年,形势开始对希特勒有利。这一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真正意义上的议会政府土崩瓦解。德国人把自己的悲惨境遇归结到外国人身上,他们也怪罪犹太人把钱财转移到境外。德国马克面临压力,最终停止兑换。旅行者在边境遭遇搜查,甚至在伦敦旅行的舍恩贝格公主也得去给第三等级 的人兑换外汇的地方换取外汇。由于贸易收缩了2/3,依赖出口的德国很快就出现了600万失业者。在1932年的联邦选举当中,纳粹党获得了37%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分别获得了22%和14%的选票。国民议会无法形成多数意见,决定不了任何事情,只在解散国民议会一事上获得了多数的赞成票(唯一的例外是停止保证已婚妇女担任公职的投票)。柏林乱作一团。1933年1月,经过与保守势力的交易,希特勒在痛苦且充满仇恨的气氛中成为了德国的总理。

新任总理的第一个重要会议是与德国的将军们一起开的。希特勒对他们说,他要重整军备。这样做可以让工业部门有事可做,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违背《凡尔赛和约》,然而希特勒算准了西方各国不会做出反应。长久以来,希特勒一直醉心于飞机和汽车的制造。在他眼里,这两样东西不仅是新时代最典型的标志,而且它们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战斗机和坦克。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吹嘘他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战斗机和坦克。然而实际上,希特勒夸大了它们的数目(不过英法两国都相信了)。与此同时,他的将军们开始绞尽脑汁研究这些武器该如何使用。这时,他们想起了1918年的战事。当时,英法两国军队把坦克和飞机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最后几场战役的胜利。重整军备的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例如,德国的飞机工业一开始只有3 000名雇员,每年只能生产几十架飞机,而到了1939年,这一工业已经迅速膨胀为拥有25万雇员、年生产3 000架战机的庞大体系。这一巨大转变(另一个巨大转变发生在农业领域)使德国在1936年重新实现了充分就业,也让希特勒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声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德国也显露出了一些恐怖的迹象。1934年,希特勒血洗了纳粹激进分子,摆脱了他们的威胁。1935年,反犹太主义在法律上得到了支持,当时的集中营里关押了6 000名囚犯。不过,这两件事都不是特别严重,所以许多人仍然可以争辩。他们认为,希特勒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的统治会更加宽容,至少伦敦是这么认为的。1936年,在盛况空前的柏林奥运会光环里,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希特勒的统治不但没有变得更仁慈,更温和,反而变本加厉。他掠夺犹太人的财富,并且把几十万犹太人驱逐出境。犹太人在离开德国时,丧失了2/3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被希特勒全部用在了武器的制造上。1936年夏,为了应对未来4年的防御战,以及未来7年的攻击战,希特勒制订了更加全面的军备计划。希特勒制订这份7年计划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认为德国的整个局势都依赖于他。而且,希特勒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极为焦虑,他觉得自己也是凡人,终有一死。不过,希特勒对外声称的原因却是,苏联正在通过斯大林 的5年计划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希特勒想要超过苏联,这是一场赌博。德国既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来进行深度的军备竞赛,也没有外汇来购买石油、橡胶和非铁金属等飞机与机动作战所必需的原料。于是,德国开始着手制订一个耗资巨大的庞大计划来生产合成油料和橡胶,纳粹空军部长赫尔曼·戈林 也制订了一份4年计划,准备建造一座巨型的冶金工厂。此外,德国的极权统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36年,国家秘密警察(简称盖世太保 )与纳粹党的精英力量党卫军 合并,并交由海因里希·希姆莱 指挥。

在1936年的夏天,世界局势开始利于希特勒在军事上施展拳脚。此时,西方的主要国家已经疏远了意大利。在1935年的10月,做着帝国梦的墨索里尼进犯了国际联盟的成员国——阿比西尼亚 。对此行径,注重品格的英国人尤为憎恶。第二年夏天,西班牙爆发了内战。由于一次有争议的竞选,西班牙的左翼政权遭遇了军事政变,但政变没有完全成功。西班牙国民军首领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自称法西斯主义者。而由左翼执政的法国政府本来应当站在西班牙共和国一边,但它却没有这样做。与此同时,墨索里尼却派出军队和战舰攻击西班牙共和军,介入战争。西班牙内战持续了3年,被希特勒用作了飞机轰炸的试验场。同时,斯大林也利用西欧主要国家之间的分歧获得了很多好处。他希望战争一直持续下去,当西班牙共和军显示出战败的迹象时,斯大林就向他们提供武器援助,而当他们显示出战胜的迹象时,他又下令停止援助。当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 掀起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时,他又指使他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对这次革命进行镇压。后来证明,1936年的险恶氛围是希特勒展开军事行动的绝佳时机。3月,德国军队向西跨过莱茵河,进入了法国和德国之间的莱茵兰地区。法国先前想要吞并这一地区,但是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后来,这一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非军事区。这样一来,法国既不必担心德国从这里进攻,它也随时可以从这里进攻德国。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势力全力阻止法国对德国的举动做出反应。他们想满足希特勒所需的好处,以此来换取他不再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是著名的“绥靖政策”。

然而,当希特勒将莱茵兰地区重新军事化后,战争也不远了。在远东地区,另一场战争的脚步也越来越近,美国将直接参与其中。日本的历史与欧洲的一些国家非常相似,日本是与英格兰相似的岛国,认同与普鲁士相似的军国主义传统。“一战”结束后,日本对限制海军规模的国际协定 非常不满意。1930年,当世界经济继续萧条之时,日本又遭遇贸易歧视。于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决定攫取中国东北部的工业区——满洲 ,并于1931年派兵入侵。随后,遭到国际联盟谴责的日本才发现自己没有盟国。希特勒有意与日本结盟,因为他需要日本来制衡当时是他主要敌手和攻击目标的苏联。于是在1936年,德国与日本签署了一份《反共产国际协定》。从此,日本在欧洲有了盟友,尽管这位盟友暂时还无法给它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随后,1937年7月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引燃了远东战争的导火索。当时,日本军队距离北平 很近,中间隔着卢沟桥,这一事件正发生在这里。当时,一名日本军人走失,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对立。随后,日军展开进攻,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中国的国民革命军。尽管在过去的10年当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他们在武器装备和军队纪律方面仍然无法与日军相比。此外,中国还存在另一股势力——共产主义者,他们最终在靠近苏联边境的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这使得中国的形势更为复杂。中国的国民党曾经与共产党联手抗日,但后来又开始反对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转移到农村,动员那里的农民参加战斗。在所有这些战乱当中,中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疫病蔓延,暴行不断。尤其在1937年年底,日本军队围攻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令观者大为震惊,他们不相信日本能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

在中国,各方的斗争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四角关系。国民党对抗日本,国民党对抗共产党,共产党对抗日本,以及1939年夏,苏联在伪满洲国边界对抗日本。美国已经为国民党提供支持,但并不急于介入中国的战事。而希特勒对日本的支持基本只停留在口头上,只是撤走了先前向国民党提供顾问的德国将军(这些顾问很有来头,比如在20世纪20年代复兴德国陆军的汉斯·冯·塞克特 和成为比利时总督的亚历山大·冯·法尔肯豪森 )。远东的这一战事使德国与世界的关系更为复杂,而且有人把中国的大范围冲突比作西班牙内战。在美国国内开始强烈谴责日本。

与此同时,欧洲也在绥靖政策背后进行着仔细的思考。帮助希特勒上台的不满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民众的不满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减少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讲德语的日耳曼人,他们从来都不愿意成为这两个国家的国民。另外,奥地利也居住着600万日耳曼人。当奥匈帝国在1918年解体时,他们的代表曾经在帝国议会投票加入德国。唯一的反对意见出自一名天主教主教,他认为德国信仰新教的人太多了。后来,法国阻止了奥地利并入德国的进程,但一时间,法国甚至无法为这个新国家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最后,一位叫作乔治·克列孟梭 的法国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剩下的就是奥地利。”奥地利的独立并非是一件幸事。这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农业国,却有一个社会主义的首都,那里的大量居民都曾是奥匈帝国的公务员。1934年,奥地利爆发了小规模的内战,炮兵部队炮击了劳工阶层的居民区。当出生于奥地利、1932年才成为德国公民的希特勒在德国出人头地时,奥地利开始出现想要加入德国的骚动,当地的纳粹党徒尤其喧闹。希特勒顺势介入,用沙哑的嗓音在多次纳粹集会上发表了态度蛮横的演说。演说进行时,身穿棕色制服的纳粹党徒列队行进,备受希特勒赏识的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 所设计的灯光直射天际。施佩尔曾说,他早就应该在魏玛时期的电影院 里使用这种摄人心魄的灯光技术。对英国政府来说,逼迫德语居民生活在把自己视作二等公民的国家确实是讲不通的。于是,在1937年11月,后来成为英国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勋爵 赴柏林会晤希特勒。他对希特勒说,英国不反对他通过和平手段改变战后秩序。英国实在不想打仗。1916年的血腥战争 仍然历历在目,大中小学都在进行战争纪念,呼唤逝者的名字。英国正面对着东、西半球的潜在敌人,印度也即将发生叛乱。

随着奥地利的纳粹分子越来越活跃,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施尼格 请求希特勒帮助他们控制国家。在此之前,他已经让希特勒所推荐的人选在自己的政府里担任了重要的职位。1938年2月,舒施尼格来到位于德国贝希特斯加登 的希特勒别墅,并在这里遭受了希特勒的欺侮。当时,希特勒带了多位长相凶恶的将军,还禁止舒施尼格吸烟,导致这位奥地利总理极为紧张。于是,他接受了希特勒提出的合作建议,将奥地利变为了德国的卫星国。然而,当舒施尼格返回维也纳后,他改变了主意。他提议进行全民投票。如此一来,他将毫无悬念获胜。舒施尼格希望西方国家和墨索里尼能来救他,而希特勒则赌他们不会这样做,并于3月14日进兵奥地利。对此,西方国家和奥地利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社会民主党前主席卡尔·伦纳 却对纳粹的到来表示欢迎。此时的奥地利已经成为德国的一个省,维也纳的25万犹太人开始遭遇恶毒的侮辱、暴力和掠夺。意大利曾经是奥地利的保护国,可墨索里尼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希特勒为表示感激,啜泣着给他派驻意大利的代表打电话,让他告诉墨索里尼,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永远都不会。这是希特勒所信守的为数不多的承诺之一。奥地利已经成为了德国的一部分,很明显,现在的压力已经随之转移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身上。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的边境线很长,所以非常难以防守。捷克斯洛伐克居住着300万讲德语的日耳曼居民,大部分集中在靠近德国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的到来令他们极度兴奋。捷克斯洛伐克是莱茵河以东唯一的民主国家,民众享有投票权。其中的日耳曼居民把大部分选票都投给了德国国家民族党。

1938年夏,纳粹的暴政肆虐维也纳,犹太人遭到驱逐,恐怖的气氛逼近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是依据战后的协议所建立的国家,与法国是盟友,一旦遭到德国攻击,法国就应出兵相助。然而,英国再一次带领西方各国把法国摁在了椅子上。他们确实不希望为了这样一个国家而爆发战争。英国首相张伯伦 在一档广播节目里抱怨说,他们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所以也不关心它的事情。同年9月,在墨索里尼的建议下,这位老首相挥舞着雨伞飞赴慕尼黑,与希特勒举行会谈 。希特勒没有邀请捷克人,捷克的盟友苏联也没有得到邀请。英国的意见分歧严重,最后,张伯伦将居住着日耳曼民族、实际上也居住着不少捷克人和犹太人的苏台德地区 分给了希特勒。从此之后,“慕尼黑”便成为了懦弱和无耻行为的代名词。不过,此时的张伯伦却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就连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 都无法理解,为何抛弃自己国家的盟友能让他受到如此大的欢迎。在西方各国,尤其是在仅仅20年前几乎失去半数适龄参军男性的法国,跛脚的退伍士兵一瘸一拐地在各自的村镇里索取养老金,而由于没能获得德国赔款,国家没有钱来赔偿他们。目睹这一惨状,没有人愿意再次走上战场。而且,各国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下一场战争是致命的,文明将遭到毁灭。许多专家说,轰炸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伦敦和巴黎炸成废墟。在战争的第一天里,伦敦将有可能遭到3 500吨炸弹的袭击。在开战后的6个月里,60万人将失去生命(在1940—1941年间的7个多月里,英国实际伤亡6万人)。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为了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而打仗呢?何况人家愿意那样做。此外,英国还有另外一种考虑。德国一直在重整军备,而且进展飞快。到处都是“影子”兵工厂,时机一到就可以参与军备,而英国还没有准备好。此外,英国开始部署一种防卫轰炸机的武器——雷达。这种武器能提前做出预警,告知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此前,战斗机只能在空中持续巡逻,这样做会消耗大量油料(当时,一架战斗机只能在空中持续飞行1.5小时)。英国决定在海岸线部署一系列雷达站,但此时,这一工作也还没有完成。考虑到德国的轰炸能力被极大地高估,慕尼黑的参会代表表现得较软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绥靖政策的杰出反对者是温斯顿·丘吉尔 ,他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丘吉尔在维多利亚时代 的鼎盛时期出生于布伦海姆宫 。这里是他的祖先,曾经击败路易十四的著名的马尔伯勒公爵 生活过的地方。丘吉尔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尽管早期属于自由党,后来还是加入了保守党。丘吉尔熟知英国历史,醉心于世界地图上代表大英帝国的红色区域。他魅力十足、机智风趣、勤勉有加,有时又十分严厉,这使他前途无量。不过,他也因为冲动和叛逆而闻名。他反对印度独立的印度自治方案,认为“印度和赤道一样,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争辩说,爱德华八世 应当被允许迎娶那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妇女,尽管所有人都很讨厌她。丘吉尔也反对爱德华八世退位。丘吉尔是保守派,真正的保守派厌恶希特勒这个德国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丘吉尔不止一次地发出警告,向希特勒让步会让他变本加厉。在签署《慕尼黑协定》的时候,尽管丘吉尔只有少数的支持者,但他们仍然发出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尽管如此,后来发生的事情还是证实了丘吉尔的判断。在1938年11月9日,也就是著名的“水晶之夜 ”那一天,包括第二天上午,德国和奥地利爆发了针对犹太人的恶毒暴力攻击。商店橱窗被打碎,大街上到处是玻璃碎片,犹太教堂也被焚毁。在这一事件当中,91名犹太人被害,另有几千人被关进集中营,交赎金才能放人。维也纳2/3的犹太人(约12万人)被迫离开,他们所讲述的恐怖经历传到了接收犹太人的英国家庭,包括居住在格兰瑟姆 的撒切尔夫人 一家。显然,《慕尼黑协定》根本不可能满足希特勒的胃口。此时,他的胆子更大了,他开始寻求与日本和意大利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以期形成某种形式的法西斯集团。希特勒已经承诺不再进犯除苏台德地区以外的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他没有信守自己的诺言。1939年3月,希特勒进兵捷克,并且让斯洛伐克成为了德国的傀儡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里,斯洛伐克将为希特勒提供大量的蜂蜜和牛奶。

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英国愤怒不已。德国人再一次违背了他们的诺言。在英国人眼里,1939年3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他们再也不会相信希特勒的话了。英国人加快了重整军备的速度,同时也开始关注有可能遭受希特勒侵犯的其他国家。此刻,波兰就是最明显的一个。在波罗的海沿岸有一座名叫但泽 (即今天的格但斯克)的城市,这里的居民几乎全部是讲德语的日耳曼人。但泽坐落在维斯图拉河 的入海口,是波兰的贸易通道,在波兰的谷物贸易中获利颇丰。1919年,波兰想吞并但泽,但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生怕进一步侮辱德国人,于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但泽成为了一个自由市。随后,波兰人只能建设另一座港口,导致但泽经济陷入停滞。当希特勒展现出自己的力量时,但泽的日耳曼居民给出了热烈的回应,强烈要求将但泽并入德国的版图。1939年春,希特勒使这一民意更加沸腾。立陶宛港口城市梅默尔(即今天的克莱佩达)也居住着很多日耳曼人,希特勒坐船来到这里,想获得这一城市。随后,希特勒对波兰人说,他想要但泽。他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他认为波兰很容易就可以成为一个放大版的斯洛伐克。波兰人主要信仰天主教,而且非常恨俄国人 ,这就意味着,他们也会反对苏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也具有极为深厚的天主教民族主义传统。波兰政府重视军备,决心保卫自身,以避免重蹈捷克人的覆辙。捷克斯洛伐克陷落后,英国人提出要“保证”波兰领土完整。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 上校吸了一口香烟,同意了英国代表的提议。1939年夏,希特勒一再推动将但泽并入德国,对德国来说,英国的保证是一个明显的障碍。英国提出的建议明显是欠缺考虑的,当英国人意识到自己到底承诺了什么之后,他们就努力地想从中挣脱。他们几乎没有为波兰人提供多少资金。而且,英国随后向所有国家做出了同样的保证,以此来摊薄对波兰的保证。这些国家包括希腊、土耳其和罗马尼亚。这些国家的外长已经表明,他们的国家正面临险境。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希特勒已经让这个世界失去了理智。在大范围的破坏之中,德国人的心声、屈辱,以及希特勒身后这个民族的巨大才能都完美无遗地显露了出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在当时的人看来,与德国的战争在那个夏天已经打响,各种借口无处不在。必须阻止希特勒。

看到自己已经激起了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希特勒或许会停止对波兰下手。但是,他的直觉再一次为他提供了坚定的指引,因为与过去的很多次一样,危机中再一次出现了转机,而这一转机震动了整个世界。为了与苏联合力抗击德国,英法两国向莫斯科派出了代表团。经过讨论,苏联人提出,在必要的时候,苏联军队需要在波兰的领土上行动。对此,波兰人坚决反对。最后,双方争取结盟的努力没有获得任何结果。随后,斯大林却非常突然地与他的死敌希特勒达成了一份协议。8月22日,德国外交部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飞赴莫斯科,并在24日凌晨签署了这份协议。这反映出各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另一个表现——远离现实,既危险又堕落的惺惺作态。1917年,共产主义者夺取了沙皇俄国的权力。他们用工人阶级的兄弟之情,打赢了内战,并开始改变以农民为主的俄国。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苏联实施了5年计划,而做出主要贡献的偏偏是德国的实业家。接着,苏联又迎来了10万名美国人 ,大部分是失业的技术工人。随后,苏联突然爆发了所有国家中都未曾出现过的混乱。3/4的高级军官和2/3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遭到逮捕、审判和杀害。与此同时,大量无辜民众也惨遭屠杀,令人匪夷所思。多年后,他们的坟墓才被发现。这个所谓的应该捍卫工人阶级的领头羊同时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敌手。没人能理解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时至今日,历史学家也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当时,西方的评论者大多不看好斯大林的国家,反倒认为波兰更强一些(英国首相张伯伦把波兰称作“富有男子气概的伟大国家”)。毕竟,波兰人曾经在1920年打败苏联红军,捍卫了自己的国土。考虑到这一胜利,以及苏联内部的大清洗,他们已经很难再对苏联的军力抱有信心。

希特勒向斯大林提议签订协议 瓜分波兰,这份协议也规定双方将瓜分欧洲的其他地方。斯大林怪罪英国把苏联当作布哈拉汗国 一类的小国来看待,非常生气,于是接受了希特勒的提议。波兰将被苏德两国瓜分,而且苏联人在其他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德国将帮助苏联重整军备,而苏联将为德国提供原材料,帮助德国摆脱封锁,它甚至能为德国提供橡胶、汽油、锰、钨等一系列重要物资。当然,如果在一个理性的时代,就不会发生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儿。如果苏联和德国一心想瓜分波兰,那么法国是没有办法阻止的,英国就更加无力阻止了。英国陆军数量不多,空军还在建设当中。遗憾的是,当时不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希特勒已经让所有的人失去了理智。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坦克部队跨越波兰边境。英国首相试图进行调解,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法国担心如果自己不出面,英国可能会牺牲法国的利益而与德国签订协议,于是也加入了调解。9月3日上午9点左右,英国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里面还附加了一条说明,大意是,法国政府很快也将发出最后通牒(最后在当天下午5点发出)。

希特勒正坐在书房的办公桌前,这里是新落成的总理府。书房长近30米,宽近15米,墙上有6扇俯瞰花园的法式大窗。书房里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桌,它是由稀有的维罗纳大理石制成的。书房里还挂着希特勒所仰慕的英雄画像,其中有腓特烈大帝 和俾斯麦 ,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从墙壁上投下来。这是一个为世界的统治者准备的房间。实际上,阿尔贝特·施佩尔就是按照这一初衷完成了整个总理府的建造。9月3日,英国大使以一身笔挺的外交制服拜访德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实际上也是宣战书。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长冯·里宾特洛甫曾经向希特勒保证,这种事情不会发生,而他此时正站在希特勒的办公桌旁,不得不面对希特勒的质问。希特勒静静地坐了一两分钟,然后生气地喊道:“现在怎么办?”里宾特洛甫此前估计,英国不会为了但泽而宣战,可目前的问题并不在但泽。希特勒已经把人逼到了墙角,他们能做的唯有反击。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场荣誉之战。虽然这一观念在当时已经显得颇为老套,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内维尔·张伯伦并不是一个充满了幽默感和想象力的人,然而他真切地见到了日后形势的走向。美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 (未来美国总统的父亲)曾经把张伯伦对自己说的话记在了日记里,“所有的努力徒劳无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我们救不了波兰人。我们只能进行一场复仇之战,它意味着毁掉整个欧洲。”不久后,张伯伦的位置被温斯顿·丘吉尔所取代。与张伯伦不同的是,丘吉尔深受维多利亚时代战争思维的影响,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击了纳粹的挑战。这是希特勒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敌手。凡尔赛、国际联盟、金本位、小协约国 都不是问题,唯独丘吉尔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军突进

1940年6月,德国士兵经过凯旋门。 k6YhFexdF+XvPH8beWkqfN4kjOem8G3G7rlBjg3J3G3nZLXtmjw4hje1nlkvJDE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