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 序

这是一个研究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成长的专著系列。

3年前,我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同仁们启动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规划中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学术专著。那时,并没想到要做一个以“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几年探索中,不仅逐渐增进了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认识,还有幸直接和间接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研究者,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智慧、成果和执著求实求是的精神,最终萌生了要做一个开放系列的念头。把不断产出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引发研讨,视情况而付诸于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发起这个系列的初衷。

教师在教育(含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正如教育离不开学生一样,没有教师,从何而谈教育?这是从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的视角而言的。更加宏观地看,“中国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胡锦涛语,2004年教师节)。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说明,教育振兴意味着教育必须在继承已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改革成败之关键在于教师,这在一个单位如此,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也如此。

在第二语言/外语教育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了为期不短的教学法辩论,终因其视野狭窄、思路拘僵、失衡而失去势头。随着语言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取向逐渐转向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曾经经历了“盲人摸象”的阶段,发展到现在研究思路日臻成熟。与之相比,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师的系统研究相对滞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其标志为Richards & Nunan于1990年发表的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一书的问世,二语/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一直是教师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大致迟了10年,但我们毕竟已经起步,一些研究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另一些已经启动或在规划之中,有望在未来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系列的主题是中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课题涉及(1)构成外语教师专业基础的“教师知识”;(2)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3)外语教师的个人理论;(4)外语教师的课堂决策;(5)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6)在职外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7)外语教师教育课程;(8)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9)外语教师的主体性;(10)中国外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发展模式。规划中的本系列是个开放系列,我们期待研究课题的拓展和已有研究的不断深入。

涉足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就是涉足以人为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人当然是社会的人。我们的关注点是外语教师的教学与生活实践和他们的成长。对于像笔者这样具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TEFL背景的外语教师/研究者,几年下来有个深刻体会,即原有的知识基础不足以胜任这类研究。从知识领域角度,我们还需要懂得教育,尤其要学习教育学中的教育哲学(含方法论)、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早在20多年前,Stern(1983)就在他颇具影响的研究专著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指出,语言教学的4大基础学科支柱分别是(1)语言学,(2)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及人类学,(3)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4)教育学理论。现在才切身体会到他的观点和论证是多么贴切。从研究方法及态度角度来看,语言学、心理学普遍被认为是“客体性”科学(当然也存在不同声音),其研究方法服务于对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发现与挖掘,主流是科学的、定量的;而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属“主体性”学科,所关注的是生命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其本质是人文的、社会性的。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人文知识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事实,然而人文范畴所关注的事实,是“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了的事实,是(一个)被意义化价值化了的事实”(见张祥云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2004:100),它遵循现象学-解释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主流是定性的。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跨学科知识基础要求研究者熟悉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但其更为突出的人文学科属性使我们更偏重定性的研究方法。

本系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者都是常年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兼研究者,作者选择的研究切入点来自教学工作中最为熟悉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背后凝聚着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反思。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科研不矫揉造作,不是为科研而科研,或在功利的驱使下去写作;他们寻求的是对外语教育的理解、意义和价值。第二是他们的研究态度。不少作者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无论是或不是后者,研究者都会把自己“摆进去”,与被研究者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倾听他们的“独白”,切身体会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研究往往是与被研究者共同探索的过程,对所观察的人和现象的理解与理性升华具有感染力。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除研究界比较熟悉的问卷、日记和访谈外,作者尝试了一些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尚不普遍的定性研究方法,如叙事、话语分析、隐喻、对话等研究方法,用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寻求对一种现象的解析,力求达到贴切。第四,作者的研究“结论”都是通过观察、思考、论证得出的,但却不是板上钉钉式的结论,更不是客观真理,而是对所研究的人与事物的理解以及对其赋予意义和价值,具有开放性。我们不妨将它们比作向读者发出的邀请函,邀请读者来分享和探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是极为复杂的研究课题,其促进和制约因素多多,其动态性永恒。希望本系列研究专著的推出能够引发更多质量上乘的研究,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教师和我们共同研究自己的事情,从而推动教师领域研究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感谢所有作者/研究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所有支持和参与我们研究的机构和同仁,没有他们,本研究专著系列不可能顺利诞生。

吴一安

2005年9月

于北外 5Ft9lKUS7TVBKihTynkp53i+H3ui/elLtHgeKhXN5hmo+3YjpwyG7rBN7hsTI4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