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葬身“日”腹

撰文:戴维·阿佩尔(David Appell)
翻译:谢懿

无论地球躲过了多少天外来客的侵扰,几十亿年后,地球都会面对这样的命运—被膨胀成红巨星的太阳“烤干”,甚至被太阳“吞噬”,葬身“日”腹。那么地球是否有可能逃脱这一宿命?地球上的人类又能否幸免于难呢?更多的研究将带给我们答案。

未来是光明的——但也许太“亮”了。太阳正在缓慢地膨胀变亮,几十亿年之后它会烤干地球,最终留下一片炽热而无法居住的焦土。大约76亿年后,太阳的体积将膨胀到最大,成为一颗红巨星。它的半径将比地球目前的公转轨道半径还大20%,亮度也会增加到目前的3,000倍。到演化的最后阶段,太阳会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尽管科学家对太阳的未来都没有异议,但对地球的命运却莫衷一是。从1924年英国数学家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首次研究太阳红巨星阶段的地球命运以来,科学家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一些研究表明,地球可以逃脱被“蒸发”的厄运。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地球无法逃脱这一“宿命”。

太阳膨胀为红巨星的过程。

太阳的半径肯定会膨胀超过地球轨道半径(即1天文单位),但地球会不会被太阳吞噬,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截了当地作出回答,因为膨胀的同时,太阳也会流失物质(当太阳的半径膨胀到最大值,即1.2天文单位时,它会比现在损失大约1/3的质量)。由于引力逐渐变小,地球的轨道就会逐渐向外扩张。如此一来,地球便可能逃脱被太阳吞噬的“厄运”。

但是其他因素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太阳最外层物质对地球运动的阻碍,会把地球向内“拉”。其他行星的微弱引力也会作用于太阳,但它们的影响很难计算准确。

几十亿年后地球是否会被膨胀成红巨星的太阳吞没,科学家就此问题争论不休。

2008年年初,两个研究小组指出,几种计算方法都表明地球最终会被太阳吞噬。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taly's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clear Physics)的洛伦佐·约里奥(Lorenzo Iorio)在计算中使用了摄动方法,这是大学低年级本科生在经典力学课程中便已熟知的方法。通过舍弃一些相对较小的物理量来简化计算,使描述日地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运动方程变得更容易处理。现阶段,太阳每年质量损失约占总质量的百万亿分之一。约里奥假设,太阳演化成红巨星的过程中质量损失始终维持在现有水平,他的计算表明地球会以每年大约3毫米的速度向外移动。换句话说,在太阳进入红巨星阶段前,地球会向外迁移0.0002天文单位。但是一旦进入红巨星阶段,太阳会在短短100万年内迅速膨胀,半径达到1.2天文单位,因此还是会吞噬地球。

红巨星

在光谱分类中,一般把光度级为Ⅲ的恒星称为巨星,而光谱为K型或更晚型的巨星,因发出的光偏红而被称为红巨星。按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红巨星是大多数恒星都要经历的阶段,处于恒星的中晚年期。在这一阶段,恒星中心区的氢燃烧完毕使得辐射能量不足,导致中心区的氦核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同时氦核外围的氢燃烧,产生的能量使恒星外层剧烈膨胀,最终成为具有较大光度、较大体积、较低表面温度的红巨星。

约里奥把这篇论文投稿给《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 杂志,目前正在接受同行评议。一些科学家质疑约里奥的假设,即太阳演化过程中质量损失能否始终保持这么小。

不过即使约里奥采用的数据有误,他的结论也可能是对的。在2008年5月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上,墨西哥瓜纳华托大学(University of Guanajuato)的克劳斯-彼得·施勒德(Klaus-Peter Schröder)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使用更精确的太阳模型并且考虑了潮汐相互作用,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当太阳损失质量并且膨胀的时候,由于角动量守恒,它的自转就会减慢。自转减速会使太阳表面形成潮汐隆起,而隆起部位所施加的额外引力会把地球往里“拽”。考虑到这种情况,他们发现现有轨道半径小于1.15天文单位的所有行星,最终都会葬身“日”腹。

地球能否逃过被太阳吞噬的“厄运”?

到那个时候,假如地球上还有人存在,他们有办法幸免于难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唐科里钱斯基(Don Korycansky)及其同事,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天文学工程:让一颗大型小行星周期性靠近地球,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可以用10亿年时间,把地球向外拖到靠近火星轨道的安全地带。但是我们的月亮可能不得不被舍弃,而且稍有差池都意味着灭顶之灾。显然无需多言,多多研究才是正道。

白矮星

白矮星是由简并电子的压力抗衡引力而维持平衡状态的致密星。因早期发现的大多呈白色且光度小、体积小而得名。它的质量很大,温度和密度极高。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认为白矮星是中低质量恒星在失去了恒星外层物质、耗尽其中心区域的核燃料之后发生坍缩形成的。一颗膨胀为红巨星的中低质量恒星,它的下个阶段就是白矮星。 iBweWMjPmWXbFd7HPgt+vr7yI5m2k4yjTnmzSbnK1GBxZXKmTcZUX9JMTDGVUh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