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1章 |
一场自我加冕的盛典

20

07年1月末,《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新闻:“他的派对比他的生意更吸引眼球。”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划时代事件发生前的序曲而已。此后,关于这次派对的议论又持续了好几个星期。

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正在精心筹备他的六十大寿庆祝派对。施瓦茨曼奢华的生日派对在曼哈顿金融圈享有盛名。有一年,施瓦茨曼夫妇把位于公园大道最豪华公寓里的整整两层共24个房间装扮成圣特罗佩兹景点,这个景点实际上位于他们在法国西南部里维埃拉的度假别墅附近,那是施瓦茨曼最喜爱的地方。而他的六十大寿派对,施瓦茨曼想办得更加隆重,举办地选在了公园大道军械库,这座经过加固的砖石大厦位于纽约最昂贵的地段,并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

2007年2月13日晚,众多各界名流人士西装革履,坐着豪华轿车陆续来到。电视界常青树芭芭拉·沃尔特斯(Barbara Walters)、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梅拉尼亚·特朗普(Melania Trump)、媒体巨星蒂娜·布朗(Tina Brown)、纽约大主教管区红衣主教伊根(Cardinal Egan)、索尼老总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都来了,另外还有几百号名人悉数到场,包括美国最大的几个银行的总裁: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Jamie Dimon)、美林证券公司的斯坦利·奥尼尔(Stanley O'Neal)、高盛集团的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贝尔斯登公司的吉米·凯恩(Jimmy Cayne)。

第二天,《纽约邮报》如此描述:生日派对举办地仿佛“一个巨型的室内棚帐……灯光如星辰般在高高的穹顶上闪耀”,这个创意其实是仿照施瓦茨曼的公寓客厅顶棚设计的,这座豪华公寓价值3000万美元,公寓里其他的珍贵装饰品也都悉数仿制摆放在派对现场,包括一座老爷钟和墙上的古典油画。

说唱明星帕蒂·拉贝尔(Patti LaBelle)唱起《生日快乐歌》。记者兼歌手罗德·斯图尔特(Rod Stewart)正站在施瓦茨曼的巨幅画像下,喜剧演员马丁·肖特(Martin short)摇摆着向他走来,打趣说,施瓦茨曼把派对选在这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比他的公寓要低调一点。据报道,斯图尔特出席类似场合需要100万美元的出场费。

这个耗资300万美元的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镀金年代”新国王的诞生。这是一个热得发烫的年代,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施瓦茨曼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军人物——黑石集团的CEO。

这场奢华的生日派对正是一个惊天计划的序曲,很快,黑石集团就要IPO了。或是故意为之,或是无心插柳,施瓦茨曼的生日聚会淡化了人们对黑石集团在5周后,也就是3月22日上市的恐惧,也消弭了阴谋论的影子。其他与黑石集团规模和级别相当的私募股权公司没一个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决定,黑石集团此举把金融界习以为常的行为公开化了: 私募股权,不过是一桩先收购公司,然后若干年后再把收购的公司出售以获取利润的生意,现在,这种生意正式从经济的边缘地带移到了经济最核心的位置。 黑石集团的前景非常诱人,远在东方的中国很快就找上门来,要求购买公司10%的股份。

6月22日,黑石集团股票交易的第一天,股价很快从31美元飙升至38美元,成批的投资者都声称想要分得一杯羹。按这个收盘价,公司价值达380亿美元,相当于华尔街投行界的老大—高盛集团价值的1/3。

公司上市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使施瓦茨曼不得不将公司巨额利润公之于众。这个数目如此巨大,以至于黑石集团连对他们自己的银行家都不愿透露,直至几周后,黑石把股票提供给投资者时,才把其利润数额公开。2006年,黑石集团为60个合伙人创造了23亿美元的利润,平均每人3800万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得到了3.98亿美元,这还仅仅是工资。

IPO给施瓦茨曼和他的同伴带来了第二笔横财。23.6%的公司股权出售给普通投资者和中国所获得的76亿美元中,黑石集团及其合伙人拿到了46亿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拿到了6.84亿美元。施瓦茨曼所持有的剩余股票价值94亿美元,确保了他依旧是富人中的富人。80岁的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on)是黑石集团的共同创始人,当时处于半退休状态,在这次IPO中拿到了19亿美元。

石集团的IPO正值金融界变革之际,黑石集团和其对手们在全球范围内竞购公司。这个私募股权公司或杠杆收购集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难得一见地卷起袖子,大干特干。黑石集团、KKR集团(Kohlberg Kravis Roberts and Company)、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等私募股权公司,获得了对冲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和其他一些投资者提供的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他们先是接管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公司,然后是200亿、300亿、400亿。2007年以前,每5桩跨国公司并购中就有1桩是私募股权做的,而且他们的雄心远未停止。当时曾一度传言,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准备以1000亿美元收购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

私募股权已经渗透到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黑石集团,你不可能喝上一杯法奇那(Drangina)或在Orbitz.com网上订票参观杜莎夫人蜡像馆。其实,当你在邓肯甜甜圈店喝上一杯咖啡,在玩具反斗城买一个泰迪熊,在席梦思床垫上睡觉,在喜度摩托艇上冲浪,打开一个高仪公司(Grohe)的水龙头,在伦敦联合博姿公司购买剃须刀片,都会有一些私募股权公司因此获益。黑石集团全部或部分拥有51家公司的股权,雇员达50万人,每年销售额1710亿美元,这些让黑石可以与全球第10大公司相匹敌。

私募股权的妙处在于公司人很少,多数时候在暗处操作,他们很少在媒体露脸,更不会向媒体透露投资计划的细节。 高盛有30500名员工,其赢利情况每季度都对外披露。黑石集团尽管拥有众多工业和房地产业的控股权,但仅有1000名员工,它的账目没到披露时间是绝对保密的。那些掌控几十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公司的网页通常非常简单,你很难在上面找到所需信息。

不过,黑石集团、KKR集团、凯雷集团、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绝大多数规模较大的私募股权公司的控制权,仍由各自的创始人牢牢控握。自从19世纪的“强盗贵族”时代以来,还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会有这么多的巨额利润流入到如此少数人的手中?

私募股权的力量在华尔街空前强大。以前,资产收购公司仅仅是一个依靠银行给予施舍来维持交易的乞求者。现在却反过来,银行向黑石集团等私募股权公司摇尾乞怜。

2004年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大通的投资精英们在竞标中犯了错,以比黑石集团、KKR集团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高很多的报价竞标一家爱尔兰医药公司华纳-奇考特(Warner Chilcott)。KKR联合创办人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的吉米·库尔特(Jim Coulter)怒斥这些银行的冒失行为,给那些银行好好上了一课。摩根大通立即就解散了参与那次竞标的私募股权子公司,瑞士信贷则下令禁止其私募股权团队竞拍黑石集团、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和KKR集团参与竞标的公司。

于黑石的一些对手来说,受到公众关注并不是件稀罕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KKR就进入了公众视野,当时KKR收购了西夫韦连锁超市(Safeway supermarket chain)和出产纯果乐果汁、新秀丽箱包和倍得适内衣的碧翠丝公司(Beatrice)。1988年,在一次激烈的竞标中,KKR用313亿美元收购了烟草及食品巨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RJR Nabisco),成为早期大手笔收购的典范,KKR也成了那个懵懂时代的收购狂徒。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详尽描绘了KKR在那场竞购中的经典运作,令KKR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家喻户晓。与此同时,私募股权界的另一巨头凯雷集团高薪聘请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在投资界掀起风波。在施瓦茨曼生日派对和黑石集团IPO之前,施瓦茨曼的公司在业内相当低调,尽管在华尔街股权投资领域最为成功,但它并不为人所熟知。

直到1985年,施瓦茨曼和黑石集团的共同创始人彼得森才迟迟加入这个收购游戏中,而那时,KKR和其他一些私募股权公司经过十几年的磨炼,早就把握了杠杆收购的运作“精髓”:借钱收购一家公司,把被收购的公司作为抵押。到2007年,由施瓦茨曼实际掌控的黑石集团风头超过了其他顶级对手公司。

黑石集团拥有投资人投入的880亿美元资金,规模超过KKR和凯雷集团,从并购业务上获得的收益也远远高于其他对手公司。此外,它还掌控价值1000亿美元的房地产资产,并注资500亿到其他公司的对冲基金中,从中收取管理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这是其他竞争对手仅能蜻蜓点水般涉足的地方。黑石集团有顶级并购专家,还有一群精英银行家可以为其他公司在兼并和破产方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经过22年的发展,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创造了华尔街令人叹为观止的新赢利模式,这时的黑石集团已足以与全球任何一家超级投行相匹敌。

同时,黑石集团不遗余力地招纳金融界明星人物,如圣达特公司(Cendant Corporation)CEO亨利·西尔弗曼(Henry Silverman),他是美国非政府持有的公司中最吸金帝国的创始人;贝莱德集团(BlackRock,Inc.)的创始人劳伦斯·芬克(Laurence Fink),贝莱德债务投资规模高达3.2万亿美元,曾是黑石集团的一部分,后因芬克和施瓦茨曼在资金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分道扬镳,另立门户。

对于私募股权公司聚敛的财富和形成的影响力,杠杆收购(LBOs或空头收购)却始终在唱着反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私募股权的敌意。但在2006—2007两年间,黑石集团和他的同行们收购的公司规模不断创出新高,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和批评。

股权投资行业中部分公司的做法的确不妥。一些金融家们耀武扬威地以企业掠夺者的身份进行恶意收购,继而颠覆企业的管理层。杠杆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存在差别,杠杆收购公司很少恶意并购,他们大多先攻克管理层,然后再收购公司。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大多数时候选择吞并陷入困境的公司,一旦得手便像侵略者那样毫不留情地解散员工、肢解公司。因此,他们被看做是“资产强拆队”,以狩猎公司为食,把优质资产出售后扔下负债累累的残骸,怀揣横财扬长而去。

21世纪初,反对收购浪潮的呼声起源于欧洲。当时德国一位内阁成员公开宣称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是“蝗虫”,英国工会成员也不断游说,呼吁遏制收购。就在施瓦茨曼为庆祝生日高调狂欢时,美国出现了反收购的声音。美国工会担心新一轮收购浪潮会导致失业,美国国会也注意到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所获得的巨额利润。

亨利·西尔弗曼说:“开派对之前我就告诉施瓦茨曼,这时候开这样一个派对不是个好主意。”他曾是黑石集团的合伙人,后来去领导圣达特公司。在这之前关于对投资基金经理人加税的提案已数不胜数,西尔弗曼明白,这时开派对无疑是火上浇油。

甚至一向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对这次奢华的生日派对表示了担忧,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施瓦茨曼先生的生日派对及其所表现出的私募股权界的财富表明……越来越不公平……在金融家为他们轻而易举赚来的巨额利润狂欢的同时,工人们正抱怨着工资增长停滞、工作朝不保夕。”

在生日派对4个月后,也就是黑石集团IPO前夕,新税收方案公布,黑石集团的税赋翻倍上升。《华尔街日报》批评施瓦茨曼:“那场奢华的六十大寿生日派对,让人们见识到了现实版戈登·盖柯的腐朽生活。”施瓦茨曼的高调铺张把他所在的行业以及他自己都推上了公众审讯台。

人们恐惧的原因显而易见。私募股权公司体现了资本家最本质的特点: 痴迷于把公司变得更值钱,而不管公司是增长还是衰退,结了一笔生意然后再开始一笔,不断地兼并,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他们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持股人,没有任何人情味,无情索取利润之后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公司抛弃。

事实上,私募股权公司常常因解雇工人、出售资产、破坏公司现行制度而遭到起诉,处于交易中的公司经常遇到这些情况。与杠杆收购相比,被对手公司兼并会导致更多人失业。但是收购就意味着公司所有权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接下来几年,公司必然会再次转手,这个过程很自然地给员工带来恐慌和不安。

私募股权投资会系统性地破坏公司的说法应该不正确。倘若果真如此,收购生意不可能做得下去。要是这类生意前景黯淡,高管们肯定不会继续留在这一行业,因为他们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最重要的是,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习惯于出售烂公司的话,那么这个行业很难持续出售公司。公共养老基金是私募股权行业最大的投资者,一旦他们认为私募股权会引发大规模失业,就会立即停止资金支持,那么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肯定会遭到重创。

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为私募股权公司“剥离–抛弃”的骂名平了反。例如,私募股权持有的公司在新上市后的表现明显高于其他新上市的公司,这就否定了收购会影响公司发展的论调。在就业方面,私募股权持有公司的就业率平均而言跟其他公司差不多。收购时会有部分员工失业,但长期来看,它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虽然有理论认为杠杆收购所借的债务会让公司更加脆弱,但研究表明,那些被收购公司的破产率和其他公司是一样的。

尽管“剥离–抛弃”的形象依旧,但私募股权公司就是通过收购那些衰败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然后帮助其恢复生机并做大做强,再将其出售从中获利。在这一方面,黑石集团有许多成功的投资案例。它帮助默林娱乐集团从一个小小的英国娱乐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国际性的大企业;乐高玩具和杜莎夫人蜡像馆也是两个成功的典范;在它的帮助下,德国一家单一的玻璃瓶制造商格雷斯海姆集团(Gerresheimer AG)发展成业务复杂、赢利水平更强的药品包装商。它还做项目初始投资,如投资一家石油开采公司,帮助其开采位于西非海岸的新油田。所有这些都与“剥离–抛弃”的骂名不相符合。

与断言收购公司仅是为了获取短期暴利的说法相左,默林娱乐集团和格雷斯海姆集团的CEO都认为,在私募股权旗下,他们可以更好地实施长期发展战略,而从前作为公众公司,不得不盲目地维持短期利润。

管对收购争议不断,施瓦茨曼的奢华生日派对也起的是负面效果,但黑石集团最终还是成功上市了。不过,施瓦茨曼和黑石集团其他人都在担心市场会陷入低迷。2007年6月22日,黑石股票交易的第一天,不祥预兆悄然发生:一向以卓越交易能力闻名的投行贝尔斯登决定出手挽救旗下一只对冲基金,该基金在投资抵押证券时遭受重大损失。数月后,这起事件在金融系统掀起轩然大波。入秋后,这架曾经为私募股权浪潮提供数千亿美元低价债务支持的借钱机器失灵了。

就像购物狂刷爆了卡,私募股权公司发现他们的信用卡也失灵了。2007年2月,黑石集团以创纪录的39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商业物业集团——办公物业投资信托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2007年7月,以260亿美元接管了希尔顿连锁酒店,但这之后的两年内,再也没有做成一笔4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2008年,黑石集团利润急剧下滑,在年末时连红利都无力支付,这意味着施瓦茨曼一分钱的投资利润也没挣到,他不得不拿着区区35万美元的基本工资聊以自慰,这还不到他两年前拿回家的千分之一。黑石集团的股票从IPO的31美元跌到了2009年年初的3.55美元,当时整个收购行业情况都是如此。

杠杆收购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源泉,但私募股权公司却在这次市场大衰退中损失惨重。 一些在市场繁荣时期收购的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业务下滑并最终倒闭,如零售商利纳斯百货公司(Linens'n Things)、床垫制造商席梦思公司、《读者文摘》等。很多私募股权持有的公司虽然躲过了当时的险境,但仍面临着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开始偿还收购贷款的困境。就像在次贷危机中借贷过度的业主突然发现他们的房子不再值钱一样,私募股权也突然发现他们拥有的公司很快将资不抵债,如果不尽快恢复其价值,或重新拟定贷款合同,那就没有足够的抵押品进行再融资,到那时,要么被迫亏本出售公司,要么被债务人没收。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私募股权公司被迫关闭。在经济完全恢复前,情况很可能继续恶化。如同以往的低迷时期,因为那些在经济高涨时疯狂投资的投资者撤资,必然会导致暴跌。其实与金融业其他部门相比,私募股权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杠杆收购与银行、按揭公司的关系并不大。部分私募股权公司倒闭影响不大,他们无须政府救助,他们的所有者也不会失业。

金融系统崩溃时,收购公司是最先接到求救信号的机构之一。2008年秋,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打算联手拯救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时,他们向黑石集团和其他私募股权公司求助,寻求资金帮助。当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全力营救英联邦的储蓄银行巨头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 Bank)时,私募股权公司也积极参与,不过因其资金缺口过大,最终还是破产了。2009年,美国政府在挽救美国汽车制造业时也向私募股权公司求助。就以有“汽车沙皇”之称的通用汽车为例,奥巴马政府曾任命史蒂夫·拉特纳(Steven Rattner)管理处于过渡期的通用公司,拉特纳是私募股权公司四方集团(Quadrangle Group)的创始人,同时还任命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的创始人大卫·邦德曼(David Bonderman)和凯雷集团的执行官丹尼尔·埃克森(Daniel Akerson)做通用公司的董事。埃克森在2010年被任命为CEO。

20

07—2009年的经济危机对私募股权来说不是头一遭了。20世纪80年代,收购行业就遭遇了几乎是灭顶之灾的信用危机。21世纪初,又因IT泡沫破灭而再度遭遇重创。然而每次灾难过后,收购业都能重振旗鼓,吸收更多资金投向新的项目。从次贷危机中渐渐走出来后,整个私募股权行业大约有5000亿美元的资金等着投出去,2009年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才7870亿美元。就在许多卖方仍旧处于低迷阶段的时候,仅仅黑石集团手中就有290亿美元可以用于收购企业、房地产和债权。在资金短缺时期拥有如此巨额的资金可以带来巨大的赢利。尽管2008—2009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处于历史最低点,但2009年年末,美国3家大型公共养老基金承诺将向私募股权公司注入更多资金,新一轮私募股权浪潮已经蓄势待发。

我们可以从黑石集团的发展道路窥探到私募股权的成长历程: 几位精明的金融家通过数次投资成功地将一家小公司发展成规模庞大的企业,并赢得了财力雄厚的公共养老基金和投资界其他巨头的支持。 2007年黑石集团IPO后,KKR和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也相继上市。上市揭开了私募股权公司的神秘面纱,并将其推向金融体系的主流。

黑石集团的历史也是一位精明企业家的编年史,尽管那个不合时宜、过分炫耀的生日派对有损“精明”二字。虽然公司开局不顺,初期经历了几个灾难性的失败投资,人才频繁流动,但经过不断地调整和磨合,施瓦茨曼终于建立起了一家一流的金融机构。黑石集团的成功,反映了施瓦茨曼的个人特质。在1985年,他和彼得森筹集了1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基金,但此前两人都从未主导过企业收购,这些恐怕仅用“胆识”来解释还不够恰当。他的自负在那次生日派对上也充分暴露出来,不过他最初招来的几个合伙人也是相当自负,但他却能够虚心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便是公司最低级别的雇员,他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到2002年,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施瓦茨曼便开始招聘公司的接班人。正如他的同事们所说,施瓦茨曼那种对亏钱发自骨子里的厌恶深深影响了公司文化。2006—2007年,尽管公司预算极其充沛,但他仍没有冒然扩张。

施瓦茨曼及其同行如享利·克拉维斯创造了资本家的新形象,他们介于大银行和兼并公司之间,像银行一样注入资金,但又掌控公司,他们的生意遍布全世界。 与企业不同的是,他们的投资组合一年一个样,每笔生意都是单独运营,或赢或亏,互不影响。这些精英们影响力巨大,他们所持有的公司不断地买进、卖出,精英们通过收购举措以及做出的收购评价极大地影响着市场。 1rfxtwmkBZUwAb5pThuj9Y7MFkCZhqiQ34YybMb68zWAx1Qk0q1EmnugXdgMKA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