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为什么刁钻的面试题成了主流

如果你是一个卡通人物,你想成为哪一个,为什么?

70%的人喜欢喝咖啡,80%喜欢喝茶。同时喜欢喝咖啡和茶的人,最多有多少,最少有多少?

据说,曾有一段时间,沃尔玛人手严重不足,凡是有心去它那儿试试看的人,都能成功找到工作。这个笑话早就过时了。在如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沃尔玛每家新店开张都会涌入成群结队的求职者,许多人的资历都远远“超标”,逼得沃尔玛也用起了要动动脑筋的面试题。有个例子是这样的:“如果顾客进店的时候着装太过暴露,你会怎么做?”这或许不如谷歌的面试题难,但它却是一个微妙的心理谜题,不稍作思考是回答不好的。 好的答案需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情况 。为了赶潮流而衣着暴露的潮人、好在同龄人中吸引眼球的青少年,可跟精神错乱、衣衫不整的成年人是两回事。沃尔玛乐意看到应试者给出不同的回答。

零售巨头的确有挑剔的理由。2009年9月,劳工部报告,求职者和待聘岗位之比达到了6:1。庞大的失业人数,让谜题、海量面试题、冲轮面试马拉松在企业食物链上蔓延,扩展到了成熟的主流产业。

▲挑战你的思维▲

如果可以变成超级英雄,你想当哪一个?

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你的个性?

你是哪一种动物?

这些问题不是出自硅谷的创业公司,而分别来自AT&T、强生和美国银行。今天的雇主都感到一种合理的责任感,要拿出前所未有的能力来挑三拣四。遗憾的是,要识别出最有才华、最积极进取的员工,仍然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不管是在高科技企业,还是在主流企业,都出现了穿着衡量“创造力”和“文化契合度”外衣的独特的假冒伪劣技术。

咨询顾问拉克什·阿格拉沃尔说:“大多数人并不经常接受面试,最多一年面试两次吧。但你会做听说过的事情,于是它们就成了惯例。”古怪的面试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就像搞笑或病毒视频。它们流行起来,是因为“够时髦”,而不是因为它们确凿有效。

别被那些试金石问题筛出去

随着2008年就业市场的崩盘,雇主会采用招聘大会或电话面试的形式,让面试官提出所谓的“筛选问题”或“试金石问题”。这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标准,目的是排除掉“不合适”的人。据说,由于现在的求职者太多,很有必要这么做。 筛选过程会检验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求职动机、个性,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契合,以及处理压力的能力。 求职者往往很难判断关键所在。但那些给出了“错误”答案的求职者,一般进不了下一轮面试。

拉克什·阿格拉沃尔会要求求职者列举自己最喜欢的互联网产品。紧接着他会问:“你希望对它做出怎样的改进呢?”这个后续问题旨在检验求职者是否在信口开河。“我碰到有人对我说,他们爱死了Gmail,接着又告诉我希望这个产品具备哪些功能。可惜,他们说的那些功能,从Gmail上线的第一天就有了。”

许多公司会问一些关于公司本身的琐碎问题,他们认为真正用心的求职者会事先做些调查。

高盛的面试官会要求求职者回答公司的股价;强生公司有时则会问,公司现阶段最大的未决官司是哪一桩,这也算是它无奈承认了制药行业的现实吧。摩根士丹利要求求职者聊聊他们最近在《金融时报》上读过哪篇报道(显然,很多人都说不出来),或是答出0.01的平方根是多少(是0.1);摩根大通则会问π的值是多少。求职者能背出小数点后多少位数,据说有些指导意义。

而彭博资讯(Bloomberg LP)则看重校对能力。有时候,他们会给求职者一篇文章,要求他们数出某一段话里某个字母(大写或小写)出现了多少次。这事儿比表面上看起来困难得多。不相信吗?那数一数下面这段话里出现了多少个小写的“h”。有15个呢!几乎没有人数全过。

Bloomberg LP is big on proofreading.Some applicants are given a test in which they have to count the number of times a given letter appears,uppercase or lowercase,in a paragraph.It'sa lot harder than it looks.(Don't believe it?Count the h's in this paragraph.There are fifteen and hardly anyone gets all of them.)

尤其是在华尔街,面试几近欺凌。彭博的面试官会打断正在回答问题的求职者。一位求职者回忆道:“我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追问,‘你确定?你确定?’编写代码时,他们会质疑,嘲笑,抓你的小辫子,哪怕你是对的。”

摩根士丹利对冲基金PDT经理彼得·穆勒(Peter Muller),有个出了名的习惯,要求求职者拿出“95%的自信”估算他钱包里有多少现金。求职者要报出两个数字,一高一低,并95%地肯定真实数额就在这个范围内。出于谨慎,人们一般会选零作为较低的那个数字(像穆勒这样的人很可能根本就不带现金),高的数字则选500美元。穆勒会立刻从钱包里拿出500块。你想修正自己猜的数目吗?求职者照做,可这一回,不管他们报出多高的数字,穆勒都能从钱包里掏出来——就像是能凭空变出硬币来的魔术师。

“如果你是一个卡通人物,你想成为哪一个,为什么?”这是美国银行对渴望成为银行家的求职者所提的一个问题。“我说的是瑜伽熊(Yogi Bear),”一位求职者回忆说,“我记不得为什么会这么说了,但招聘经理们全都鼓起掌来。”他立刻就得到了应聘的职位。

这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虽然有时候简直是显而易见地蠢。由于数学天才或者技术能手跟大部分企业的运作都不相干,主流企业要加倍努力寻找与自身企业个性完美匹配的候选人。面试已经变得跟速配一样了。全食超市食品公司要求求职者描述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最后晚餐”,这是衡量求职者的食物知识和热情的一种快捷途径。旅游巨头Expedia也会问有关旅游的类似问题,比如:“如果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露营,你想把帐篷扎在哪儿呢?”

油田服务公司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对想找什么个性的求职者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外向型工程师。或许他们认为,除非人们能迅速结交朋友,否则,送到遥远的海外工地肯定会发疯。因此,斯伦贝谢的面试流程就围绕着铲除“孤独闷蛋”展开。他们会把招聘行程安排在晚上,求职者和经理们把盏交杯,回答这一类问题:“你有什么爱好呢?”“读乔纳森·弗兰岑 最新的小说”,恐怕不是特别合适的答案。

最近又流行起了“从1~10打分”类问题,怎样回答最合适,不免要带点投机性质。举例来说,富国银行(Wells Fargo)会让求职者从1~10给自己的竞争力打分。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给自己打到了8分以上。如果想要得到这份工作,千万别故作谦虚。在线零售商Zappos的问题更加棘手:“从1~10打分的话,你有多怪异?”CEO谢家华解释说,首选答案应该是个中间分值。“选1分的求职者对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太闷了,选10分的恐怕又有点太神经了。”

求职者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这种试金石问题给筛了出去。据一位招聘人员说,百货巨头诺德斯特龙(Nordstrom)用一个简单的三步测试就筛掉了90%的女性求职者。

求职者穿的是黑色衣服吗?

她穿的是高跟鞋吗?

她戴着手表吗?

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都应该是肯定的,求职者才有可能进入下一轮面试。如此的评断标准似乎太过武断。但考虑到几乎所有在零售行业工作的人,都梦想着到诺德斯特龙去,招聘人员大概认为,凡是不理解他们秘密着装标准的人,都不值得考虑吧。

同样隐蔽的,还有最常见的性格量度“机场测试”(airport test)。与求职者见面后,面试官会根据自己的整体喜好做一个事后评估。拉里·佩奇解释道:“想想看,如果你跟这位求职者出差,因为种种原因,你俩耗在了机场。你会觉得高兴还是难过?”他们想要雇用容易相处、有意思的人。

如今最常用的两种试金石测试,是信用分数和就职状况。 很多雇主不愿意聘请那些有不良信用或失业的人。为什么呢?从理论上说,不良信用表明当事人判断力糟糕,不仅在商场如此,在职场上也一样。化学公司索恩本(Sonneborn)的人力资源总监安妮塔·奥罗斯科(Anita Orozco)说:“如果看到对方一贯不擅长做决策,你肯定不想让这种糟糕的决策源头进入你的组织。”

拒绝聘用失业者的做法,就更显得势利眼了。它建立在如下假设上:公司在裁员时,总会把“最好”的员工留下。因此,在出现裁员的公司,留下来的是最优秀的精英,你想要聘请的是他们,而非那些本来最需要工作的人。“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但大多数高管招聘人员根本不愿考虑没有工作的候选者。”媒体和出版行业的一位人力资源顾问在接受CNNMoney采访时如是说。

主流企业正加倍努力寻找与自身企业个性完美匹配的候选人,只有那些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给出了正确“答案”的求职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面试。

真正的“工作”是另一轮面试

那些有幸得到面试官“宠幸”的求职者应该料得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面试。阿伦斯·格兰特&哈比夫(Aarons Grant&Habif)、亚特兰大会计师事务所,一贯在当地最佳雇主排行榜上位居榜首,其招聘员米歇尔·罗比诺维兹(Michelle Robinovitz)说:“我们现在的招聘流程,长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经济好的时候,我们只面试一两轮就行了。现在,我们至少会进行四轮面试,确保所招人员真的适合我们。”罗比诺维兹估计,就算经济衰退结束,这种趋势也会持续下去。公司已经意识到,它们需要保持“精简”,聘人不当的代价太大了。

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像谷歌,能够承受求职者在同一天集中出现,进行密集面试。更多的时候,求职者面临着更残酷的折磨,即卡夫卡式面试(Kafka interview)。公司一次次地把他们叫过来,进行一连串模模糊糊的面试,最终结果到底是入选还是落选,完全都说不准。有时候,公司连一封道谢的电子邮件都懒得发,就取消了后续面试。候选求职者可能在六七天时间里面试六七次,仍然搞不清自己的形势如何。若是按照老标准,5轮面试就足够说明公司对此人很感兴趣了。可现在,它没有任何意义。

就算面试结束了,悬念也还挂着。让潜在候选人在岗位上试用几个月的做法,越来越流行。在此期间,福利很差,甚至根本没有。在谷歌,这叫做当“合同工”。你猜怎么着?真正的“工作”是另一轮面试。只有等试用期结束之后,公司才决定是否提供长期工作。原本就有体面工作的求职者当然不会费这个精神,但今天的失业工人成群结队,任何一根像是“工作”的救命稻草,都有大把的人会冲上去牢牢抓住。

把“拒绝”当着你的面扔了出来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回答:当今越发多样化的面试,是否能成功辨识出更好的员工?奇怪的问题和武断的测试,似乎违背了当今人力资源行业为数不多的铁律之一:任何挑选应聘者的方法,都应当尽量与工作相关。大多数人事职员最信任的是工作采样法(work sampling),即让候选人执行聘用后要做的或类似的事情。把布林的灵魂卖给魔鬼,就是一个例子,尽管颇为离奇。工作采样法在统计研究中展现出的预测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测试“创造性思维”的谜题和性格评估能检验出宽泛的、整体性的能力,而不局限于一套特定技能。但它们是否能够做到,实在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面试官最爱用的问题,跟护身符的性质颇为类似。正如运动员在连胜期间不愿更换背心,面试官经常提出相同的问题,也是因为某些事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它们应当“管用”。事实上,很多最受敬仰的创新型企业,最爱使用这种貌似可以自圆其说的问题了。因为“你总不能跟成功争辩吧?”

这两个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远未可知。人力资源行业充斥着没有明显价值的惯例。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讲过一个关于测试的故事:从前,以色列军方曾用这套测试来识别哪些人适合晋升为军官。他们要求一组新兵,一共8人,统统不带肩章,扛着一根电线杆翻过墙去,途中不能碰到墙,也不能碰到地面。其目的是为了观察谁领头(“天生领袖”),谁温顺地跟在后面(“跟随者”)。卡尼曼说:“麻烦的地方是,我们根本判断不出来。每隔一个月左右,我们就有一天‘统计日’。这一天,我们会从军官训练学校得到反馈,分析我们对候选人的评级是否准确。故事总是一模一样:我们对学员表现进行预测的能力不足挂齿。但隔一天,我们还是会把另一队候选人拉到训练场上,让他们去翻墙,观察他们暴露出来的真实本性。”

整个美国企业界普遍采用类似的手法。当今热火朝天的就业市场有一种常见的测试:让一群竞争同一工作的求职者围坐在会议桌边进行“小组讨论”。他们知道,只有一个人能得到这份工作。讨论会变得有点像真人秀,招聘员无声无息地观察谁占了上风。但这种做法是否比以色列军方测试更有效果,颇值得怀疑。

证明一种招聘技术是否管用,需要进行极为复杂的统计运算。要是有一种百分之百可靠的招聘标准,雇主就可以随便把工作交出去了。但没有任何一种标准百分之百可靠,工作经历不行,分数不行,任何东西都不行。招聘始终是概率的游戏。许多求职者抱怨说,一些有才华的人在如今的非传统面试题上做得很糟糕,因此,不应该用它们来判断应该聘请什么人。但基于上述原因,这算不上令人信服的理由。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用何种标准来判断该聘用谁、晋升谁,人们都会觉得“不公平”。

招聘始终是概率的游戏。标准越罕见,不公平的感觉越甚。传统求职面试采用谈话的形式,工作聘书或拒绝声明几天或几个星期后才寄过来,提供了一定的情感疏离感。而创造性思维问题,则往往把“拒绝”当着你的面扔了出来。如果失败了,马上就可以知道。这种感觉比事隔几天之后再遭拒绝更难受。诚然,这种态度可能有点不合理,但情绪什么时候讲过道理呢?

·训练你的思维·

计算能力筛选

与数字打交道的企业,往往会在最初的电话面试中提出简短而棘手的数学问题。你回答的时候,大可以坐在电脑跟前,但它不见得总能帮上忙,而铅笔和纸通常更适用。

1. 据一项调查显示,70%的人喜欢喝咖啡,80%喜欢喝茶。同时喜欢喝咖啡和茶的人,最多有多少,最少有多少?

2. 在3:15,表盘的分针和时针呈多少度夹角?

3. 1和1000之间有多少个包含了“3”的整数?

4. 一本书有N页,按常见的方式,从1到N编了号。页码上单个数字的总数是1095。这本书有多少页?

5. 100的阶乘最后有多少个“0”?即100乘以每一个比自己小的整数,一直乘到1。 nTxzBURsd8PfMc+Tj2XAfMRf64KRyuASONaiSRoMSMxZiUxSI0duFVHjJ7qO3U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