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的话

1989年当我们完成这本《门口的野蛮人》时,收购大战才刚结束不久。转眼之间,书中之事已成为历史。有些书愈久弥香,我们觉得《门口的野蛮人》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许多著名的商学院至今还将本书用于商业道德和投资银行等课程的案例教学。1993年HBO将本书拍成电影;2002年,也就是收购大战结束之后的第14个年头,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又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历史频道上播出。

在动笔之初,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此书能够如此的受欢迎。其实当时主要想看看我们能否写一本书,因为之前从来都没有写过。出版商们也并不看好此书。我们接触了六家出版商,只有Harper&Row(也就是现在的HarperCollins出版社)一家出版社表现出一点点的兴趣。报纸已经好几个星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场收购,谁还有耐心想再多了解一些呢?

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我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力求做到报社提出的出色、准确的标准。要是没有报社编辑诺曼·普尔斯丁和保罗·斯泰格给予我们鼓励和8个月的无薪休假,《门口的野蛮人》根本不可能成书。

那年10月,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收购大战爆发时,布赖恩是《华尔街日报》负责华尔街并购新闻的记者;约翰当时被派驻到亚特兰大负责报道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我们一起记录了那漫长的收购大战六个月中的每一个转折。直到这场杠杆收购尘埃落定、决定一起写书之后,我们俩才见到了对方。约翰举着那本印着约翰逊头像的《时代》周刊,以便布赖恩能够在亚特兰大机场认出他来。

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本书所有的调查和写作工作都是在1989年1~8月这短短的8个月里完成的。这段时间大家都忙得晕头转向。我们认为所有的采访都必须亲力亲为。布赖恩住在布鲁克林区的帕克坡,房间里也没有空调。每天他要挤地铁到曼哈顿去做六个采访。晚上做完采访回来,他穿着一条沙滩裤和T恤在夏天的热浪中整理采访内容,撰写采访笔记。约翰为了搜集约翰逊早年发迹的故事经常来往于亚特兰大、北卡罗来纳州和纽约之间。我们通常不在一起工作,但对约翰逊本人马拉松式的采访,却是三个人一起在亚特兰大和曼哈顿吃着比萨就着饮料展开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担心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大战有一天会被更大、更疯狂的收购所超越。在企业狙击手、杠杆收购从业者和垃圾债券金融家的操纵下,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界已经走火入魔了。这些野蛮人的下一次出手也许会使这场史诗般的大收购成为不起眼的小插曲(这也是出版社催促我们完成此书的原因)。我们随时准备面对这一天的到来,但这一天至今还没有出现。

现在看来,这场争夺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收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同时为这个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KKR 250亿美元的纪录在之后10年里一直没被打破。多方面的因素使得之后几年杠杆收购的规模大不起来。杠杆收购背后巨大的资金引擎——垃圾债券出现了故障,几乎停止了运行。米尔肯被投入监狱,德崇证券公司也破产了。而在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中融资过度的公司遭受重创,也使杠杆收购背上了恶名。克拉维斯也停止搜寻大的猎物,把精力放在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经营和债务问题上。所罗门兄弟银行的董事会主席古弗兰因陷入交易丑闻在1991年被扫地出门,总裁施特劳斯也宣布辞职,并和科恩一样,加入一家对冲基金之后变得默默无闻。其他人纷纷去了私募基金,希尔去了黑石集团,沃特斯去了一家名为Compass Partners的欧洲私募股权基金。

戈德斯通是本书中唯一交上好运的“野蛮人”。这位约翰逊曾经的法律顾问之后成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但他的工作大都是收拾烂摊子。1999年他将纳贝斯克卖给了菲利普·莫里斯,剥离了雷诺兹烟草公司的海外业务,使这家公司重新回到起点。KKR不久退出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它并没有从这场收购中赚到多少钱。

尽管80年代的华尔街杀手们已走向衰落,但他们将我们带入更加疯狂的90年代。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一开始还对聚集在城门外的野蛮人感到心惊肉跳,但最后纷纷效仿他们。通过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收购,他们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惊人的财富并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

“首席执行官们通过杠杆收购明白了两个道理,”90年代依然活跃于大规模收购中的贝迪说,“第一,积累巨额财富不是靠工资和奖金,而是靠持有股权;第二,杠杆收购不是获得公司股权的唯一方法,股票期权也是选择。”

90年代的首席执行官们通过股票期权获得的收益足以让约翰逊汗颜,贪婪在中产阶级中如同在华尔街一样盛行。就连一度稳健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沾染了这种心态,忘了自己作为审计师的身份,想从中大捞一把。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经试图挽救丑闻缠身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但它最终还是倒闭了。他抱怨道:“他们和那帮投资银行家别无二致。”在2002年年初他进驻事务所的时候,华尔街那些大佬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沃尔克回忆道:“这些审计师觉得,‘活都是我们干的,我们哪一点比他们差?’大家都认为,‘钱多得是,不拿白不拿。’”

这种“野蛮人的胜利”也是本书迄今为止依然有借鉴意义的原因之一。泰科和世通等臭名昭著的首席执行官其实就是当今的“约翰逊”。他们身上都有约翰逊的影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公司人;侵吞公司财产的首席执行官。只不过他们在操作尺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在90年代的牛市和科技泡沫中,他们的回报更加丰厚。即使像博通两位创始人之类的无名小卒在科网如火如荼的时候,通过变卖公司股票,也都各自拿到了8亿美元。与之相比,约翰逊轰动一时的5 300万美元退休金,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门口的野蛮人》在金钱数量上已经被超越,但在戏剧性方面,它依然无出其右。这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在这些商业大亨争夺一家大公司和华尔街统治地位的六周中,整个世界沸腾了。那个时代的精髓在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争夺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加克制的情绪和相互冲突的自负心;事件发展的峰回路转和人物性格的匪夷所思。其他作家在商业史诗写作上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戴维·麦克林蒂克的《大曝光:好莱坞与华尔街的真实故事》是我们创作的榜样,但在搜集原始资料方面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我们亲身采访的银行家中,有的能够大口大口地吃下狗粮,有的在投标的最后一刻拿着标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穿过曼哈顿中城区。我们还认识一个首席执行官,他的宠物狗享受乘坐公司专机的待遇,而他的生活哲学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对他们永远满怀感激。你无论如何也虚构不出这样的事情。 aIzKGnhcOKgyumVxW+9U21KsDnowe4Qv3rzwMQqZ4S+Xliz8fEPrQeJg+TwkiR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