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极光的人

我扫了一眼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凌晨四点零三分。刚才还跟我并肩拍照的日本人此时已经走得一干二净,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茫茫雪野中,再加上我身前立着的三脚架,就像大地上两棵不太挺拔的树,牢牢戳进及膝的深雪中。我一步都不敢乱动——刚刚只把右脚轻轻一挪,想换个稍微舒服一点儿的姿势,一团冰雪就顺着裤管滑进鞋里,积在脚踝处,不一会儿就感觉不到脚的存在了,跟打了麻药似的。

我执迷不悔地要把自己冻成僵尸的目的,只是为了拍摄一组关于极光的照片。本来在阿拉斯加的最初几天也拍到了几张不错的照片,可它们越绚烂我越不满足。因为我看到的极光是流动的,它在流动时还像变色龙一样不停变换着身体的颜色。对于如此丰富复杂的信息量,显然任何一张照片都无法记录和包容。我上网找到一种叫作延时摄影的拍摄方式,就是按照电影成像原理,把一秒分成二十四帧,每一帧塞进去一张以相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再连在一起放映,就成了一部关于极光的微电影(虽然我的相机有摄像功能,但夜晚能见度太低,拍出来的影像漆黑一片)。由于每张照片都需要三十秒到一分钟左右的曝光时间,于是为了拍摄一秒钟动态的光芒,我得在冰天雪地里站足半个小时。可一秒两秒又怎能撑满我贪婪的胃口?我暗下决心不拍到一百张决不罢休,此时只有三种外力能让我停止——电池没电,内存耗尽,或者,天亮了。

今晚的观测条件不错。我的拍摄地点远离市区,也就远离了光污染;正好又是月缺之夜,月亮变成窄瘦的一弯,这就像电影开场前先关了灯;室外温度接近零下30摄氏度,既然是只在极地才会出现的光芒,显然它更喜欢冷。但所有这些都只是极光出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没人知道它会在何时出现在何地,唯一能做的,除了等,就是出门前多穿几件衣服。

和我一起追极光的人来自世界各地。退休的英国化学家凯伦说这是她遗愿清单中的一项;从国内来的四月说她从新闻里知道这两年太阳风暴活动频繁,极光出现频率很高;日本来的米吉姐说她在不久前失去了家人,她相信极光是一座通往天堂的桥,能让她看到亲人过得好不好。至于我自己的动机,则是为了完成这本新书的写作。在你即将看完的这第一章中,我从撒哈拉的日出写到荷兰羊角村的晨光,从伊斯坦布尔的黄昏写到魁北克的夜色。可又有哪种光芒能比极光更罕见、更神秘、更殊胜?所以我要以它压轴!

极光在凌晨两点左右出现,刚开始,星夜的一角像被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从里面冒出无穷无尽的绿色烟雾,随后那烟雾变成头顶的一片森林,如果脚下有一条通往森林的路,我倒是乐意闯进去看个究竟。再后来森林散了形,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轻轻一抚,如同键盘上的琴键一个一个被按下去再一个一个地弹起来。当我被满天寂然涌动的光芒照耀的时候,突然觉得一切荣辱沉浮都抵不上这一瞬间的仰望。在漫长的旅途中,总会有这么一束光,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一边仰望极光的变化,一边勤劳地按着快门。在仰与按这两个动作之外,还有一种动态的行为在头脑的宇宙里左突右蹿——我在思考、琢磨、冥想。在所有这些看不清来路摸不着去向的脑电波轨迹中,我好不容易抓到一条,并极力想要把它理清:在成为职业旅行者之后,我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的核心论点是,把爱好当工作,就一定不再纯粹,也就少了许多原始的乐趣。这个安静的追极光的夜晚,恰是对质疑的响亮回应。其实爱好是个比工作辛苦太多的事情,如果单纯是工作,我不会为了拍极光而在阿拉斯加的冰雪中站着过夜,还熬走了以最抗寒和最有耐力著称的日本人。对我来说,旅行的意义已经从发现自我过渡到分享世界,我就是要把这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分享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听去感受。人活着总要有点信仰,这是任何工作都不能给的。

漫漫长夜,最难抵抗的并不是穿透层层棉衣的寒气,而是当所有光芒顿时收敛,就像这世界根本不存在极光这回事的时候,是否还要继续等待?对我来说,这是比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更难回答的问题。没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否还有加演,虽然我已在心中呼喊了无数遍偶像的名字。

终于,当天空剧场的帷幕被重新掀开,一束微弱的绿光再次渐变成满天光华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几乎被冻僵的嘴角轻轻往上抬了抬。

是的,一切等待都值得。 3zC8CVCYWo6dMc1Z1OVOE187L0+mcO7EJG6/8Ed6tDW2rMfD9Uc+QYOyWBrmOL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