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篇文章在网上传阅甚广,文章的标题很是吸引人,叫做《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是“他们避开人群”,换句话说,内向者更倾向于一个人独处的生活方式,闲谈群聊和社交活动对他们来说,往往是一种致命的内在能量的消耗。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内向的人,要竭尽全力避免和人打交道呢?其实未必。一个不与他人来往的内向者,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对话中,将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而过于敏感,又常常是不幸的开始。
多数情况下,越是内向的人,其抗压能力也越差,经不起一丁点儿打击。很多时候,旁人一句无意的话,或是一个无心的表情,都能让内向的人揣摩良久,完全印证了那句古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们都曾有过孩提时代,不知道内向的人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每当父母要送我们去上学时,我们总是百般抵触,最后在父母的追问下,才不得已说出那句心酸的理由:“我不想去上学,我觉得每个人都不喜欢我。”其实,并非老师和同学讨厌我们,而是我们太过敏感,别人只不过做了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我们却急切地对号入座,进而产生一种“被厌恶”的错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离群索居,对人际关系的恐惧日渐攀升,生怕自己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惹得别人不开心。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将朋友、同事、上司的言行举止和情感流露与我们自身联系起来,从而在内心得出和自己有关的结论,比如,“他说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在针对我?”“她这么做,肯定是对我有意见。”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敏感多疑,越来越抑郁寡欢。不仅如此,我们身边的人也会因此备受困扰,说话行事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我们产生误会。
到最后,我们身边的朋友会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我们也将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孤家寡人”,坐拥一整片寸草不生的落寞荒原。
首先,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职场前途。除去少部分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外,大多数工作总是免不了寻常的人际来往,而内向者在其敏感多疑的性格支配下,往往执着于自己的主观臆测,无法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进行客观的判断,长此以往,其人际关系必定危机四伏,其职场前途也必定荆棘丛生。
其次,这还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Elaine Aron的研究表明,内向者的耳朵会对噪声敏感,眼睛会对光线敏感,舌头会对味道敏感,其情绪更是容易起伏波动。也就是说,内向者只要受到一点点刺激,敏感的他们就会变得紧张、焦虑和闷闷不乐。历史上曾有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听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失为一个绝佳的例子。
曹雪芹的《红楼梦》曾将林黛玉塑造为一个敏感多情的美人儿,可她最终的命运又何其悲惨,在世时就拖着一副抑郁寡欢的羸弱娇躯,临死前的一句:“宝玉,我恨……”更是道尽了所有内向者内心的无尽悲凉。反观豁达迟钝的薛宝钗,她就没有林黛玉那样的细腻心肠,虽然她也不是一个特别活泼外向的人,但她不像林黛玉那样内向敏感,爱使小性子,爱钻牛角尖,上至贾府的最高首脑史太君,下至贾府的众多奴才,哪一个不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她、亲近她、佩服她?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病中的林黛玉听到外面有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其实,人家老婆子不过是在骂自己的外孙女,可敏感的林黛玉却疑心对方是在指桑骂槐,怪她不该住在这里,于是伤心得哭晕过去,又添一重心病。
也正是因为林黛玉内向敏感的性格,史太君才会不愿意将她许给宝玉做媳妇,在史太君的眼里,一个太过心细的人,身子也往往不大结实,谁又希望自己的宝贝孙子娶一个寿短福薄的姑娘呢?哪怕这个姑娘还是自己的亲外孙女儿。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机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机遇。”如果我们不想因敏感的性格遭遇各种不幸,那我们就必须从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的这句经典名言中汲取养分,不再让自己堕入内向的深渊。
当我们察觉到内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敏感,而敏感又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时,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小建议让自己“破茧重生”。
1. 走出封闭的世界,常和支持你、赞美你、喜爱你的人接触,一起聊天玩乐,分享彼此有趣的见闻。
2. 少讨伐自己,多发现自己的优点,时常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给自己加油打气,例如,“我表现得非常好”“每个人都很喜欢我”等。
3. 学会管理负面情绪,懂得借用娱乐手段放松心情,如唱歌、跳舞、打游戏、运动等。
既然敏感是内向的代言词,而敏感又会让我们变得很不幸,那对症下药,从内向的死胡同里跳出来就显得迫在眉睫了。相信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心中一切关于社交的恐惧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心态会日趋平和达观,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将永远脱离敏感笼罩下的阴影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