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允许自己犯点错,别太苛求

在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签约,他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梅菲斯特,而梅菲斯特则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将彻底归梅菲斯特所有。

这其实都源自魔鬼梅菲斯特和天主打的一个赌,以下是两者的对话:

梅菲斯特傲慢地说道:“您赌点什么?您肯定会输掉,如果您允许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

天主回答道:“只要他活在人世间,你要试一试我不阻拦。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天主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类不要再努力了,而是说,人类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或是犯了错误而停止自己的努力。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只要是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这几乎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可敏感的人,却始终不愿意活在这样的事实之中,他们如履薄冰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踩进去了错误的大坑,为此,他们的座右铭通常是:苛于待己,严于待人。

一个害怕犯错误的人,往往接受不了自己身上的瑕疵。打个比方,如果有一天他们脸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巨大的痘痘,那他们这一天都别想过得舒坦,有镜子的人,会时不时地拿起镜子看一看,摸一摸,没有镜子的人,则退而求其次地把手机当做镜子照。就算不照镜子,他们的手也不会闲着,总是不自觉地去抚摸脸上的那颗大痘痘,仿佛这样能让他们的脸蛋立刻变得光滑。

试问,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总是被这些小事困扰,最后弄得自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那他的工作效率还能高吗?同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害怕在工作或是生活中犯错误,那他的这份苛求之心绝对不能给他带来片刻的舒适和快乐。

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犯错误也是人之常情。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在犯错误之后,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问题,然后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所有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的,我们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正因为犯错,我们才深刻领悟到什么是对。

就拿很多人都爱喝的可口可乐来说吧,有多少人知道可口可乐其实是在一个错误中诞生出来的经典饮料呢?

1886年,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一位名叫约翰·潘博顿的药剂师,有一天在自家的院子里调制出一锅能提神解疲、减轻头痛和镇静人心的饮料。当时,潘博顿将这锅液体带到药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纳伯往这锅液体里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再添加些许冰块。

加完这些佐料后,两个人都忍不住尝了一口,嗨,你别说,这味道还不错。

正当潘博顿要倒第二杯的时候,助理魏纳伯不小心加错了水,他加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此时,潘波顿非但没有因为这事儿生助理的气,还满腹兴致地拉着他一起再次品尝了一下这锅液体,没想到,相较于前者,他们俩更喜欢这个味道。

最后,他们决定不将这锅液体命名为“头痛药”,而是把它当做一般解渴的饮料来卖。因为这锅液体里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于是,他们就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

而就在当年,可口可乐平均每天都要卖出9瓶。而现如今,全世界有155个国家的顾客,平均每天就要喝掉393000000瓶可口可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有时候错误还能在阴差阳错下成就一番天大的美事。谁又能想到,药剂师潘波顿当时准备研发的治疗头痛的药水,能在转瞬间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呢?

敏感的人大多有着前怕狼后怕虎的不安情绪,不管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举棋不定。他们以为这样做是很保险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殊不知,在如此苛求自己的过程中,焦虑和紧张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希望像落水狗一样,稍微晃动身体就能抖掉身上的水珠,可最后水珠没抖掉,反而溅到了自己的眼睛。

反观那些不惧犯错的人,他们时刻都能保持住一种斗志高昂、精力充沛、果敢自信的精神状态,即便在某个地方绊倒了,他们也能很快地爬起来,完全没有因为错误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众所周知,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著称,他们生产的产品基本不会出现什么质量问题。只要是德国制造的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几乎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德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不相信人。

在德国人的观念里,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如果人的因素掺和的越多,最终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德国人一直致力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是机器能代劳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任何人都休想插手其中。

了解到这些后,相信敏感的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不会再那么苛求自己,一定会允许自己犯点错。哲人曾说:“苦难是上帝化了妆的幸福。”错误又何尝不是呢?每一个错误里都包裹着一只振翅欲飞的美丽蝴蝶,只要我们多一些勇敢,多一些释怀,就能随着蝴蝶翩然起舞。 ZzEeCMjVwSSaXrhxU06H7wWjXwbD6lAZ6Bnxbiz2lkBKXT0iQUnULtZVmLIukG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