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小传

詹姆斯·斯蒂芬斯(James Stephens)(?—1950年12月26日)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和诗人。作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小说、诗歌、选集、杂集、通讯文、文学评论等,代表作主要有《金坛子》《半神》《迪尔德丽》《爱尔兰神话故事》《国王和月亮》等。当中许多作品以全新的方式讲述了爱尔兰的神话故事,幽默感十足,同时不乏抒情。他的几部原创小说也是从爱尔兰的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金坛子》更是经久不衰,不断为后人传颂。他的作品极大限度地保留了爱尔兰的文化特色,向读者传达了爱尔兰的风俗习惯,记录了爱尔兰一个伟大的转折,至今我们仍能在都柏林市中心的作家博物馆里找到他的作品。

不过人们不清楚这位伟大作家的出生年份,连他自己也不记得。据说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则改嫁他人。由于他的母亲曾在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科林斯的家里干活,科林斯后来收养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与另外两个被收养的孩子一同被送往米斯郡新教技术学校(是当地的一家孤儿院)。斯蒂芬斯的身高仅有160多厘米,由于身材矮小,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提姆”。在校期间,他和其他两个被收养的兄弟托马斯和理查德赢得了好几项田径比赛的冠军。斯蒂芬斯自小就有英雄情结,痴迷科林斯家族英勇的部队故事,要不是因为体型的原因,他肯定会当一名战士。同时他还自学了速记法,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的速记员。工作期间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他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并开始创作诗歌和小说。虽然他从未接受过正式的文学教育,但他的作品中均体现出天赋和出色的文学能力。著名爱尔兰诗人乔治·威廉·拉塞尔(George William Russell)阅读过他的诗歌手稿后,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赏。斯蒂芬斯于1905年出版了最早期的故事,不到两年就被世人称为“爱尔兰天才”。在拉塞尔的帮助和鼓励下,斯蒂芬斯于190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起义》,这部作品与他后期关于1916年都柏林起义的回忆录同名。1911年,他在《爱尔兰文学评论》上推出首部小说《女佣的女儿》,为他在当时人才辈出的爱尔兰文学界赢得一席之地。《金坛子》的出版则为他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成功。这部当代奇幻小说描述了两位哲学家、小妖精和爱尔兰诸神之间的神奇故事,被认为是微型小说的经典之作,并赢得了1912年的波利尼亚克奖。随后斯蒂芬斯推出另外一部奇幻小说《半神》,原本他打算出版五卷爱尔兰神话故事,但最后只完成了两卷,取名为《半神》。这部作品讲述了三位天使降临人间,去陪伴一名魅力十足的爱尔兰流浪汉,获得了金奖。从那时起,斯蒂芬斯的创作基本上建立在耳熟能详的爱尔兰传奇故事之上。

斯蒂芬斯婚后育有两子,其家庭生活并未被外人所熟知。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保护爱尔兰的文化、艺术、语言和文学。作为爱尔兰艺术方面的权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都柏林博物馆的副馆长。斯蒂芬斯长期奔波于巴黎、伦敦和都柏林。1912年,斯蒂芬斯接受托马斯·柏德金(Thomas Bodkin)的建议,前往巴黎,直至1915年才回国。18世纪30年代,他认识了爱尔兰伟大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乔伊斯误以为斯蒂芬斯与自己同年同月生,他当时正忙于完成《芬尼根守灵夜》,担心自己能力有限,于是希望斯蒂芬斯能助他一臂之力,提议两人为此书的共同作者,署名为“JJ&S”(跟当时在爱尔兰本土流行的威士忌名称相同)。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实施,乔伊斯最终凭一己之力顺利完成了这部作品。1922年,斯蒂芬斯移居伦敦,成功转型为一名英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员,其节目得到了公众的好评。1937至1950年间,他录制了超过70期谈话节目。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仍然坚持录制节目,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直至去世前,他仍在录制节目。1947年他被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授予文学荣誉博士。

斯蒂芬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非《都柏林的暴动》莫属。这是一部杂集,于1916年出版,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在1916年复活节起义期间的所见所闻,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讲述了这场起义在都柏林甚至整个爱尔兰的历史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有多位好友都在这场起义中牺牲。他的好友托马斯·麦克多纳(Thomas MacDonagh)也在这场起义中被处决了。

1916年4月24日的复活节,在都柏林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是自1798年爱尔兰起义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起义,后来被世人称为“复活节起义”。当时的欧洲深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硝烟四起,英军忙于与法国在战争前线周旋,无暇顾及偏居一隅的爱尔兰。这为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复活节清晨,爱尔兰共和兄弟会(IRB)帕特里克·皮尔斯(Patrick Pierce)和市民军首领康诺利(Conolly)带领1000多名志愿军揭竿而起,迅速占领了都柏林市中心的各个主要机构,邮政总局被作为志愿军的指挥部。皮尔斯在最繁华的街道萨克维尔街上高声朗读了著名的《复活节宣言》。

“在上帝与缔造了古老民族独立传统的诸位先烈之名义下,爱尔兰,以吾等之口,号召她的儿女们集合到她的旗帜之下,为她争取自由!”

选自《复活节宣言》

志愿军都是一群来自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青年,他们怀抱着革命的理想,渴望寻求爱尔兰的自由和独立。英国派遣了2万名英军前往都柏林,迅速包围了市中心,并对起义军所占领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炮轰。由于志愿军缺乏战略意识和重型武器装备,仅仅6天,这场起义就遭到了政府军的镇压,宣告失败。帕特里克·皮尔斯及其他12名起义领袖随后便被送上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处以极刑。

虽然这场起义从军事角度而言是失败的,但它促进了国内民众爱国主义意识的苏醒,是爱尔兰独立的里程碑。起义初期,国内民众态度暧昧,并未对起义表示明确的态度。然而经过短短6天的枪林弹雨,民众逐渐意识到爱尔兰独立的重要性。

这场起义也唤醒了斯蒂芬斯内心的爱国主义,这份情感让他与其寄养的家庭渐行渐远,双方分歧越来越大。20世纪初期,斯蒂芬斯的政治倾向偏向于社会主义,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保护爱尔兰语,他自己能流利使用爱尔兰语。然而自1912年起,他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爱尔兰共和党人。当时与他相交甚密的是托马斯·麦克多纳(Thomas MacDonagh)。麦克多纳曾是《爱尔兰文学评论》的编辑,掌管着爱尔兰剧院,同时也是圣·恩达学校的副校长,后来成为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麦克多纳也难逃一死。斯蒂芬斯眼看着多位起义领袖(包括他多名好友在内)被枪决,就好比眼看着“血从门缝底下不断往外涌”。

主要作品:

——Insurrections 《起义》(1909)

——The Crock of Gold《金坛子》(1913)

——The Marriage of Julia Elizabeth《茱莉亚·伊丽莎白的婚礼》(1913)

——The Insurrection in Dublin 《都柏林的暴动》(1916)

——Irish Fairy Tales《爱尔兰神话故事》(1920)

——Deirdre《迪尔德丽》(1923)

——In the Land of Youth 《青春之地》(1924)

——Kings and the Moon《国王和月亮》(1938)

熊秀莹整理 HRxAiZj47DGPsIP+SRrJHYwfaWZvP6wuGVjKHY+uFRyfMddbIFJ5HEMvf3URf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