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问题和肝有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眼睛需要肝所藏阴血的滋养。肝藏血,人入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第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中进行了相关阐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其中眼睛是肝窍,需要来源于肝中精气滋养,若是肝精不足,自然眼睛就会有不适。第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
眼睛和肝有密切关系,所以眼睛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从肝着手,一到夜晚看不清自然也是如此。
一到夜晚看不清,现代医学称为夜盲,古代叫雀目。之所以有雀目之名是因为鸟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了,停止飞翔,入巢而歇。雀目初期,会有痒或干涩的症状,后来眼睛会间歇性视物不清,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到晚上看不清,甚至还会失明。
视物不清与肝虚火热有关,所以还会兼有眩晕、头疼等症状。对于雀目的成因,宋元年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有这样的一番总结:
雀目虽轻不可欺,小儿患者作疳翳。
大人肝脏虚劳事,更被风来助本基。
花发眼前随自见,不忧后患即无知。
年深自必亡双目,欲观三光后世稀。
从《秘传眼科龙木论》中的总结中可以找到雀目的原因。对于小孩子来说,病因在于疳积,也就是食滞、食积。
小孩子本身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而成人的不当喂养方式导致食物积滞,更是加重了脾胃负担,导致脾胃受损,脾胃之气虚,消化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化生不足。另外,恣食肥甘、瓜果生冷之物,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也是主要原因。小孩子食积会导致身热体瘦、面色萎黄,当然也有疳翳,主要症状为:目珠红赤、迎风流泪、痛涩难睁、眼有白膜及其夜间视物不清。热气内耗,肌肉外消则瘦;湿热沿肝经而上,到达双目,出现疳翳病。
对于疳病的治疗策略,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幼科》中有所阐述:肝疳,当补肝,地黄丸主之。心疳,当补心,安神丸主之。脾疳,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肾疳,当补肾,地黄丸主之。筋疳,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对于小儿来说,疳病的症结在于脾胃,所以从脾胃论治。治疗脾胃疳病可用益黄散。
【益黄散】陈皮(去白)30克,丁香6克,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上药为末,入砂锅,水煎,服用。
对于成人来说,也要注意饮食,否则也会引发诸多的不适。老年人脾胃虚弱,饮食不当也会有损健康。食能养人,也可伤人,尤其是小孩子的喂养,父母要有所注意。为了防止孩子出现积食,平素可经常用掌根摩腹,动作要轻柔。也可以捏脊,此种方法也是小儿保健常用的方法。
【捏脊】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沿脊柱两旁,夹持肌肤,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每次可重复3~5遍。给小孩子捏脊,力量要适中,要经常坚持。
雀目总是与脾胃有一定干系的。对于成人来说,体有湿热,脾胃气虚,肝劳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何为肝劳呢?中医古籍解释说因虚成病,也有劳伤之名。也有人直接阐述为精气血之伤。所谓的肝劳也就是肝精气血之伤。明代秦景明所撰写的《症因脉治》中进一步阐述了肝劳的成因:谋虑不决,或恐或怒,肝气怫郁,木火刑金,肺气有伤,而肝虚劳。可见,情绪不舒是肝劳的主要诱因。肝虚劳,肝气有损,肝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出现雀目。
对于肝气血虚导致的雀目,平时可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蜂蜜、枸杞子等均可。另外,身体里面湿热重,肝火大,也可导致雀目。这种情况下,不妨将猪肝和苍术利用起来,可以试试下面的两个食疗方。
苍术是野生中药材,对于其功效,元代医家朱震亨说过这样一番话:“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开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从朱震亨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苍术能除各种邪气,为此肝火大、眼睛不适也可以用苍术来调理。苍术虽然能除各种邪气,但阴血不足者不宜,为此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等均不适合用苍术。
倘若有阴虚症状,兼有眼睛不适者不妨试试下面的两个方法。
【热茶熏眼】将茶泡开2分钟后,用上升的热气熏蒸眼睛(不能睁眼),直到热气消失。
【鱼胆方】治雀目及热毒痛。以鲤鱼胆及脑髓敷眼睛。此方出自《肘后方》,为东晋葛洪著。
不可不用的小偏方
治遇夜目不能视。蚌粉三钱为末;雄猪肝一叶,竹刀劈开,纳蚌粉于中,用麻棉扎。第2日米泔煮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