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转型闯关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改革闯关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翻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不禁对改革者们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改革是什么?其根本是利益调整。利益调整,就会触动利益集团的奶酪,就会遇到阻力。历史上改革受阻甚至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改革要想成功,就要下决心冲破阻力,在关键的时点上闯关。关于闯关,逻辑上的论证通常会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促成改革很大程度上要靠领导者闯关的魄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曾经历过两次重大改革闯关。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物价闯关。1984~1988年,中国曾实行了4年的“价格双轨制”,同一商品被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前者按照规定的计划价格出售,后者则按照自由的市场价格出售。由于市场价格通常远高于计划价格,于是产生了靠倒卖计划内商品赚取差价的“倒爷”。到1988年时,这种寻租行为已经非常严重,国务院价格监督检查组形容为“无法无天”。

当时,对形势的判断存在分歧。一方面是因为来自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物价放开之后的失控风险。在这个重要关口,邓小平发表的“闯关论”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要求全党发挥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而且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

在邓小平的力推之下,1988年3月,物价闯关正式拉开序幕,主要内容是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让市场决定价格的变化。但是,价格放开之后,市场也丧失了理性。物价上涨的强烈预期很快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潮。根据当时的报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很快,物价全面失控。中央迫于压力于1988年9月正式宣布调整思路,工作重点转向“治理整顿”。直到1992年之后,价格才基本全面放开。

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改革闯关。90年代初,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货币信贷急剧扩张,M1(狭义货币)增速从1989年底的-1%一路飙升到1993年中的39%,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过热,年通胀率一度高达12.6%。为了缓解经济过热与经济结构失衡的两大矛盾,中央推进结构性改革,调整利益格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顶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朱镕基亲自兼任央行行长,大力清理三角债,整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史无前例地关停了广国投和海发行等金融机构,开创了金融机构破产的先例,避免了国家兜底的道德风险。

其次是顶着国企内部的巨大压力,推进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完善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精简国企人员编制。朱镕基曾强硬表态:“国企只要留1/3的人就够了。”

再次是顶着地方政府的压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分税制改革将财税大权集中到中央,缓解了中央的财政紧张局面,理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税关系,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中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

最后是顶着企业、机关员工的反对声音,推进住房体制改革。由原来的行政手段、福利性质、实物分配制度,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分配制度。职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通过向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满足住房需求。

这次改革闯关,不仅摆脱了90年代初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而且还成功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

第三次是当下正在做的转型闯关。目前观察,中央国务院所做的去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会在中国经济史上成为第三次闯关。这次闯关的核心还是利益调整引导资源流向,资源流向引导经济转型。中央所下的这盘大棋,似乎已经初露端倪,至少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利益调整已经开始。

(1)金融上去杠杆。2013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钱荒”。6月20日,作为短期流动性风向标的SHIBOR隔夜拆借利率首次突破10%,达到创纪录的13.4%,盘中一度高达30%,7天回购利率也攀升至历史新高11.2%。这种情况的发生,既有季节性因素,新增外汇占款下降因素,也有银监会8号文、外管局20号文的监管因素。从根本上说,这是央行落实中央国务院控风险思路的具体体现。以往市场资金价格飙升时,央行通常会进行逆向对冲,这次央行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放水,反而在6月18日和20日连续发行20亿元央票回笼流动性,整周仅投放280亿元。

面对利率飙升、股市暴跌,央行随后发文稳定市场情绪,但同时要求(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次风险警示起到了作用,银行激进表外业务会有所收敛,我猜测管理层甚至做好了中小金融机构破产的心理准备。金融上去杠杆,地方债务的无度扩张才能被遏制,才不至于发生大的金融风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金融支持实体,金融让利实体,才能推动转型。

(2)经济上去产能。产能过剩既有长期的体制原因,也有短期的政策原因。所谓体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国企存在,非市场化行为导致无法去产能;二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等因素的考虑,行政干预属地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往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大多是通过增量吸收的办法解决,即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消化产能甚至继续扩大产能。所谓政策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刺激方案导致的严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市场就无法出清,经济结构就无法调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版就无法实现。

(3)简政放权。新一届政府做出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1/3以上。然而,从事无巨细一手抓,到简政放权交由市场,必然触动利益集团,犹如在刀尖上行走,要大胆更需要智慧。中央国务院推动审批权下放,调整宏观管理思路,容忍经济下行倒逼结构调整,不搞政府性投资刺激,改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触及到了改革的核心。简政放权,短期可以稳增长,长期可以调结构。改革会形成预期,塑造经济内生动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4)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核心是财税关系的调整。一是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新任财政部部长指出,未来改革的方向可能是提高中央事权,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中央支出,由中央财政着重解决全局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财政主要管理地区性的、信息不对称较强的事务。二是土地财政的改革。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和贡献,规避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改变土地开发模式,避免强制拆迁。三是重新定位国有经济,改革国有企业,解决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在收益分配上长期存在的矛盾,并允许地方政府探索国有资产收益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事实上,闯关从新领导集体上任之初就已经开始。首先,顶住经济连续下台阶的压力,坚持不搞刺激,以控制政府债务的过度扩张;其次,顶住出口数据恶化的压力,坚决打击虚假贸易套利,以促进资本向实业渗透;最后,顶住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坚决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坚持不盲目放货币,以防止金融风险积累发酵。

如果上述观察成立,那么我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抱有信心。短期内,闯关必然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痛苦的。闯关还会涉及更多深层次的制度性变革,如土地制度、汇率制度乃至行政体制。这次闯关能否成功,还需要观察。还是那句话,既然是闯关,要想成功,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本文原载于《商业周刊》) 1Os0cI8LI2qKmWHGdN0Ei1CMxeSqQ8HgfdYHMjL2mdByg0xUyv+rPKvJ+sRZHJ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