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其中二十五章是孔子的语录,一章是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本篇各章内容多与礼、乐有关,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礼乐思想。3.1、3.2、3.6、3.22章反对鲁国、齐国大夫僭用国君之礼。3.3-3.4章论及礼的本质是仁德,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礼仪乐律、铺张奢侈的形式。3.5章陈述当时各国君主名存实亡的状况。3.8章讲礼文与美质的关系。3.7、3.16章谈射礼,3.10-3.13、3.17、3.21章谈祭礼。3.9章讲到夏商两代的古礼已失传,3.14章讲周礼煌煌可观。3.15章讲入太庙之礼,3.18-3.19章讲事君尽礼。3.20章讲音乐表达感情应当适度,3.23章讲演奏音乐的程序,3.25章评论音乐。
孔子谓季氏
: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行乐舞队伍在庭院中表演,如果这种僭礼的事情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容忍的呢?”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结束时演奏天子之歌《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主祭’,这歌辞哪一句适用于三家祭祖的厅堂呢?”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
没有了仁爱,礼乐有什么意义?基督教义,没有了仁爱,动听的语言不外是“鸣的锣、响的钹”,壮观的架势是涂了白垩的坟墓,比喻生动深刻。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
,宁戚。』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说,与其铺张,宁可悲伤。”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
孔子说:“就连夷狄之国都有君主,不像中原各国,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种僭越的行为发生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然认为泰山还不如林放懂得礼,会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夺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不过在射箭的时候,要作揖辞让后才登上台阶,下台阶后又共同饮酒,这种竞赛活动不失君子风范。”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产生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籍和贤才不够用的缘故,如果够用,那么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子曰:
『禘
,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向孔子询问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了解天下事来说,就像把它们展现在这里一样清楚吧!”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的时候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就好像不曾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
: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
」何谓也?』
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的神,不如献媚于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了。”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多么丰富而有文采呀!我赞同周代的制度。”
孔子常常比较三代的文化、制度优劣,认为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周人礼乐文化灿烂丰富,所以他虽身为殷人之后,却主张从周。
子入太庙
,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节啊。”
子曰:
『射不主皮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礼的比赛不只重视射中箭靶子的中心,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并不是同一级别的,这是古老的规则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免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作牺牲的一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可惜那羊,我舍不得那礼。”
子曰: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侍奉君主尽到礼数,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呢。”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主。”
孔子推崇“君君臣臣”的秩序,也认为君、臣应各守其分,《荀子•臣道》篇引“传曰:从道不从君”,《子道》篇更说“从义不从父”,儒家忠孝,本非愚忠愚孝。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
这八个字成为典型的儒家文艺标准:温和、节制。与夫子提倡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仍是一以贯之。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所用木质的问题。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栗害怕。”孔子听到后,说:“完成的事情不再劝说了,终了的事情不再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了。”
鉴往,但更重要的是知来、追来。所以,孔子赞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反映出他一贯重实际、向前看的风格。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道:“管仲有约束吗?”孔子说:“管仲有权收取市租,做官的人不应该兼职,怎么算得上有约束呢?”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殿门前立了一个照壁,管仲也立了照壁。国君设宴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设有用于献酬后回放酒杯的台子,管仲也有这种台子。管仲如果算是知礼的,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
,曰: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
,皦如也
,绎如也
,以成。』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奥妙,说道:“音乐,那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繁盛热烈;展开以后,纯一和谐,皦然清晰,绎绎不绝,然后终结。”
仪封人请见
,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仪地的边界守官请求拜见孔子,说道:“所有到过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拜见的。”孔子的随从弟子让他拜见了孔子。他见后出来说:“诸位为什么要为失掉事业的努力目标而忧虑呢?天下无道的状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上天将要起用先生,借他来澄清政治,号令百姓。”
木之铎,是警醒和聚集世人听教的铜铃。以夫子为木铎,可见时人对其的尊重和期许。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应有自己的尊严和自我期许。
子谓《韶》
: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价《韶》乐,说:“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尽善尽美”,语出孔子对《韶》乐的赞美。艺术价值,归宗于道德主题,是儒家的一贯立场。
子曰:
『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上位而不宽厚,行礼时不严肃,吊丧时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