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已经觉醒的人,把这个世界看成圣境,将所有生起的事物都视为智慧的能量。”——香海禅心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佛教的思想一直就是智慧的象征。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叫般若学。般若是什么?是智慧,而且不是一般的世间智慧,是出世间的超级智慧。

禅宗特别注重实践,就是要把佛学思想,落实在我们的行动当中,从心灵深处延展到外在去展现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感悟,不断地自我觉察,像照镜子一样不断地反观自己。

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陀”。因为我们“迷”就看不清事物,无法了解自己,没有辨析的智慧,导致错误的认知,并由此造成很多迷惑和烦恼。所以佛陀教导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深观自己内在烦恼起灭的根源,更透彻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当所有现象被层层剥析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认识人生、认识宇宙。

有温暖 给温暖

有清凉 给清凉

别墅有了,爱情却没了

智慧的具体体现是:高远的眼界及开阔的心量。眼界高远决定见识及思维的长远,心量开阔对人间事物才有深刻的觉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放下不等于放弃,不是让我们消极逃避世间,而是让我们把内心对事物的那份执着,那一种想要满足欲望的贪婪之心看淡看轻。

如果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金钱、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对这些生灭无常、短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能看透其本质,就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心就会被这些枷锁紧紧束缚,无法放开手脚、开阔心胸去展现圆满理想的人生境界。

所以佛教讲的放下绝对不消极,而是打开自我心量,从而放下无谓的执着,然后以更大的智慧去实现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烦恼,我们的内心才能快乐;只有放下执着,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幸福圆满。

公司给我们的压力,团队给我们的压力,家庭给我们的压力,朋友的期盼给我们压力,这些压力重重无尽地压着你。人焦灼,事情就很难圆满。就像一个体育健儿,如果他时刻想着金牌,我想他在比赛的过程当中腿都会发抖,金牌也他擦肩而过。

放下就是要我们以更从容开阔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轻装上阵。不要把目标看得太重,而要感受过程的美丽。当我们把每一步走好,人生的这一期生命就会喜乐、轻安、幸福。

为什么佛教讲真正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给别人时,没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这就是要我们淡化乃至放下所有的执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凡脱俗、潇洒自在。所以布施,就是学习放下。把东西送了就送了,不会再去想着要得到什么回报。如果有这样和那样的期待,那你的布施越多,身上的包袱就会背得越大。

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讲到一个思想,他说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生意做得多大,不在于你的一生赚多少钱,而是要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影响并延续到你下一期生命的质量和高度。

六祖慧能大师,虽然不识文字,仅仅凭别人给他念一遍《金刚经》,他就可以从头到尾讲出来,并且跟佛陀所说一毫不差。这样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今世学了一点你就能拥有的。如果没有前世积累的善根,就没有今世这样的结果;如果今世还不努力培植善种,那来世还会茫然。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这也是为来生学的。

我们在这一期生命中做任何事情,真正的目的就是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提升灵魂的高度。当我们能把生命中的执着和牵挂看淡放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天活着都是快乐的,每天都活在喜悦和轻安的状态里面。

有个美国人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这份工作又能养活自己,那这就是最理想的。

很多人抱怨,这份工作不喜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父母也不理解。我就讲:如果你的出生不能改变,你的父母不能改变,你的先生不能改变,你的儿子不能改变,怎么办呢?接受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尊重和包容。如果能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敌对的心慢慢地会变得柔和,抵触的情绪慢慢会转变成接纳,生活中你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道德快乐。

如果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在你内心深处去提醒自己,未来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理想中所设定的那一种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观念的改变。

我经常跟大家讲,原始人的生活简单到只有三件事情:冬天冷了,找一张兽皮围住自己抵御寒冷;肚子饿了找一个果实填饱肚子;下雨、太阳猛烈以及晚上,找一个山洞躲在那里。现在的人,人心膨胀,有无限的欲望,每天都为着别人标榜的生活标准和所谓的价值观而奔波苦求。但当他们耗尽心血,才发现自己一直不快乐、不健康、不成功地生活着。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落寞的老渔妇,想要别墅,现在别墅有了,爱情却没了。得到什么,常常是以更多的失去作为代价的。

常言道“知足常乐”,要想常乐,首先必须知足。人际关系无法和谐融洽,就是因为永远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我的看法、做法、想法都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学佛,就是学会放下,就是打开宽度、提升高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生命。

成佛的条件:四弘誓愿

“慈悲的锻炼,本来就是由近而远,从小而大,从浅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广。”——圣严法师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

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才能度己及人。佛教的思想包含两个方面,“智慧”和“慈悲”。慈悲要以智慧为指导,智慧要用慈悲去贯彻。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慈就是予众生快乐,悲就是救拔众生的痛苦。菩萨已全然远离人间烦恼,但为救众生脱离苦海,以众生之苦为己苦,以众生之苦替代己之乐。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乐我也以之为乐,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我们以同体的精神跟别人相处,人际关系就会因为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而得到升华。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人生价值,跟这个世间的一切等同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发现心量像虚空一样广阔。

只问付出,不问回报,所有的梦想都能圆满。你想想看,对于任何事,我们全身心地去把整个过程做得尽善尽美的时候,后面的结果肯定超出你原来的期待。

所以我们要培养悲悯之心,以同体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包括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和家人,对每一个人都能用感同身受的心态去接纳,这就是慈悲。

实际上,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以一个方向作为终极目标的,那就是圆满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誓愿,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慈悲、智慧的佛心。每一个人皈依后,都要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伸出悲悯之手,我们有责任度他们到彼岸。对每一个人,都应以感恩之心、喜悦之心去面对,不要有憎恨、敌对、愤怒之心,回报他们以爱,度他们到安乐的解脱之地。

〈烦恼无尽誓愿断〉

把我们心中所有的黑暗、憎恨、傲慢、烦恼统统清除。就像一棵树里面生了虫子,这些虫子不断啃啮,那不管这棵大树有多么茁壮,终有一天会枯死。修行就是把自家菩提树中的虫子找出来,把心中的黑暗、烦恼、执着找出来,让它们远离我们清净的本性,这样我们的菩提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乃厚,其泽也长”(《菜根谭》)

冬天万物萧条。只有在夏天,蚊子有了,鸟兽也有了,万物才蓬勃生长。所以,当我们对别人有包容、温暖、爱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跟他们走在一起。如果我们冷漠、消极、悲观,人们就会慢慢离我们远去。

培养慈悲之心,慈悲就是宽容,慈悲就是接纳。当我们把这种品质培养起来,并不断地扩展为行为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很多利益众生的心愿都能成就。可见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

〈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习一切解脱法门。要跟老师学习,跟书本学习,跟长辈学习,还要跟万事万物学习,因为万法都是善知识的显现。

譬如当看到冬雪中的枯树悄悄绽开新芽时,诗人就会说: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最艰难的时候,跨过去就是柳暗花明的境地。说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是最后的一半。这证明越接近成功,剩下的路需要更大的毅力去坚持,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胜利。

大家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静心,好好思考要做的事情。如果每天都有这么一点时间留给自己,你就能坦然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心中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事业是船,德行是水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尤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妙法莲华经》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很多人总是认为修行跟他们生活搭不上边,以为修行只不过是隐士躲到深山里面去做什么。实际上要活得快乐幸福,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行。想事业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为所有造成我们不能拥有理想生活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实现幸福、理想生活的正确道路。

所有的困扰,都是因为我们自身负面思想的牵绊。我们要不断地从负面切换到正面,从黑暗切换到光明,从无明当中解脱出来。

修行就是自我更新、自我对照的过程。每天用镜子照一照自己:我今天讲的话、做的事情、思考的内容、为人处事等等,有没有夹杂自私的污垢呢?如果你时刻具有菩提心,内心充满对众生、对家人的悲悯、开阔和大度,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但是我们往往被欲望、烦恼和种种习气所捆绑,不能释然。事情顺你的心,你就快乐;不顺你的心,你就产生逆反、敌对、排斥的心理,当你生起这种情绪的时候,要懂得赶紧刹住。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寿无量是一种祝福,光代表光明、智慧,念阿弥陀佛就是要用光明、智慧来涤荡自心,用健康积极的理念去面对世界,让你寿无量、光明智慧无量、健康积极无量。

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里面讲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活着的过程,即人在这个世间如何去展现自己人格品质。如果用这样的观念处事,你会发现以后的工作,哪怕是不如意的工作,你都能全身心地接纳它,而不会抱着排斥、敌对和逆反的心理。因为每一件让你困扰的事情,都可以是你人生成长的最好契机。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水火当中炼烤过来的人,对此你们应该很有感触。只有逆境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当我们所碰到的都是顺境时,你就会觉得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意义。

有很多人讲,你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这个寺院又是何苦呢,你不觉得累吗?我说,如果人家拨十个亿,让我一下子在两年之内把寺院建起来,可能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如果每一分钱都是绞尽脑汁去得来的时候,你就对每一分钱都会珍惜,对每一块石头都会有感情。实际上人活着就是体验生命的过程,用快乐的心去接纳这个过程,你就发现每天活着都很快乐。

不要认为自己有缺点便轻视自己,大家共同来到这世间,都是基于相同的业报,所以这个世界叫共业世间。一般来讲,每个人都长着一个鼻子、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两条腿、两只手。你们有没有长三条腿,两个脑袋,四只眼睛?没有吧,这就是共业,而且人的基本需求都一样,概括起来就是财色名食睡。如果我们觉得某个人特别贪名就看不起他,其实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如何用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就是用慈悲心。一个企业做得越大、影响越广,领导人的德行就越显得重要。企业讲软实力建设,实际上就是把这样一种精神不断地从上而下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和客户中,这样才会让企业这艘大船永远在风平浪静中往前行驶。船越大,水就要越深,不然就会搁浅——德行就是水!

职位越高,德行就必须越厚。因为你的高度越高,辐射面就越大,所有的人就会拿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来看你,甚至你的某一举止都会影响别人如何看待你整个企业。

所以,修炼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内在转变,从负面转变到正面,从消极转变到积极,从染污和烦恼转变到清净和平。

无欲则刚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仅用有形的物质来填充自己,那空虚的心灵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只有“爱”这无形的东西才能让人的心灵充实。

佛教里面讲到的无欲,实际上就是这种境界。当我们把内心当中的执着、期待、欲望全部放下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无可匹敌。

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一个人牵着马走了一万二千公里的行程,走过荒无人烟的沙漠,走过气候恶劣的雪山,碰到各种各样刁蛮的少数民族。有一次,他被人家抓起来,要把他肚子剖开,把心掏出来祭天。他当时跟酋长说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的心安住下来你再剖它。他用观空的思想念《心经》,随后狂风大作,把那些人吓坏了,认为可能是天神发怒,所以赶紧把玄奘放了。

这就体现了无欲的刚强,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实际上那就是一种最强的力量。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到老的时候,牙齿坏得最快,但是有一个东西一直都没有损坏,那就是舌头,因为舌头最柔软。

广行布施,善缘天下

“常行布施就能富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富有并不等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内心圆满平和。如何才能富有,第一就是布施。当一个人的内心只停留在对金钱的欲求上时,他是贫乏的。布施实际上就是破除我们的贪婪之心,破除我们对事物强烈的占有欲,这样对世间才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用钱财物去帮助别人;法施是用思想去教育别人;无畏施就是给予别人以安全,这都是布施。布施体现人在天地之间的奉献高度。有一个学佛的弟子,他每天看着“舍得”那两个字,然后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他说有舍才会有得,舍出去之后很多东西就会回馈到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利益等一切好处都抓在自己的手上,那谁愿意跟你在一起?谁愿意跟你一起奋斗?

这个世界能布施的人,实际上并不都是富有的,只要有一颗布施的心,你随时都可以布施。一个微笑、一句赞叹、捡垃圾都是布施。社会的和谐,就是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布施的心。

如果能用慈悲之心去感受身边每一个人,你会发现每他们都像你的兄弟姐妹一样,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如果我们以更开阔的菩提心去感受、培养深化这种精神,沿着这个方向去前进,最后自己的生命就会升华到诸佛菩萨的境界。

智慧,是一种高度

我经常会想,要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地活着?什么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实际上,人的一期生命,从零开始到最后还是归于零,两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间,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地走掉。亚力山大大帝临死时,让人把棺材挖开四个洞,把自己的手脚摊在棺材外以警告世人:伟大如我亚历山大,也是两手空空离开世间。想一想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们那些伟大的事业不是早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放下、舍得、知足,是因为我们没有从生死的角度来看待今天。我们的目光就是那么短浅,看待问题就是那么狭隘,没办法看破面前的小事。回想我们以前所做过的,考试考不好,跟某一个同学闹矛盾,现在想一想都是过眼云烟。

所谓智慧,就是突破你的思维模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宽度来看待一切。高度越高,智慧就越大:站在人性的高度,就会看到人世间的状态;站在世界的角度,就会看到万事万物的状态;站在出世间的高度,就会获得超脱。

我们所碰到的问题都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而来的,都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当我们的心扉突然间打开了,你会发现人生境界一片光明,不会有任何黑暗。但人们往往不愿意打开心扉,不愿意去面对世界,总是把自己陷在阴暗、消极、颓废、恐惧的状态里面,把自己锁在某一种思维模式中。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有它的因缘,如果因缘具备了就能圆满;如果不具备,再急躁也无济于事。所以智者永远不会有困扰,因为他让成功的规律已了然于心。

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过,他说未来能毁灭佛教的不是外道,坏灭的因都是从内部生出来的。应该明白,外在的敌人永远打不败你,只有内在的敌人才会摧毁你。当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敌人越多,你的能力就会越强。

希望大家能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把智慧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在未来的人生中快快乐乐地活着。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广阔、清净、光明的菩提心。 leaj3WFPTKMBUIVaqfKTEiF0L9qTrsPGsm0cJy53MsSYSzR9QYedIt2xTiy4VM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