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观念、思维、心灵是禅修的对象,心灵的建设是佛教思想的重点,因为心灵是身体和心理的最终归宿。

菩萨须具五种心量,这五种心量指的是不舍心、平等心、无畏心、同事心和学习心。

禅修的目的在于让身体和心灵吸收有营养的东西,让这些补品滋养我们的身心,以使自己产生巨大的能量。

空杯装水

人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炼的,这些磨炼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可是这些道理通常不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质变。因为我们对这些道理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这根本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和知识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改良心态、改变生活。在某些时候,不能用于实践的知识,对身心成长反而有害。

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目空一切,在人前夸夸其谈。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达到光明的彼岸。

禅修使我们谦逊,就像杨柳,越是枝繁叶茂,头垂得越低。只有觉得自己像白纸一样,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而那些自以为已经才高八斗的人是不会虚心受教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对什么,都觉得趣味无穷,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和学习。

以欢喜的心求学,那么,你所学的任何东西都会被你吸收;可是如果你用傲慢、厌恶的心去面对学习,从心里就已经抵触别人的智慧,那就什么都学不进去了。

当然,学习不是不管黑白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后再通过分析留下有益的,剔除无益的。然而你首先要把原来的成见暂且搁置,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分别、审视和评判的心,最后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公案:古时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的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禅师还在不停地倒。他不解地说:“大师,杯子已经满了!”大师自语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向我求教?可见,我们只有将心里的“杯子”倒空,把自己当作一无所知,才能装进新水,才能真正学到他人之长。

如果凡事以自己为中心,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就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看着无缘的人就讨厌;就会觉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度秒如年,甚至满腹牢骚。推而广之,我们就知道,有这种心态的人,生活之中绝无乐趣可言。

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做人和看世界,他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有阳光,人人都会怕他们的消极情绪形成的气场,渐渐敬而远之。这样一群无聊的人,终日互相抱怨、互相影响,渐渐地,他们就像是落入黑洞中的异群,越陷越深了。如果有一个周身是光、朝气蓬勃的人靠近他们,他们会很排斥,仿佛担心自己的眼睛被那光刺伤,只有那些乌云盖面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黑洞。你若是黑洞中的一员,相信你的精神一定颓废不振;也相信在你的潜意识里,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阳光般的笑容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和宽容自己。在你恢复光明生活的途中,一旦出现抵触情绪,你需要的是自制,不要受其影响,提醒自己从现在开始要踩住刹车,不让嗔恨、抱怨、愚昧和贪婪的情绪有机会翻身,让阳光、快乐、清静之心永处上端。慢慢地,从负面切换到正面,幸福将迎面走来。

高远为果,坚持为因

佛教说,从凡夫修行到成佛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的十个大数之一,十个大数分别是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表示极大之数。我们中国是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这个兆作单位,多少兆呢?一千下面有八个万字,即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为一个阿僧祇,也就是说一个阿僧祇是1后面有56个零,即1乘以10的56次方。

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事,最终事情的成败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而人的念头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比如说一个人眼见亲人离世的痛苦,体会到生死无常,决心马上修行,尽早了断生死;可是第二天和一帮朋友酒足饭饱又唱完卡拉OK后,觉得很快乐,又无心于道了,之后的生活自然回到了原点。人总是难以摆脱业力的左右。很多年轻企业家起初志存高远,把一切都设想得很美好,可是现实毕竟不似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慢慢地,觉得自己奋斗得很累很疲惫,回想起原来的生活,倒又觉得挺好的,然后就打退堂鼓,回到原点了,之前的劳苦全都付诸东流。

修行和经营企业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一往直前,不能半途而废。当你认定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要做好的就两个字:坚持。

以前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教好书,而现在我的肩膀上是整个香海禅寺。政府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去建设,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我们一直坚持开办禅修,少的时候只有12人,然而不管学员是多是少,我们一直都在认真地努力。记得当年我在宁海的一个寺院时,建寺初期环境相当艰苦恶劣,就连地上的瓦片都清理了一个月,但是我还是坚持每晚念佛并开示。刚开始的时候只有3个人,后来变成5个,再后来10个,最后竟然有300多人。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坚持”二字,我收获良多。如今我早已离开了那个寺院,但我知道当初的那份坚持赋予了它许多可贵的精神。现在,它在当地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的,它对佛教文化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我个人觉得,做任何事,包括成佛和圆梦,都是要经历挫折和苦难的,其中的滋味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所以,大家在看到别人取得耀眼成就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看看别人精神中那份可贵的坚持。

道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禅修就是将持有分别的观念和心态收回来,然后向内求觉醒;觉醒的人就会看到光明,充满智慧。觉醒是以自我淘汰和自我超越为前提的。一个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照葫芦画瓢,那么他永远都只是照着别人的方式生活。我们要想改变现状,走在前端,就需要开启自己的智慧。

刚开始创建香海禅寺的时候,当地的一些居士对我说,他们学佛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用我们这种方式来管理寺院的,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做很不合规矩。我跟他们说,从四岁开始我就生活在寺院了,住过大丛林,地方小寺院的管理也接触过,自己也认真地思考过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处事的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我现在的一些理念不能被人理解,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人们往往对新兴事物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法国巴黎是一座艺术城市,其前卫程度众所周知,那里的设计常常都能引领时尚。不过,尽管在那样的前卫之都中,一件作品刚刚出现时也往往是不被人接受的。所以,我始终相信我的理念的正确性,支持我走下去的正是这股坚定不移的力量。很多东西的建立和成长都是需要一个前提的,正如一棵树,它要想生长得越来越茂密,那么它的根基就必须稳扎在深深的泥土里。佛教的精神旨在帮助生命、利益众生,让更多的人能从局限中解脱出来,得到光明智慧。这也是佛教得以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它的繁荣和昌盛,也需要扎根于群众之中。国家、宗教都是这样,企业也应该这样。一个企业,若是希望它的产品有广大的市场,就要深刻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如果只是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吸引顾客,那么最终还是会事与愿违。

存在于世上的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其定律,如果管理者深谙此规律,那么他管理的思路就一定是好的。这种规律就是“道”,表面上的“道”千差万别,但深层次的“道”永远都是相通的。正如人生在世终将一死,不论是谁都难逃此劫。活着的时候或许还分长与短、好与坏,但不论是怎样的一生,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走向死亡。

当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就能好好地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从而能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去看待事物,这样就能不迷失自己,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或临事想不通的时候,当你迷茫、忧虑、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去想想这个“道”。问问自己:让我看不开、放不下、解脱不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的?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渐渐地释怀了。

当你希望事业永远兴旺的时候,你就需要去创造能让它永远兴旺的条件。一棵树,如果不施肥、不浇水,那么它怎么能够永远常青呢?就算它现在欣欣向荣,那也是原来的环境造就的。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未来的茂盛需要现在去施肥。所以,因缘和合的条件必须具足,在人生道路上谁也离不开这一规则。我们只有好好掌握它,才能引领我们在开创事业的浪潮中勇往直前。

放松、放下、打开、接纳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本书——《展望2050年》。虽然书中的很多设想我不敢苟同,但有些道理我还是认可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按照现在事物发展的规律向前推,那么2050年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国家会是怎样的国家,商业会是怎样的商业?大概都可以预计了。若是在五十年前用这种方法来看今天,再用今天的眼光推测未来,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都在你的掌控之中。有了这种思维,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要拥有这种思维,我们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首先,需要的是冷静,以便得到敏锐捕捉事物未来存在的第六感,也就是具备可以预感未来的潜意识。这就需要你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分出时间来让自己的心得到安宁和充实。如果你无暇放松疲惫的心,那又如何锻炼出敏锐的第六感呢?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都有正反两极。如果你在一方面过度投资,那么在另一方面肯定缺少资金,这是必然的。当你的精力都给了工作,你的心和身体就会被冷落了。

所以给一点时间让心放松,不要焦虑,不要把心绷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时,都跟自己说:放松、放下、打开、接纳。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你在跑步时就轻松多了,跑出来的成绩一定非常好;睡觉时心放松了,睡眠质量一定很高。相反,如果你总是让心处于焦虑、不安和慌乱中,那么你的心里就一定牵挂这又牵挂那,睡觉也会睡不好,吃饭也吃不香,接下来所做的事情也都不能如愿。

因果和缘起是佛教的基本思想。缘起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和条件。正如健康的因就是不断创造健康的缘份,则健康就是果。我们的一生就是由因到果的过程,佛教讲三世因果:过去因结成今世果,今世因结成来世果。

智慧作纸,冷静为笔

生活在世间,我们要用智慧的心态做纸,用冷静的思维做笔,来谱写人生之歌;不让自己做名、钱、权的奴隶。因为一旦成为奴隶,你就会被套上枷锁。当你把钱看得无比重要的时候,钱就是你的主人,你就是钱的奴隶,你的一生就在被钱奴役。原本是主人的我们,由于把钱当成了一切,反而让生活成为了赚钱的帮手——一切都本末倒置了。

禅修就是让我们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明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里有两个字最重要:明白。一个人恭维你时,你可能不会当真,可是当十个、百个人恭维你时,你就会飘飘然地觉得真的是那么回事了。人常常有点成就就容易迷失自我。这个时候,你需要仔细想想:我有多大能力?可以做到什么?别人为什么会恭维我?想得透彻的人就是明白人。禅修的明白就是让身边的假相全都被破除,让自己更清晰地明白自己是怎样的。

兵家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指“明白”。明白自己,不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来了解自己,而是需要将六根收回,然后向内了解自己、觉察自己。有些讲师讲完课后会去问别人自己讲得如何,其实讲得好与不好,自己应该最清楚,别人的评价不重要。虽然自己对自己最有发言权,但是要做个明白人也不容易,因为人们都要从外面寻求肯定。但是你要知道,当我们需要别人肯定时,往往就是我们的内心最脆弱的时候。自心丰足才能展现世间的丰满。俗话说,一桶水摇不响,半桶水响叮当,当我们显摆自己的时候,就是我们内心缺失的时候。

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CEO,他的名片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头衔,可是实际只有一两个是实用的;而有的人名片上就一个名字,但是谁都认识他。我们经常会犯一种错误,就是吹嘘自己,其实那是在吹嘘自己的不足。一个人的物质丰裕了,精神上却未必圆满;一个人若是能在世上活得洒脱,活出自信,他的内心一定非常的丰足。

有位朋友去拜会一个富翁,这个富翁没有在几千平米的房子里接待他,而是在他所工作的农场里。这位富甲一方的人,每年光是在银行就可以收到上亿的利息,可见他的身家是多么富足。可是他没有选择驾着名车四处游乐、显摆,而是在田里默默地种庄稼。

可想而知,当一个人足够富有时,他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就是自然了。有些人常常跟我说自己有多少身家,这说明了大多数人心底还是很贫穷的,还是想要达到一种更满意的境地。禅修就是让我们把外在的东西放下,然后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审视其经营的事业,这时的眼光和心态是完全超越利害的。

在这里,我们借鉴《人为什么活着》中稻盛和夫的处世哲学:人生的历程,就是一个生命圆满的过程。那么,就算你拥有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帮助你完善自己的人生。

佛教告诉我们,你的一生拥有的名望、地位和钱财到头来都是空,最后跟随你的只有善恶业。世界上最让人佩服、尊重和怀念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他身上一定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一定是明白人。

让禅修把我们身上不真实的东西好好清理一下吧,这样可以让自己活得明白,透彻且清晰。

“五心”概说/具足五心,成就你无限的美好

1、不舍心

这里的“不舍心”,不是让你有吝啬之心,而是让你具有锲而不舍的心。有了这样的心量,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你才会去帮助他、支持他、照顾他。处于管理者之位的人,如果把员工都当成父母、子女和亲人看待,有这样的不舍之心,那么其公司就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凝聚力一定会非常强大。如果我们有了这样悲天悯人的心,那么企业的管理就容易多了。因为人是你生活和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倘若你把他们视作自己来面对,那么世上就真的无难事了。

做企业的人都应该好好向唐太宗学习。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提倡并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在人才的任用上,他不拘一格,大胆任用,且对曾经心存芥蒂的人不计前嫌。其心量和气度可想而知。现在很多做企业的人,总有些小家子气,以致做事的时候常常手脚和心量打不开,所以很难把事情做好。即便自己凭着一些聪明才智得到了短暂的繁荣,但终究都不会长久。所以企业家要修炼自己的心,修到一种境界和高度之后,事业就会水到渠成了。

“囚”就是一个人被关在了一个房子里,不得动弹。如果人可以在里面自由地生活,也就不是囚了。所以,人的心若是被自己禁锢了,就失去了自由。所以你要修心,让心不再狭小,那么你就可以自由。所以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设想一下,如果哪天我们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了起来,我们还是要好好生活,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自我提升。不管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果有一天,医生告诉你,你活不过三个月了,那就要过好这剩下的三个月。因为这是业报的到来,你不用去抱怨,只需接受它,然后让自己剩下的日子更有意义。如果你只会恐惧,害怕,然后抱怨,那你可能不用等到最后限期就会见到阎王了。很多人就是这样被自己吓死的。

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心态,会决定他的未来。把爱心浇灌到每个人身上,把世间一切东西与自己结合在一起,把自己从狭小的格局和框架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修炼不舍心的境界。对人,要把人的格局打开;对物,要把物的格局打开;对精神,就要把精神的框架打开。你能将格局打开到多大,那么它带来的影响面就有多大。所以,不要被自己的角色框住,我们需要打破思维的局限。

佛教说空的境界是最圆满的。黑白、大小、对错、真假、疏密等等,都是两面的,你总会选择一面。而空是没有面的,在空的境界里没有角色,它超越了有无和真假。当你达到空的境地,你就解脱了。当你从人的角色或物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你的身上就不会有烦恼焦虑了。相反,一旦我们陷进角色里面,那么一切就会成为障碍。佛教“中观思想”破斥一切有相的东西,认为是不圆满的。所以作为企业家,要不断修正自己,提高你的境界、心量和看待问题的高度。这样才能站在行业的前端,不让自己的企业跟风运转。

2、平等心

平等心教我们对待有情生命要一视同仁。从人性角度看,人人平等。当你时刻辗转在员工、妻儿、父母、同事、朋友和客户的角度,为他们着想的时候,你就可以接纳他们,那么没有问题是你不能面对的。因为人性是有弱点和不足的,所以我们常常对别人很苛刻,而对自己很宽容,惟其如此,我们要通过禅修来克服人性的这一弱点。

世间本是五欲之地,这五欲为财、色、名、食、睡,这又和心理学家马斯洛讲的人的需求不谋而合。而人的基本需求都是一样的,从这方面来说,就是人人平等。我们不能因为某人贪钱、贪名、贪色而看不起他,因为人人都有贪念,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他人。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事物,那么人人皆平等,没有什么是不能面对的。

佛教最早提出了人性平等的思想,在社会上,我扮演的这个角色并不比任何人优越,也不比谁低贱。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皆具成佛的前提。所以我们要修的就是人性的圆满,弥补人性的不足与缺陷。

3、无畏心

地藏王菩萨最大的特色是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无畏精神。要度人,需要费尽无数唇舌,做足许多工作,而最后能不能使那人成佛还不得而知,所以说,度人是件艰难的事情。地藏王菩萨这种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向他致敬,向他学习。如果我们对待事物,都能有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那么天地间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无畏心也是人格魅力,是宽大的心量所展现出的从容自在。所以要珍惜攻击你和讨厌你的人,因为这样的朋友可以使你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句话说:小成功靠朋友;大成功靠敌人。如果具有这种包容敌人的心量,你一定会有无可限量的成就。

以前的禅师,会对自己的学生施行打骂和扔包袱( 禅师会通过可以制造困惑的方法激励弟子去思考。编者 )的做法,所以弟子有时候也不能接受。但若是弟子从求法的角度去理解师父时,他们就不会在意这些教学上的施设是否合理,他们会认识到学法才是第一。像二祖断臂求法的道心,正是无畏的心。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听到一位魔王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当即向魔王求下一句,魔王说若要请法,就要被吃掉。世尊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魔王,听完“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后就布施了自己的身体。

古人得法,会永远珍惜它。而我们现在得到佛法容易多了,却很少有人珍惜。现在去网上搜一下,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应俱全。藏经在古代,全国才几百部,一个寺院要想得到一部是很不容易的,可是现在几万元就可以买到了。正是因为现在学佛很容易,所以大家才不懂得去珍惜。学习也是一样的,一份尊敬得一份收获,两份尊敬得两份收获;没有尊敬心,就永远不会有收获。

我们常买很多好书,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常常是在几百本书里挑出一本。虽然我不知有多少人会看,但我想这七千多本书有一百多本被人好好看过,而且因为这些书受益了,那么我们所做的就值得。而这些就是我们香海事业展开的方向。

我们还要知道,一个人本事再大,怎么也不及所有人携手合作,所以我说寺院就是大家的家。学佛的人可以随时回家,一起住、一起学习、一起禅修,而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篱笆的寺院。曾经有人提议卖门票让人进来,这样可以增加收入。然而,我认为既然是十方建的道场,就应该开放给十方的人。

中国寺院的经营理念就是“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中国佛教存在两千多年,就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它基业长青。

如果你的心量也达到了这个程度,你的企业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自己的心量打开一点,那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成就,有一些影响。这种成就的大小,就完全在于企业家的格局,在于他的高度和心量了。

4、同事心

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大家一起听课、吃饭、修行,这就是同事。《当和尚遇到钻石》的第二部《当和尚遇到真爱》这本书说到,生活伴侣也要当成同事共修,互叫师兄。这种关系很好,有问题可以互相指出来,互相提醒。如果生活没规矩,就要提醒,这才是修行。生活的点点滴滴,思想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处理问题的问题,都需要从同修的角度去看。

有一个老板禅修后,让所有的员工都互称师兄,这样一来,师兄间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大家要是把这一面嫁接到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变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使得你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何乐而不为呢?

为何有这么多人喜欢观音菩萨?就是因为他有同事心——《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现何身而度化之,比如现身为官员、渔民、农民等。这就是同事的精神。

同事心修好了,我们就会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当角度换了,事情也就能圆满地解决。两个人若能互换角度,就能得到对接点,这就是同事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伙伴、工作同事、亲戚朋友,都以同事心待之,那么原则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父女关系、朋友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讲归讲,听归听,但要真正落实到生活,还是有好长一段路要走的。要经常观照、觉察自己。佛法不是带耳朵听,记笔记可以学到的,而要带着心去学,真心地希望改变自己的身、心、灵。

要实践才具足能量,当你拥有百分之百的能量时,也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反之,当能量不断消散时,造成的困惑就会越大。能量在哪里?就在你的心。负面越多,能量越低;正面越多,能量越高。而成就便是通过高能量获得的。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就得在言行中去修正自己的能量。

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会影响到你的能量,能量与成就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你要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来审视自己,包括你的家庭和公司,为人与交友等等各个方面。与带有负面能量的人交往,那么有正面能量的人就会离开你;当你与正面能量具足的人交往时,那么积极正面的能量就会增加。

5、学习心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孜孜不倦的学习之心。好好听课、好好看书就是学习心的一种体现。要善于向万事万物学习,从中受益,就是我们要修的学习心。

只有学习心大的人,才能不断受益、不断进步。固步自封不可能成功,而勤奋好学的人一定能够使自己丰足。

讲于同济大学 dz4l8hPMsIkQ2fZhUvpha613abZR7Ygn8NcbsU2s2Qii02GAW4BTGxJog+Tdg3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