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明清1860年之前)时期的东北边疆

明朝推翻元朝后,依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东北地处边疆,居住着汉族、蒙古、女真族等许多民族,明朝废除了元辽阳行省,设置了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及若干属部、卫所,其民政、司法事务又受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对东北各民族实行巩固而有效的政治统治,明朝东北疆界基本继承了元朝,但在局部有一定变化。

明代东北的东南部,以鸭绿江、图们江与朝鲜交界。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六月平定了割据东北地区的残元纳哈出势力之后,明太祖便下令在半岛东北部设置铁岭卫,明确表示:“以铁岭(在今朝鲜江原道北部)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真、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次年,太祖又通过高丽大臣长寿将圣旨带回高丽,其中亦有“铁岭迤北,原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但是由于高丽的百般阻挠,以及彼时大明与残元势力的斗争尚未结束,明太祖设东部及东北部滨海,海指日本海与鄂霍茨克海,包括海中库页岛。为明代奴儿干都司属下女真等族的东境,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有兀的河卫、督罕河卫、克默而河卫等若干卫所。兀的河卫在今俄罗斯境内乌岛西岸北部朗格里,是永乐十年八月设立的。《明实录》太宗朝卷八四载,永乐十年八月丙寅,“奴儿干、乞列迷、伏里其、兀刺、囊加儿、古鲁、失都哈、兀失奚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准土奴、塔失等百七十八人来朝,贡方物,置只儿蛮、兀刺、顺民、囊哈儿、古鲁、满泾、哈儿蛮、塔亭、也孙伦、可木、弗思木十一卫。命准土奴等为指挥千百户,赐浩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襄哈儿在海之东。《明实录》宣宗朝卷六六载宣德五年(1430)八月庚午敕谕称:“敕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刺哈仍往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又敕谕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花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巨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

明朝东北北部是奴儿干都司所统辖的野人女真的北境。永乐元年(1403),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诸酋长,“悉境来附”,成为明朝东北方的“属夷”。明中叶以后,明政府对此三种女真,曾作了明确的划分规定。据《明会典》载:“野人女真去中国(指明朝内地)远甚,朝贡不常;海西、建州,岁一遣人朝贡。”据《明实录》的记载,明中叶以后,海西女真的北境越过黑龙江,东北至黑龙江下游乌第河流域,明在精奇里江上游设有古里河卫。古里河卫在今俄罗斯境精奇里江上源之一吉柳伊河流域,古里河卫,据《寰宇通志》、《明一统志》等书,建立于永乐七年(1409),《明实录》未载设置年月,但在永乐十三年十月壬辰载:“古里河女直牙失答奏,愿居辽东东宁卫,命为指挥佥事,赐予如例。”野人女真当在海西女真之北,《辽东志》又称野人女真为北山女真,北山即指今外兴安岭,可见野人女真的居地在外兴安岭一带。

明代东北西北部疆界是以兀良哈等蒙古诸部的北限为依据。《殊域周咨录》载兀良哈蒙古的北境至北海,北海,即今贝加尔湖。明朝兀良哈部,即辽代贝加尔湖东方的斡朗汉部,金末贝加尔湖东方的林木百姓。明前期兀良哈蒙古逐渐向东南迁徙后,其原驻地仍分布着蒙古等游牧部落,明在鄂嫩河流域设有斡难河卫等卫所。斡难河卫于永乐四年(1406)二月与嘉河等3卫同时设立。斡难河又译敖嫩或鄂嫩,是元太祖铁木真的“始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蒙古贵族败退到捕鱼儿海与斡难河等处据守。洪武二十五年(1392),遣北平都指挥使周兴率师出居庸关,进击故元残余势力。军至斡难河,也速迭儿顽抗。明军奋击,“追至彻彻儿山,大破之”,“自是不敢近边者十余年”(《明实录》太祖朝卷二二○)。先是,明军曾于捕鱼儿海(今贝儿湖)击败脱古思帖木儿,为斡难河卫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永乐四年,朱棣便乘该处鞑靼首领来朝设置了斡难河卫。永乐八年(1410),朱棣下诏亲征蒙古残部本雅失里等。四月,军次阔滦海(呼伦池)。五月,抵达斡难河,歼灭蒙古残部本雅失里。斡难河卫在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尼布楚)西南鄂嫩河流域。

明代东北边界的走向为,“东南起自鸭绿江下游与朝鲜交界,东滨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北部到达外兴安岭或越过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

清代东北疆域内先后设置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辖区“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九百九十里,东与吉林接界,西至山海关直隶永平府临榆县界七百九十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里,北至开原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鸭绿江朝鲜界五百四十里,西南山海关界七百九十里,东北至吉林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义州边界四百五十里”(《嘉庆一统志》,卷59)。统辖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而在西部蒙古族分布地区另设置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进行统治。清朝东北疆界基本继承了明朝的疆界,东南部中朝边界更加明确,但西北部地区由于沙俄的东侵而逐步缩小。

清朝东部及东北部疆界与明朝相同,到达今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后金政权先后征服了乌苏里江、绥芬河及其以东地区的瓦尔喀各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下游的虎儿哈部、使犬部。清朝在赫哲、费雅喀、库叶、鄂伦春、奇勒尔、恰克拉等各族人聚居区,设置哈拉、噶珊组织进行统辖。顺治十年(1653)设宁古塔副都统管辖锡霍特山脉西北和东南的诸哈拉、噶珊。后又设三姓副都统管辖黑龙江下游和库叶岛上的各族人民。

清朝东北的北部疆界亦与明朝同,到达外兴安岭。皇太极时期,后金政权征服了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索伦各部,索伦部指从石勒喀河到结雅河、布列亚河之间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清朝设呼伦贝尔、布特哈两个总管衙门,归黑龙江将军统辖

清代中俄边界是以中国失去大片领土而形成的。沙皇俄国原来的疆域在乌拉尔山以西,同中国相距万里。十六世纪末,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万历十二年(1584)建立西伯利亚总督。1643年(崇德八年),波雅尔科夫率133人携武器及大量物资越过外兴安岭,闯进我国黑龙江,到达精奇里江(今结雅河)的发源地,在中国领土上烧杀抢劫达三年之久,激起达斡尔等人民的英勇抵抗,他们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侵略者狼狈逃回雅库次克。

1650年(顺治七年),沙俄派哈巴罗夫率领一百多人,装备大炮,侵入黑龙江流域,遭到清军的沉重打击。顺治九年(1652)二月,驻守宁古塔梅勒章京海色奉命率兵围攻哈巴罗夫一伙于乌扎拉村。当地人民前来助战,打死打伤哥萨克八十多人,重伤哈巴罗夫。乌扎拉村之战,揭开了中国军民联合抗俄的序幕。乌扎拉村之战后,由斯捷潘诺夫统领哥萨克侵略军。清朝廷于1653年加强了宁古塔的防务,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斯捷潘诺夫乘船窜入松花江口,抢割大量庄稼,逃往江口下游过冬。清政府为维护领土主权,决定在原设宁古塔副都统之上,增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即宁古塔将军),派战功卓著的沙尔虎达驻守宁古塔,狠狠打击了入侵的沙俄匪徒。是年六月,沙尔虎达统中朝军队750人,乘船驶入三姓以东的尚坚乌黑,进攻俄军。清军“择占江边地势最高处结阵”,“依蔽而放炮”。斯捷潘诺夫一伙遭到出其不意的袭击,仓皇窜离,溯江而上,龟缩到呼玛尔河口,筑堡过冬。顺治十二年(1655)春,清廷由京师派遣由固山额真明安达礼统帅的清军进抵呼玛尔堡,大败俄军。后清军因给养不继撒军。然而,沙俄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1656年7月,巴什科夫率556名侵略军从叶尼塞斯克出发,1658年,重占尼布楚,并以尼布楚作为据点,进一步占领了雅克萨,严重地威胁了清朝东北边防的安全。面对沙俄侵略者的烧杀劫掠,清廷决定派兵,驱逐“罗刹”,收复失地。1660年,黑龙江中下游的匪徒全部肃清。

1685年正月,清廷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军队开往雅克萨,6月24日,清军合水陆两军夹攻雅克萨,连攻三日,俄军投降。清军摧毁了俄军所筑的城防工事后,回军瑷珲。得知清军全部撤离消息后,俄军再次侵占雅克萨。康熙二十五年(1686)六月初,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率领二千清军,水陆并进,包围雅克萨城。俄军再次出兵,经过三个月的围攻,俄军死伤过重,无力再战,俄国政府遣使至北京“请清释雅克萨围”,表示接受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倡议。清廷下令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翌年秋,彭春等率军撤离雅克萨,回瑷珲驻防。沙俄被迫接受清朝提出的和平谈判。

1689年,中俄谈判在尼布楚举行。清廷首席代表是索额图,沙俄首席代表是费奥多尔·阿列克耶维奇·戈洛文。谈判于8月22日开始,双方使团完全是独立自主的,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谈判,争论焦点是尼布楚与雅克萨的归属。中国方面同意让出尼布楚,俄国最后也同意撤出雅克萨,其他题又经过了一系列艰难曲折的谈判。在双方议界的过程中,中国代表始终采取主动的态度,对边界的主张逐步由贝加尔湖东岸退到尼布楚,再由尼布楚退到格尔必齐河。而俄国代表开始竟无理要求全部占有黑龙江左岸的中国领土,遭到中国使团的严肃驳斥,最后理屈词穷,只好撤回无理要求,同意中国使团的方案,双方终于以东经118度10分的格尔必齐河为界达成协议,到9月6日达成协议为止,谈判共进行了14天。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条约共六条,主要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贸易往来进行了规定。《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儿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岭(即今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定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旧”。“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尚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最后载有: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远界碑。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明确划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收复了被俄国侵占的一部分领土,制止了俄国对黑龙江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为中俄两国之间发展正常关系奠定了基础。订约以后,大约一个半世纪之久,中俄东段边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清朝与朝鲜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清初,关于鸭绿江、图们江之间的界线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派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前往查边,并咨告朝鲜国王,朝鲜国王为此委派接伴使权尚游(后由朴权代往)、观察使李善溥予以照应。

同年5月15日,穆克登等登上长白山顶,审视中朝界河鸭绿、图们两江之发源处。发现两江皆发源于分水顶(小白山顶),西流成鸭绿江源,东流成图们(土门)江源(长白山上江源有三,中流为红丹水)。穆克登遂于分水岭处勒石为记,内容为:“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石高2.2尺,宽1.5尺。

穆克登在查看中,发现长白山分水岭上图们江源至朝鲜茂山附近约百里路段,不见水痕,分不出国界,易使两国人等越境。遂于5月28日,咨朝鲜接伴使朴权,建议两国在这一地带设立界栅,标明边界,“为查边事,我亲至白山,审视鸭绿、土门两江,俱从白山根底发源,东西分流、原定江北为大国之境,江南为朝鲜之境,历年已久,可置不议,在两源分水岭中立碑。从土门江之源顺流而下审视,流至数十里,不见水痕,从石缝暗流,至百里方现巨流于茂山。两岸草稀地平,人不知边界,所以往返越境,结合路径交杂。故此与接伴使、观察使同议,于茂山、惠山相近此无水之地,如何设立坚守,使众人知有边界,不敢越境”。(吴禄贞《延边边务报告》第5章)

6月2日,朝鲜接伴使朴权复书表示赞同,“查大人查明交界,分水岭上立碑为标,又虑土门江源暗伏潜流,有欠明白,以立栅便宜俯视询问。职等以木栅非长久之计,或筑土,或筑石,或树栅,趁农歇始役,虽至二三年后完毕,亦且无妨”。并称:“既已定界之后,则立标之时,似无烦大国人监视。随便始役,虽至二三年完毕,亦且无妨。”界标在朝鲜单方修筑时,朝鲜方面竟将作为界标的土石堆修向四道白河东侧,即今安图境内二道江;原本决定向茂山方向建立的界标,却修向安图的松江方面。这为以后的边界争议留下隐患。 VfYu954LNEAWx3NQFAlgpj4NDWKar87aHO0Y37QWM5p3lwly+phEw61pauBIb8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