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王景泽

一、概念界定

本教材之称《中国东北边疆史》,并非欲异于同行诸种《东北史》大作,而是突出了东北历史之“边疆”特色。此处之“边疆”,系指东北地区处于中国之边疆位置,而非指东北地区的“边疆”。

“东北”本是一个方位词,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用以指中国东北部地区,久而久之,相沿成习。现实当中,“东北”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三省;广义上,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盟三市 与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区。但在历史上,“东北”地区区域范围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按疆域四至,北部,元朝时越过了外兴安岭;东部,元明清时期均包括了库页岛而滨鄂霍次克海;西接蒙古高原;南部,西汉和高句丽时期,都达到了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北疆域不断伸缩变化,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其范围,而不能划定一个固定不变的东北疆域四至。

“边疆”概念,由来已久。《左传》有言:“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杜工部草堂诗笺》亦云:“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边疆”概念,自然要深刻得多。《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书 ,总结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边疆”概念的理论界定和概括,足资参考。是书作者强调,“边疆”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历史概念。《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文,则将“边疆”概念作了古代、近代的区分,认为古代边疆是指“在本国与外国之间的习惯界线、自然界线内侧的,或在本国海岸线外侧的且属本国主权的或为本国实际管辖的或为本民族生息繁衍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近代以来的边疆则是:在国家陆路边界线内侧的或在国家海岸线外侧且属于该国主权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这一区分,是有道理的。

我们认为,“边疆”的概念,是由其属性决定的。“边疆”不仅具有地理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历史上中国边疆的特点,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版图是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自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活动的区域不断向周边拓展,随着区域的扩大,区域内的各部落融入了华夏族;汉族形成后,情况亦是如此。而地域更加辽阔的周边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众多民族。中原地区的持续扩大,虽有汉族融入边地少数民族的事例,但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情况更加普遍。我们还应看到,在悠久的民族互动历史上,不断变动然主要是向外发展的边疆,仍然是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一处边疆地区成为汉族单一文化区域,只是随着内地的扩大,环绕内地的边疆区域亦日益辽阔。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并没有消除边疆与中原文化的多元性。边疆地区地域的辽阔,造就了众多各色的民族,并因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了东西有别、南北迥异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五彩斑斓的边疆各族文化。边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或者说,就“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而言,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是缺一不可的。

其次,文化丰富多彩,社会管理系统、行政管理水平、教育事业却相对落后。中国古代边疆地区虽然在文化上异彩纷呈,但缺乏如中原那样长期稳定的农业生活所形成的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各项制度及社会自我控驭系统。从陆疆来看,东北地区有过辉煌的文明时代,如高句丽、渤海、金朝时期,然由于战乱、人口迁徙等原因,这里的文明之花不断凋萎,除了迁入中原的人口之外,当地边疆民族还是长期以采猎、渔猎、游牧、原始农耕为生产生活方式。北方蒙古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动态的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政治建设都毫无保障。西北、西部地区,游牧、农耕并存,而农业只在局部区域占有优势,并且保持着与中原农业的差距。西南地区山重水复,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因此形成了彼此难有交往的民族众多的大隔绝、小封闭的特殊区域。经济的落后,影响着边疆各地的社会发展,当一个边疆政权诞生之后,即使其对中原制度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渤海仿唐那样,也无法与中原同日而语。社会与行政管理水平的进步、文化的建设、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比较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定居的农耕经济具备了条件,因此其文化发展社会进步速度较快,也较先进。游牧、渔猎经济的活动性,或说不稳定性,对大自然较强的依赖性,则不利于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与管理水平(或管理能力)的提高,当然,并不否认其自身也在发展和提高。所以,从经济类型来看,动态经济类型较静态经济类型(或称不稳定性经济类型与稳定性经济类型)的进步速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大一统时代,或边疆局部地区接受中原政权统治时,中央或中原政权鉴于边疆民族生活方式的个性,为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往往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使之异于中原制度。这一政策对双方都是有其有利的一面的,但尊重边疆民族习俗的同时,也保留了他们落后的东西,对边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其消极影响。落后的习俗、行为观念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代如此,代代如此,造成边疆地区长期落后,甚至今日边疆的有些地区,依然如此。

最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内地存在着差距。影响边疆地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根源还是经济的落后。陈述先生指出:“根据收入的稳定性即依靠自然的程度来看,手工业胜于农业,农业胜于牧业,牧业又胜于渔猎。但手工业是附于农牧的,牧畜、渔猎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条件,狂风暴雨都摧残牲畜;农业也有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但比较牧畜渔猎要稳定。” 从总体来说,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大多缺乏稳定性,即使是农业区,也较中原落后。虽然中原的农业不断向周边辐射,中国的农业区域在持续扩展,却无法使边疆地区———尤其是边疆纵深地区的农业与中原农业并驾齐驱。这是因为,一般来讲,边疆地区的农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上,皆较中原逊色,且没有中原地区悠久的农业发展的积淀。至于牧畜、渔猎,更与农业不能相提并论。边疆地区长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距,并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也就不足为奇了,更构成了边疆地区的一个特点。

边疆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特点,基本上是由以上特点衍生出来。

从以上中国边疆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边疆”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的或自然的概念,而是有着突出的社会性。《中国东北边疆史》就是要在客观地叙述东北地区发展史、如实地阐释东北文化作为“一体多元”中华文明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突出东北历史的区域性特点,即“边疆”特色。

二、研究由来及现状

1860年之前,有关或涉及中国东北边疆的著述堪称琳琅满目,但绝大多数属于记述而非研究。真正意义上的东北边疆史研究,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边疆危机加深的产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以曹廷杰及其《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为代表。随之而来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沙俄、日本侵华及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作品的陆续问世。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东北地区沦陷,激发了广大学者的义愤和爱国热情,东北边疆史研究出现高潮,以东北通史立题的著作先后出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学者的东北边疆史研究向专题、区域性研究方向发展。其中,50至70年代,民族史研究、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史研究尤其突出;80年代以降,伴随改革开放,边疆研究的学术禁区逐步松动,东北边疆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学术界空前活跃,学术成果日新月异。

综观百余年东北边疆史研究,通史性著作主要有:金毓黻《东北通史》(《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1年再版),止于元朝;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下限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董万仑《东北史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下限亦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止于1985年;王景义、沈英奇编《简明东北通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止于1949年;宁梦辰《东北地方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下限到清康熙朝初叶;程妮娜主编《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止于1909年;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止于清末;姜艳芳、齐春晓《东北史简编》(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版),下限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断代史著作主要有: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李健才《明代东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杨旸主编《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十七世纪)》(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王魁喜等《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常城等《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专题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例如: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隋书今等《东北俗文化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张博泉等主编《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蒋秀松等《东北民族史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刘远图《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本善主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昭全等《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姜龙范等《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杨旸《明代辽东都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杨树森《清代柳条边》(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等等。

区域研究,系指对东北地区内部区域如一省、一地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各省、市、县及各部门陆续编写、出版了相关志书,数目繁多。这些作品中,不乏研究成果。此外的区域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一是区域史,如朱诚如等《辽宁古代史》(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吴文衔等《黑龙江古代简史》(《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年版)。二是区域专题研究,如李德滨等《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干志耿等《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田志和等《吉林建置沿革概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该领域学术成果有限,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文献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李凤飞主编《东北边疆史料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

以上学术成就,为东北边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加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前,东北地区各高等院校相继在大学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当中开设了东北史或与之相关的课程,相关的研究机构、团体陆续成立,东北边疆史研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学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与朝鲜半岛地区关系史,可研究空间较大,国内外争论也较激烈。其次,夫余、高句丽、渤海问题,主要是政权性质、民族归属问题,分歧也很严重。最后,清代以来中俄、中朝边界问题,中俄学者之间、中韩、中朝学者之间各执一词。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学术焦点,不仅涉及到国家与民族利益,也是学术研究深化的表现;同时,学术焦点的出现,也要求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更加实事求是。这是东北边疆史研究进入良性发展的令人欣喜的局面。

三、东北边疆历史分期

本教材时间断限,上起上古时代,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谈到历史,不能回避历史分期。东北地区久已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北边疆史同样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东北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历史特点,因此不能等同于国史,那么,在分期问题上,便不可能与中国历史分期完全一致。此其一。第二,当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时代,分期界限比较明显,例如,古代史与近代史之分期界限;反之,则比较模糊,如古代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历史分期,是为了有利于历史研究,有利于显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但是,历史发展是一个接续不断的过程,历史分期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分期的结果,往往将历史发展的许多客观领域肢解,影响了人们对长时段历史过程的考察和认识,例如东北古代史。有鉴于此,本书在“序言”中交代我们对东北历史分期的认识,而在正文中,不以之作为贯穿全书的体例,而是在上编首章对古代东北边疆史、下编首章对近代东北边疆史的基本线索做出交代。其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对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观察。

关于东北边疆史分期问题,学术界观点大致相同,小有区别。

我们主张,以1860年作为古代东北边疆史与近代东北边疆史的分界线。理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对东北地区产生影响;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及其对中俄《瑷珲条约》的确认,使沙皇俄国强占了中国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中国东北与强敌为邻,边疆危机日益加深;19世纪60年代,朝鲜北部饥民大规模非法越界,围绕这一问题,开始了近代时期中朝外交交涉,并由非法移民交涉转化为边界交涉,后来又由中朝交涉转化为中国与侵占朝鲜的日本之间的交涉,造成东北南部边疆的危机。根据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61年营口开港,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侵入东北地区。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太平天国的打击,中原民众大批出关,封禁政策有名无实,以及财政捉襟见肘,清政府为稳定统治、开辟财源,被迫对东北局部开禁,为东北地区的全面弛禁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也为本地区的全面开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60年代,东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武装斗争,席卷了沉寂百余年的东北社会,打乱了清朝的统治秩序,迫使清政府调整对东北的政策,着眼于整顿吏治、开发经济、加强行政建设、巩固国防。以上情况证明,进入19世纪60年代,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结构与状况、内外形势与政治转变的开启。故此,1860年可以被认定为古代东北边疆史的终结和近代东北边疆史开始的标志。

古代东北边疆史,大致从上古时代到西周初年为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明的前夜,但也有曙光,例如红山文化。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一文化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可能其走向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是周初箕子受封朝鲜,东北地区真正地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

第二个时期,是从箕子受封朝鲜到渤海灭亡。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已纳入中央版图,疆域南部一度发展到了朝鲜半岛的汉江以南。本地区先后出现了夫余、高句丽、渤海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是本时期的主要特点。虽然他们时或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但并不影响他们接受中央王朝统治的事实,双方的矛盾也并非是本质性的。也就是说,政治矛盾没有影响边疆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北边疆文化和其他边疆文化一样,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多样化,有郡县制,有“羁縻”制,有宗藩制。尤其宗藩制,是本时期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三个时期,是辽、金、元三朝时期。本时期的特点,是东北地区民族大整合。建立三朝的契丹、女真、蒙古族,皆兴起于东北。他们的崛起、发展,加速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也极大地加强了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联系,加速了边疆与内地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辽、金、元三朝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1860年之前)时期。其实,将明、清两朝划分为同一个时期,主要是出自对两个王朝时代特征的考虑。明、清两朝,东北地区形势不同,中央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有区别,发展方向也不一致。只是清代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在明代中后期基本奠定。然若将其各为时期,又显琐碎。

近代东北边疆史,从清咸丰十年(1860)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由于阶段性变化明显,在分期问题上,没有较大的困难。

第一个时期,从咸丰十年到宣统三年,是清末时期。在本时期,沙俄强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极大地改变了东北疆域范围,并引发持续的东北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庚子沙俄侵占东北、日俄战争,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使东北地区灾难迭起,面临着被瓜分、肢解的危险。在本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被迫逐步放弃封禁政策,东北地区移民骤增,进入大开发时期,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第二个时期,从191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是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奉系军阀一度宣称脱离中央政权,但东北地区仍是中华民国版图的一部分。在本时期,国外势力的侵略持续不断,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了破坏,而移民浪潮、经济发展仍在继续。

第三个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名义,对东北地区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东北各族人民为反抗日本的统治,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个时期,从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东北解放战争和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在本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起东北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剿匪、根据地建设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四、学习东北边疆史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东北边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了解东北边疆的历史,才能热爱家乡,建设边疆。自有史以来,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东北文明之花虽时有凋谢,却又不断绽放。进入近代以后,东北地区不断遭到国外势力的入侵,甚至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厮杀,给东北各族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所以历史证明,东北地区的文明成就,是当地各族人民建设的结果;东北地区在东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是帝国主义觊觎的目标。为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要以对家乡的满腔热爱,学习祖先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为开发、建设、巩固边疆,做出贡献。

其次,学习东北边疆史,是振兴东北的需要。目前,中国政府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工程,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振兴东北,首先要依靠东北各族人民,那么,历史地形成的东北人的性格、习俗中,哪些是优点,哪些是缺点,通过东北边疆史的学习,我们便知道怎样发扬优良传统,纠正缺点、劣俗。振兴东北,就要了解东北地区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找出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振兴东北事业稳步、健康地发展。

最后,学习东北边疆史,是适应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历史上,东北地区各族文化普遍具有开放、吸纳性,这是本地区发展、进步的基石。但清代以来,由于封禁政策的实行、自然经济的束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家的依赖,东北地区、东北人的开放意识已经淡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速度。为提高开放意识,我们必须了解昨天东北地区兴衰之因由,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学习东北边疆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方法得当,我们才能客观、全面、正确地看待历史,东北边疆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东北边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历史,才能保证准确把握东北边疆史的背景。

第二,历史是时间、空间的结合,学习东北边疆史,必须在掌握历史过程的同时,树立空间观念,了解东北的历史地理,防止出现理解的差错。

第三,学习东北边疆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民族与疆域的归属问题、边界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历史地看待问题,也要了解当前状况;既要了解相关的理论,并培养对理论的是非真伪一定的辨别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

在此,还需要解释以下本教材的结构。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古代东北边疆史”,下编“近代东北边疆史”。每编的首章,是对基本线索的概括与描述,其下各章分门别类叙述,颇似专题。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缘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历史不是简单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人类的一切活动、社会的所有变化,纠缠在一起,沿着历史的方向向前推移。在这种情况下,仅按时间顺序的描述,避免不了顾此失彼,形成物不以类聚,人难以群分。然而,历史又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古及今演进的,这就为历史的撰写造成了困难。虽然学者们不断在体裁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完美却未有能尽人意者。本教材亦是如此。但我们在努力进行尝试,先提供一线索,再按类介绍,希望这一尝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中国东北边疆史基本脉络的同时,增强对同类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理解。

此外,一部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况且,不同作者因其观点有别,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的取舍、描述有别,所以我们希望学习者能够广泛阅读其他作者的著作、论文,使知识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方法更加得当。 D/QDhORWA4/zRs3pccgc324u4t1ELnqdHo3mGKrSY6V3SdPwlZbky7fmc6lGq8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