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15年

二十二岁

2月24日 给表兄文运昌写一还书便条:“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这个便条是毛泽东由长沙回韶山过春节期间写的。

4月4日 到芋园 访黎锦熙。黎锦熙看了毛泽东的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4月5日 向杨昌济谈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杨昌济听后对毛泽东给以鼓励,寄予期望。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 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4月11日 和萧子升、熊光楚到芋园黎锦熙处,继续听黎锦熙讲读书方法。

4月18日 和李少青、周执钦在黎锦熙处,谈《公言》杂志问题。

4月25日 在芋园听黎锦熙讲述“在校研究科学之术”。

5月2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等谈论如何做学问。

5月7日 下午三时,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九日下午六时前答复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九日,袁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

为揭露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修正案,一师学生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几篇文章和资料,题为《明耻篇》。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和资料,并作批注,在封面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5月9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谈读书问题。

5月23日 为悼念湖南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书写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5月30日 同熊光楚、王季范在黎锦熙处讨论改造社会问题。此后,常在星期六或星期日到芋园向杨昌济、黎锦熙求教。同时,与同学蔡和森、陈昌、萧子升、熊光楚、萧三等组织哲学研究小组,请杨昌济指导,对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定期讨论。

学期末 为反对由校长张干提议、省议会作出的要学生缴十元杂费的新规定,一师学生掀起驱逐张干的学潮。毛泽东在学校后山的君子亭改写一传单,广为散发,历数校长张干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十七名学生,经杨昌济、王季范、袁仲谦等教员劝说作罢。七月,张干被迫辞职

6月25日 致信湘生,谈治学问题,对自己过去强调自修、不重视课堂学习有新的认识。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谈到自修问题,信中举康有为、梁启超为例:康有为“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年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梁启超“先业词章,后治各科”。信中说:“盖文学为百学之原,吾前言诗赋无用,实失言也。”信中还谈到人才和交友问题,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屠沽贾衒之中,必有非常之人”。“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随信抄录了为哀悼亡友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而写的一首挽诗: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7月 暑假期间,同陈昌住在浏阳门芋园内,探讨学问,互阅日记。十一日至二十一日,同陈昌多次聆听黎锦熙讲读史方法、研究方法、读书自习方法,并向黎请教文字学问题。黎介绍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群学肄言》的“缮性篇”。三十一日,黎锦熙看了毛泽东的日记,认为“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陈昌),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

同月 致信萧子升。以“用之而弥盛”的道理,说明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重要。说“锻工不藐其腕而硕其腕,簸夫不纤其胫而肥其胫”;并说自己近年来的进步,“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谭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

8月8日 在芋园同黎锦熙谈治学和政事。十一日,又在芋园同黎锦熙长谈读书方法,黎锦熙告以“读书须与校课相联贯”。十三日,由芋园返回学校。

8月29日 和萧子升、张平子 到黎锦熙处,长时间谈论治学问题。

8月 致信萧子升,谈人生问题,说“其为事无域,而人生有程”。信中抄录了近来写的一篇日记,题为《自讼》,以匏瓜、牡丹相对照,说明做人不要华而不实。“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一者无终,一者有卒,有卒是取,其匏瓜乎?”有的人像牡丹,“一伎粗伸,即欲献于人也;一善未达,即欲号于众也,招朋引类,耸袂轩眉,无静澹之容,有浮嚣之气,姝姝自悦,曾不知耻,虽强其外,实干其中,名利不毁,耆欲日深,道听涂说,搅神丧日,而自以为欣。日学牡丹之所为,将无实之可望”。

9月6日 写长信给萧子升,介绍近期同黎锦熙交谈治学问题的情况,并按黎锦熙嘱托告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信中说,黎锦熙不主张专攻古籍然后“涉新”,认为“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黎锦熙曾推荐读《群学肄言》“缮性篇”,随“取其书遍观之”,认为该书名为群学肄言,其实不限于群学,可以看作是百科之肄言。信中说,国学“其义甚深,四部之篇,上下半万载之纪述,穷年竭智,莫殚几何,不向若而叹也”,“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还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即读一篇而及于全书,并加以详细研究,使“国学常识罗于胸中”。信中推崇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为演绎法,察其曲以知其全,执其微以会其通;一为中心统辖法,守其中而得大,施于内而遍于外。

9月15日 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创刊。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深受其影响。

9月 为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生罗章龙看到启事,当即回信约见。毛泽东很高兴,复信说“空谷足音,跫然色喜”,并约定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相见。两人谈了三小时,谈治学、处世、人生、宇宙观和社会改造问题。分手时对罗章龙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

9月27日 复信萧子升,再谈求友的迫切心情,说“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

11月9日 致信黎锦熙,劝他不要在袁世凯政府里做官 ,“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 ,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有可急图进取”。说黎锦熙致力于教育,“乃至崇之业”。“然彼方以术愚人,今反进以智人之术,其可合邪?”切望黎锦熙“急归无恋”。信中述说了自己对学校不满意、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很想离去,“就良图,立远志”。

11月 被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 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这一职务毛泽东连任四届,直到一九一七年十月。毛泽东在学友会作了大量会务工作,是他走上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开始。

12月12日 袁世凯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12月 致信萧子升,请帮助找《君宪救国论》 一阅。又说,近日校中将印发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书文,请萧题写书名《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

本年,湖南和全国一样,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激烈,长沙小吴门附近的“船山学社”,成为公开进行反袁演讲的场所。毛泽东和一师同学,经常在星期天去听讲演。 99jCP6oBM6sPQfV9TxDWvn2BRbZW/o4BPyLb4uLCmgTQz/lgqNgtt/8SHcRFrH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