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真实

时间

神学和医学这两门科学注定是一对非常紧密的盟友,因为二者都关系到将人从错误生活的后果中拯救出来。由此得出结论,在宗教界和医学界,我们一直在寻找事实真相、探求真理、寻找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最终事实,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建立我们的理论,根据这些事实来进行对健康和整体的论证。鉴于论证过程是否完整与我们对事实真相的掌握程度严格成正比,因此追求真相的积极性就变得显而易见。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过生命的所有表象,辨别出“到底什么是真”与“只有表象是真”之间的差别,因为表象和实际之间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太阳似乎有日出日落,似乎围着地球转,但事实并非如此。气球会往天上飞,石头会落到地面,看上去似乎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但实际却只有一种力,那就是重力。上升的气球和落地的石头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一样的。寻求生命表象背后隐藏的真相,要想在事物的上上下下、出出进进背后探寻出实际情况,这便是科学,也正是我们要努力做的事情。

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真相是时间。有些神秘学作家喜欢称时间不存在,但支持这一说法的越来越多的论据都很肤浅。时间并非物质实体,但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时间并非想法,不是用于衡量、记录天体运动的人为捏造的东西。就算天体静止不动,时间仍然还是时间,它的前进步伐丝毫不会减慢。不要对我使用“时间”一词产生误解。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人最初出现时开始有时间;当人作为一种世俗的物质存在消亡时,时间也随之消亡;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之前和结束之后的两个时间段都应称为“来生”。换言之,如果不是世俗的人测量时间,那么就不会有时间。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

日、周、月和年就像我们注意到的那样,肯定在人类来到地球之前就已经在周而复始地继续;就算人从地球上消失,它们也仍然会继续下去。如果地球不再绕太阳转动,而是开始沿自身轴线转动,那么季节和日夜的轮回就将终止。白天将在地球的一面继续,而夜晚则在地球的另一面进行,不过时、分仍然还会继续。如果太阳、月亮、恒星、行星以及所有其他天体都即将消失,而继之以黑暗、沉静、无形的混沌状态,那么时、分仍然会一直向前进行。时钟没有制造时间,如果世上没有时钟,一小时仍然还是那么长。在来生,肯定仍然有时间存在,时间在来生也是持续不断的。来生是没有终点的时间。

时间永不停止。如果你想出一个时间停止的节点,就只能将其想象成过了该点之后仍然有更多时间存在的点。所以,时间同样永远没有起点,当你试图想出一个时间开始的起点时,就只能将其想象成在该点之前仍然有更多时间存在的点。不要说无止境的时间不可想象,因为你只要不认为时间还有终点,就很容易想象时间是无止境的。你无法领悟“无休止的时间”,因为这意味着将时间包含在你头脑中,或者让它在你周围存在;但是你知道“无休止的时间”是什么,而且知道时间的确永无休止。

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必须运用时间。我们对当前时间的利用决定着怎样利用将来的时间,就像对过去时间的利用如何直接决定现在我们身处何方一样。我们对今日时间的利用,决定着明天对时间怎么用。要想有长进、聪明些,就必须能合理利用时间;要想合理地利用时间,就需要不断变得越来越有长进、越来越有智慧。成功、成长和发展都只能通过正确利用时间才能获得,正是由于过去对时间的利用不当,才导致我们今天的失败。因此,学会正确利用当前时间至关重要,而愿意正确利用时间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人既能够又愿意正确运用每时每刻,那么就肯定能成为具有神奇力量和完整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哦,浪费的时间!哦,虚度的光阴!哦,失去的时间!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相信一个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目卩“时间是真实的”。

空间

别忘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证明,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里我们该努力证明空间同样存在。空间指某个事物所在的位置,但也指没有事物存在的地方。空间是地球存在的地方,地球直径约为7925英里,也就是说,地球填充着这么大的空间;如果地球会消失,那么以这7925英里为直径的空间仍然存在,只不过到那时候,现在有事物填充的空间就成为真空罢了。太阳也填充着空间,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同样是空间。在太阳以远还有更多空间,在地球以远同样也还有更多空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空间中是否有事物占据、是真空还是有事物填充,这并不重要,总之,在这两种情况下,空间都是一样的。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距离是指某两个定点之间的那部分空间。无尽头的距离包含某个方向上的所有空间。

空间有三维特性,即长、宽、高。空间永无起点,也永远没有终点。倘若所有创造物和物质都消失,空间依然存在;只不过如今已经填充的空间会成为黑暗的真空罢了。此外,空间没有界限。如果想为空间想出一条界限,那么你认为在这条界限前面会有些什么呢?是某种实心的东西吗?如果是,那么这种实心物质必然也要占据空间,而如果这条界限前面什么也没有,那么“什么也没有”也必然是未填充的空间。因此,在你能为空间设定的任何界限以远,必然还有更多空间存在。空间是一种实际,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没有界限。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是真实的。它们不具有力量,不能活动,也不按照什么规则行事。时间可以利用,空间可以占据,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都可以供我们使用。我们要占据空间、利用时间。

空间是我们必须运用的领域,其中包含着必须利用的原材料。有人说,空间对思维或灵魂来说并不存在,因为思想的传递不需要可被人感知的时间,但是这一推断的有效性并未得到证实。我们能够使用的距离非常有限,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将思想送到太阳或火星上,而灵魂穿越这么远的距离也需要大量时间。同样,有人主张月亮对地球“起作用”;事物不能在自己不存在的地方运转,月亮和地球之间没有空间。不过,这种主张有些幼稚。月亮既没有也不能对地球施加影响,因为它没有碰到地球;如果它对地球有丝毫影响,那么就必须对月亮与地球之间的东西施加影响,而这种东西反过来又影响地球。这时我们就可以推断,这种存在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东西占据空间。

我曾经说过填充的空间和未填充的空间(即真空)。我并不知道真空是否真的存在,但非常相信它应该存在。在填充的空间围绕的中间地带,可能有部分真空存在,也可能真空可以无限延伸,与已填充空间的无限延伸挨在一起。但是我不知道是否如此。我知道,填充的空间是存在的,而真空也可能存在。但是,如果存在填充的空间,那么空间里填充了什么呢?答案必定可以用一个词表达,那就是:物质。不是物质的东西什么也不是,而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无法填充空间。空间中填充着物质,而不会填充着其他任何东西;但是,什么是物质,怎么知道存在物质呢?这个问题要留到下面来回答。这里我只想表明这样一点:我们已经证明人类生活在空间中;生命在于利用时间。

物质

物质是占据空间的东西。比较紧凑、刚硬形式的物质可以被感官感知,从而称为物体;但是,比较微妙、比较缥渺的物质(这样的形式不能被感官感知)仍然是物质,而且和物体是一回事。显然,大自然的许多物质其实不过是“唯一物质”体现的各种形式,其区别只取决于压力程度的不同,以及组成它们的原子形状和振动频率不同。冰是一种固态物质,水是液体,由水变成的水蒸气接近气态,而氧和氢就是气体。但是,一块冰可以通过所有这些阶段再恢复原状,转换成氧原子和氢原子,而这两种原子除了在液态时比在固态时相互挤压的程度更松之外,固态的水和液态的水并无任何区别。气态时,原子的凝聚程度比这两种状态更松散,与液态相比,气态的原子可以更自由地相互运动或循环。

植物王国中几乎所有事物的生长都要依靠大气,树木、植物和花朵都是固态的空气。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的家具、室内的墙都只是固化的气体,它们燃烧后就会回归原态,只留下一小把“灰烬”证明自己的存在。倘若我们学会用恰当介质处理这些灰烬,它们就会消失,进入以太王国。我们脚下的地球那么坚硬、结实,但无可辩驳的是,地球本身曾经是炽热的气体和水汽组成的球体;在此之前,它全都是固化的气体。我们的肉体是由气体组成的,在火葬场,人形消失得无影无踪。万物皆来自以太,万物都是以太,仅由于存在原子压力和凝聚的差异,才变成多少有些固化的外形。

所有这些观点都促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看似不同的物质如铁、木、煤、石灰、水等等,都不过是一种东西的不同体现;世上只有一种基本物质,上天创造出的所有东西都由它形成。我们发现,固态物是气态的空气,由于日益增强的原子压力而固化;知道了这一点,无疑就会发现,气体源于一种以太,由于压力增大而成为半液态;最终,我们必然得出结论:世上只有一种完全液态的物体,万物皆由这种物质得出,而且万物皆会消亡。这“唯一物质”便是让人称奇的现实,它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全部表象之中。

现在我们要研究这种物质。首先,必须摒弃“除了它还有别的东西”的想法。物质就是存在的全部。我们在物质中生活、运动和存在;我们自己就是物质。我们必须得出的结论是:物质不能被创造,因为“无”创造出“有”是让人无法想象的。物质从来都在,它形成有形的东西,不停地被创造、被改变、被修改,但是,组成它外在表现形式的要素是不变的,过去是这样,如今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说到形态时,我指的是所谓“物质”宇宙,即太阳、星星、星球、海洋、大陆、树木、植物、气体以及动物和人的肉体;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唯一不变的物质”的不同形态,而这种物质便是一切,存在于一切之中。而由于这种物质古往今来始终存在,所以将来任何时候也同样存在,因为它是不可摧毁的。我们可以改变它的形态,但却丝毫不能毁灭它。

这种物质是否占据着所有空间?显然不是,因为我们越是使这种物质的形态接近原态,它们就越具有流动性即接近液态。我们从固态变成气态,由气态变成以太,如此等等。我们推断,这种“唯一物质”必然是完美的液态,倘若是这样,那么它的粒子就无法坚固地压在一起,就像所有液体那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必然存在空间。此外,如果物质充斥在所有空间中,运动就无法出现;因为物质只能在尚有可供进入的空间时才能运动。我们知道,运动是存在的,因为真空必然存在。研究意识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一种物质如果完全填满所有空间,那么它就是绝对的固体,那么它的原子就会非常紧密地相互挤压,这样一来,不仅任何部分都无法运动,而且任何部分都无法具有独立意识;而如果完全固态的物质中不可能出现部分意识,那么意识就只能是整体意识。

但是,如果有真空存在,那么就不仅有运动的空间,而且物质的各个部分也有空间,这些部分本身也有意识。如果真空存在,那么人就有生存的空间;人作为“原物质”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就具有流动性,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尽管只存在一种物质,但可能存在一种以上有意识的智能。由此我们已经证明了时间、空间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在空间中移动)的存在。

意识

意识的存在不需要证明。这一点我们不仅心知肚明,而且知道自己心知肚明。我们意识到了意识,现在必须思考意识的来源。将目光回到刚才思考过的“真相”问题就会发现,时间不会是意识之源,我们不能将时间当成有意识的东西;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空间。我们无法想象意识存在于真空,因为那里不存在任何有意识的东西。因此我们发现,只有物质才是有意识的东西。哪里没有物质,哪里就什么也没有,从而也就没有意识。这是一个你应该好好考虑、直到能够全方位领悟的命题:脱离了物质,意识就不复存在;真空中不会有意识。如果意识存在(它确实存在),那么就会有一种“有意识的物质”。

这个观点必须充分阐述,因为它至关重要。如果有意识的并非物质,那么意识必然存在于物质各部分之间的空隙或真空中;如此一来,有意识的就是真空,而这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如果意识存在于物质中,那么,有意识的是物质本身,因为物质中除物质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另一点同样显而易见:意识不会是生物体内部机能作用的结果。机能作用只是运动,而运动是物质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移动。如果意识由运动产生,那么有意识的不仍然是物质么?不妨推论一下物质是怎样通过场所的更替而变得有意识。如果意识由运动产生,那么物质在移动前肯定就没有意识,在停止运动之后也不会留住意识。

不妨想象一种物质在进行某种运动时变得有意识,获得了推理、记忆和爱的能力,在停止移动时又全然失去这些能力;推断一下运动怎样作为“因”发生,而意识则作为“果”随后发生。再想想“原始的液态物质”怎样开始无意识地移动,并按照整齐的次序,无意识地产生出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最终,也只有在最终,再在人的头脑中通过进行某种特定的无意识的运动,来充分意识到这种物质的存在。想一想:如果人脑中不首先进行某种振动,那么宇宙之间就不会出现完整的意识。想完了这一切,你就会发现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意识并非运动的结果,而是运动的首要原因。有意识的并非运动,而是物质。人的自我便是“有意识的物质”。

下一个问题是:意识只是特定形态物质的一种属性呢,还是始终存在于“原始的液态物质”之中?我们现在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有意识的是大脑吗?目标现代心理学威廉·汉纳·汤普森以及其他心理学家知道,有意识的并非大脑。大脑的物质并没有意识,或者至少说,大脑的物质并不是有意识、有思想、能推理的“人的自我”。我们知道,大脑是意识的产物,而不是意识的产生物;意识在大脑塑造过程中的智能定位能力,可以在大脑结构和能力中产生几乎所有想要的变化。此外还有许多证据会表明,意识在大脑中并没有区域性,或者说并不局限于大脑,而是延伸至全身各处;我们不仅大脑有意识,而是浑身上下都有意识。如果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能得到证明(很有可能),那么就必须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一种有意识的物质渗透并遍布在人的“肉”体中,这种物质与肉体一起向四面八方共同延伸,这种物质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还必须得出另一个结论;这种有意识的物质是“原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这一物质接近自己的原态,因为随着推理的继续,有一点变得非常明显:完整的意识只能存在于处于原态的“原物质”中。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似乎都会限制意识。动物的意识受到自身形态的限制,而且只足以复制这些形态;树木和植物的意识甚至要受到比动物更大的限制,但是科学家如今却普遍认为,植物王国也存在意识;在矿物界,意识表现为原子的定位性和化学亲和力。不过,当我们转而讨论人的时候,就发现意识似乎具有无限的成长能力,由此指出,人便是处在原始状态的“原物质”,至少人能达到这种原始状态。

时间是真实的,空间是真实的,空间由有意识的物质所占据的。世上只有一种物质,可见创造物的所有形态都由这一种物质制造。人的肉体是一种物质形态,通过看得见的创造过程得以预制;人自身是原物质或是精神,肉体只是人依附的场所。“上帝在自己的形象里创造了所有人。”

我们将会看到,但是人就是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实体,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尽管一切皆是精神,物质却也同样存在,而且在受到各种大小不等的原子压力时会成为精神,这也是事实。尽管思维存在于万物之中,通过万物而体现,但完美的意识只存在于原物质中、存在于纯粹的精神中,或者存在于上帝心中;实现完整意识的最短捷径就是通过人,因为人的无限发展潜力表明,人至少是趋向原物质的一条近道。我们由此而知:时间是真实的,空间是真实的,空间由一种移动中的有意识的物质所占据。接下来我们讨论第四种真实存在的东西:运动。

运动

我认为,没有谁否认运动是一种现实存在;我们知道自己在运动,也知道运动始终在身边继续。思考运动时,它的普遍存在性让人惊愕,星星、太阳、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运动,风与云的运动,体液循环和血流循环的运动,原子振动的运动等等,可谓无处不及。运动是产生光与热的根源,是产生声音、语调、颜色、电、磁的根源。原子形状与运动的差异使物体实心或汽化,并将所谓的“物质”彼此区分开来。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在事物的创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是正在进行的创造,因此,对运动的研究的确非常重要。

什么是运动?移动的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如果时间或空间运动,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无法想象。运动的是物质。因此,运动是物质由一地向另一地的移动;或者从一部分空间向另一部分空间的移动。运动有无不同的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运动的区别取决于所花的时间,取决于前往的方向。也就是说,运动有快速运动与慢速运动、环形运动与线性运动之分,那些极力认为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的玄学家应该想想,如果没有时间,就没有快速运动与慢速运动一码事;如果没有空间,就根本没有运动本身,因为运动没有地方可去。在现代思想界,没有什么比否定时间和空间存在更加荒谬了。

因此,运动是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运动?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打算回答“是力量”,但是稍加思索会发现,如果你说不出什么力量,那么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什么是力量?力量是怎样促使物质移动的呢?力量并不是时间,我们不能将时间看成运动的原因。力量不是空间,我们不能把空间看成运动的原因。如果力量是物质,是促使运动发生的原因,那么物质本身就会运动;如果力量不是物质,那么它就什么也不是,或者说是真空,而真空对物质的影响,不会到能促使物质移动的程度。科学家将原子研制成是“电子”或者最终力量单位,这都无可厚非,但是,这些电子要么是物质,要么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那么就只能是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世上就没有物质、没有存在、没有意识、没有任何东西。力量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物质中的某种东西。如果是物质中的某种东西但不是物质,那它是什么东西呢?没有物质的东西是怎样作用于物质,从而使我们看到运动的根源呢?力量不是运动,因为力量是运动的“因”,而“果”是不能成为自身“因”的。现在,不妨让我试着给“力量”下一个定义。

力量是物质对物质的挤压。倘若通过其他办法而不是通过重压,来给某种东西施加力量,你能做得到吗?通过其他办法而不是通过往上施加重,从而使一个物体移动,你能做得到吗?努力把力量想象成某种不需要施加任何压力就能作用于物体上的东西,想象力量穿过一个完整的、其中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你都无法办到。力量是物质的压力,除此之外,力量是任何其他东西都让我们无法想象。

这就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人们不严谨地称为“吸引力”的东西。有人声称,所有固体都相互“吸引”,声称宇宙中每个物体都在吸引每个其他物体。但是,发表这些声明的人并没有说清楚吸引是怎样实现的。如果物体相互“吸引”,那么就会相互施加力量;而如果相互施加力量,就必然会产生对第二方的压力,因为一个物体除了给另一个物体施加压力之外,还能怎样给对方施加力量?如果“吸引”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那它就无法影响物质或导致运动;如果它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那么就是真空,因为只有在真空中才不存在物质。你能想象某种“吸引力”在真空中穿越吗?那会是什么样子,它又怎样穿越?你能想象一种“振动”在真空中穿越吗?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振动的地方,振动怎样传递呢?你能想象某种力量在真空中穿越吗?除了物质之外,力量的形状、大小和大体样子是什么?

思考所有这些问题可以看到,我们所知的力不过是物质的挤压,或者说是物质的一部分挤压另一部分,力只能是这样产生,而不能是通过其他方式产生。我们看到,压力导致运动,而运动反过来又导致压力/因此,力和运动相互转换,一种可以转换成另一种。我们还看到,其实只存在一种力,即物质的挤压;一切所谓的自然“力”都只是不同速率和不同样式的运动,都源于“一种力”即物质的压力。此外我们还看到,世上根本不存在物体相互施加给对方的宇宙引力,而只有一种宇宙压力,它以一种明确有序的方式迫使所有物体相互趋近。接下来我们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这种宇宙压力的研究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物质是有意识的。运动的起因是物质对物质的挤压,而在可见的世界中,物质的不同形态是由于运动的差异造成的。 Ige99sVyGdy4luETiMRyps9rmvQvstK6nt8c0s1YkLVgqmqrrDPG9aD/CWL7xN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