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多么熟悉的四个字啊!这篇谈论库兹韦尔新书的小文,砰然涌上心头的标题,竟是这样一句话。

不过,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标题翻译成时下流行的另四个字:不明觉厉。

1928年的某一天,加拿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威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Graves Penfield)正在给一位患者做手术。手术探针接触到了病人右侧颞叶的某个部位的时候,彭菲尔德小心翼翼地施加电流,刺激这个部位——奇迹发生了。病人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熟悉的画面,甚至“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竟然“唤醒”了病人封存已久的记忆。 25 年的持续研究后,彭菲尔德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并因此被誉为脑神经科学的鼻祖。

美国哲学家希拉里 · 普特南( Hilary Whitehall Putnam ), 在其 1981 年出版的著作《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将这一情景所引发的“思想实验”,描绘为“缸中之脑”。

普特南的思想实验,假想某个浸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用细细的导线与躯干相连。大脑对躯体动作的意识,以及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导线双向传递——此刻,你会认为这还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吗?

“缸中之脑”的画面多少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不容否认的是,正是这一概念和彭菲尔德的实验,激发了大量研究者、科幻小说家的想象力。“赛博朋克”( Cyberpunk )也成为 20 世纪 50 年代人工智能萌发以来,科幻写作领域的新品种。大家所熟知的大片《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等,无疑是这一领域震撼心灵的大作。提出赛博空间( Cyberspace )的加拿大小说家威廉 · 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创作《深渊》系列三部曲的著名科幻作家弗诺 · 文奇( Vernor Steffen Vinge ),都是这一领域的大家。

· 库兹韦尔,正是这一行列中伟大的一位。

惊人的预言:库兹韦尔定律

库兹韦尔是一位个性十足的电脑“极客”( Geek )。当然,他还配得上互联网思想家、人工智能发明家、预言家等众多的耀眼称号。

17岁时参加一个电视猜谜的节目,库兹韦尔的表演就技惊四座:他用电脑创作、合成了一首全新的乐曲《我有一个秘密》。他对电脑与人脑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摆弄电脑和人脑的兴趣,一直保持到今天,并渐渐孕育成为一个惊人的定律:库兹韦尔定律。

库兹韦尔定律的内容,有点貌不惊人。它说的是“加速循环规则”,即信息科技的发展按照指数规模爆炸,导致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芯片规模、带宽的规模急剧暴涨——如果只停留在这一步的话,库兹韦尔定律就真的貌不惊人了。

真正震撼的,是库兹韦尔基于他的这个定律给出的预言。在本书中,这些预言和结论主要包括:

这里只摘取了 11 条预言和结论,不算多。在 2005 年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一书中,为了阐述“奇点理论”,作者自己一口气罗列了 37 个要点。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不但是库兹韦尔对他数十年澎湃激荡的“思想狂想曲”的一次更加严密的阐述,也可以这么说:他比以往想得更明白了。

奇点: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

最先提出“智能爆炸”这一概念的,是与冯 · 诺依曼一道,为曼哈顿工程工作的著名波兰裔美籍数学家乌拉姆( Stanlalw Marcin Ulam )。在 1958 年发表的乌拉姆与诺依曼的对话中,有这样一句直击心灵的话:“不断加速的科技进步,以及其对人类生活模式带来的改变,似乎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可以称之‘奇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人类的社会、艺术和生活模式,将不复存在。”

“奇点”,这一数学史上的最高禁忌,成为学者们看待人类前景的一个绕不过去的术语。

什么是奇点?想想小学数学中,关于除法的一条戒律吧:除数不能为 0 。为什么?回答这一问题要等到大学课堂,高等数学讲到微积分的时候——即便如此,这时候的所

谓明白,也只不过是再次确认这条禁忌。当一个形如“ 1/x ”的函数,当 x 无限逼近 0 的时候,这个函数的取值,将趋向无穷大。

这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点”?数学家讳莫如深。

当然,库兹韦尔只是把“奇点”当作一个绝佳的“隐喻”。这个隐喻就是,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人类的知识单元、连接数目、思考能力,将旋即步入令人晕眩的加速喷发状态——一切传统的和习以为常的认识、理念、常识,将统统不复存在,所有的智能装置、新的人机复合体将进入“苏醒”状态。

“苏醒”,是科幻作家文奇使用的一个术语。 1993 年,文奇在 NASA 的一次研讨会上预言, 50 年之内技术奇点终将来临。他将超越这一临界奇点之后人类(确切地说,叫新人类)的状态,描绘为“智能电脑的苏醒”“超人智能共同体的苏醒”“宇宙的苏醒”。

电子乌托邦、多维空间、星际旅行、平行宇宙、灵性智能体,花样繁多的未来想象,一直围绕着“奇点”“跨越奇点”展开——恰如你观赏科幻大片时的感受。

但这一次,貌似是真的。

是真的吗?

旧脑与新脑

喜欢人工智能的科学爱好者们,对图灵测试一定不陌生。电脑能否超越人脑?这一简单的问题,可谓萦绕在每一位深入思考的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爱好者的心头。虽然也有人指出,图灵测试的提法或许并不准确,因为“它暗示了智能以及通常意义上的思维,都具有与人类行为无法分离的特征”。

但是,我们通常的思维,往往是将机器和人分开来看、来比较的。在库兹韦尔这本书里,需要扭转的正是这个“偏见”。

在库兹韦尔看来,人工智能的关键,并非通过物理手段制造出媲美、超越人脑的“非生物性智能机器”。这条路行不通。他给出的方法简单有效:将人脑与电脑“嫁接”起来。(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普特南说的“缸中之脑”?)

在本书中,库兹韦尔用 4 章的篇幅(第 3 章:大脑新皮质模型;第 4 章:人类的大脑新皮质;第 5 章:旧脑;第 6 章:卓越的能力),精心构筑了支撑他伟大预言的第一块基石。这块基石的目的,就是试图将大脑新皮质作为“新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旧脑区别开来。

按照德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比尼安 · 布洛德曼( Korbinian Brodmann )的大脑分区模型,人的大脑被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以及边缘系统等若干区块。布洛德曼分区模型,已成为脑神经科学家研究不同大脑区域与人的感知、语言、运动、情感、意识等生理及心理活动的标准参考模型。

库兹韦尔的分析也建立在这一大脑分区模型的基础之上。但是,他进一步借用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弗农 · 蒙卡斯尔( Vernon Mountcastle )关于“皮质柱”的发现,对大脑皮质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神经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广泛采纳的“赫布假设”,即“神经元是大脑新皮质学习的基本单元”是不正确的。大脑中有 300 亿个神经元,它们参与学习、感知的基本单元是“皮质柱”,即“神经元的集合”。每个皮质柱大约包含 100 个神经元。而这样的“皮质柱”,被库兹韦尔称为“模式”。

在库兹韦尔看来,奥秘就在这些从生理学上看是“皮质柱”,从心理学上看是“模式”的神经元集合当中。

哺乳动物的脑认知结构都呈现出“层次结构”的特点,这是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维之间得以顺畅转换的关键。大脑新皮质的生理结构,恰好也是这样的分层结构。库兹韦尔列举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科学家对视觉皮质、嗅觉皮质的定向研究已经表明,在大脑皮质的分区、分层模型架构下,可以很好地解释外界感知、刺激-反应、联想、记忆等等一系列生理-心理活动的内在机理。

但是,库兹韦尔发现,过去我们只是建立起了大脑皮质与生理反应、心理活动之间分层、分区的对应关系(当然,这一研究也远未达到完满的地步),却没有很好地解释这些生物信号、电信号是如何在层级模型的不同层级之间转换的。

这其实是脑神经科学中最奥妙无比的问题。

分子细胞水平的微小生物化学变化,如何与痛心的眼泪、惊恐的眼神、抽搐的嘴角联系起来?

库兹韦尔的大胆预言(未经证实的?),是将大脑新皮质(他称之为新脑)和大脑旧皮质(对应旧脑)区别开来。所谓旧脑,就是负责处理记忆、动作协调、嗅觉、视觉等感知系统,以及与新皮质保持联系。所谓新脑,则是处理语言、运动、空间、推理、知觉等高级功能。

在训练、学习和进化的过程中,新皮质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识别模式、建立模式。

库兹韦尔认为,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模式识别机制,才能真正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类大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意识、情感、想象和创造力的问题。

做好这些必要的铺垫之后,库兹韦尔的惊人预言开始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将先进计算技术构筑而成的“非生物性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对接”起来,创造无可限量的人类智能大爆发的可能,迎接“奇点”的到来!

这就是这部著作第 7 章(仿生数码新皮质)、第 8 章(计算机思维的 4 大基础)的主题。

“苏醒”:你准备好了吗

当人造大脑新皮质可以制造出来的时候(库兹韦尔坚信这一点),这一“仿生大脑新皮质”就具备了媲美人类大脑的全部功能,甚至比人脑更加具有可塑性。比如说,你可以将其放置在云端,与遥远的人类生物大脑远程相连。

连接人脑和智能仿生大脑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多雏形,比如新型的核磁共振技术、脑波成像技术、弥散跟踪技术等。这些非侵入的大脑扫瞄技术,都可以扮演大脑信息双向交换的角色。

这一景象,其实已经在大量涌现的科幻作品中为人们所熟知。《黑客帝国》中的英雄 Neo ,他的躯体浸泡在生物营养液中,但大脑却可以与一个叫做 Matrix 的超级电脑相连。人的意识、感知,都可以通过连线在人的肉身和超级大脑之间穿梭传递。

很自然地,人们除了不断追问“这是真的吗”以外,更担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

2005 年写作《奇点临近》时思想更加成熟的库兹韦尔,在这部著作里用“信仰”来回应这一悬疑。他把这种对“人脑与电脑相对接”所产生的伦理学、哲学问题,最终归之于“信仰的飞跃”。他在书中写道,“我个人的信仰飞跃是这样的:当机器说出它们的感受和感知经验,而我们相信它们所说的是真的时,它们就真正成为有意识的人了。”基于这样的信仰飞跃,库兹韦尔声称,“判断一个实体是否有意识这一问题,本身就不科学。”

当然,为了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诘难,库兹韦尔还是用最后两章的篇幅,非常严肃、认真地回答了“意识问题”、“自由意志问题”、“身心问题”等非常“硬”的哲学命题。他的回答,你未必完全同意,但这些睿智之思,却在不停地刺激着你的大脑皮质——这,正是这部书难得的价值。

作为一个俗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想:库兹韦尔的预言会是真的吗? 2029 年,距离今天还有 16 年的光景。虽然我们还无法想象库兹韦尔所说的 16 年后会怎么样,但我们至少可以回忆 16 年前—— 1997 年的时候,世界网民数量为 7 000 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一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国网民为 62 万。今天,全球网民达到了 24 亿,中国则接近 6 亿。

这一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文奇的说法,当你的智能手机或者你无法意识到的任何智能装置“苏醒”了的时候,你——在哪里?在做什么?

现在,打开这本书,经受一次库兹韦尔式的“信仰飞跃”,为这场注定来临的智能风暴——虽然未必是库兹韦尔预言的那样,做好“解放思想”的预热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同意这一点:库兹韦尔语境下的“思想解放”,绝非是一句可以呼喊的口号,它扎扎实实地把你的大脑新皮质和超级电脑、云端、脑神经网络、隐马尔可夫模型、大脑等等,联系在了一起。

想到这里,我还真有点儿隐隐的脑仁儿疼。 OyjTssEy7YLxRQqQeFj+dHHJmfLQh8qsYuNDJJgACg5v6g7feiLzvvUKuk2dHK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