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
故事力

讲述生活故事,即对个人的生活经历进行描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讲述生活故事都是为了分析我们的生活经历,并从这些经历中挖掘意义。生活故事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共同的故事能够把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故事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创造了故事,而故事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人格和品性。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人类来说,故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使我们加深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亲历式讲述我们能够分析自己的生活,使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变得厚重而有质感。通过分析生活旧事和心路历程,不断加深自我理解,我们的生活故事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孩子也在试图理解和分析他们的生活经历。给孩子讲述一次经历,能让他更深刻地体会所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沟通和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从而成为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如果和抚养者没有情感交流,孩子可能会情绪低落,甚至有羞愧感。

安妮卡三岁时进入玛丽的幼儿园,当时她家移居当地已经两年,她只会讲芬兰语。安妮卡外向可爱,喜欢和小伙伴们玩耍,因此她的语言障碍也显得无关紧要。有几周时间,妈妈很放心地把安妮卡留在学校,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那天早上安妮卡玩得很高兴,突然她摔倒了,擦破了膝盖,安妮卡哭喊着寻找妈妈。因为语言不通,老师的安慰起不了任何作用,安妮卡情绪一直很低落。老师让办公室助理打电话联系安妮卡的妈妈,并继续努力安慰安妮卡。

老师很快找来几个洋娃娃和一个玩具电话做辅助,向安妮卡讲述这件事。老师用一个小洋娃娃代表安妮卡,用另外两个洋娃娃代表老师和妈妈,以此模拟安妮卡的遭遇。代表安妮卡的洋娃娃正在玩耍,然后摔倒了。这时老师给“安妮卡娃娃”配了音,呜呜地哭起来。看到这里安妮卡停止了哭泣,注视着老师。“老师娃娃”对着“安妮卡娃娃”轻声说话,安妮卡又哭了起来。当“老师娃娃”拿起玩具电话给“妈妈娃娃”打电话时,安妮卡又停止了哭泣,重新开始观察和倾听。

老师用这些洋娃娃把安妮卡擦破膝盖这件事模拟了好几次,期间不断让助手打电话让安妮卡的妈妈来学校。安妮卡本来就听得懂“妈妈”这个词和她自己的名字,加上老师用辅助道具重复讲述这件事,她开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安妮卡完全停止哭泣,回到快乐的玩耍中。当妈妈赶到时,安妮卡把洋娃娃和玩具电话拿给老师,因为她想听老师再讲一遍这件事,好让妈妈知道她膝盖受伤这件事以及她的不快乐。

讲故事这个办法很好地安慰了安妮卡,她不但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也对妈妈的到来有了预期。作为成人,我们经常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对孩子来说,洋娃娃、布偶或者图片等辅助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经历,从而明白自己当下的处境。当孩子明白了发生的事情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时,他的不快乐就会大大减少。

教养笔记

通过借助洋娃娃、布偶或图片等辅助物向孩子讲述事件经过,可以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自己当下的处境,从而减少不安等负面情绪。

也许有些童年的经历你在当时无法理解,因为没有成年人帮助你去分析它。在生活的最初,人们就试着去理解世界,并利用和父母的关系去调节内在的情绪状态。随着不断成长,孩子会逐渐具备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创造亲历式讲述的能力。讲述故事不仅是孩子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他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

我们讲述生活经历的方式,体现了我们如何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当你讨论自己的生活故事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想法?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或者好像在心理上重新经历了这件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你情绪激动并且直到现在还让你如鲠在喉,即使它们发生在很久以前?你能不能记起早年生活的很多细节?讲述早年经历时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生活故事能给我们一些提示,从中可以看出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我们讲述生活故事的方式以及讲述过程中的侧重点,体现了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比如,你可能会想起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不太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些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疏远,他们很少分享彼此的情感。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有可能在构建丰富的亲历式故事时出现困难。他们讲述的故事里就很少有细节回忆,也缺乏情感交流的内容。父母和孩子对外界以及自己和他人心理的感知能力都非常薄弱。总之,讲述生活故事能开启我们的心智,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大脑的感知方式

思维是一种大脑活动,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模式。从基本层面来说,我们有不同的感知系统,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从另一层面来说,在语言、空间思维、运动、音乐、数学、个人内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我们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思维极其复杂,它感知和联系外界的方式既独特又令人惊叹。我们的感知方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正如生物组织有输入和输出通道,大脑也有从外界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内在处理(即认知),最后产生特定反应的过程。“输入-内在处理-输出”,这是描述大脑功能和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能够检测出左脑和右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低等动物不对称的神经系统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演化,导致了左脑和右脑的显著差异。这两个在物理上分开的区域由被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组织连接在一起。这种分离能使左脑和右脑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运作,进而运行不同的处理模式。由于神经信息在左右脑间来回传递,因此形成了一种协调处理模式,这能使大脑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左脑和右脑感受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相同,这使大脑拥有多种功能。如果左脑和右脑能够协调运作,我们的思维能力就要强很多。

左脑和右脑的“输入-内在处理-输出”模式是不同的(见表2-1)。右脑处理模式的特点是非线性和全面性。这种模式擅长吸收和处理视觉及空间信息,比如亲历过的事实、非语言信息、肢体感受、心智模式、紧张情绪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主要由右脑处理。

表2-1 右脑处理模式和左脑处理模式

左脑处理模式与右脑处理模式截然相反,其特点是线性、逻辑化、基于语言处理。“线性”的意思是在函数模型里,一条线上的数据紧密相关。“逻辑化”是指追求因果关系,比如自然界里的各种关系模式。基于语言的处理与信息处理中的数位(是/否,开/关)概念相似,它们都包含在文字之中,比如你正在阅读的本页文字。

大脑剖面结构和顶部视图见图2-1。

图2-1 大脑剖面结构图和大脑顶部视图

讲故事与左右脑模式的融合

在《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奥秘》一书中,有个观点是讲述(即理解和分析生活)形成于具有解释功能的左脑模式和储存了亲历式信息、社会信息以及情感信息的右脑模式的融合。只有当左脑模式的解释功能和右脑模式的非语言及亲历式信息处理功能协调融合,一个连贯的叙述才能产生。

作为父母,分析和解读自己的生活很重要,因为这能让你与孩子建立充满情感交流的良好关系。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完整连贯的感受,则有助于孩子认识他们自己的生活。通过了解左右脑处理模式,你能够提高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力。每个人都能够使自己远离那些不可控制且难以预料的原始情绪。这种远离被视为一种由左脑处理模式起主导作用的状态,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左脑对右脑输入的信息不予理睬。

相比之下,在另外一些时候我们的意识可能会被各种感受塞满,不能有逻辑地思考或分析。我们可能会失去时间概念,被自己的感受紧紧抓住,注意不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会沉浸在以往经历带来的身体感受和情感回忆里,而这些都是右脑处理模式的特征。

当我们试图用左脑处理模式讲述生活故事时,我们是在用基于语言的、线性的逻辑化思维对生活经历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若要用左脑处理模式讲述一个线性故事,我们就必须用到右脑处理模式储存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不容易获取,或者像水波一样涌动不安,我们就不能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导致这种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讲述不连贯要么是因为缺少丰富而有意义的情感和亲身经历,要么是因为不能理解右脑处理模式对讲述故事所起的作用。

一位十几岁的少女体会不到失去父亲的悲恸,到三十几岁时谈及当时的事情,她可能会突然泪流满面,无法继续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她最后一次和父亲在一起时气氛很紧张,因为父亲反对她和男朋友交往,他们发生了争吵,结果诱发了父亲严重的心脏病。直到很多年后她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内疚感了,她才能心平气和地为父亲哀悼,并把父亲去世这件事融入她对生活的连贯叙述中。

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试着去感受两种思维模式到底有什么不同。把这两种思维模式融合起来,对建立完整严密的思维以及讲述连贯的生活故事都是必不可少的。

||思维的协调程度||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很多共同经历之上的,那些能够触动内在心理感受的经历能够促进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同的处理模式能够协同运作,我们就可以说它们是“协调”的。

我们来思考一下大脑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协调运作。如果说解剖学上所谓的高级大脑皮层的这种复杂的反思性和概念性思维活动,是由大脑深层区域最基本的情感冲动所引起,我们就能以一种纵向的协调状态,以一种高水平的处理模式对外界做出反应。如果大脑皮层的反思机能被切断,我们就会进入“低水平反应模式”状态,思维协调不起来,我们也因此变得僵化而不灵活。

同样,思维也有横向协调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左右脑协同运作。这种左右脑的协调性,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分析后做出连贯叙述的关键所在。由于连贯的叙述能够体现孩子是否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所以这种左右脑的协调处理模式尤为重要,它决定了父母是否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环境。

构建我们生活故事的除了纵向和横向协调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协调模式——时间协调,即通过时间跨度把思维处理的不同阶段连接起来。这是构建生活故事的基础:它连接着自我的过去、现在以及可预期的将来。这种心理上的时间之旅是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这种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

教养笔记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建立在很多共同经历之上的,那些能够触动内在心理感受的经历能够促进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思维与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灵的幸福感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是否具有流畅、活跃且协调的处理能力。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性可以加强我们与自我和他人进行沟通的意识。通过这种不同层面的协调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将大大改善,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拿出自己的故事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分享,是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方法。故事能让我们拥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想起生活中重要的人,出现在脑海里的,往往是那些我们最为珍视的关系。在婚礼、毕业庆典、各种聚会和葬礼上,与会的人们娓娓道来各自的经历,好像他们共同见证了时光飞逝一样。他们讲述的故事也在空气中慢慢弥散开来。

反思你的人生故事,可以加深你对自我的认识,帮助你把情感融入日常生活,并且运用那些有价值的认知方法。当你的思维随着自我反思发生变化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和孩子的相处体验发生了变化。经历会影响思维方式,就如同思维方式会影响经历一样。通过不断反思你的生活故事,你会慢慢成长,自我认识会加深,这些又可以反过来提升你的心灵感知能力,增加你对孩子的敏感度。

反思练习

1 仔细阅读表2-1中的内容,从你的个人经历中找出与这两种模式的思维特征相对应的例子,将其写下来或者记在日记里。特别要注意你和孩子相处时的一些毫无逻辑且突如其来的心理感受,这些都属于右脑模式的思维特征。

2 在反思你的经历时,要特别关注脑海中那些属于右脑模式的非语言景象。在讲述人生故事时,要注意脑海中出现的景象和回忆,也要注意一些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了你与孩子的相处。把它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以及你与孩子的相处写下来。想想这些问题的哪些方面对你影响最大。最后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用三个词描述你与孩子的关系。思考:这些词与你描述自己儿童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时用的词相似吗?或者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些词能准确概括这些关系吗?在这些重要的关系中,是不是有一些回忆不适合这种概括化的描述?这种例外情形在你和父母以及你和孩子的生活故事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科学聚焦

对生活故事进行科学分析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众多学科的知识,从人类学与文化研究,到心理学与对人们如何整合记忆的研究。家庭生活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所处环境的文化,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有深远影响。最近的大脑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故事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科学研究告诉我们:

● 故事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化中。

● 故事贯穿于人的一生,形成于一个人的孩童时期,成年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 故事也许是人类特有的,其他动物不会有这种独特的叙述,也不会有讲述故事的能力。

● 故事在调节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层意义上,故事是情感和善于分析的思维有联结的例证。

● 故事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作用。

● 故事也许对记忆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外显记忆研究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故事最终会以梦的形式形成持久的或“大脑皮层上巩固”的记忆。

● 故事与大脑机能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左脑擅长在琐碎信息间探寻逻辑联系,而右脑则能提供亲历式信息的情感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生活故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心智模式: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

研究表明,大脑能够通过重复的经历形成一种基本机能,即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是内隐记忆的一部分,人们认为它是在神经元反复发送看、听、触摸、嗅、闻这些感知信号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模式形成于大脑,是一种思考方式、洞察力或者说思维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方式。内隐记忆,尤其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下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讲述的生活故事的基调,同时影响着我们做出生活决策的方式。

心智模式既像筛子一样可以过滤信息,又像透镜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对未来做出预期。这些透镜好似覆盖在我们的意识表层,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方式,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心智模式形成于过去的经历,由特定的方式激活,并以此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信念、态度以及与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小时候被猫咬过,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类似情形时,你的心理就会快速地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恐惧状态:猫经过时你会充满警惕,紧张地盯着它的牙,心里很恐慌。如果猫朝你走过来,你会迅速做出反应。这种感受和内在情绪的变化,以及自我保护反应(对抗-逃离-僵化)的激活都是自动发生的。这是由大脑迅疾的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决定的,而不是你主观的或者有计划的一种行为。这种调节能力会影响你的感知,并使你的身体做好行动的准备。这就是如同筛子一样的心智模式如何过滤信息、如何快速产生心理变化的本质。

心智模式以及由其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内隐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点来说,即使我们注意到了它们带来的心理效应(看到了猫,心里感到害怕),也未必会意识到它们产生的具体原因。内在的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心理决策和生活故事产生的阴影,都有可能是外在的自我反思造成的。这种意识过程也能加深自我认识,改变心智模式。自我理解能使我们摆脱过去禁锢我们的阴影,但这需要我们反思,这种畸变的感知模式和行为冲动,是怎样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和僵化思维的一部分的。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如何打开意识之门,这样才能做出改变。

对记忆编码的研究表明,经历决定感知、感知又会影响我们面对自身经历时的态度。当我们最终认清了自我,这些外在的认知和内隐记忆就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我们与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心理学家安道尔·图威及其同事描述出了自我认知意识(又称自省意识)的反应机理,它们形成于大脑前额区协调运作的神经回路。具体而言,是存储在大脑中各种记忆片段的交错联系、过往经历的融合、对现在的感知以及对将来的预期等共同作用,产生了自我认识。

这种过往经历互动性的反馈和不断融合,实际上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在心智模式的作用下对将来所做的预测。我们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塑造者,同时经历也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影响。经历往往融合了身体感受和人际交往,它们可能是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保罗·约翰·埃金用海伦·凯勒的经历为例,来说明人们如何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并证明经历和成长之间的关系。

埃金说:“海伦·凯勒很少写字,她只在非用语言不可时才写……尽管凯勒之前已经通过老师安妮·沙利文在她手心里拼写单词掌握了一些词汇,但是当沙利文把她的一只手放到水流下,同时拼写‘water’这个单词时,凯勒才对这个单词以及自我有所感受。这真是一种智力和心灵上的洗礼。”凯勒说:“我知道了‘w-a-t-e-r’是一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指间流过的东西。这个鲜活的词唤醒了我的心灵。”埃文用示意性的框架描述(自我/文字/其他)来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一个完整的成长片段(通常情况下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在凯勒灵光乍现的一瞬间根植进了她的意识……凯勒同时强调了相关的情景因素(老师扮演的关键角色)和整个过程中的氛围对她的身体感受所发挥的作用。”

大脑前额区,尤其是眼眶前额叶皮层,对协调人际交往、肢体表达以及亲历式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成长过程中,眼眶前额叶皮层慢慢成长发育,能使我们加深自我认识,帮助我们改变对他人和自我的感知方式。我们自身的感知以及与他人的共同经历会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

花一些时间反思一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反思一下自身的经历,这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获得成长。深刻的自我认识也是建立在连贯的自省意识(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分析)之上的。其核心要义是,我们能够成为个人自传的创造者,并以此来帮助孩子,让他们感知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逻辑与故事,思维与大脑||

发展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对思维处理信息的两种方式进行了描述。一种是“例证的”演绎模式,具体是指逻辑推论把一系列线性的相关事实按照因果关系联结起来。这种模式与左脑线性的、逻辑化的且基于语言的认知模式类似。另一种是叙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思维通过构建故事来处理信息。这种模式的形成时间较早,在所有文化中都能找到,是一种能够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独特的处理模式。根据布鲁纳的观点,讲述故事不仅需要遵循事件的发生顺序,还需要遵循故事主角的心理变化。叙述模式能使我们深入到个人的主观世界中。

叙述模式在大脑里不容易找到确定的轨迹。然而,相关的研究,比如对亲历式记忆和虚构症(做出虚构的描述并相信其确实发生过)的研究表明,左脑似乎有一种讲述故事的潜在本能。这并不奇怪,因为左脑擅长“逻辑-演绎”推理,这种思维试图解释世间各个事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左脑主要擅长事实、语言和线性处理思维,并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潜能,因此具有认知科学家迈克尔·葛詹尼加所谓的解释功能。

如果左脑与右脑的联系中断,它仍然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但是它对外界的观察和理解会缺少背景信息。奇怪的是,左脑似乎并不受此影响,仍然能够对一些事实进行排列组合,使它们看上去有一定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它组织的故事或许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联系),但是不具有一致性(不能从整体的情感背景或感受上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把右脑看作社会和情感信息的供应者。右脑在非语言信息处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产生情感和动机的边缘回路直接相连。从很多方面可以得知,对他人主观心理的感受以及对肢体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似乎都依赖于右脑功能。社会、情感、非语言以及背景信息都是“心灵感知”(一种感知他人和自我心理的能力)的直接来源。

讲述故事需要遵循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事件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主要是通过右脑来感知和分析的。对一个故事进行“分析”——往往融合了主人公心理的主观、社会、情感意义——肯定包含着右脑处理模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脑思维要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即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进行理解和分析,需要左脑和右脑协调合作。只有这样,一个连贯一致的故事才能在左右脑的交互协调中产生。 ScqgH2P173WbFikR9BSKsmFb/lFxNUPjDpk3nscFXyw5wLlm9qaGHKFgTOd8ch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