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后宫世界
每当提起古代帝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者“后宫佳丽三千人”,而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有后妃制度和严格的选拔标准,依照这一标准挑选出来的妃嫔数量未必能达到三千,但整个后宫的妃嫔选取却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绝对不是电视剧中那随意的。
中国古代帝王妻妾又分若干等,如同朝廷中的大臣有不同官职,不同等级的妻妾享受不同俸禄。后宫妃嫔制度随皇权制度的完善而完善。
夏商以前,帝王靠的是以德服人,以才治国,因此帝王生活并不奢靡,后妃制度也相对简单。据《通典·职官·后妃》记载,帝喾、尧帝均有四妃,嫡妻为正妃,其余为次妃;舜帝仅有三妃,不立正妃,三妃并称夫人。
●西周贵族服饰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帝王的后妃制度有所发展,妻妾共十二人,春秋有“天子娶十二女”即指夏 制。商朝法制为帝王可娶妻妾三十九人,尊者为正妃。周朝以周礼中的“古者天子后立三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为礼制,帝王妻妾共一百二十一人,嫡妻为皇后,乃后宫之主,其余按尊卑依次分为夫人、嫔、世妇、女御五等,和外朝六官制度相对应:“三夫人”位同三公、诸侯;“九嫔”位同九卿、“二十七世妇” 位同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御妻” 位同八十一元士。皇后总领后宫妃嫔,如同皇帝在朝廷中的地位,因而,历代后宫中因为争夺皇后位置而出现的故事也特别丰富。“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不同等级的妃嫔各司不同职责,等级分明,分工明确。史书所载为礼制,具体到不同帝王均有所增减,并非完全按照礼制而为。历史遥遥,很多事实都湮没在古老岁月中,后宫等级明目之繁多常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仅借一鳞半爪的文字对此进行初步的了解。
●汉光武帝刘秀像
秦汉时期后妃制度大体相当。秦朝两代而亡,后宫制度尚不完善。汉承秦制又比秦完善,基本上确立起封建王朝后妃制度的框架,以后各朝后妃制度在汉制基础上增减。西汉初,正妻皇后以下依次设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按名号仅次于吕后,仅一级之差,权力却有天壤之别,吕后有权力让她去舂米干粗活甚至虐待其至死。汉武帝时期,皇后之下设婕妤,汉元帝时昭仪仅次于皇后,婕妤又在昭仪之下,其余名分也有不同程度更改。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生活俭朴,鉴于东汉外戚专权、后宫争宠等弊端,刘秀裁减后妃等级,降低后妃俸禄,后妃仅分为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贵人俸禄不过粟十斗而已,贵人以下没有俸禄,只是岁时赏赐。魏晋时期政权交叠,各朝后妃等级以汉制为基础,均有不同增减。
隋唐时期,后妃等级有所变化完备。皇后之下依次为贵妃、淑妃、贤妃,此为三夫人,享一品俸禄;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此为九嫔,享二品俸禄;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代二十七世妇,婕妤三品,美人、才人四品;宝林、御女、 采女各二十七,为八十一御妻,分别享五品、六品、七品俸禄,另有女官负责宫中杂事。大唐盛世,帝王的妻妾享尽盛世荣华,后妃等级详尽而完备。
宋、元、明、清参照唐朝后宫制度,但是各自有所调整。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建国之初禁止豪奢,因而后宫妻妾数量、女官人数都相应减少,因此明朝的后宫只设到妃,嫔以下取消,宫女得到御兴后可晋升为妃。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等数量不定。
●明孝靖皇后凤冠
在明代,帝王大婚是极为隆重的典礼,程序烦琐而复杂。只有在登基前没有娶妻的皇帝,才能举行大婚。明神宗朱翊钧娶皇后王喜姐的婚礼,仅织造费用就花掉了九万多两白银。《礼记》中记载,男女婚姻要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到了婚嫁时,皇帝也和普通人家一样,只不过仪式更为隆重罢了。
所谓纳采,即议婚,男方请媒人前去提亲。古代的风俗,媒人要拿一只大雁做见面礼。皇帝提亲,自然不会只拿一只大雁,而是备下厚礼。女方收下礼物,意味着同意议婚,双方可以进一步商议婚事了。问名,即询问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要主动将写着男子姓名和出生日期(生辰八字)的庚书送到女方家,并索要女方的庚书。还要请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合适,合适才能做亲。
纳吉,即订婚。一旦算命先生说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就正式准备礼物,请媒人带着聘书去女方家求婚。女方收下礼品,就算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时,女方要回复聘书作为凭证。
应征,即送聘礼,正式订婚。男方要选择吉日,带着礼物,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正式订婚。女方要送给男方偶数的礼金,女子还要通过媒人送给男子自己亲手做的女红,作为定亲信物。
请期,即商议婚期。男方先请人选择日期,然后写“请书”,请媒人送给女方,询问女方对于婚期的意见。如果女方 没有异议,双方就开始商议娶亲时的相关事项。
亲迎,即迎娶新娘。也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项。
皇家的礼仪都要由礼部官员拟定并负责执行。从纳采、问名开始,礼部官员就忙个不停。一系列礼仪都要在乾清宫完成,送给女方的礼物也要公开展示。到了吉时,皇帝先接受百官的朝拜,然后派两名使者带着仪仗队和鼓乐队去未来的国丈家宣读诏书。国丈必须在大门口跪着迎接使者,奉旨并接受礼品,并把女儿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交给使者。礼仪结束后,还要款待颁诏的使者。使者吃过饭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宫,交给司礼监太监,任务就完成了。司礼监太监再去向皇帝汇报情况,皇帝再将得知的情况告诉大臣们。一系列烦琐的礼仪结束后,终于到了亲迎这一天,皇宫和国丈府中每个人的情绪都到了高潮。早在婚礼的前几天,新娘就和侍女们反复试验妆容。婚礼前夜,新娘要沐浴化妆,梳发髻,打造出一个端庄的形象。
迎亲队伍到达国丈府后,并不急着接走新娘,而是由卫轿夫把皇后的礼舆和龙亭抬到前院,换太监抬到后院的绣楼前,按钦天监太监规定的方位停放。新娘穿上皇后礼服,戴好凤冠霞帔,接受皇后的金册和金宝,然后回到绣楼等待吉时。吉时一到,新娘登上礼舆,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穿城进入天安门,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进入紫禁城,到达乾清门。新娘则在导引下进入坤宁宫,行大礼,入洞房。
皇帝的洞房也以红色为主:门上贴红喜字和对联,床上挂百子帐,床上铺百子被,床头还要悬挂大红色绣着龙凤双喜的帐幔。入洞房后,皇帝和皇后先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然后行合卺礼,也就是喝交杯酒。据说过程相当复杂,先由新娘斟酒一杯,递给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给新娘,新娘一饮而尽。然后由新郎斟一杯酒,交给新娘;新娘抿一口,还给新郎,新郎一口喝干。
接下来,侍寝的宫人将皇帝带走,脱下礼服,换上便装。皇后则被宫人引入帐内,脱去礼服,再将皇帝引入帐内,两人才开始花烛之夜。
大婚后,皇帝还要带皇后祭拜列祖列宗,拜诣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要设宴祝贺。皇后也要带着妃子们叩拜皇帝,表明自己后宫之主的身份。
在入关前,清朝的皇帝娶妃是没有规章可循的。出于政治的考虑,很多蒙古公主嫁给皇帝,用联姻的方式维系两个民族的结盟。我们都很熟悉的孝庄太后(原名布木布泰)就是如此。史料记载,陆续有女子嫁给皇太极,以至于皇太极即位后,册封了崇德五宫后妃,又称为五大福晋。其中,皇后居中宫清宁宫,排名居首;东宫宸妃居关雎宫,称为东大福晋,排在第二位;西宫贵妃居麟趾宫,称为西大福晋,排在第三位;次东宫淑妃居衍庆宫,称为东侧福晋,排在第四位;次西宫 庄妃居永福宫,称为西侧福晋,排在第五位。这位庄妃也就是布木布泰。可见,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比较高的头衔只有皇后和妃,没有其他的称谓。
入主中原后,清朝很多制度都源自明朝,包括后妃制度。顺治年间,礼部官员将明朝的后妃制度加以总结提炼,制定了清朝的后妃制度。顺治帝虽认可了这个制度,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推广。康熙帝时重新制定嫔妃等级,规定皇后居住在中宫。皇后以下,设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八名。另外,还设数量不定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低级的宫女。嫔妃们分别住在东、西十二宫里。
●清太宗皇太极像
除了这些,清朝还有自己独创的选秀女制度,保障了皇帝的后妃来源。每三年,凡是在旗籍的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健康女子,都必须到有关部门登记,以备选秀女活动。年满十三岁的女子称为“及岁”,超过十六岁的则称为“逾岁”。逾岁的女子一般不再参加选秀女,但如果适龄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那下一届必须参加,否则朝廷要予以治罪。及岁的女子如果还没有参加选秀女就出嫁,也要被治罪。即便是女子有身体方面的问题不适合参选,也要层层上报,直到皇帝审批通过,才能免选。
每次选秀女时,由户部选择日期并向皇帝奏请,得到批准后就开始筹备。道光年间的一次选秀女是这样进行的:每天选两旗,按照人数多少进行分配。在选秀女的前一天,参选的两旗参领要先排车。比如,要选正黄、镶黄两旗的秀女,那参领就要将本旗的秀女按照满族、蒙古族与汉族的差异分成三组,每一组又按照年龄大小排好队,然后秀女的车子才能动身。满族在前,其次为蒙古族,汉族在最后。车上挂着两盏灯笼来表明秀女的身份。傍晚时车子 才能开动,晚上到达紫禁城的神武门,秀女们下车进宫。
相关人员引秀女们在顺贞门外等候,那里有户部官员进行组织。官员将她们分为五人一组,届时由太监一组一组地引入宫内。进去后,秀女们站成一排,无须下跪。皇帝和太后挨个相看,把看中的秀女的名牌留下,叫作留牌子。留牌子的秀女还要再度被相看,如果第二次皇帝和太后都没有看中,就叫作撂牌子。牌子上写着秀女父亲的名字、旗籍和民族。
秀女们乘坐的车子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经过崇文门大街到北街市,再绕回神武门,这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选秀女也差不多结束了。参加完毕的人又按照顺序登车出宫回家。虽然有一千多辆车,却井然有序。
凡是获得了皇帝封号的秀女,就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皇宫,至死都不能出宫另嫁。有的秀女有幸成为皇后,还需要经过大婚,入主坤宁宫(皇后居住的宫殿)。撂牌子的秀女不需要入宫,一般会被指配给亲王或者亲王的子孙。
入宫的女子也并非进入天堂。后宫斗争复杂激烈,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他人设置的陷阱里。今日受宠,明日就可能被打入冷宫,凄凉孤独地度过余生。更有甚者,自己受处罚还不够,还会连累家人。选秀女制度发展到后来,富豪之家往往用金钱贿赂相关部门,隐瞒女儿的年龄,或者买下贫家女儿来代替自家女儿。地方官也借此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在社会上造成混乱。
《湘绮楼文集》记载了一个秀女在等候被选时大骂皇帝的故事。咸丰九年(1859年)冬天,秀女们清晨入宫,在台阶下等候。咸丰帝久久不出,天寒地冻,一位家境贫寒、衣衫单薄的女孩受不了,几次请示,想先出宫。管事的官员大声责怪,强行把她留下来。女孩心中怨恨已久,忍不住大声说道:“朝廷当年确立这个制度,是因为当时是太平盛世。现在外有大敌压境,内有盗匪四起,城内百姓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却不征召贤士、选拔人才,反而今天选妃,明天挑女,这不是无道昏君才做出的事吗……”在场人莫不目瞪口呆,咸丰皇帝哑然拂袖而去。
● 缎钉绫凤戏牡丹纹高底旗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