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五之尊吃什么

皇帝的“健康营养餐”

中国人有句古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了汉民族对于饮食文化的追求。可在封建时代,普通百姓能够果腹充饥就已是幸事,哪里有资格对食物挑挑拣拣。倒是那些封建帝王们,贵为天子,饮食当然也是天大的事。因此,皇帝吃什么,怎么吃,又有怎样煊赫的排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做面食泥俑 唐

汉唐的多元化美食

很多史学家认为,汉唐是封建社会中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因为两朝不仅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发展迅速;而且与外界的交融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而后者在汉唐皇帝的饮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汉唐两代皇帝饮食的最大共同点,恐怕就是多元化了。汉朝之前,皇帝的食物种类极其有限,仅仅局限于中国原产的一些果蔬和肉类。但是汉唐两个朝代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加之朝廷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本国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不断引进的外来食物使皇帝餐桌上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汉武帝时期,张骞受朝廷派遣,奉命出使西域。他在顺利完成外交之旅的同时,还带回了很多西域的食物,比如:胡瓜(黄瓜,南方又叫青瓜)、胡桃(核桃)、胡荽(又名香菜、芫荽,是一种香草,可做调料)、胡麻(芝麻)、胡萝卜、石榴。这使得汉武帝的用膳选择丰富许多。相传当年汉武帝尤其喜欢胡荽的异香,很多菜肴都要加上些许胡荽才能合他的胃口。

唐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原产印度的菠 菜等作物传入中原,又成为皇帝的一大喜好。同时,胡汉的交流更为密切,很多胡人的烹饪方法传入御膳房,于是皇帝的餐桌上又多了“胡饼”等新式食物,深得皇帝喜爱。

除了多元化,汉朝皇帝的饮食还有另外一大特点,那就是季节的限制被降到最低,即皇帝可以享用到“反季节”的食物。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较低,没有空调电扇,即使是达官显贵,在夏天也会热得汗流浃背,扇子都失去了作用,吃饭的时候人们也都热得没精神,食欲缺乏。但是汉朝皇帝却可以较小地受到季节的限制,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侍奉皇帝用膳的宦官仍能千方百计地找到冰块,放在皇帝用膳的宫殿,为皇帝消暑;同时又能够将一些食物进行冰镇,使皇帝在夏天能够“坚冰常奠,寒馔代叙”。此外,汉朝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物管理系统,专门管理皇帝的日常饮食。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有太官、汤官和导官,他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掌管皇帝饮食的整个管理系统总人数竟达数万人之多。所以汉朝皇帝的饮食排场,从中可略知一二了。

●女性厨事劳动泥俑群 唐

此俑群于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是一组写实性很强的小型彩绘泥俑,均为女仆的形貌,展现的是女仆们正在从事磨粉、制饼等劳作的情景。虽然泥俑因形体较小,人物只粗具轮廓,但塑制得传神生动,是吐鲁番出土唐代泥俑中的佳作。

同时,唐朝的皇帝饮食也极尽奢华之风。平日里皇帝的饮食自不必说,唐朝还兴起了大臣宴请皇帝之风。当然,食物的安全问题是放在首位的,宴请之前,下人们的“试吃”是必不可少的。比较有名的一次宴请是韦巨源晋升丞相后,为答谢皇帝而为唐中宗举办的“烧尾宴”。所谓“烧尾宴”,是指一些人进入仕途,或者得到提拔后所举行的宴会,用以答谢支持 和培养自己的人。这个名字还有些来历。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通了龙门,每当三月江水融化之时,成群的鲤鱼就会到这里来跃龙门,期望化身成龙。每当有一条鲤鱼跃上龙门,便有云师雨伯在天空中出现,用天火烧鲤之尾,鲤鱼便会顿时化成神龙飞上天去。

因为鲤鱼只有被天火烧掉尾巴后才能化身成龙,所以“烧尾”一词就有了一个人飞黄腾达之意,烧尾宴就成了仕途得意之人宴请宾客的特殊名词。当年韦巨源晋升丞相之后,为了报答唐中宗的厚爱,当然也为了笼络人心,特地为唐中宗设置了烧尾宴,其奢华程度,令后人瞠目。

烧尾宴上,单是有记载的,就有五十八道菜,涉及了熊、鹿、狸、虾、蟹、田鸡等南北方各种珍奇之物。每道菜的制作工序都相当烦琐,据说当时一道仅仅用于观赏的菜“素蒸音声部”,就需要用蒸面和素面捏制七十个蓬莱歌舞女子,而且女子面部表情生动,动作两两不一,耗费人力之大令人咋舌。其他菜肴更不必细说了。所以唐朝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皇帝的饮食逐渐奢华起来,亡国迹象在中后期日益凸现出来。

●青花鱼藻盘 明

明代皇帝的平民小吃

身着锦衣,口品玉食。大明的皇帝究竟享用怎样的“玉食”呢?我们不妨在三个皇帝的膳食记录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第一份膳食记录讲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的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所以明朝最初的几位皇帝的膳食有很浓重的南方色彩:主食以米饭为主,烹饪方法讲究清蒸,味清淡,不喜咸。

第二份膳食记录记载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的御膳内容,计有:酒四品,烧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香油烧饼、沙馅小馒头。相比明太祖二十道菜的午餐,明成祖的膳食简单了很多,这与他崇尚节约的作风有关。同时,北方的特色食物开始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如香油烧饼、沙馅小馒头等面食,以及红烧烹饪的佳肴。此外,在万历年间面世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记录了明神宗喜爱的主食,这些主食包括:捻尖馒头、八宝 馒头、攒馅馒头、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大蒸饼、椒盐饼、豆饼、澄沙饼、夹糖饼、芝麻烧饼、奶皮烧饼、薄脆饼、梅花烧饼、金花饼、宝妆饼、银锭饼、方胜饼、菊花饼、葵花饼、芙蓉花饼、古老钱饼、石榴花饼、金砖饼、灵芝饼、犀角饼、如意饼、荷花饼、一系列茶食(茶食是一种面制的点心)等,以及鸡蛋面、剪刀面(面片汤)等。

细心的读者可能一眼就发现了,在明神宗的主食中,北方的面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包括各种馒头卷子、面条面片以及面制点心;而南方的米饭几乎在御膳中完全失去了一席之地。由此可见,明朝史上,皇帝所食用的“玉食”有非常明显的北方化趋势,不论是在御膳材料上,还是在烹饪方法上,这一趋势都显得尤其突出。此外,在明朝末年,膳食平民化的趋势也日益凸现出来。明思宗崇祯皇帝便喜食“粗菜”,即民间的一些野菜,比如苜蓿、苦菜、蒲公英、苦瓜、枣芽、杂豆等。明朝初年的膳食记录上,记载的都是大鱼大肉,以及各种点心,基本上没有水果和蔬菜;而崇祯帝的饮食则加大蔬菜的比重,这种膳食结构应该说更健康了。

同时,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崇祯帝把“吃粗菜”当作一种制度推行下去,让皇子皇孙懂得吃苦的道理。所以作为末代皇帝,崇祯帝的治人之道应该算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当然,虽然餐桌上的饭菜有趋于平民化的趋势,但是吃饭的礼节却烦琐而严格。即使是在末代,崇祯帝依然坚持早膳要奏乐的习俗。每天崇祯起床洗漱完之后,会换上便服,前去用膳。用膳时,会演奏音乐,这时殿堂上下所有侍者都大气不敢出一声,生怕不小心搞出一点动静,破坏了皇帝用膳的环境,招来杀身之祸。

●青花葡萄牙盾形章纹执壶 明嘉靖

而且,侍奉崇祯皇帝用膳的太监和宫女同样非常讲究。上菜的时候,每个盘子都要用纱布遮好,不能染上任何不洁之物;同时端菜的太监和宫女都要戴上纱布做的“口包”(口罩),脸要侧向一旁,以防自己的呼吸污染了皇帝的饭菜。

崇祯帝吃完饭后,会点一到两个宫殿的名字,这些剩菜剩饭会被送到该宫殿。该宫殿的下人们要行大礼,拜谢皇帝的恩赐。皇帝吃剩的食物一般会“赏赐”给太监和宫女们。不难看出,明朝皇帝的饮食习惯日趋北方化和平民化,但是礼节 方面却没有放松。明朝皇帝维持封建威严的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的饮食之奢侈,在中外历史上是有名的。她每顿正餐用的肴馔,要摆满三四张拼起的膳桌,品种常在百种之上,需要耗费白银一百多两,如折合成小米,够一万五千个农民吃一顿饱饭。

满汉全席的独特魅力

一提起清朝皇帝的饮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气势宏大的“满汉全席”了。但是满汉全席是清朝鼎盛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而且皇帝不可能每顿饭都吃满汉全席,那么,皇帝平时的饮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众所周知,清朝由东北的建州女真创建,所以清初几个皇帝的饮食保留了较为浓厚的满族特色:喜食甜黏的食物和各种腌制的食品。女真人的祖先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区,那里是天然的养蜂天堂,所以女真人有丰富的养蜂经验,同时对于蜜制的甜黏性糕点有特殊的喜爱。清朝初期,甚至中期的几位皇帝都非常喜欢蜜制的糕点。在康熙年间,为了满足皇宫对蜂蜜的需要,当时的乌拉总管衙门派出了五百五十名养蜂人,专门负责养蜂、采集生蜜。这五百五十名养蜂人在年终要上交四千斤生蜜,如果质量不好的话会招来杀身之祸。

当时的皇帝对于满洲传统的蜜制糕点喜爱有加,很多糕点流传至今,仍受世人喜爱,比如糖耳朵、沙琪玛、蜜饯果脯,等等。同时皇帝们又非常喜欢腌制的蔬菜。由于满人祖先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在山区采猎,所以劳动所得受季节影响非常大。为了保证在猎捕淡季有足够的食物,他们不得不将旺季的采猎所得进行腌制存放,因而满人形成了喜食腌制食品的习惯。所以,清朝历代皇帝对腌制食品情有独钟。当年康熙帝出巡的时候,为了满足他对腌菜的需要,侍奉皇帝用膳的太监都要准备数十个瓶子,用来装腌菜。

虽然清朝皇帝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但是,他们的饮食受到礼节和家法的严格限制。首先,他们保留了满人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主餐,分别是早膳(约早上6点至8点半)和晚膳(中午12点至14点),每顿饭之后会各加一顿小吃。小吃的时间就不固定了,一般都是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会马上有人传膳。

清朝时期,皇帝对食物的安全格外重视。每次用膳之前,都会用一种银子 做的“试毒牌”来测试。据记载,如果食物当中有毒,试毒牌会改变颜色。用试毒牌测试完之后,太监要把各种菜亲自尝一口,名为“尝膳”。在试毒或尝膳中发现有毒的食物,皇帝绝不会食用,而且要追究厨师的责任,搞不好就要掉脑袋。测试结束后,皇帝才开始享用一桌子的饭菜。即使是在吃饭的过程中,也要非常注重安全。不管一道菜多么可口,皇帝再怎么爱吃,也不能连续吃上三口,即所谓的“吃菜不许过三匙”。这是因为皇帝爱吃什么,是绝对机密,万不可轻易泄露给外人,否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就会打饭菜的主意,在皇帝爱吃的菜里做手脚。

如果皇帝不小心把某道菜连吃了三口,侍奉皇帝用膳的太监就会喊一声“撤”,其他太监会马上把菜撤走,皇帝今后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这道菜了。

所以,清朝的皇帝虽然吃得讲究,但是用膳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的,爱吃什么也不能尽情地吃。从这个角度看,清朝皇帝还是挺可怜的。正如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描述:“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所用之膳“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可见,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吃到当时最好的食物,能享受当时厨艺最高的厨师的服务,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他们可以享用的食物种类十分有限,膳食结构不够健康,而且经常提心吊胆,担心别人投毒。所以虽然生活在帝王之家,他们也未必很幸福。

●执壶和金盅 清 j6fEw4A2udCD90XhLANLDjWYFKKbB4KQsaTuV+Pqrq5ofOlVFCXFivDpcaVhdk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