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中国人对带馅的食物有一种无比虔诚的热爱,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重要节庆,饺子、包子、春卷、汤圆等各样外表平常却内涵丰富的带馅食物总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少了它们,节日的气氛会寡淡许多。
饺子无疑是最具典型意义与传奇色彩的带馅食物,相传它由医圣张仲景发明。虽然古老的传说今已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饺子在汉族传统面食中拥有无法动摇的地位。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必吃饺子,许多地方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而在南方,人们对水饺也并不陌生。
饺子种类繁多,馅料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作方法 可煮、可烙、可煎、可炸。
山东半岛,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鲜产地之一,当地人精于海味,善做海鲜,每年除夕的餐桌上,有了鲅鱼馅水饺才称得上是一顿圆满的年夜饭。
鲅鱼无鳞,肉多刺少,肉质坚实紧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制作鲅鱼肉馅时,先将鲅鱼切头断尾,去掉鱼皮,以刀背将鱼肉剁成蓉,其间加入葱姜,调以适量清水,这样才能让鲅鱼肉馅更加鲜嫩多汁。
少许五花肉,七肥三瘦最适宜,剁成馅,与鱼肉调和,既能去腥,又能提香增味。
韭菜为辛温补阳之品,含有较多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同时还有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的功效。将韭菜掺入鲅鱼肉馅中,既能进一步压制腥味,又能提鲜。若没了它,不仅腥味浓重,还少了几分鲜香。
肉馅拌好,放入香油、花椒水、葱油、料酒、食盐等调味品,随后便可以擀饺子皮、包饺子了。据传,由于古代沿海地区鱼多粮少,为了节省面粉,人们将饺子皮擀薄,馅则尽可能多填,于是便形成了山东饺子皮薄馅大的特点,“大馅饺子”的说法由此而来。
饺子包好,下一步自然就是下锅开煮了。对民风淳朴而崇尚亲情的胶东人来说,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一团,把所有思念与祝福都裹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盛上一盘鲅鱼水饺,也盛出了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卷不成春,万卷春如醉。”从这句谚语就可以看出,春卷之于江南,绝不亚于饺子对北方的重要性。乍暖还寒之际,便已经有少数人家开始制作春卷了。此时春天的脚步仍在远方踟蹰徘徊,待到千家万户都开始擀春卷皮制作鲜香的春卷时,才是真正的大地回春之时。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由古代人清明时食用的“春盘”演变而来,是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节日食品。民间制作春卷除供节庆之时自己家食用外,也常用于待客。
唐朝时的著名“民俗畅销书”《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以后,“春盘”发展日趋精美,元代无名氏编撰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了那个年代春卷的制作方法:“摊 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以上除熟栗切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焯过。”
现在人们制作春卷,用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匀揉捏, 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然后将制好的馅料摊放在皮子上,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
闽浙一带制作的春卷长达10厘米,里面包裹着各式菜蔬。上海人制作的春卷则要精致得多,一般只有手指粗细。各地对春卷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厦门人称其为薄饼,吴越一带则称其为抹油子、饺饼筒等。南方有些地方的人每逢节日都吃春卷,就像北方人总离不开饺子一样。
作为江南人的美食,春卷在不经意间也被染上了水乡的温婉细腻。“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这是清代诗人林兰痴在他的《邗江三百吟》中对春卷的题咏,非常生动形象地将春卷的时令和做法都表现了出来。
一个“调”,一个“烙”,再加一个“卷”,一个鲜香酥脆的春卷便做成了。一口“咬”下去,便是春光乍泄。调羹,这里当然不是指的勺子,而是调制馅料;烙饼,是指春卷皮的制作,需要烙出一张张薄而有韧性的饼子;最后将春卷皮卷上春天的新鲜蔬菜,煎炸好后就是春卷。一口咬下去,满是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天的凋零与荒芜。
春卷在林兰痴笔下虽如此诗情画意,它的制作却复杂得多,要付出辛勤的劳作。荠菜是南方人制作春卷时最喜爱的馅料,是春天赠送给田野的礼物。将采集来的新鲜荠菜洗净、绰水,切碎、与肉丁、鸡蛋饼、木耳、香菇、茶干均匀调和,若是钟情鲜味的人家,还会点缀适量海米、韭菜,然后以急火煸炒,春卷的馅就有了。青绿的荠菜,红红的肉丁,金灿灿的蛋皮,黑黢黢的木耳香菇丁,还有淡红海米,当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卷皮的烙制非常有趣,烙春卷皮的人左手拿着平底锅或者是传统的小平锅,待锅底烧热后,右手从稀面团上揪一把小面团,在锅底迅速抹上一圈并顺热提起面团,利用面团的黏性粘走多余的面。一张春卷皮迅速烙成,它薄如纸,圆如碟,看上去好像是透明的,摸起来非常柔软。奇妙的是它如此薄、软,却具有韧性,且个个大小如一。
春卷的煎炸非常简单,只要饼皮做得好,馅调得鲜,卷好后的春卷入油锅煎炸至两面金黄即可,最后就剩下品尝满园的“春色”了。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诗人大概没有亲手制作春卷的耐性,也体会不到它的制作过程是多么精细,从饼皮到调馅再到煎炸的过程是如此有滋有味、有期有盼,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看作一种平心静气的精神享受,是感受春天来临的过程。
馒头之有馅者,北方人谓之包子。包子这个名称始于宋代,《燕翼诒谋录》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也就是宋朝的东京汴梁城,无疑可以被看作包子的故乡,而开封灌汤包的美味也确实配得上这份赞誉。
灌汤包最早是北宋皇家食品,后来流入民间,900年前的开封早市上便已有了一屉一屉的包子售卖。不同于北方人熟悉的各种包子,灌汤包的皮只用死面,不用发面,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三软三硬”的复杂过程,制作而成。
灌汤包的馅料主要包括猪五花肉、肉皮冻、蟹肉、蟹黄,佐料则有料酒、白糖、精盐、葱花、姜末等。打馅时须达到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的程度才算完美。
以小笼蒸熟的灌汤包皮薄,有透明之感,洁白如宋代细瓷。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的32道褶,搁在白瓷盘上,似白菊;抬箸夹起来,又如灯笼。有人形容是:“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瓣。”
灌汤包既有外在之美,其内容也一样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共存,面皮将其容于一室,食之,便实现了北方人吃面、吃肉、喝汤三位一体的需求。对于吃灌汤包,开封人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从汤、肉、皮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再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诗歌就是文中精华了。
打开“吃货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多数饮食文化发达的城市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开封自然也不例外。这座汴河之滨的城市在800年前曾是全世界的文明灯塔,一幕幕风流韵事曾经在这里上演。
汴京八景,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让这座城市辉煌异常;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曾经在这座城中留下过足迹;开封府、包青天,天波府、杨家将的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
历史上无数帝都难逃由盛极一时到王朝覆灭、国都衰败的命运,现如今,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已是陈年旧事,我们只有从那些依旧热闹的饮食店铺中还能依稀寻找到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
除汤包之外,水煎包亦是开封名小吃。在北宋繁荣富庶的岁月里,它于东京汴梁诞生,随后沿着黄河漕运一路向下游传播,传至河北、山东一带,随后又沿着大运河传往南方,成为全国各地皆喜食的小吃。
北方地区以制作水煎包所用馅料不同将其分为猪肉、羊肉以及素菜水煎包等。然而无论荤素,水煎包馅料调制的过程中均会加入葱、姜、五香粉、香油、细盐等佐料调味。水煎包外皮则与一般包子无异,皆以小麦粉揉面发酵而成。
水煎包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验人们对水、火、油三者的掌控。将锅帮高寸许的平底锅置于火上,用小油壶在锅底均匀地浇上一层食用油,待油稍热,即将包好的包子整整齐齐地码放进去,等到油被包子底吃没之后,将准备好的稀稀的面汁沿锅周边倒入锅里,约半指厚即可,随后盖上锅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与油在锅里 一同受着火的炙烤,嗞嗞啦啦的声音响个不断。由于油的沸点比水高得多,所以水很快就转化成水蒸气。等到面汁快被烤干之后,开锅再倒入少许油,用不了多久,带着薄薄的“煳嘎渣儿”的水煎包就可以被请出锅了。
水煎包的制作过程融蒸、煮、煎三者于一体,刚刚从锅中盛出的包子得水煮、汽蒸、油煎这三样妙处于一身,色泽金黄透亮,底部焦脆,上面软嫩,味道鲜美至极,无怪乎能够传遍大江南北,征服中国人挑剔的味蕾。
尽管现在水煎包早已不再是开封独有的风味,但是来到这里仍旧不可错过这道最正宗的美食。无须刻意寻找,清晨傍晚,街头巷尾,总能闻到它那带着焦酥的特有香气,吃的时候再配上一碗开封胡辣汤,更是相得益彰。
南方人称水煎包为“生煎”或“生煎馒头”,其传入时间大概亦在两宋交替之际。早些年生煎大多是在茶馆作为茶点出售,后来生煎走出茶馆,成了街头小吃。
从制作过程来看,生煎与水煎包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选料到制作变得更加精致,个头也比北方的水煎包小得多。四个一两,这是生煎的标准个头,鲜猪肉加皮冻是最传统的馅料,出锅之前还要在生煎表面撒上芝麻和香葱。一碟生煎,兼具焦黄、嫩白、翠绿、墨黑诸色,甚是惹人喜爱。
20世纪30年代之后,繁华异常的上海滩出现了专门的生煎食铺。为了招揽顾客,心思活络的上海人开始不断创造新花样,鸡肉、虾仁等皆可做馅。
各种带馅的食物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有利于各种营养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常吃水饺、馄饨、包子和馅饼等带馅食品,能增加多种营养,有益于身体健康。
能做馅的食材非常多,肉类有猪肉、羊肉、牛肉、鱼肉、鸡肉,不爱吃肉的还可选择用鸡蛋、海米、虾皮、木耳、豆腐、白菜、韭菜、芹菜、西葫芦等配馅,再加入葱、姜、盐、酱油、味精等调味品,美味的馅料就制成了。
馅料随季节和个人喜好任意调配,这种变化多样的食品可以给人们提供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镁、钾等矿物质,特别是能够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对老年人来说可以防治营养缺乏症。
当然,制作更符合营养平衡要求的带馅食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三成肉七成菜;
二、用菜汁和面;
三、和面时加点粗粮;
四、尽量采用煮、蒸和水煎的烹饪方法。